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菌易位目前被认为是导致晚期肝硬化并发腹水病人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主要致病机理。然而 ,本文作者认为 ,还没有关于人体内此过程特征的资料。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一个 72小时的研究周期内 ,通过使用实时PCR定量检测血中部分细菌DNA。 17例病人中的 7例在入院时血中和腹水中同时检测到细菌DNA ,治疗性腹腔穿刺以后 ,细菌DNA在血中至少持续存在 2 4小时 ,部分病人可达 72小时。另外 ,也认识到不同细菌DNA在血中出现和清除的规律。核苷酸测序结果表明 ,在第一份标本中检测到的细菌和随后标本中检测到的细菌是一致的。总之 ,细菌易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非感染性腹水细菌移位(BT)的发生、转归及短期预后.方法 在细菌16S核糖体RNA(16S rRNA)基因保守区设计1对细菌通用引物.对87例肝硬化伴非感染性腹水患者的腹水和血清进行PCR扩增,检测细菌DNA作为BT的分子标志,细菌DNA阳性者通过核苷酸测序进一步鉴别细菌的种属.6个月后随访了解临床转归,对其中部分患者进行腹水细菌DNA复查.结果 87例肝硬化患者腹水细菌DNA阳性33例.血清细菌DNA阳性12例.腹水和血清中的细菌均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同一患者腹水和血清的细菌鉴定结果一致且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6个月后患者腹水中细菌DNA的检测结果较入组时呈现动态变化.影响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BT.结论 非感染性腹水BT在肝硬化患者体内是一个动态过程,可能形成感染或被机体清除.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BT的发生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姜春燕  王宝恩  王建成  张福奎 《肝脏》2008,13(3):190-194
目的探讨应用PCR技术检测肝硬化患者腹水细菌移位(BT)的可行性,并通过为期半年的随访了解影响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在细菌16S核糖体RNA(16SrRNA)基因保守区设计1对细菌通用引物,分别对14株标准细菌菌株、白色念珠菌DNA、人基因组DNA、HBVDNA、21例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腹水和血清进行PCR扩增,对腹水和血清细菌DNA阳性者进一步通过核苷酸序列测定鉴别细菌的种属。半年后对入组患者进行随访,了解临床转归,对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影响SBP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所有14株标准细菌菌株均可见预期370bp左右长度的细菌通用引物DNA条带,而白色念珠菌DNA、人基因组DNA及HBVDNA未见该条带。21例SBP患者腹水细菌DNA阳性19例(90.48%),血清细菌DNA阳性14例(66.67%)。经基因序列鉴定,腹水和血清中的细菌均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同一患者腹水和血清中的细菌鉴定结果均为同一菌种且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与SBP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预测指标为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结论应用PCR技术检测细菌DNA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BT的临床研究。肝硬化患者腹水和血清中移位的细菌来源于肠道,单个细菌克隆参与BT和全身循环过程,且极有可能细菌从肠道直接经肠壁进入腹腔。SBP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基础肝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硬化患者腹水中细菌DN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PCR方法检测肝硬化患者腹水中细菌DNA的可行性.方法:在细菌16S rRNA基因保守区设计一对通用引物,对7种对照菌株、人基因组DNA、HBV DNA、37份肝硬化患者腹水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结果:7种对照菌株均获得530 bp DNA片段.而与人基因组DNA、HBV DNA无交叉阳性反应,敏感性试验可检测出1pg的细菌DNA.37份腹水中有9份获得53bp DNA片段,阳性率24.3%(9/37),而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4%(2/3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将通用引物通过PCR方法扩增细菌16S rRNA基因,具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可应用于肝硬化患者腹水中细菌DNA的检测及细菌移位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PCR测序方法检测肝硬化患者腹水中的细菌DNA,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移位的高危因素及其后果。方法 在细菌16SrRNA基因保守区设计一对通用引物,对37份肝硬化患者腹水标本进行扩增,腹水中细菌DNA阳性者纯化后经核苷酸测序鉴别细菌种类;同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7份腹水标本中有9份获得530bp细菌DNA片段,占24.3%。测序共检测出4种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6例,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阴沟肠杆菌各1例;统计分析表明,腹水中细菌DNA阳性和阴性两组肝硬化患者在Child-Pugh积分(12.3±0.8,10.9±1.2)、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3例,1例)、血清TBil水平[(395.5±216.6)μmol/L,(192.7±206.3)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31.3±9.7)%,(50.4±15.1)%]、腹水总蛋白浓度[(4.1±2.8)g/L,(7.9±5.2)g/L]、外周血WBC总数[(12.3±7.5)×10^9/L,(5.3±4.1)×10^9/L]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R测序方法可应用于肝硬化患者腹水中细菌DNA的检测及细菌移位的研究;肝功能损害、腹水调理活性低下和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移位的高危因素和后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腹水中细菌DNA与血浆内毒素、肠通透性、肠道菌群等因素的关系. 方法 选取失代偿期肝硬化伴腹水患者55例,于入院当日或次日抽取腹水行腹水中细菌DNA的提取及PCR扩增,同时行腹水常规、需氧菌及厌氧菌培养检查,于入院次日测定血浆内毒素、肠通透性并进行肠道菌群分析,同时测定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生物化学指标.3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行除腹水之外的上述检查. 结果 55例肝硬化患者腹水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其中19例(34.55%)患者腹水中检测到细菌DNA.与细菌DNA阴性组比较,细菌DNA阳性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降低(t=-3.184,P=0.002),而肝功能Child-Pugh评分(t=3.224,P=0.002)和腹水白细胞计数(t'=4.088,P=0.001)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t=13.705,P=0.000)、尿中乳果糖/甘露醇(L/M,t'=28.568,P=0.000)和肠道肠杆菌数量(t=2.912,P=0.005)明显升高,而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t=-3.669,P=0.000).与腹水中细菌DNA相关的指标为肠道肠杆菌数量(P=0.007)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0.011).结论 肝硬化患者发生腹水细菌移位的关键因素是肠腔细菌过度生长,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时细菌移位的发生情况及检测技术。方法:将50例肝硬化患者按照SIRS诊断标准分为SIRS组和无SIRS组。应用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和腹水中细菌DNA阳性率,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浆内毒素、尿乳果糖(L)/甘露醇(M)比值以及细胞因子TNF-α、IL-6、IL-8的水平。结果:SIRS组患者外周静脉血和腹水中细菌DNA PCR阳性率高于无SIRS组(P0.01)。PCR阳性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及尿乳果糖/甘露醇(I/M)水平高于PCR阴性组(P0.01),SIRS组内毒素及尿乳果糖/甘露醇(L/M)水平高于无SIRS组(P0.01)。PCR阳性组患者外周血TNF-α、IL-6、IL-8阳性率显著高于PCR阴性组(t=3.24、4.37、2.89;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合并SIRS与肠道细菌移位密切相关,细菌DNA 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有助于诊断早期肠道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8.
应用鲎试验对191例慢性肝病病人血和/或腹水中内毒素进行检测,复现腹水和血中内毒素升高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且腹水内毒素升高较血更为明显.另外,肝病病情与内毒素血症发生率亦呈明显正相关.病情愈重,内毒素血症发生率愈高。它们依次为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在肝硬化失代偿中又合并肝性脑病和上消化道出血者尤多。因此我们认为尝试验是检测各类慢性肝病合并内毒素血症的灵敏可靠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粪便大肠杆菌毒力基因Colv和腹水细菌分布的相关性。方法运用16S rRNA基因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检测65例肝硬化SBP患者腹水细菌DNA,并与其粪便大肠杆菌培养出毒力基因Colv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S rRNA检测肝硬化SBP患者腹水标本的阳性率为64.6%,明显高于腹水细菌培养的4.6%(P0.01)。比对同一病例其粪便大肠杆菌毒力基因Colv和腹水标本中细菌16S rRNA阳性情况能达到70%,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粪便大肠杆菌毒力基因Colv阳性与肝硬化SBP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病人常可发生肾自由水排出功能障碍,而致自发性稀释性低钠血症。本文通过水负荷试验检测的不同反应,揭示肝硬化病人自由水清除障碍与低血钠之间的关系,以及早合理地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有助于难治性腹水的控制。材料与方法随机选择住院的肝硬化腹水病人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18~77岁,诊断均经临床、实验室、特殊检查及病理检查(4例)证实。腹水量判定,用移动性浊音的检查方法,才能发现腹水者为少量,2例;明显腹水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PHC)合并肝硬化的发生率为50%~90%,两种疾病经常是产生腹水的原因。本文观察了38例PHC及肝硬化腹水病人的血及腹水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含量变化,以探讨FDP在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肝硬化腹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腹水病人的低钠血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处理不当,常造成严重后果。有关肝硬化腹水并发低钠血症者,国外较大系列报道及系统观察甚少,国内仅个案报道。本组对80例非选择性肝硬化腹水合并低血钠者与肝肾功能、血渗透压、酸硷平衡及治疗等对比分析。其中血钠≤135mmol/L者20例,≤130mmol/L者48例,≤125mmol/L者12例。5例在原有低血钠状态下,利尿和放腹水后发生急性低钠综合征,1例死亡,4例采用3%氯化钠200—300ml/d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腹水的低钠血症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肝硬化腹水病人的低钠血症较为常见,特别是使用利尿剂后,本文对我院1988年至1993年3月收治的85例肝硬化腹水发生低钠血症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加强对低血钠及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认识,正确合理地进行腹水治疗。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肝硬化腹水143例,其中合并低钠血症85例(59.4%)。诊断均经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证实,其中肝炎后肝硬化76例,酒精后肝硬化7例,胆汁性肝硬化2例;并发肝昏迷21例,上消化道出血13例,脾功能亢进11例,肝肾综合征10例,自发性腹膜炎15例,急性低钠血症8例。  相似文献   

14.
一氧化氮在肝硬化病人血、腹水、尿中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通过对56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病人血、腹水、尿中NO浓度的检测,了解其与病人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旨在阐明NO在自发性腹膜炎、肾功能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1998年7月—2000年5月我科收治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病人55例(按1991年全国肝硬化专题讨论会制定的标准),男39例,女17例,年龄22—78岁,平均46.1岁;病程2月—20年,平均5.6年。其中合并SBP者25例,单纯腹水者30例。自发性腹膜炎(SBP)的诊断标准为:(1)有发热、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等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15.
郑瑞英  万谟彬 《肝脏》2007,12(5):400-401
该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在肝硬化合并腹水病人发生由不同类型细菌感染引起的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和临床特征。主要内容介绍如下:一、病例资料前瞻性调查了309例肝硬化住院病人,其中76例(24.6%)病人住院期间没有腹水的证据并且既往也没有腹水的病史或使用过利尿剂,其余233例病人(75.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单独或联合应用2对不同引物的16S r RNA序列分析法,能否提高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腹水细菌检测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并且通过其检测细菌的结果来评价抗感染治疗效果.方法:收集77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腹水的标本,其中SBP 61例,非SBP 16例,应用2对不同引物(MSQ-F/MSQ-R与27F/1492R)的组合,对腹水细菌分别进行16S r RNA序列分析,对腹水进行常规化验、细菌培养及生化方法鉴定细菌,分析单独或联合应用2对不同引物的16S r RNA序列分析法在鉴定SBP腹水细菌中的应用价值,并对腹水细菌状态进行动态评价.结果:与腹水细菌培养、生化鉴定的细菌结果相比,16S r RNA序列分析法鉴定细菌的结果与之的符合率:单用引物MSQ-F/M S Q-R:属的符合率73.33%(11/15),种的符合率66.67%(10/15);单用27F/1492R引物:属的符合率80.00%(12/15),种的符合率73.3%(11/15);引物MSQ-F/MSQ-R联合27F/1492R:属的符合率86.67%(13/15),种的鉴定的符合率80.00%(12/15),应用2对引物的组合进行16S r RNA序列分析鉴定细菌,可以得到更高的准确率.5例SBP患者(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组2例,临床感染组3例)经抗感染治疗后,腹水细菌培养阴性,但临床感染控制不理想的患者,16S r RNA序列分析法检测腹水细菌仍为阳性.结论:联合应用2对不同引物的16S r RNA序列分析法,可以提高SBP腹水细菌的鉴定能力,并且可以动态应用于临床进行抗感染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表面CD14的表达,并探讨其与Toll样受体(TLR)-4、TLR-2的相关性,及CD14表达与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三色荧光染色法,荧光素标记的抗TLR-2、抗TLR-4、抗CD14单克隆抗体对57例研究对象(肝硬化腹水患者30例,肝硬化患者12例,健康对照者15例)血细胞表面分子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硬化患者血及腹水细菌培养采用床边接种10 mL至BACTECTM血培养瓶方法送细菌培养.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结果 CD14平均荧光强度的几何均数(GMF)在肝硬化腹水组为413.8±80.4,健康对照组为187.7±3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腹水与无腹水患者组(189.8±2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无腹水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硬化腹水组,CD14的表达与TLR-2、TLR-4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r=0.849;P=0.05,r=0.483).14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腹水细菌培养呈阳性.结论 外周血中PBMC表面CD14、TLR-2和TLR-4的高表达提示肝硬化腹水存在细菌感染和细菌移位导致的机体炎性反应,有可能进一步加重肝损伤.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腹水的排放腹水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排放腹水疗法作为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措施之一,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我院自1990年2月至1992年5月,用本法对16例肝硬化腹水的病人进行了治疗,获得满意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经临床证实为肝硬化腹水的住院病人16例,其中有5例合并有原发性肝癌,16例病人中9例为顽固性肝硬化腹水,7例为第一次出现腹水的病人。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13~65岁,平均39岁。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腹水患者肠道内的细菌常常间歇性进入循环系统 ,使得机体经常性地接触到细菌的产物 ,如内毒素 (脂多糖 )。许多临床工作者提出 ,细菌易位和免疫力低下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较为常见 ,细菌的全身性播散及明显的感染易于发生 ,包括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其他类型的感染。尽管在许多肝硬化腹水并发感染的患者血清中不能检测到脂多糖 ,但临床上有部分发生细菌易位而无感染表现的患者的脂多糖结合蛋白水平增高 ( >9.6mg/L)。本研究旨在前瞻性地评价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是否可以作为评估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重度感染可能性增高的一个指标。作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肝硬化病人产生血性腹水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366例肝硬化腹水的病例,其中32例出现肉眼血性腹水,通过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B超、CT、剖腹手术、腹腔镜活检确诊。结果 出血原因中肝癌21例、腹膜静脉曲张破裂3例、结核性腹膜炎3例、自发性腹膜炎2例、出凝血障碍1例、自发性出血性腹水1例、胰腺癌1例。结论 肝硬化血性腹水并非罕见,合并肝癌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