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介绍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及技术的研发和临床初步应用.方法 传动矫治器分为适于安氏Ⅰ、Ⅱ类牙颌畸形的标准型和适于安氏Ⅲ类牙颌畸形的Ⅲ型.每套传动矫治器包括低摩擦力、移动范围大的尖牙托槽及其他牙托槽.传动矫治技术原理:传动力及传动效应.矫治程序:不拔牙病例矫治分为二期,拔牙病例为三期.结果 矫治完成了50余例牙颌畸形,均取得了满意或良好的效果.介绍2例典型病例.结论 传动矫治器及技术是高效而便捷的新直丝弓矫治器及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髁突肥大患者术后正畸治疗效果,并探讨其矫治方法。方法:髁突肥大术后转诊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5-36,平均25.5岁,上下颌安装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前后常规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髁突肥大患者手术后行正畸治疗,关闭前牙及健侧后牙开[牙合],建立前牙正常覆合覆盖关系,双侧后牙I类关系或完全远中关系,后牙尖窝交错、咬合关系紧密。结论:直丝弓矫治器配合适当的后牙交互牵引能够有效的矫治髁突肥大患者术后错合畸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9例病例的矫治初步总结、分析正畸治疗前牙开畸形的临床体会,以期对前牙开畸形的正畸治疗有所帮助.方法对9例12~45岁经正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的前牙开畸形患者的矫治前后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例前牙开畸形患者平均疗程24个月(12~30个月),1例为不拔牙矫治,余为拔牙矫治,其中5例拔除靠前的牙齿,3例拔除靠后的牙齿.2例采用直丝弓矫治器,余为方丝弓矫治器.4例全部或部分使用了MEAW(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以关闭开,另外5例前牙开随着拔牙间隙的减小而关闭.结论充分了解开畸形形成的原因,在正确诊断的前提下,结合病因治疗、选择适当的适当的矫治技术是正畸治疗前牙开畸形成功的关键.作者曾提出的开畸形分类方法对临床中的诊断和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唇腭裂患者正颌手术前后的正畸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桦  朱敏 《上海口腔医学》1999,8(2):109-110
唇腭裂术后继发的严重牙颌面畸形,行正颌外科手术只能消除骨骼畸形,而牙合关系紊乱存在,有时会妨碍外科手术中的颌骨骨段移动和术中建牙合[1]。为了唇腭裂患者正颌术后疗效的稳定,术前术后均须进行正畸治疗。但其治疗的目标与一般的正畸不同,本文通过典型病例对唇...  相似文献   

5.
正颌外科矫治骨性下颌偏斜的术前及术后正畸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总结临床采用正畸 正颌外科方法联合治疗严重骨性下颌偏斜畸形时术前与术后正畸治疗中的难点和要点 ,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严重骨性下颌偏斜畸形患者 2 1例 ,年龄 19~ 2 8岁 ,平均年龄 2 5 5岁。ANB角 - 3°~ - 8° ,Wits值 - 7~ - 14mm ,颏点偏斜 3~ 7mm。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及术后正畸治疗。结果 术前正畸疗程为 10~ 2 0个月 ,平均 18个月。术后正畸疗程为 5~ 10个月 ,平均 7 5个月。术前正畸治疗必须要解决以下主要难点 :①去除患者三维方向的牙代偿 ;②协调其牙弓形态及宽度的不调 ;③双颌手术时模型外科分析与导板的制作。术后正畸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对咬合关系进行精细调整。结论 术前术后正畸治疗是正颌外科治疗下颌偏斜畸形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依据中国人正常(牙合)牙齿数据的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应用结果进行研究评价,为进一步发展适合中国人的直丝弓矫治器提供参考.方法 将依据中国人正常(牙合)牙齿数据的直丝弓矫治器(简称Z1矫治器)应用于30例非拔牙病例,在弓丝不弯制任何补偿弯曲的条件下完成矫治.由5位正畸专家对病例的矫治结果进行半定量评价;对病例模型进行定量测量,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将测量结果与中国人正常(牙合)数据进行比较,对Z1矫治器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验证与评价.结果 专家组对矫治后模型评价的平均得分为91.2分(百分制),总体评价矫治效果较好.模型测量结果显示,矫治后大多数相邻牙齿的邻面解剖接触点在(牙合)平面上投影的距离均数小于0.3mm,牙齿排列整齐;牙齿的冠凸距与中国人正常(牙合)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部分牙齿轴倾度与正常(牙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矩的变化规律与正常(牙合)测量结果相似,但下颌后牙负转矩较大.结论 Z1矫治器对非拔牙病例的临床矫治效果较好,用于国人错(牙合)病例时可进一步减少弓丝的弯制,提高矫治质量;下颌后牙转矩的数据需要调整.  相似文献   

7.
下颌前突外科手术前后的正畸治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总结、分析口腔正畸-正颌外科联合矫治下颌前突畸形的治疗经验,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对40例年龄为17 ̄38岁的下颌前突患者经口腔正畸与正颌外科联合矫治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0例下颌前突患者平均术前正畸治疗时间9个月(2 ̄25个月),术后正畸治疗时间7.6个月(2 ̄15个月)。整个治疗过程平均16个月(4 ̄25个月)。术前正畸治疗的目标为排齐上下牙列,完成切牙和磨牙的去代偿治疗,整平牙例,协  相似文献   

8.
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矫治牙颌畸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矫治牙颌畸形对于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5例牙颌畸形患者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模式的矫治,并与同期未进行术前、术后正畸的64例正颌手术病例比较,观察矫澡后的颌面外科、咬合关系及疗效稳定性。结果 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矫治组治疗后咬合关系良好,咀嚼功能改善率为62.6%,畸形复发率为2.2%;单纯正颌手术组咀嚼功能改善率为42.2%,畸形复发率为7.8%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1—2012年,我院收治的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56例,采用正颌联合正畸的方法进行治疗。随访624个月,观察牙颌面畸形改善情况。结果:56例患者面形改善明显,咬合关系良好,随访无复发。比较手术前后的头影测量值进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颌外科联合术前、术后正畸,可明显改善面部畸形,减少术后复发,是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直丝弓与方丝弓矫治器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应用PAR指数评价直丝弓矫治器与方丝弓矫治器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1994-2001年采用直丝弓或方丝弓双颌固定矫治器完成治疗的错畸形患者80例,对治疗前后模型进行PAR指数测量,记录治疗前后PAR分值及其差值,以治疗前相同的PAR总分值和拔牙、非拔牙矫治方式将患者进行配对分组,分为直丝弓组和方丝弓组,每组40例,对两组患者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治疗后直丝弓组后牙排列的PAR分值低于方丝弓组(P<0.01),后牙排列效果较方丝弓组好。两组患者治疗后其余各项PAR分值及治疗前后PAR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丝弓组平均疗程缩短3.95个月。结论 直丝弓矫治器对牙齿排列尤其是后牙的定位较准确,在较短的时间内可取得与方丝弓矫治器相同的治疗效果,矫治效率较方丝弓矫治器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正畸矫正后牙锁[牙合]的方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方法9例后牙段锁患者,健侧采用解剖式[牙合]垫,配合患侧的交互牵引,矫正锁[牙合],达到治疗患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目的。结果9例患者经过平均30个月的治疗,锁[牙合]均得以矫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关系良好。9例患者颞下颌关节区疼痛消失或缓解,开口度明显改善,7例患者关节弹响消失,1例弹响减弱,1例未见好转。结论通过对锁[牙合]的矫治,改善咬合关系,可治疗因锁[牙合]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12.
MBT直丝弓矫治器在临床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MBT矫治器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收集错He畸形患者41例,其中男11例,女30例,年龄12-42岁,平均21岁,均采用MBT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分析MBT矫治器的临床矫治步骤和应用特点。结果:该组病例中,Angle,Ⅰ,Ⅱ,Ⅲ类错He均有,尤以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最多17例,Ⅰ类(其它)6例,Ⅱ类1分类10例,Ⅱ类2分类3例,Ⅲ类错He最少,只有5例,所有患者中,约2/3进行了拔牙矫治。11例患者治疗结束,结论:MBT直丝弓矫治器可用于各类错He矫治,但应注意个案的错He类型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的患者切牙牙根吸收情况.方法:分别选取28例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实验组)和直丝弓矫治器(对照组)的患者,分析患者术前、术中6个月及术后的锥形束CT(CBCT)影像.通过测量各时间段的牙根长度,比较2组患者牙根吸收有无差异.对于牙根长度未见变化的患牙,通过CBCT检测其有无单纯唇腭侧和近远中骨质吸收.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实验组患者47.3%的牙出现牙根吸收,显著少于对照组的68.8% (P<0.05).2组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牙(实验组为55%,对照组为75%).矫治完成后,对照组牙根吸收的发生率上升到85.3%,而实验组上升到68.3%(P<0.05).部分牙根长度未见减少的牙也存在局部根吸收,骨吸收最常发生在牙根的腭侧面(实验组为18%,对照组为14%).结论:与传统直丝弓矫治器相比,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患者切牙牙根吸收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Hawley保持器和透明压膜保持器的正畸治疗保持效果。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在湖北省襄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采用直弓丝矫治器治疗矫治完成的各种错畸形病例中选择60例,按双盲法随机分成2组,30例应用Hawley保持器,30例应用透明压膜保持器进行保持,保持器均佩戴2年。在模型上测量保持前、后的PAR指数的7项指标(牙齿排列、覆盖、覆、中线、颊舌向关系、近远中关系、垂直向关系),评价复发情况。结果戴用保持器2年前后的指标变化均为透明压膜保持器组小于Hawley保持器组,但只有牙齿排列、覆、颊舌向关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术后戴用保持器2年,透明压膜保持器与Hawley保持器相比在牙齿排列、覆、颊舌向关系方面有更加稳定的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颌埋伏并与侧切牙易位的尖牙的正畸矫治。方法:采用带钩的改良Nance弓联合直丝矫治技术治疗了2例替牙期上颌埋伏并和侧切牙易位尖牙病例,首先用改良Nance弓的末端钩在高位水平地牵引尖牙冠向颊侧及后方移动,同时用直丝弓技术使侧切牙排齐、根近中移动、牙体整体腭侧移动,使尖牙冠和侧切牙根在冠状向分开。然后采用“随形弓”,在维持两者在冠状向和垂直向的距离情况下,不断改变“随形弓”置于尖牙托槽上弓丝水平臂的第二序列弯曲,使两个交叉的易位牙体不断换位。结果:2例患者尖牙及侧切牙恢复正常的排列顺序,牙髓、牙周健康,治疗时间27个月。结论:矫治上颌埋伏并与侧切牙易位的尖牙关键是创造足够的空间,使两个易位牙的牙体换位时无干扰。改良Nance弓联合直丝矫治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MBT直丝弓矫治器治疗成年人安氏Ⅱ类1分类并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4例成年人安氏Ⅱ类1分类并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2例)采用MBT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对照组(12例)采用传统直丝弓矫治器治疗。两组均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对治疗前后效果的对比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治疗后两组均有效。尤以试验组为优。治疗后试验组U1-Y平均减小5.48mm,U1-SN平均减少6.67°,U1-L1平均增加5.36°,其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SNA、SNB、MP-SN、L1-Y等指标改变不明显。治疗时间平均24.2个月。结论MBT直丝弓矫治器能更有效地矫正上颌前突、前牙开牙合,纠正上唇紧张外翻,协调上下唇软组织关系,改善面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对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殆病例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殆畸形患者使用传动直丝弓技术进行矫治,治疗前后均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参数的变化,统计每个病例的完成时间。结果:16例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殆病例中男6例,女10例,平均年龄11.5-16.3岁。所有病例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16例患者都取得了良好的矫治效果,平均治疗时间16~18个月。UI—NA角平均减少了21.1°(P〈0.05),U1-L1角明显增大,SNA角减小,前突的上颌前牙得到充分的内收,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后牙达到中性关系,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持续轻力快速打开前牙咬合,有效地内收上颌前牙,不需要增加支抗能快速、高效地改善侧貌外形,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胎病例有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EAB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时代天使公司)矫治牙畸形33例,完成4例。完成病例矫治时间为10~24个月。无托槽隐形矫治对于口内有修复体和较多缺牙及牙周炎患者具有一定优势,并对矫治力能精确控制和个性化设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开畸形患者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语音功能和心理的变化。方法:选择24例开患者,进行直丝弓矫治。X线头影测量检测患者矫治前后牙齿及颌骨的变化;采用汉语语音清晰度测试字表,让患者按提示逐字朗读,高保真录音机进行录音,再由语音专家进行审听;心理调查问卷测试其矫治前后心理状态。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的X线头影测量下牙倾斜度L1/MP、L1-NB、上下前牙交角U1/L1、Y轴角、OD I值变化有显著性意义(P<0.05),面下1/3(ANS-M e)变短,后前面高比(S-Go/N-M e×%)趋于正常,外貌得到改善;语音清晰度提高、心理情绪评分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开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既能改善其外貌形态,又能使其语音功能有明显提高,改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