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性、多发性难治疾病,其病机为多种炎性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超敏反应性炎症,世界各国的发病率为1%~13%不等,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4%[1].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抗炎和支气管扩张剂为主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毒副作用较大.祖国医学在治疗哮喘方面具有悠久历史,尤其是传统经方治疗更具潜在优势,"医圣"张仲景所创之麻黄汤、桂枝汤及其合方为较早治喘基本方,为了进一步研究,现将近十年相关资料总结整理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对于《伤寒论》中的桂枝汤与麻黄汤的适应证,大都认为,"有汗"用桂枝汤,"无汗"用麻黄汤。但实际上并非简单的"有汗"用桂枝汤,"无汗"用麻黄汤。通过条文之间的对比研究,能够发现仲景在运用桂枝汤和麻黄汤时根据的并不是"有汗"或"无汗",而是正气的"强"与"弱"。  相似文献   

3.
1 治太阳病伤寒麻黄汤乃开表逐邪发汗之第一峻剂,是《伤寒论》治太阳病伤寒证的主方,是证风寒束表卫闭营郁,即所谓“表实证”,用麻黄汤以开腠发汗使营卫调和。“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是仲景阐述麻黄汤治太阳病伤寒的主要条文,它明确指出了麻黄汤证的主要  相似文献   

4.
麻黄汤证脉象析疑刘承哲王惠琴刘炜(安徽省灵璧县虞姬医院234200)关键词:《伤寒论》;麻黄汤证;脉象中图法分类号:R222.16麻黄汤是《伤寒论》用于太阳伤寒表实证的方剂。关于该方之脉象,大多根据第46条认为是脉浮紧。本文就《伤寒论》有关内容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麻黄汤、桂枝汤在适应人群上的差异.方法:对麻黄汤和桂枝沥原文、相关类方、方药及药后调养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平素身体壮实的患者本身营卫充盛、卫外正常,只有感受较重之风寒才会发病,正邪关系以邪盛为主,外寒去而营卫自和,故不需调补营卫而适用麻黄汤;平素体质虚弱的患者则本身营卫不足、卫外低下,稍感风邪即会发病,邪实与正虚并存,故须在疏散表邪的同时调和营卫而适用桂枝汤.结论:麻黄汤和桂枝汤乃仲景分别为壮人和虚人外感而设,他对患者体质差异的重视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证候划分中证候概念转换的逻辑关系。方法以逻辑学的方法考察《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证”两种证候概念的差异。结果《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证”两种证候概念的关系只是“相容关系”不是“等同”关系。结论证候研究中必须明确证候概念转换的逻辑关系,并对“以方测证”的研究方法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认识方法所得到的推论做了逻辑学上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伤寒论》中桂枝汤的运用阐述,揭示汤方辨证的特点在于其主症体现了病证的病理本质,辨证一旦明确,方药的使用也就随之明确,有利于辨证与治疗的客观化,可为从现代医学角度科学阐明方与证之间的实质,做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汗证是一临床常见的疾患,现代医学认为出汗过多系汗腺不合时分泌所致,是一种病态改变,其临床原因大多归咎于植物功能神经紊乱,治疗亦颇为棘手。笔者依据中医理论,采方仲景之桂枝汤加减,治疗汗证,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伤寒论》中桂枝汤的运用阐述,揭示汤方辨证的特点在于其主症体现了病证的病理本质,辨证一旦明确,方药的使用也就随之明确,有利于辨证与治疗的客观化,可为从现代医学角度科学阐明方与证之间的实质,做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桂枝汤证的病机实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汤证的病机实质探讨刘学华(南京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210029)导师李飞,孙美珍主题词桂枝汤,证候,中医病机桂技场是《伤$论·太阳清白》的一首名方,原为治疗大阳中同之证而设.对于该方的病机性质代有争议,各成其理,莫衷一是.本文就其汤证的病机实质,作...  相似文献   

11.
介绍吴银根教授运用麻黄汤及衍化方剂辨治肺系咳喘病的临床经验,主要从麻黄汤及衍化方剂的方药分析、临床应用、方剂区别、验案举例等方面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麻黄附子细辛汤与头孢唑林联合应用于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时对头孢唑林的增效作用,为研究中药对抗生素增效的作用机制和筛选活性成分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将麻黄附子细辛汤复方、中药复方加头孢唑林、头孢唑林分别加入培养基中,同时制作未加药物的空白培养基作为空白组和阴性组,以及单纯加入替加环素的培养基作为阳性组,分别接种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空白组不接种细菌,每12 h取出计数,计算活菌数;同时使用连续稀释法检测各自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并且用纸片法检测抑菌圈。结果:(1)中药复方组12 h时发现细菌逐渐生长,直至培养120 h后细菌浓度才逐渐下降,直至培养180 h时细菌浓度保持不变,头孢唑林组培养12 h时细菌数逐渐减少,到60 h时细菌减少的趋势停止,中药复方联合头孢唑林组培养12 h时细菌数逐渐减少,并在培养144 h时各组细菌菌无生长迹象,替加环素药物干预后细菌数急剧下降,但是直到观察结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阴性组细菌随着培养时间的逐渐延长呈现缓慢生长趋势,空白组无细菌生长。(2)麻黄附子细辛汤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IC=2.5 mg/m L,MBC=5 mg/m L);头孢唑林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IC=1.25 mg/m L,MBC=5 mg/m L);中药复方联合头孢唑林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IC=0.312 mg/m L,MBC=1.25mg/m L);替加环素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IC=0.156 mg/m L,MBC=0.625 mg/m L)。(3)中药复方联合头孢唑林抑菌环直径和阳性对照组相近,其次是头孢唑林组,中药单独使用的抑菌环直径小于头孢唑林组.麻黄附子细辛汤与头孢唑林联合用药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抗菌效应增强,麻黄附子细辛汤与头孢唑林联合用药的抗茵作用表现为协同作用(FIC=0.59)。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抗生素具有更明显的抗菌效应,可能与它激活耐药细菌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13.
麻黄中不同提取物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从麻黄中的不同分离成份中筛选出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以接触性超敏反应,胸腺和遥脏的脏器系数,血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为主要观察指标,研究麻黄的不同提取物对细胞免疫的抑制作用,结果:所分离的麻黄-9905能减轻二硝基氯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调整二硝基氯苯所致的血注中CD4/CD8的失调,结论:麻黄-9905对小鼠的细胞免疫有抑制作用,有望开发成为新的中药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的总结古典经方在现代临床上的应用,文章通过对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262条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功效特点和相应皮肤病病因病机相对特点,重点摘取当代医家在皮肤病方面近年来对本方的应用,从该方的经验个案和临床总结、现代药理实验研究结果,就此方概况作了综述,归纳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异位性皮炎、水痘、带状疱疹、风疹、银屑病、皮肤瘙痒病、痒疹等皮肤病,审证取意,异病同治,获得佳效。通过检索以期对今后该方在皮肤病临床治疗及实践应用方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角药是三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而成,如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作用或辅助作用或独立成方,以达到减毒增效之目的。经方中蕴含着丰富的角药配伍知识,文章谨遵经旨,对经方中的麻黄角药进行详实梳理,将其分为独立成方之"角药"、作为方剂主要部分之"角药"、以及联合应用之"角药"三个部分,并介绍名家运用经验,以期对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现代医学多运用抗感染抗病毒等治疗方法,有效者亦有无效者,笔者运用经方治疗2例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显的病例,经用经方治疗后效如浮鼓,故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止痒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诱发小鼠阵发性皮肤瘙痒,记录小鼠30min内的阵发性皮肤瘙痒发作次数及时间,并测定小鼠血中组胺、TXB2、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黄芪桂枝五物汤各剂量组均能明显抑制阵发性皮肤瘙痒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芪桂枝五物汤各剂量组均能降低血清中组胺含量(P0.05或P0.01),但以中剂量组最佳;黄芪桂枝五物汤各剂量组TXB2均显著降低(P0.01);而黄芪桂枝五物汤大、中剂量组6-Keto-PGF1α显著升高(P0.05或P0.01),小剂量组6-Keto-PGF1α含量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苯海拉明组相比,在瘙痒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上,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剂量组(P0.05)较高低剂量组(P0.01)差异小。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有明显的止痒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拮抗组胺释放和促进血循环均有关系,但与抑制组胺释放关系最为密切;其止痒作用与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大青龙汤证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伤寒论》中原文38条、39条均论大青龙汤证,而对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及“伤寒,脉浮缓”的认识,诸家各持己见,经分析认为《伤寒论》对外感病的阐论,重在发病、病机与辨证论治。由于人体体质有差异,反应有差别,所以有时也会表现出特殊的情况,大青龙证之表现则有常亦有变。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原文38条、39条均论大青龙汤证,而对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及“伤寒,脉浮缓”的认识,诸家各持己见,经分析认为《伤寒论》对外感病的阐论,重在发病、病机与辨证论治。由于人体体质有差异,反应有差别,所以有时也会表现出特殊的情况,大青龙证之表现则有常亦有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草麻黄中分离抗补体组份并观察其抗补体依赖性的损伤作用。方法采用柱层析结合紫外吸收观察的方法分离抗补体组份;采用比浊法观察组份对眼镜蛇毒因子引起的血小板变形的影响;采用MTT法观察组份对异种血清对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结果紫外吸收为196nm的组份具有抗补体作用,麻黄组份能有效抑制眼镜蛇毒因子引起的血小板变形,高、中、低剂量对血小板变形的抑制率分别为49.8%±10.7%、32.8%±4.2%、22.5%±6.2%;麻黄组份能有效减轻异种血清对内皮细胞的损伤,高、中、低剂量对补体致内皮细胞损伤抑制率分别为88.1%±7.1%、79.8%±3.3%、65.0%±4.5%。结论麻黄抗补体组份对补体依赖性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