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与生活状况的相关性。方法对杭州市中医院自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90例6个月至6周岁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视力异常变化及儿童的日常生活情况给予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在890例学龄前儿童中,视力发育异常235例,占26.40%,经单因素分析可见,看电视时间、看电视距离、眼睛与屏幕水平与否、看电脑及手机时间、户外活动时间、夜间睡觉习惯、饮食习惯、家庭采光情况、睡眠时间、家长保护孩子视力行为均作为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的相关因素(χ2=5.45~19.23,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家庭光线强、经常吃鱼与鲜牛奶、家长注意保护孩子视力为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的重要保护因素(分别为OR=3.012,95%CI:1.115~7.723;OR=0.710,95%CI:0.441~0.991;OR=1.523,95%CI:1.039~2.187;均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可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以达到保护儿童视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晋江市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晋江市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为防治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13所幼儿园3908名学龄前儿童,采用美国伟伦公司生产的SureSight视力筛查仪进行屈光检查,进行相关因素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柱径屈光异常检出率为35.2%,男34.8%,女3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2,P〉0.05);球径屈光异常检出率31.5%,男29.6%,女3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60,P〈0.01)。柱径异常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低,经趋势卡方检验显示,这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χ^2=15.069,P〈0.01);球径异常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经趋势卡方检验显示,这种趋势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龄前儿童柱径屈光异常的发生与父亲视力有关,球径屈光异常的发生与父亲视力、母亲视力、平时看电视离电视距离、电视尺寸有关。结论: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是儿童眼保健的重要指标,了解儿童的屈光状态,发现潜在的问题,可以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余姚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状况,为制订儿童视力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动视力筛选仪对全市150家幼儿园共22798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异常情况判定标准参照美国伟伦公司提供的各年龄组眼屈光筛查转诊常模标准。结果儿童视力异常主要为散光、远视和弱视,分别占56.07%、21.33%和13.76%。其中筛查男童12289例,发现异常1042例,异常率为8.48%,筛查女童10509例,发现异常927例,异常率为8.82%,男女儿童视力异常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z=0.792,P〉0.05)。城区儿童视力异常率为10.91%,显著高于农村(7.80%)和山区(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分别为5.271和5.306,P〈O.05)。结论视力问题是学龄前儿童较常见的健康问题,通过调查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状况,可使视力异常儿童得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和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调查、视力异常影响因素及相关预防干预措施,保证儿童视力正常发育。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该院接受视力检查的2 00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自动的视力筛查仪对儿童自然瞳孔状态下的双眼屈光状况进行检测,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了解屈光异常产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2 000例儿童中筛查出屈光异常198例(9. 9%),其中102例(5. 1%)为女童屈光异常,96例(4. 8%)为男童异常,男童、女童的屈光异常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6岁男童、女童屈光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3岁儿童,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儿童视力发育异常与每日看电视时间长、看书与写字姿势不正确、每日接触手机与电脑时间长、睡眠时间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儿童视力发育异常与家庭采光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具有较高的屈光异常发生率,其视力发育异常多与每日看电视及接触电子产品时间、睡眠时间、看书与写字姿势不正确等因素有关,及时给予早期预防、筛查对保证儿童视力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与日常生活状况之间的关系,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抽取的2 032名来自儿保门诊和托幼机构的6月龄~6周岁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同时对儿童日常生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接受调查的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率为31.1%;单因素分析发现儿童视力发育与每天累计看电视时间,户外活动时间,睡眠时间,家庭采光情况,饮食习惯,体内微量元素含量,家长是否经常教孩子做眼保健操及家长是否注重保护孩子视力等因素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光线强(OR=3.011,95%CI∶1.114~7.827)和家长十分注重保护孩子视力(OR=1.500,95%CI∶1.028~2.190)是儿童视力发育的危险因素,而经常吃鱼(OR=0.687,95%CI∶0.437~0.978),经常喝鲜牛奶(OR=0.593,95%CI∶0.417~0.844)是儿童视力发育的保护因素。结论日常生活状况与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密切相关,应针对这些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保护儿童视力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肇庆市区学龄前儿童的肥胖发生率并观察营养干预对改善儿童肥胖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肇庆城区10间幼儿园913名儿童,进行幼儿的体格测量、幼儿园的膳食供给量调查和家长的问卷调查,针对有效影响因素进行家园结合的营养干预,半年后观察其对儿童肥胖的干预效果。结果肇庆市区学龄前儿童肥胖检出率7.67%,男童7.17%,女童8.35%。幼儿园膳食供给调查结果显示,高能量、高脂肪、低蔬菜量与儿童肥胖检出率有相关性(P〈0.05)。问卷调查中进餐看电视、有独立睡房、家庭高收入、家长肥胖、不爱吃蔬菜、放园后加餐过多等与肥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通过家园结合的知、信、行的干预模式,半年后幼儿的肥胖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儿童肥胖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家园结合,对幼儿园的膳食干预和对家长喂养认知和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幼儿的肥胖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嘉兴市城市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的现状及该行为与感觉统合失调之间的关系,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嘉兴市城区2所省一级幼儿园大班全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要求每位家长填写Conner’ s家长问卷和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结果 多动行为筛查结果,总的检出率为17.9%,其中品行障碍检出率为15.0%(31/206),学习问题检出率为17.0%(35/206),心身问题检出率为9.2%(19/206),冲动-多动检出率为16.0%(33/206),焦虑检出率为1.4%(3/206)。感觉统合失调患儿检出情况,感觉统合失调患病率为26.4%(55/206)。其中本体感觉异常率为17.5%(36/206),触觉过分防御为8.7%(18/206),学习能力问题异常率为5.8%(12/206),前庭平衡问题异常率为13.6%(28/206)。男性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患病率及多动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童。多动行为异常儿童中感觉统合失调儿童为56.8%,正常儿童中仅为20.1%,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0.82,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异常检出率较高,是一种常见症状,应引起高度重视。建议从学龄前期开始进行筛查、诊断,对于合并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建议早期开始训练,结合对家长进行多动儿童行为问题管理的培训,减轻入学后学习问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本市学龄前儿童视力状况及影响因素,从而为采取干预措施、建立本地区儿童眼保健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本地区5家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视力普查中确诊为视力异常的313名儿童,和同民族、同性别、同班、年龄相差3个月内的视力正常儿童,按照1:1进行配对。医务人员指导儿童家长填写《吴江市儿童视力保健调查问卷表》。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有视力异常家族史、父母文化程度低、每天连续看电视或玩电脑时间过长、看电视距离过近、书写或阅读姿势不正确是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家长及儿童的健康宣教,提高家长对儿童眼保健的重视程度,让儿童尽量少看电视和玩电脑,多进行户外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的危险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美国伟伦Suresight视力筛查仪对宁波市江北区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视力筛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由家长填写。结果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发生率为15.96%。儿童出生时父亲年龄>35岁、出生足月和每日睡眠时间>10h是儿童视力的保护因素(OR=0.564、0.447和0.493,P<0.05),而父亲的视力异常、母亲年龄>35岁和家庭饮食结构不均衡是儿童视力异常的危险因素(OR=1.873、2.004和2.379,P<0.01)。结论儿童视力发育受遗传、疾病、环境和营养等因素综合影响。应该加强围生期胎儿和出生后儿童视力保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常州市区学龄前儿童家长关于儿童视力保健的知识知晓情况、行为态度,为儿童视力保健干预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1-3月,共选取常州市区75所托幼机构的学龄前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电子版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家长问卷进行调查,并对其视力保健知识、态度行为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得到有效问卷11 494份(有效率99.3%),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人数1 284人(发生率11.2%)。家长对于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知识知晓情况较好,知晓家长的儿童视力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未知的;家长在儿童发生视力异常后不愿配合医生配镜的儿童视力异常发生率高于愿意配合者;不挑食儿童的视力异常发生率最低为9.9%,挑食种类为蔬菜类的儿童视力异常发生率最高为13.2%;入睡时间越晚的儿童视力异常发生率越高;儿童接触电子产品年龄越小视力异常发生率越高,每次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超过60分钟以上视力异常率最高为14.4%,看电视的距离小于1米的儿童视力异常发生率最高达15.7%;从不户外活动及每周活动少于3天的儿童视力异常发生率最高,且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调查发现常州市区学龄前儿童家长对于儿童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行为方面均存在不足。应关注对儿童、家长及老师三个人群进行全方面的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南京市区4~6岁儿童视力发育现状与发育趋势,为评估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提供理论依据,并做好弱视的防治工作。 【方法】 选取2011年南京市区部分学龄前儿童(4~6岁)进行远视力检查和屈光筛查,对屈光筛查正常的儿童进行视力发育状况的统计分析。 【结果】 4~6岁屈光筛查正常儿童视力发育曲线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4岁、5岁和6岁组视力水平的P5、P25、P50分别是4.7、4.8、4.9;4.8、4.9、4.9; 4.8、4.9、5.0。屈光筛查偏离儿童视力≤P5水平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屈光正常儿童(P<0.01)。 【结论】 4~6岁儿童视力发育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完善;应结合屈光筛查,动态监测儿童视力发育,以早期发现弱视。  相似文献   

12.
了解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和屈光状况特点,为儿童眼保健工作提供指导意见.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随机抽查海口20所幼儿园共3 654例(7 308眼)3~6岁儿童的视力和屈光状况.年龄<4岁采用图形视力表检查,≥4岁采用对数视力表,以5分记录法记录视力检查结果,用美国伟伦公司的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屈光状态,通知异常者到眼科门诊再次详细复查.结果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检出率为16.58%,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75,P<0.05).随着年龄增长,异常检出率呈下降趋势(x2=28.97,P<0.05).弱视146例,患病率为4.3%.学龄前儿童中主要以单纯远视和复合远视散光类型为主,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结论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视力检出率较高;应早期发现问题,为开展干预和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上海市杨浦区学龄前儿童视力状况,为制定相应的近视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和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杨浦区5所幼儿园中符合入选条件的儿童1415名,按年龄和性别分组,采用国际标准对数E字视力表和Canon RK-F1全自动电脑验光仪进行视力和屈光参数的检查,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杨浦区学龄前儿童正视率为80.4%,近视率为16.7%,远视率为2.9%,不同年龄组间(χ^2=3.419,P=0.755)和不同性别间(χ^2=2.433,P=0.296)的正视、近视及远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视力不良率为10.5%,不同年龄组间(χ^2=9.637,P=0.022)和不同性别间(χ^2=4.191,P=0.041)视力不良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的视力不良率和近视率不容乐观,需要更深入筛查,给予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幼儿屏前静态行为与大肌肉动作发展的关系,为提高幼儿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1年3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内蒙古包头市5所幼儿园373名幼儿进行大肌肉动作发展(TGMD)测试,通过幼儿家长代理问卷采集屏前静态行为时间(screen time,ST).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工作日与周末时间段屏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岳阳市城乡学龄前儿童(3~7岁)视力发育及屈光不正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加强儿童眼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城乡幼儿园3~7岁儿童进行调查,其中城区2 768名,乡镇854名。应用儿童图形视力箱检测视力,对视力检测异常者进行屈光检测,并排除眼底器质性病变。结果:学龄前儿童视觉功能发育随年龄增长逐渐成熟,城乡之间低视力的年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儿童屈光异常类型主要为远视性屈光不正,城乡之间屈光异常类型无统计学差异;城区幼儿园弱视患病率为2.82%,乡镇幼儿园为4.45%,城乡幼儿园弱视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重视对学龄前儿童的眼保健工作,应定期检查视力,发现异常及时矫治;同时应加强乡镇幼儿园的管理工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视力异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地区学龄儿童视觉发育的差异并进行生活环境调查,为近视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羊坊店中心学区(城区)及河北省肃宁县中心学区(乡区)小学生共1 821名(3 642只眼)进行研究。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视力,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和角膜屈光力;1 a后重复测量进行比较,并发放问卷对其生活环境进行调查。结果城乡小学生相比,一年级和四年级眼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随访1 a后一年级组城区视力显著下降(t=11.475,P<0.01),而乡区视力无明显变化(t=1.219,P>0.05);四年级组城乡视力均显著下降,城区更明显(P<0.01);1 a后各组眼轴均显著延长(P<0.05),且城区较乡区明显。角膜曲率无显著性改变(P>0.05)。问卷调查显示户外活动时间、使用计算机及电视时间、学生家长近视分布城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不同地区视觉发育程度不同,城区视力不良率更高,发展趋势更快。生活背景、学习环境及行为习惯在视觉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分析兰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视力异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依据该地地理分布及社会功能区特征,参考幼儿园公私立等性质,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0所幼儿园的2 75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应用儿童图形视力表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视力,采用美国伟伦公司Suresight手持验光仪对调查儿童进行屈光检查。同时对儿童家长进行视力异常相关因素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调查对象男、女童视力异常检出率均为1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视力异常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5)。在9项视力异常相关因素中出生体重、胎龄、父母视力情况和每天睡眠时间这4项影响学龄前儿童的视力。 【结论】 托幼机构与家庭应重视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着力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强化社会性健康教育,从社会、家庭、托幼机构等多方面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视力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和睡眠状况与其情绪及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联合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7年12月扬州市8所幼儿园的2 946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睡眠状况和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等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影响。结果  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时间<10 h/d发生多动、同伴交往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01)。联合作用分析显示,睡眠时间<10 h/d合并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多动、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合并视屏时间>1 h/d更易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和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P<0.001)。结论  视屏时间>1 h/d和睡眠质量不良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更易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上海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患病率,分析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以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其视力健康发育。方法 选取2016年2-7月上海市城区在园学龄前儿童,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家托幼机构的641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ureSight视力筛查仪进行屈光筛查,并对儿童日常生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对各种屈光不正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表641份,收回有效问卷604份。发现异常人数63名,异常率为10.4%。3~、4~、5~、6~<7 岁四个年龄组的异常率分别为7.5%、8.9%、 11.6%、12.5%。屈光不正单因素分析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患病率与孕期保胎治疗、新生儿异常情况、母亲学历、膳食因素、每日户外运动时间、每日总睡眠时间等因素有关(P<0.05),将以上影响因素均纳入两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母孕期无保胎治疗、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1 h及儿童每天总睡眠时间≥8 h是儿童屈光不正的保护因素。结论 上海市区学龄前儿童的屈光不正情况受到多种因素包括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应引起社会重视,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保护儿童视力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