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骨癌死亡率普遍下降 ,但它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 ,1998年胃癌死亡率位居世界第二[1] 。胃粘膜癌前病变是胃癌发生过程中重要阶段 ,是指具有恶变潜能的胃粘膜病理学改变 ,主要包括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腺瘤 ,是胃癌二级预防的关键环节[2 ] 。如果将胃癌前病变发展遏制或逆转 ,胃癌发病率将大大降低 ,因此胃癌前病变的研究将推动胃癌二级预防的发展。随着胃镜的普及 ,胃癌前病变的病理学、遗传学和流传病学研究不断深入。但有关其文献计量学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时序和同被引聚类分析方法 ,探索胃癌前病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为该…  相似文献   

2.
胃癌是我国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胃癌前病变的研究对胃癌的早期发现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从癌前病变的研究了解胃癌的组织发生以及胃癌的局部和周身环境因素,而且对癌前病变的随诊可以及时发现早期癌变阶段,可大大提高早期胃癌发现率。在癌前阶段给予正确的治疗也是预防胃癌发生、降低胃癌发病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临  相似文献   

3.
胃癌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认为:胃粘膜上皮癌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早期发现并积极防治癌前病变,对预防胃癌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对近十年来的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概述研究近况,探索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实验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中医药对胃癌癌前病变实验方面的研究及实验性胃癌癌前病变模型的复制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回顾,认为从细胞形态学,超微结构、细胞免疫学及细胞动力学等方面对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病变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世界,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由于胃癌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因此对胃癌前病变(PLGC)的研究就成了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胃癌防治研究的重点。胃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性概念,包括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目前一致认可的转化模式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癌前病变,它是胃癌发生的重要环节.建立简单可靠的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并且研究其发生机制,为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机制及对胃癌的预防提供新的依据,是胃癌癌前病变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现代医学和中医学两个角度就近二年来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认为:胃癌的流行病学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胃癌细胞动力学、肿瘤酶学、肿瘤免疫学,以及在基因水平寻找胃癌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指标,是近两年的研究重点;对胃癌癌前病变仍以追踪观察为主要措施;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p53基因改变情况,探讨p53基因突变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 在本院近10年库存石蜡标本中选取74例胃癌、20例胃癌前病变和10例浅表性胃炎标本,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同时检测胃粘膜p53蛋白和p53mRNA表达。结果 浅表性胃炎未发现p53基因异常;胃癌和癌前病变p53基因突变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为41.9%和40.0%,用原位杂交方法分别为51.4%和40.O%,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良好的一致性,胃癌p53基因突变率和癌前病变无显著差异,突变与胃癌分型及部位相关,而与分期关系不密切。结论 p53基因突变可能和肠型胃癌和非贲门部胃癌的早期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胃癌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现代医学和中医学两个角度就近二年来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认为:胃癌的流行病学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胃癌细胞动力学、肿瘤酶学、肿瘤免疫学、以及在基因水平寻找胃癌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指标,是近两年的研究重点;对胃癌癌前病变仍以追踪观察为主要措施;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仍有等加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诱导胃癌及癌前病变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方法:对近年来胃癌及癌前病变细胞凋亡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研究中的不足及展望。结果:中药及复方可诱导胃癌及癌前病变细胞凋亡。结论:中药及其复方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治疗胃癌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1.
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是指胃粘膜出现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或)不完全性结肠型化生,其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目前在对胃癌缺乏理想的治疗措施的情况下,对胃癌癌前病变的防治已显得十分迫切。据此,许多学者针对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及异型增生作了大量的研究,中医药在这一领域中独具特色,且临床疗效肯定,现将近些年来对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证治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论胃癌癌前病变中医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癌前病变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在胃癌的防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现代医学对胃癌癌前病变发病机制的认识,从中医整体学说之邪正盛衰理论分析其发病的病理机制。正虚是胃癌癌前病变发生的内在因素,邪实是疾病发展的重要条件,邪正胜负是决定疾病发生、发展的最终环节,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措施。文章分别从脾胃虚弱、先天不足、湿热中阻、肝胃不和、气机郁滞及血脉瘀阻方面分析胃癌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胃癌的早期诊治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研究胃癌前病变发生机制有望实现对胃癌的早期防治。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asmolytic polypeptide expressing metaplasia,SPEM)是近年发现的重要的胃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但具体调控机制不详。本文着重就SPEM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与胃癌发病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为胃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为胃癌早期防治提供新理论。  相似文献   

14.
胃癌组织中EB病毒编码的RNA原位杂交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EB病毒感染情况,初步探讨了EB病毒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RNA原位杂交法观察58周胃腺癌,27例胃癌癌前病变及15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EB病毒感染发生率和分布情况。结果 胃癌组织EB病毒感染阳性率为10.3%。阳性标本多属低分经腺癌;胃癌癌前病变,正常胃粘膜及癌旁粘膜EB病毒检测均阴性,结论 EB病毒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其主要致病因素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5.
P16蛋白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和分析P16蛋白在胃癌及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消化性胃溃疡)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检测了30例癌前病变,30例胃癌中P16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P16蛋白阳性表达;胃癌组织53.33%(16/30);癌前病变90.00%(27/30),对照组正常胃组织96.67%(29/30),结论:P16蛋白表达,胃癌组与正常对照组及癌前病变时间  相似文献   

16.
胃癌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认为:胃粘膜上皮癌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早期发现并积极防治癌前病变,对预防胃癌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对近十年来的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概述研究近况,探索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7.
ras基因突变与胃癌及癌前病变郝莹张锦坤崔建涛易粹琼吕有勇我们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ras基因(H-ras,k-ras,N-ras)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突变规律进行了探讨,以了解中国人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ras基因突变的作用。一、对象和方法1.材料:3...  相似文献   

18.
在全世界,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由于胃癌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因此对胃癌前病变(PLGC)的研究就成了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胃癌防治研究的重点。胃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性概念,包括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目前一致认可的转化模式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和分析P16蛋白在胃癌及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消化性胃溃疡)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检测了30例癌前病变,30例胃癌中P16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P16蛋白阳性表达:胃癌组织53.33%(16/30);癌前病变90.00%(27/30);对照组正常胃组织96.67%(29/30)。结论:P16蛋白表达,胃癌组与正常对照组及癌前病变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癌前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在胃癌、癌前病变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7例胃癌组织、32例癌前病变组织和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进行MCM5表达的检测。结果 MCM5在胃癌、癌前病变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7.7%、78.1%、0.0%,癌前病变及胃癌组织中MCM5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1);MCM5在胃癌组织中的强阳性率高于癌前病变组织(P<0.01);MCM5在胃癌组织表达的总阳性率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无关(P>0.05),但胃癌低分化组织中MCM5表达的强阳性率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M5可以作为癌前病变及胃癌诊断的有效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