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α基因多态性对女性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PBC)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漂移的影响.方法 以未经治疗的60例女性PBC患者为研究组,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2名为对照组进行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ER α基因1号内含子PvuⅡ和Xba 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外周血CD4+、CD8+、CD4+CD25+、CD4+CD28-T淋巴细胞.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v、IL-4、IL-6、IL-10 mRNA的表达.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采用直接基因计数法计算,并进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与Chi-square x2检验;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或t'检验.结果 女性PBC患者的ER α基因PvuⅡ酶切基因亚型中Pp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p基因亚型的阳性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x2=7.2880,P<0.05).Xba Ⅰ基因型以及各等位基因频率在女性PBC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C患者的ppxx基因型的阳性率低于正常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5382,P>0.05).相对于对照组的33.81%±3.87%,PBC患者T淋巴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为45.31%±5.26%(t=7.86,P<0.01),CD8+T淋巴细胞比例由对照组的31.83%±1.73%降低为27.78%±1.43%(t=8.24,P<0.01).与对照组相比,PBC患者CD4+CD25+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 CD4+CD28-T淋巴细胞比例则明显升高.P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NF α、IL-2和IFN γ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59±0.19、0.71±0.29、0.67±0.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2±0.13、0.31±0.14、0.27±0.13(t值分别为6.93,5.07,7.01,P值均<0.01);IL-6 mRNA表达水平为0.45±0.21,高于对照组的0.34±0.16(t=1.84,P<0.05); IL-4和IL-10 mRNA表达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vuⅡ基因的Pp基因型是女性PBC的遗传易感基因型,p等位基因是易感基因.PBC患者外`周血以Th1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占优势.ER α基因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易感背景影响PBC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的偏移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活化衔接子(LAT)及其上游调控因子(Syk、Lck和ZAP-70)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的转录表达水平是否存在异常.方法 对20例哮喘患者(哮喘组)及20例非特应症对照者(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的LAT及Lck、Syk和ZAP-70 mRNA的表达,有关LAT基因转录的结果通过实时定量RT-PCR法进行验证.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哮喘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LAT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为0.54±0.14,对照组为0.72±0.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P<0.01);实时定量RT-PCR法(0.0065±0.0066)证实哮喘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LAT转录水平较对照组(0.0124±0.0045)下调(t=0.0022,P<0.01).20例哮喘患者Lek和ZAP-70基因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71±0.16、1.05±0.41,对照组分别为0.53±0.17、0.82±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8、2.10,P分别<0.01、<0.05);哮喘患者Syk基因mRNA表达水平为1.16±0.42,对照组为1.24±0.34,两组间Syk基因转录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P>0.05).结论 哮喘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LAT基因转录水平下调可能与上游调控因子Lck和ZAP-70基因转录水平上调有关,LAT及上游调控因子Lck和ZAP-70转录水平异常可能是哮喘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和CD4+/CD8+)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5、IL-16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7-12月在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3例(CHB组),慢性HBV携带者112例(ASC组),健康对照者84例(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患者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酶联免疫法检测IL-15、IL-16表达水平,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 DNA载量。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数据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法。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SC组和CHB组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以及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比值均显著降低,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C组和CHB组IL-15、IL-16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HB患者中HBV DNA高载量组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比值较HBV DNA低载量组显著降低,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C组HBV DNA高载量者CD4+、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比值显著低于HBV DNA低载量组,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高于HBV DNA低载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HB患者外周血CD4+表达水平与IL-15呈正相关(r=0.516,P0.05),CD8+表达水平与IL-16呈正相关(r=0.665,P0.05)。ASC组外周血CD3+表达水平与IL-15呈正相关(r=0.618,P0.05)。结论 HBV感染者存在T细胞亚群比例异常,IL-15、IL-16可能导致机体存在不同程度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和细胞免疫调节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CD4+T淋巴细胞基因中miRNA的表达谱,筛选与正常对照者差异表达的miRNA,寻找对CD4+T淋巴细胞具有调控作用的miRNA,为进一步阐明miRNA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方法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对照者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法进一步分离出CD4+T淋巴细胞.采用miRNA基因芯片技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miRNA的表达谱,通过分析软件筛选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对照者CD4+T淋巴细胞差异表达的miRN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验证.结果 miRNA基因芯片筛选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中表达显著上调的miRNA有miR-155、miR-21、miR-424和miR-127-3p,显著下调的有miR-30b和miR-181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验证结果与芯片筛选结果一致.结论 筛选得到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CD4+T淋巴细胞miRNA差异表达谱,可能参与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Thd)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R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与不同浓度的Thd(2.5、25、100、300、500μg/ml)共同培养.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T淋巴细胞的增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的凋亡和T淋巴细胞CD152、CD28的表达情况,用Real-time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淋巴细胞的自细胞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 在体外,与阴性对照组相比,500μg/ml,Thd组显著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促进T淋巴细胞早期凋亡,抑制T淋巴细胞CD3+CD28+表达,促进CD8+CD152+表达,而≤300μg/ml,对T淋巴细胞未见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100~500)μg/ml剂量组可抑制T淋巴细胞IL-6、TNF-α mRNA表达,(2.5~500)μg/ml可促进IL-10 mRNA的表达.结论 Thd可能通过影响R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早期凋亡、CD3*CD28+和CD8+CD152+表达,以及IL-6、IL-10、TNF-α mRNA表达,反转RA患者的免疫平衡失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对狼疮肾炎(LN)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分析鉴定MSCs的纯度.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LN外周血T淋巴细胞与不同数量的MSCs共培养.分组:A组:T淋巴细胞;B组:MSCsI+T淋巴细胞(MSCsl:T=1:5);C组:MSCs2+T淋巴细胞(MSCs2:T=1:20);D组:MSCs3+T淋巴细胞(MSCs3:T=1:100).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组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FCM分析各组T淋巴细胞CD28和CD152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调亡情况,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T淋巴细胞的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的水平.结果 在体外,MSCs对由PHA诱导的LNT淋巴细胞的增殖、凋亡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与MSCs呈剂量依赖性.MSCs抑制T淋巴细胞CD28表达,对CD152的表达无明显影响.MSCs能促进LN患者T淋巴细胞TGF-β1基因的表达,抑制IL-10、IFN-γ基因的表达.结论 MSCs可能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减少T淋巴细胞凋亡、抑制T淋巴细胞CD28表达和促进T淋巴细胞TGF-β1,基因表达及抑制IL-10、IFN-γ基因表达来下调LN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人成纤维滑膜细胞(FLS)p53基因表达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转染抑制FKS内p53基因表达,并与RA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检测转染后FLS中骨保护素(OPG)表达及白细胞介素(IL)-6分泌.并对与之共培养的CD4+细胞膜胞质内蛋白干扰素(IFN)-γ、IL-17、IL-4和CD25以及IFN-γ孤儿核受体γt(RORγt)、IL-17、Foxp3 RNA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p53基因被抑制后,FLS分泌IL-6减少,但OPG表达未受影响.p53基因被抑制的FLS使共培养的CD4+T淋巴细胞内IL-17及IFN-γ蛋白和RNA表达上调,但对CD4+T淋巴细胞RORγt RNA影响不大.虽可上调Foxp3表达,但CD4+CD25high细胞阳性率并无明显变化.结论 FKS内D53表达对RA外周血Th1、Th17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探讨免疫细胞协同共刺激分子途径之一--B7-H1和PD-1表达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特点.方法 收集11例CHB患者和16例健康人的外周血肝素抗凝标本,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HB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细胞(mDC)和T淋巴细胞上B7-H1和PD-1的表达.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mDC上B7-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69±14.49)%、(42.84±11.19)%、(33.48±14.07)%和(16.60±4.04)%.健康对照者分别为(14.66±10.11)%、(4.62±3.84)%、(1.89±2.31)%和(0.49±0.37)%,CHB患者B7-H1在T淋巴细胞和mDC上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84,t=-10.894,t=-7.378,t=-13.182;均P<0.05).CHB患者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上P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45±6.36)%、(11.42±6.20)%和(13.03±6.71)%,健康对照者分别为(7.80±3.53)%、(7.12±2.60)%和(7.88±3.74)%.CHB患者PD-1在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水平也均明显高于健康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23,t=-2.355,t=-2.439;均P<0.05).结论 B7-H1和PD-1在CHB患者外周血mDC和T淋巴细胞上表达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检测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TIM-3)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8+T细胞上的表达,探讨共用γ链细胞因子对CHB患者CD8+T细胞上TIM-3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5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科就诊的CHB初治患者15例,以及健康体检者8例.抽取两组全血,利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PBMC.分别给予γ链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7、IL-15、IL-21和人抗CD3/CD28刺激,未刺激孔作为阴性对照.培养4d后,用单克隆抗体染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8+T细胞上TIM-3的表达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 与未刺激组相比,TIM-3在CD8+T细胞上表达如下:人抗CD3/CD28和IL-2、IL-15、IL-7刺激组显著升高,分别为(9.629 ±9.916)%,P=0.000 1;(3.817 ±2.694)%,P=0.000 6;(5.772±4.732)%,P=0.005 4;(3.560 ±2.045)%,P=0.030 2.IL-21刺激组表达虽有所增加,为(2.503 ±2.1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4 l.结论 人抗CD3/CD28、γ链细胞因子中的IL-2、IL-7和IL-15都能够有效上调TIM-3在CHB患者CD8+T细胞上的表达,提示通过抑制它们不仅可以下调TIM-3的表达,而且可能会增强CHB患者体内CD8+T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EE)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不同标志以及调节性T细胞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探讨CD127与Foxp3的相关性,明确CD127定义调节性T细胞的特异性;鉴定CD4~+CD25~+CD127~(low/-)T淋巴细胞免疫抑制功能.方法 ①采用四色直接荧光素标记法和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SLE患者(19例初发和21例缓解)及15名健康对照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CD4~+CD25~+CD127~(low-)T淋巴细胞、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CD4~+CD25~(high)T淋巴细胞、CD4~+CD25~(high)CD127~(low/-)T淋巴细胞、CD4~+CD25~(high)Foxp3~+T淋巴细胞以及CD4~+CD127~(low/-)Foxp3~+T淋巴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率,并且将7种调节性T细胞比率与外周血抗双链DNA(dsDNA)等抗体及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1)评分等进行相关性分析.②以流式细胞分选术结合细胞培养技术,检测和分析3例SLE患者和4名健康人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对CD4~+CD25~-效应性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与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SLE患者组7种调节性T细胞比率分别为(6.1±1.7)%,(3.1±1.3)%,(2.1±1.0)%,(1.6±0.3)%,(0.97±0.28)%,(0.69±0.23)%和(0.71±0.3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LE患者组前6种调节性T细胞比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②SLE患者组:CD4~+CD25~+Foxp3~+、CD4~+CD25~(high)Foxp3~+T淋巴细胞比率与IgA呈正相关;CD4~+CD25~(high)CD127~(low/-)T淋巴细胞比率与抗SSB抗体呈正相关.③SLE患者初发组和缓解组比较:SLE患者初发组7种调节性T细胞中除CD4~+CD127~(low/-)Foxp3~+T淋巴细胞比率外,其余均低于缓解组(P<0.05).④SLE患者初发组治疗前后比较:激素治疗前6种调节性T细胞比率均低于激素治疗后(P<0.05).⑤SLE患者初发组、缓解组和对照组中,CD4~+CD25~+T淋巴细胞及CD4~+CD25~(high)T淋巴细胞中Foxp3的表达与CD127低表达均呈正相关.⑥SLE患者、健康人CD4+CD25-效应性T细胞的体外增殖都可以被自身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所抑制,但SLE患者的抑制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结论 SLE的免疫异常可能与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缺陷有关;CD127可能代替Foxp3作为调节性T细胞特异性的表面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D+4 CD+25 T淋巴细胞(Treg细胞)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6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只.哮喘组(A组)小鼠于第1、13天以鸡卵白蛋白(OVA)0.1 ml腹腔注射致敏,第21~29天雾化吸入2% OVA生理盐水溶液10 ml激发 30 min后建立小鼠哮喘模型.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以生理盐水10 ml替代OVA处理.去除T淋巴细胞哮喘组(C组)去除小鼠体内CD+25 T淋巴细胞后再按A组方法复制小鼠哮喘模型(用药剂量和方法同A组).分离A、B、C 3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Treg细胞数量,计算其占CD+4 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分离CD+4 T淋巴细胞,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 mRNA(CTLA-4 mRNA)的表达;同时对肺组织行苏木精-伊红 (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的炎症改变. 结果经过OVA反复激发,A组小鼠脾脏Treg细胞占CD+4 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为(3.10±0.03)%,B组为(9.60±0.04)%,A、B两组间及C组分别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IL-10、TGF-β1和CTLA-4 mRNA的表达A组分别为0.250±0.040、0.29±0.03、0.28±0.06, B组分别为0.480±0.080、0.47±0.05、0.50±0.03、C组分别为0.080±0.020、0.11±0.04、0.12±0.05,A、B两组及C组分别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B组比较,A组肺部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的炎症改变明显增强,C组则较A、B组显著增强.结论 Treg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或)功能障碍可能是哮喘气道炎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反义IL-5载体构建及其对IL-5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ao BA  Xiong WN  Xu YJ  Zhang ZX  Cao Y  Tang YJ  Ye T  Du CL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4):298-301
目的构建含反义IL-5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asIL-5,观察rAAV asIL-5对哮喘大鼠CD+4T淋巴细胞IL-5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反义IL5rAAV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asIL-5/rAAV,磷酸钙沉淀法将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asIL-5/rAAV、包装质粒pXX2、辅助质粒pXX6共转染入病毒包装细胞293细胞中,合成rAAV asIL5,Southernblot测重组病毒的滴度;将rAAV asIL5转染经密度梯度法和免疫磁珠法分离的哮喘大鼠CD+4T淋巴细胞,用半定量RT PCR、ELISA分别检测转染后细胞内IL5mRNA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成功构建并鉴定了rAAV asIL-5,滴度为1.3×1011病毒颗粒/ml;(2)病毒转染孔的相对吸光度值为1.0515±0.1477,低于对照孔(1.4271±0.1655,P<0.01);(3)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5的含量病毒转染孔为(12.0840±1.4769)ng/L,低于对照组[(15.3590±1.2685)ng/L,P<0.01]。结论rAAV asIL-5能够抑制哮喘大鼠CD+4T淋巴细胞IL5mRNA和蛋白表达,为研究哮喘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T淋巴细胞、白三烯和运动性哮喘(EIA)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13例运动性哮喘患者和19例非运动性哮喘患者运动前、后血清中的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浓度和白细胞介素4(IL-4)mRNA和白细胞介素5(IL-5)mRNA值以及外周血CD+25T淋巴细胞占总淋巴细胞的百分比(CD+25%);另外测定22例运动性哮喘患者运动前和运动后2h尿液中白三烯E4(LTE4)浓度,给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扎鲁斯特治疗;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哮喘患者运动前ECP和CD+25%与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呈负相关(r分别为-0.79、-0.61,P均<0.01).运动性哮喘组与非运动性哮喘组之间IL-4mRNA、IL-5mRNA、CD+25%、ECP在运动前、运动后10和60mi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运动性哮喘组、非运动性哮喘组、对照组之间最大分钟通气量(Emax)分别为(73.6±34.2)L/min、(69.1±22.1)L/min、(59.6±23.5)L/min,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运动性哮喘组运动2h后尿液中LTE4浓度为(225.7±97.4)ng/L与运动前(152.9±89.4)ng/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服用扎鲁斯特后,运动性哮喘运动后反应与用药前比较明显减轻,其中运动后1h内FEV1下降与时间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0~60min(用药前为1.0用药后为0.3)]、运动后FEV1恢复至运动前所需时间(用药前为75min∶用药后为45min)、运动前、后FEV1下降的百分比(用药前为-22.9%∶用药后为-6.9%,P均<0.01).结论过度通气并非EIA形成的主要因素;T淋巴细胞的激活以及主要由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IL-5,嗜酸细胞分泌的ECP在EIA的发生中未起主导作用;白三烯在运动性哮喘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的CD+4 CD+25 T淋巴细胞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阐明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外周血中是否存訡D+4 CD+25 T调节性淋巴细胞,并探讨CD+4 CD+25细胞的免疫抑制活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9例过敏性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患者(急性发作期)15例、缓解期患者(缓解期)14例和16名非过敏性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4 CD+25 细胞数量变化.应用免疫磁珠法分离提纯CD+4 CD+25 细胞,将纯化的CD+4 CD+25细胞和(或)CD+4 CD-25细胞在体外培养,观察CD+4 CD-25细胞的增殖反应,将收集培养的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Th1类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和IL-13.结果急性发作期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细胞比值为(14.9±1.8)%,缓解期患者为(11.8±0.7)%,正常对照组为(11.2±0.8)%,发作期与缓解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CD+4 CD-25细胞增殖反应为(74±9)%,正常对照组为(7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的CD+4 CD+25 细胞均能抑制CD+4 CD-25细胞产生IFN-γ、IL-4和IL-13,而且两组的抑制能力也无明显区别.结论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外周血CD+4 CD+25 细胞数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哮喘患者的CD+4 CD+25 细胞的抑制活性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谮  相似文献   

15.
抗炎平喘药物对支气管哮喘小鼠骨髓CD+34造血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和白三烯受体修饰剂对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模型小鼠骨髓CD 3 4 造血细胞的影响 ,研究潜在的以骨髓为靶点的抗炎机制。方法 以 1%卵白蛋白 (OVA)致敏并激发BALB/c小鼠建立哮喘模型。在连续激发 2周期间分为 4组 ,每组 6只 ,分别给予生理盐水 (对照 ,A组 )、泼尼松 (B组 )、孟鲁斯特 (C组 )及泼尼松 孟鲁斯特 (D组 )灌胃 ,末次激发后 2 4h分别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外周血及骨髓 ,测定BALF、外周血中有核细胞的分类计数及骨髓中有核细胞总数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及骨髓中CD 3 4 造血细胞、CD 4、CD 8T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的比例 ;免疫组化结合原位杂交法检测骨髓内表达白细胞介素 5受体α链 (IL 5Rα)mRNA的CD 3 4 造血细胞 (CD 3 4 IL 5RαmRNA 细胞 )计数。结果 A组BALF中嗜酸粒细胞 (EOS)计数为 [( 18 3± 1 3)×10 5/L]、外周血中EOS为 [( 2 5± 0 4 )× 10 8/L]、CD 3 4 造血细胞为 [( 9 6± 5 1)× 10 7/L]、骨髓中CD 3 4造血细胞为 [( 7 7± 3 2 )× 10 7/根股骨 ];B组分别为 [( 4 6± 1 7)× 10 5/L]、[( 1 5± 0 3)× 10 8/L]、[( 3 9± 2 1)× 10 7/L]、[( 3 3± 1 8)× 10 7/根股骨 ];D组分别为 [( 3 7± 1 4 )× 10 5/L]、[( 1 7± 0 3)× 10 8/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小鼠骨髓 (BM)中表达CD+ 34 与白细胞介素 5受体(IL 5RmRNA+ )的造血细胞 (CD+ 34 IL 5RmRNA+ 细胞 )在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以卵白蛋白(OVA)及生理盐水致敏并激发Balb/c小鼠 ,建立各哮喘及对照组 (A组 )模型。分别于OVA及生理盐水首次激发后 1、6、12、2 4、48h处死小鼠 ,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外周血 (PB)及BM标本备用。测定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 (EOS)、PB中有核细胞及EOS计数及BM中有核细胞数 ;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PB及BM中CD+ 34 细胞占相应有核细胞的比例并推算其相对计数 ;用免疫组化结合原位杂交法分别标记骨髓细胞CD+ 34 抗原及IL 5RmRNA ,定位BM中CD+ 34 IL 5RmRNA+ 细胞并计数其占CD+ 34 细胞的比例。结果  (1)OVA激发后 6h组 ,BALF中EOS计数为 (2 67± 1 0 0 )× 10 5/L ,与A组 [(0 46±0 0 6)× 10 5/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OVA激发后 12h组 ,BALF中EOS、PB中EOS计数分别为 (7 74± 1 98)× 10 5/L、(2 91± 0 64 )× 10 8/L ,与A组 [(0 46± 0 0 6)× 10 5/L、(1 43± 0 3 7)× 10 8/L]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1) ;OVA激发后 2 4h组 ,BALF中EOS、PB中EOS计数分别为 (19 43±3 69)× 10 5/L、(3 93± 0 5 1)× 1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D+4 CD+25调节性T细胞(CD+4 CD+25Treg细胞)在持续性HCV感染患者CD+4 T细胞下调中的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Treg细胞的数量以及细胞内因子的合成;与正常人或患者CD+4 CD-25 T细胞共同培养,检测其抑制功能;RT-PCR检测Foxp3的mRNA表达.结果 CD+4 CD+25Treg细胞约占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4 T细胞的(13.5±1.8)%,高于正常对照(5.3±0.8)% (P=0.004);主要合成IL-10,高表达Foxp3;CD+4 CD+25Treg细胞显著抑制CD+4 T细胞的增殖,以及合成IFNγ,并且抑制活性较正常人增高(P=0.034),这种作用不依赖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结论持续性HCV感染患者CD+4 CD+25Treg细胞表达增加,抑制活性增强,特异性抑制Th1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尘螨过敏性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患者肺泡巨噬细胞表面CD86的表达 ,探讨抗CD86单抗抑制哮喘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 从 10例尘螨过敏性哮喘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外周血中分离出肺泡巨噬细胞 (AM)和CD 4 T淋巴细胞 ,AM经螨变应原的刺激活化后与CD 4 T淋巴细胞共培养。每例患者的培养细胞分为抗CD86单抗干预组和CD86表达组 ,每组内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抗CD86单抗干预组、实验组分别加抗CD86单抗至 0 1mg/L(低剂量 )和 1.0mg/L(高剂量 )两个剂量 ,对照组不加相应抗体。共培养 72h后分别留取培养上清液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γ干扰素 (INF γ)、白细胞介素 4 (IL 4 )、IL 5的产生量。CD86表达组、实验组加螨变应原 ,对照组不加变应原 ,共培养 2 4h后收集培养细胞 ,流式细胞仪 (FCM)检测AM表面CD86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AM在尘螨变应原的刺激活化下 ,实验组AM表面CD86分子平均荧光密度表达水平为 (5 0± 9) % ,对照组为 (2 3± 5 )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实验低剂量组IL 4、IL 5的分泌量分别为 (135± 19)ng/L、(10 4± 2 1)ng/L ,实验高剂量组分别为 (90± 17)ng/L、(6 8± 14 )ng/L ,对照组IL 4、IL 5的分泌量分别为 (187± 2 4 )ng/L、(16  相似文献   

19.
Th1/Th2在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炎症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通过观察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气道炎症模型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泌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变化,探讨INF-γ及IL-4在哮喘气道炎症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观察地塞米松对IFN-γ及IL-4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A组,16只)和对照组(B组,8只),根据实验需要又将实验组16只大鼠分为卵清蛋白致敏激发组(A1组)、激发前激素预处理组(A2组),每组8只。建立哮喘气道炎症大鼠模型采用流式细胞胞内染色技术,测定A1组、A2组[给予地塞米松腹腔注射(10 mg/kg)]和B组大鼠外周血分泌IFN-γ的CD4 、分泌IL-4的CD4 和分泌IFN-γ的CD4 细胞在激发后不同时间点的数值。结果 A1组大鼠外周血中IFN-γ 的CD4 细胞、IFN-γ 的CD4 细胞及IL-4 的CD4 细胞在雾化2 h时分别为(5.7±1.6)%、(11.5±5.1)%、(1.66±0.95)%,A2组分别为(2.6±1.3)%、(3.9±1.5)%、(0.77±0.37)%,B组分别为(1.8±0.7)%、(6.1±1_8)%、(0.65±0.12)%。A1组与A2组比较及A1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A1组大鼠外周血中IFN-γ 的CD4 细胞及IFN-γ 的CD8 细胞在雾化10 h时出现高峰,分别为(9.9±4.4)%、(38.7±6.3)%、A2组分别为(4.9±1.7)%、(15.7±8.7)%,B组分别为(1.5±0.5)%、(6.4±1.5)%,A1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