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69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RB组35例、对照组34例。ARB组给予厄贝沙坦(安博维)干预,观察安博维对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AF发生率的影响。结果ARB组3个月后Pd、Pmax明显减小(P<0.05),AF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P<0.05)。结论安博维可减少器质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Pd、Pmax,同时可部分预防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P波离散度对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表明,心房内不同部位电活动的不均匀性可引发房颤,而体表心电图P波的离散度可反映心房内电活动的不均匀性,并提出该指标可用于预测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但对持续性房颤的预测价值尚无报道。为进一步探讨该指标对阵发性房颤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对持续性房颤的预测价值,对我院1996-2000年收治的发作前有常规心电图记录的12例持续性房颤病人和20例阵发性房颤病人进行了P波离散度的回顾性测定,并随机抽取20例无房颤病人(且无房颤常见的易患因素)的常规心电图P波离散度的测定作相互对比,以期客观地评价P波离散度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徐慧春  彭国顺 《河北医学》2009,15(5):529-532
目的:评价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PAF)患者P波离散度(Pd)和最大P波时限(Pmax)的影响,探讨其对房颤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68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给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及非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类降压药治疗,观察药物治疗6个月前后心电图(ECG)中的Pmax和Pd及超声心动图(UCG)中的左房舒张末内径(LA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Pmax、Pd、LADd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治疗6个月后,缬沙坦治疗能降低PAF患者Pmax和Pd,改善患者左房功能。结论:治疗组的Pnlax、Pd和LADd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缬沙坦治疗能显著降低高血压合并PAF患者的Pmax和Pd,改善左房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对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59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为30人;对照组为29人。实验组给予卡托普利干预,观察卡托普利对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AF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实验组3个月后Pd、Pmax明显减小,AF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结论ACEI可减小Pd、Pmax,同时部分预防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口服缬沙坦前后原发性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AF)病人P波离散度(Pd)的变化,评价缬沙坦对Pd的影响。方法选取69例高血压并发阵发性AF病人,口服缬沙坦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机测定Pmax和Pmin,计算Pd并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口服缬沙坦治疗3个月后Pd明显减小(t=6.21,P<0.01)。结论口服缬沙坦能改善原发性高血压并发AF病人心房电生理异常,减小Pd,降低AF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表电生理指标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8例特发性房颤(Ⅰ组),85例器质性心脏病伴阵发性房颤(Ⅱ组),50例正常人(Ⅲa组)和80例不伴房颤的器质性心脏病(Ⅲb组)用分规测量12导联心电图的同一心动周期的P波时限.得到P波时限的最大值(Pmax)和最小值(Pmin),P波离散度(Pd).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D)和射血分数(LVEF).结果 Pmax在Ⅰ、Ⅱ组间P<0.025,Ⅰ、Ⅲa组间P<0.01,Ⅱ、Ⅲb组间P>0.05; Pd在Ⅰ、Ⅱ组间P<0.05,Ⅰ、Ⅲa组间P<0.05,Ⅱ、Ⅲb组间P>0.05;而Pmin在各组间无差异;LAD和LVEF在Ⅰ、Ⅱ组间P<0.01,Ⅱ、Ⅲb组间和Ⅰ、Ⅲa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以Pmax≥115ms和/或Pd≥45ms为阳性标准,对特发性房颤的敏感性72.58%,特异性94.36%,准确性88.64%.结论 Pd和Pmax对预测阵发性房颤是两个有用的电生理指标,但不能将器质性心脏病伴阵发性房颤者从器质性心脏病者中区分出来,左房扩大和LVEF的降低是导致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沈钧乐  史若飞  王渝佩  徐幸  岳瑞华  张红 《重庆医学》2004,33(12):1817-1818
目的探讨体表电生理指标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54例特发性房颤(Ⅰ组),51例器质性心脏病伴阵发性房颤(Ⅱ组),50例正常人(Ⅲa组)和55例不伴房颤的器质性心脏病(Ⅲb组)用分规测量12导联心电图的同一心动周期的P波时限.得到P波时限的最大值(Pmax)和最小值(Pmin), P波离散度(Pd).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D)和射血分数(LVEF).结果 Pmax在Ⅰ、Ⅱ组间P<0.025,Ⅰ、Ⅲa组间P<0.01,Ⅱ、Ⅲb组间P>0.05; Pd在Ⅰ、Ⅱ组间P<0.05,Ⅰ、Ⅲa组间P<0.05, Ⅱ、Ⅲb组间P>0.05;而Pmin在各组间无差异;LAD和LVEF在Ⅰ、Ⅱ组间P<0.01,Ⅱ、Ⅲb组间和Ⅰ、Ⅲa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以Pmax≥115ms和/或Pd≥45ms为阳性标准,其对特发性房颤的敏感性72.58%,特异性94.36%,准确性88.64%.结论 Pd和Pmax对预测阵发性房颤是2个有用的电生理指标,但不能将器质性心脏病伴阵发性房颤者从器质性心脏病者中区分出来,左房扩大和LVEF的降低是导致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体表心电图检测研究P波离散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检测68例冠心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观察组)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并与42例冠心病无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各20例患者的左房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 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观察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左房内径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左室射血分数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P<0.05) 结论 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最简单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特发性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及阵发性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将42例特发性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1例,观察组给予缬沙坦80mg/d治疗。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各组P波最大时限(Pmax)和Pd,并计算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期间每例阵发性房颤平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Pmax和Pd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对照组Pmax和Pd无明显变化,其分别为115.4±10.2ms和44.7±12.8ms(P>0.05);但观察组Pmax和Pd明显缩短,其分别为99.8±8.2ms和31.0±10.7ms,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每例患者阵发性房颤平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缬沙坦能够减小特发性阵发性房颤患者Pmax与Pd,提示血管紧张素可能参与了Pmax与Pd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P波离散度对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对阵发性房颤(PAF)的预测价值。方法:观察并记录58例PAF患者(观察组)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找出最大P波时限(Pmax)及最小P波时限(Pmin),两者差值为P波离散度(Pdisp),并与50例正常人(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Pmax≥110ms时,预测PAF的敏感性为86.21%,特异性为72.00%,阳性预测准确率为78.13%,Pdisp≥40ms时,预测PAF的敏感性为82.76%,特异性为84.00%,阳性预测准确率为85.71%,结论:P波离散度是预测PAF体表心电图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 (Pd)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观察 32例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最大P波时限 (Pmax)、最小P波时限 (Pmin) 、Pd ,并与 30例健康对照者作对比分析。结果 :Pmax:心房颤动组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12 0 8± 12 6 )ms比 (10 1 2± 11 9)ms,P <0 0 1〕 ;Pd :心房颤动组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47.6± 13.4 )ms比 (2 7 9± 9 8)ms,P <0 0 1)〕 ;Pmin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组Pmax>110ms、Pd≥ 4 0ms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Pd可作为预测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2.
李如松 《中外医疗》2009,28(25):83-83
目的为探讨胺碘嗣和替米沙坦联合对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59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随机分威2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29例。实验组给予胺碘嗣和替米沙坦联合干预,观察其对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AF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实验组3个月后Pd,Pmax明显减小,AF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结论胺碘酮和替米沙坦联合可减小Pd、Pmax,同时部分预防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房颤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wd)与心房纤颤(AF)的关系。方法81例AF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的AF患者36例为A组,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AF患者45例为B组,测量其体表心电图的Pwd、P波最大时限(Pmax)并与45例健康对照组(C组)对比分析。以Pmax≥110ms和Pwd≥40ms为阳性标准,评估Pmax、Pwd和Pmax+Pwd对AF的预测价值。结果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Pmax、Pw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max≥110ms时,预测AF的敏感性为85.6%,特异性为84.5%,阳性预测值为82.7%;Pwd≥40ms时,预测AF的敏感性为88.4%,特异性为89.7%,阳性预测值为85.9%:2个指标结合时预测AF的敏感性为78.7%,特异性为91.5%,阳性预测值为90.2%。结论体表心电图Pwd是预测房颤的有效指标,而当Pmax与Pwd相结合时预测房颤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刘蓉昕  吕晓红  程苏晶 《吉林医学》2009,30(23):3018-3019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使用胺碘酮复律,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小剂量缬沙坦(40mg),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变化。结果: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组治疗阵发性房颤复发率显著低于单独使用胺碘酮。结论:缬沙坦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防止房颤复发,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5.
阵发性心房颤动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较常见,认为与高血压左房重构有关。P波离散度是指常规心电图窦性P波时限的差异程度,它是反映心房内非均质性电活动的一个指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离散度的变化,旨在了解心房电活动非均质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对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P波离散度、最大P波时限及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58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9例、对照组29倒.治疗组给予培哚普利干预,观察培哚普利对P波离散度、最大P波时限及AF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3个月后Pd、Pmax明显减小,AF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结论 ACEI可减小Pd、Pmax,同时部分预防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缬沙坦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缬沙坦在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中的疗效。方法:阵发性、症状性房颤患者91例,恢复窦性心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单纯口服胺碘酮;治疗组46例,在此基础上加服缬沙坦每天80mg,随访观察1年。结果: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1.8%VS62.8%,P<0.05),左房内经明显小于对照组[(35.10±10.21)mmVS(41.82±11.60)mm],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预防房颤复发维持窦性心律作用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这与缬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重构及结构重构有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P波离散度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P波持续时间变异的程度,它反映心房复极的不均匀性。本文通过分析40例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及36例正常人的最宽P波(Pmax)持续时间和P波离散度变化,探讨Pmax、P波离散度对特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器质性心脏病伴阵发性房颤(Af)与无器质性心脏病伴阵发性房颤的诱因,探讨Af的诱发机制。方法将经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出Af的病例分为器质性心脏病组(观察组)与无器质性心脏病组(对照组),分析Af发作前房性早搏的特点。结果观察组由房性早搏诱发的Af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器质性心脏病Af多由房性早搏诱发,并且引起Af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更短,早搏指数更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观察了我院60例动态心电图中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发生前的P波离散度(Pdisp),以此预测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生的概率及危险性,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1 资料和方法 1984-05~2000-04月我院住院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出现阵发性房颤的60例为研究对象,男46例,女14例,年龄24~84(平均66.18±12.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