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1 毫秒
1.
对20例气管切开行气管内吸氧的病人,采用不同吸氧导管置不同深度供氧,观察其血气变化。结果显示:粗吸氧管深置(6cm)较浅置(2cm)PaO2显著提高(P<0.01);细吸氧管深置(6cm)较浅置(2cm)PaO2也有较大的提高(P<0.05);而同等深度不同吸氧导管吸氧时PaO2变化不大。建议:对气管切开患者行气管内吸氧时,应将吸氧导管深置  相似文献   

2.
持续呼吸道正压吸氧纠正新生儿缺氧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80例新生儿不同原因引起的缺氧,使用美国产纽帮微风E-150呼吸机鼻塞法持续呼吸道正压吸氧(CPAP)进行监护分析。结果表明该通气方式能迅速提高血氧饱含度(SaO2)、血氧分压(PaO2)等各项指标,改善临床症状。打破了以往所采用的普通呼氧→CPAP→间歇指令通气(IMV)纠正缺氧的模式,降低了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减轻气管插管给病儿造成的痛苦。E-150呼吸机CPAP,吸氧浓度(FiO2)精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用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吸氧浓度(FiO2)相关图指导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氧疗的效果。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PaO2与FiO2相关图对38例慢性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ⅡRF)患者进行氧疗(治疗组),与42例慢性肺心病ⅡRF常规氧疗患者(对照组)进行血气变化的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氧疗6小时后PaO2比氧疗前上升〔(8.12±1.98)kPa(1kPa=7.5mmHg)与(4.71±2.64)kPa,P<0.01〕,对照组氧疗6小时后比氧疗前血气值均无显著变化。治疗6小时后2组患者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PaO2、HCO-3均明显上升(P均<0.01)。结论:按PaO2与FiO2相关图选择FiO2能迅速提高患者的PaO2;HCO-3的升高可能与基础数值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4.
鼻导管插入深度不同对血氧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鼻导管吸氧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对此,护理教科书吸明确的要求和详细的操作规程,但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鼻导管插入深度不够的现象。我们仅对开胸术后病人鼻导管吸氧时插入深度不同进行了血氧监护,结果发现鼻导管吸氧时插入4-6cm即可达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7例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术后的患者为对象,观察了硝酸甘油(NTG)控制性降压(MAP下降30%)时动脉血气的改变。结果表明:呼吸空气时,与降压前相比,降压期间PaO2显著下降(P<0.01)、PaCO2显著升高(P<0.05);面罩吸入40%氧15min后,PaO2升高并恢复至降压前水平,但PaCO2仍显著高于降压前(P<0.05)。证实NTG降压可给血气带来不良影响,而临床常规面罩吸氧方法不能改善NTG致PaCO2升高。强调了动脉血气监测及呼吸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张奇元  张杰 《临床荟萃》1998,13(23):1058-1060
目的:观察尼可刹米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吸氧和吸氧同时静脉点滴尼可刹米,2小时后重新测定血气。结果:实验组PaO明显增加,PaCO降低。实验PaCO和TCO、HCO有显著正相关。结论:尼可刹米使用有肯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不同吸氧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疗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病人探讨一种疗效确切,患者易接受的吸氧方法,方法:选择90例COPD患者,采用分层随机化的方法分成A,B,C三组,A组采用单侧鼻塞吸氧,B组采用单侧鼻导管吸氧,C组采用双孔吸氧管吸氧,并于吸氧前,吸氧后2,h,6h分别作动脉血气分析,同时采用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的耐受性,结果:三种吸氧方法之间的氧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且双孔吸氧管吸氧的方法对鼻咽部无刺激,病人愿意接受。结论:COPD患者应采用双孔吸氧管吸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种吸氧方法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 以单纯随机抽样法,对心血管病患者210例,随机分为3组:鼻塞组、双鼻吸氧管组、头皮针导管组,每组70例.鼻塞组选用一次性鼻塞吸氧,双鼻吸氧管组选用一次性双鼻吸氧管,头皮针导管组选用一次性静脉输液头皮针,将头皮针导管与吸氧导管相连接,给患者吸氧.结果 3组患者吸氧30 min、60 min后,3种吸氧方式均能使血氧饱和度提高(P<0.05),达到吸氧目的.3种吸氧方法吸氧前后血氧饱和度的比较,3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3种吸氧方法之间吸氧效果相同.结论 头皮针导管吸氧与鼻塞吸氧、双鼻吸氧管吸氧一样能达到吸氧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术后患儿近距离面罩吸氧与单鼻塞吸氧管吸氧的配合程度及效果.方法 将197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术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99例和观察组98例,对照组给予单鼻塞吸氧管吸氧,观察组给予近距离(面罩距离口鼻1~2cm)面罩吸氧,比较2组吸氧前后不同时间段的呼吸、心率等指标的变化及2组患儿吸氧期间的配合程度.结果 2组吸氧后5 min及10 min的脉搏氧饱和度均优于吸氧前,其他指标与吸氧前比较无显著差异.2组所有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吸氧的配合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使用近距离面罩吸氧应用于患儿能够获得更好的配合,同时也能很好的改善手术后患儿的SpO2.  相似文献   

10.
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及注意事项:1患者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2纠正缺氧:经鼻导管或面罩供氧,将动脉血氧分压(PaO2)提高到60~90mmHg即可。吸入氧浓度不必超过60%,如仍不能纠正缺氧,则应提高吸氧浓度(可达95%以上),但应避免长时...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缺血并发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探讨脑缺血早期肺部损伤的发生机制及其在临床救治中的重要性。方法:结扎12只大鼠双侧颈总动脉2小时,造成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动物呼吸和心率的变化及2小时后动脉血pH、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处死动物取脑和肺组织作病理学观察。结果:脑缺血大鼠PaCO2显著升高,PaO2显著降低;肺部可见肺泡隔增宽、充血、肺泡Ⅰ型上皮细胞肿胀、线粒体嵴结构不清、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板层体内环形排列的板层结构破坏。结论:实验组动物,脑缺血早期肺部已有损伤。因此,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早期纠正脑缺氧,改善肺功能,防止或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观察经导管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癌患者的血氧在术后不同时间的变化,以便及早发现低氧血症,指导术后氧疗和护理,提高患者舒适度和TACE疗效。方法 采取自身对照法,分别测定 TACE患者术前、术后1h、6h、24hSpO2,术前、术后1h、24h血气分析。结果 术后1h患者SpO2 和PaO2 即有下降,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术后6h、24hSpO2、PaO2 较术前显著下降(均P<0.05);pH 值术后1h、24h显著高于术前(均P<0.05)。结论 TACE可引起术后患者血氧下降,使机体处于相对缺氧状态,对于 TACE术后患者应常规进行血氧持续监测,以及时发现患者的血氧改变,及时处理。关键词:肝癌; 经导管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 低氧血症; 氧疗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52(2007)15-0028-02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观察自主呼吸增强后通气和气体代谢变化对动脉血气的影响,对7例健康志愿者和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进行体外膈肌起搏,对9例COPD患者静脉滴注可拉明,另外9例口服阿米脱林。结果显示:综合通气和代谢两方面变化的指标△VA%/△VCO2%能预示PaCO2变化趋势;全部受检者中△VA%/△VCO2%>1者22例,除1例外PaCO2均降低;而△VA%/△VCO2%<1的7例中PaCO2增高5例,降低2例;健康志愿者△VCO2/△VA均<30ml/L,而COPD患者则大都>30ml/L。说明COPD患者增强自主呼吸时机体代谢增强削弱了肺泡通气增加的效果;口服阿米脱林组PaO2增高较PaCO2降低明显,提示阿米脱林除增强通气以外,还能改善换气功能,使PaO2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在临床工作中,吸氧是常见的治疗方法。现有的吸氧管有单腔和双腔两种,均需要将吸氧管插入鼻孔内,再用胶带或塑料管固定。在吸氧过程中,患者会感到吸氧管对鼻腔有较强的刺激,有明显的异物感;幼儿用的吸氧管仍偏粗大,患儿吸氧时只能用胶带将吸氧管粘在鼻孔附近,或由家长用手把持来对准鼻孔,患儿往往因不适而表现为哭闹、烦躁,甚至自行拔除或拒绝吸氧,延误治疗。为此,我们使用耳麦固定吸氧管,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王波  骆建军 《实用医学杂志》1999,15(12):965-966
目的:探讨酚发拉明对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2例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呼吸衰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抗感染,吸氧,补液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酚妥拉明20mg静滴。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气变化。结果;对照组于治疗后第1天动脉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其绝对升高值明显高于治疗组,但两组第3,5天的PaO2和SaO2差异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气管切开病人使用微雾喷雾面罩给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提高气管切开病人的给氧效果、缩短气管套管的带管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方法采用由美国哈德森呼吸监护器材公司生产的带有延长管道和雾化面罩的成人微雾喷雾器代替鼻导管法于气管切开处雾化吸氧,比较两组在吸氧效果、拔管时间上的差异。结果采用成人微雾喷雾器雾化吸氧的效果明显优于鼻导管法吸氧,P<0.01,前者的拔管时间较后者提前48.68±10.63 h,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微雾喷雾器予气管切开处雾化吸氧能明显提高血气分析中的氧分压,并能有效缩短病人的带管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气管内肺通气(ITPV)是一种新的持续正压通气方式。本研究应用直流和反流两种气管插管内导管进行ITPV,并与压力控制通气(PCV)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直流ITPV的PaCO2下降0.69~0.93kPa(1kPa=7.5mmHg,P<0.05),生理死腔(VD)减少0.8ml/kg;反流ITPV的PaCO2下降1.07~1.33kPa(P<0.01),VD减少1.0ml/kg;在维持PaCO25.07±0.44kPa条件下,反流ITPV气管内吸气压峰压(PIP)下降33%,平均气道压(Paw)下降约50%;PaO2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无显著变化(P>0.05)。提示:ITPV通过减少生理死腔使通气效率提高,可以用较低的PIP和Paw维持肺的正常气体交换;反流ITPV比直流ITPV显示更有效的通气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观察自主呼吸增强后通气和气体代谢变化对动脉血气的影响,对7例健康志愿乾和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进行体外膈肌起搏,对9例COPD患者静脉滴注可拉明,另外9例口服阿米脱林。结果显示,综合通气和代谢两方面变化的指标VA%/VCO%¥能预示PaCO2变化趋势;全部受检中VA%VCO2%〉1者22例,除1例外PaCO2均降低;而VA%/VCO2%〈1的7例中PaCo2增高5例,降低2例;健康  相似文献   

19.
两种给氧方法吸氧前后血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塞及鼻导管吸氧对静脉血氧分压的影响。方法 将30例需给氧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鼻塞法及导管法吸氧,两组患者在吸氧前于肘静脉采血1ml,然后给氧。吸氧时嘱患者闭口,一律经鼻呼吸,氧流量为5L/min。吸氧30min后再取同一静脉采血1ml,再将吸氧前后的2次血标本送实验室作血气分析。结果 吸氧后两组患者酸碱度(pH)均有轻度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CO2)有轻度下降,鼻塞组的静脉血氧分压(PO2)有上升,而导管组反而下降。经统计学测验,两组之间的pH、PCO2与PO2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鼻导管给氧法可因导管有时被呼吸道分泌物阻塞使供氧效果差,又可因导管插入鼻咽部使患者感到不适,而面罩法给氧虽避免了上述缺点,但耗氧量大,鼻塞法吸氧可以避免上述常见缺陷,临床应用效果好。经血气分析优于其他给氧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观察记录78例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并与116例传统的浅静脉化疗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作比较。结果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较浅静脉化疗患者显著降低(P=0.023)。78例PICC置管患者全部成功置入,出现导管堵塞1例,心律失常1例,导管送人困难2例,导管脱出2例,穿刺部位渗血2例,感染2例,接触性皮炎2例,静脉炎3例,静脉血栓形成4例。结论PICC置管操作安全,成功率高。相比传统浅静脉化疗,可以显著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护理人员掌握PICC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重视对患者的宣教,可以有效延长导管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