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传统神经导航技术能提高手术疗效,但对涉及大脑功能区的肿瘤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在手术时对功能区肿瘤进行精确定位,有效识别肿瘤附近的功能皮质及传导束,在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全病人的神经功能显得尤其重要.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IOM)一直被视为定位功能区皮质及其传导纤维的金标准,而功能磁共振(f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示踪技术(FT)能无创显示大脑功能皮质及传导束的功能状态,近年来也备受关注.在涉及功能区肿瘤切除手术中,传统导航结合IOM、fMRI及DTI,并运用术中磁共振(iMRI)纠正术中脑移位成为近年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 - fMRI)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融合结合神经导航在枕叶视觉功能区附近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BOLD-fMRI、DTI结合神经导航进行图像融合,在20例视觉功能区附近病变患者术前设计手术入路,术中定位视觉功能区,指导手术,合理保护功能区,切除病变。结果 15例镜下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术后复查MRI及DTI视皮层及视辐射保护完好。结论 BOLD - fMRI和DTI融合技术在神经导航下应用可以准确确定大脑枕叶视觉功能区和视辐射走行,术前精确定位功能区,提高病变切除程度,降低术后致残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观察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皮质脊髓束的受损情况,为临床干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9例基底节区HICH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分别测量患侧皮质脊髓束受压区及健侧皮质脊髓束相应区域的FA值,并重建一名患者的FA图、方向编码彩色图、双侧皮质脊髓束3D纤维束图.结果 患侧皮质脊髓束的FA值均较对侧降低,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9041,P<0.05);患侧皮质脊髓束区FA值下降百分比和NIHSS评分有明显相关性(r=0.8336,P<0.05);皮质脊髓束3D纤维束图可显示病变侧皮质脊髓束受损情况.结论 通过弥散张量成像可以了解基底节区HICH患者的皮质脊髓束的损伤情况,这有助于临床医生全面掌握病情,开展干预性治疗.  相似文献   

4.
正早期定向活检术缺乏影像学的精确定位,误差大、阳性率低、并发症较多[1]。随着CT、MRI等影像学技术与立体定向技术相结合,定向活检术的精确度及阳性率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减少,临床广泛应用。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MRS)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I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MRI-DTI)、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  相似文献   

5.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主要包括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DTI)、灌注成像(PWI)、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以及磁共振波谱(MRS)分析。fMRI能够无创性地对脑功能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认知障碍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影像诊断标准,近年来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助 于血管性认知障碍早期诊断的神经影像学标志物。本文从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波谱、磁共振磁 敏感加权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多种磁共振模态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影像特点进行综述。将多种 模态的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联合运用有助于提高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进一步的 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传统神经导航在脑功能区手术的应用存在局限性,近年随着血氧依赖功能磁共振(BOLD-f MRI)技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荧光显像技术、术中唤醒麻醉下皮质直接电刺激、代谢影像导航和术中影像的出现,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不断成熟,加之脑磁图结合神经导航的应用,神经外科医师不仅能够根据神经导航定位病灶空间位置,还可融合功能影像资料定位皮质功能区及白质纤维束,定位解剖与功能位置,达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对脑功能损伤小,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超高场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进行手术前后研究脑躯体感觉功能区肿瘤与功能区的定位,辅助切除躯体感觉功能区胶质瘤。方法5例邻近或累及躯体感觉功能区的胶质瘤患者,术前行双手持物对接刺激策略,在3.0T磁共振采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原理进行图像采集,经工作站(Leonardo syngo 2003A,Siemens)提供的BOLD功能图像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获得脑运动功能区的激活图像,参与神经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所有患者均在唤醒麻醉下进行显微外科手术,在术前脑功能磁共振图像指导下利用皮质直接电刺激定位感觉区与运动区。在保护脑功能区功能不受损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切除胶质瘤。术前、术后均行KPS评分,判断患者的状态。结果(1)5例躯体感觉功能区胶质瘤,通过此项技术获得了较好的BOLD功能磁共振成像感觉功能区激活图像,定位躯体感觉功能区。(2)患者在唤醒麻醉下,在术前脑功能磁共振图像指导下利用直接皮质电刺激快捷、准确进行中央后回定位,两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应用3.0T MRI可以于术前更好地利用BOLD技术显示躯体感觉功能区与脑胶质瘤的解剖关系,以指导唤醒麻醉下直接皮质电刺激定位躯体感觉功能区的手术,实现最大程度保护患者重要的功能并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分析(MRS)、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I)以及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胶质瘤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3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前行常规MRI、^1HMRS、DTI及BOLDI检查,根据术前影像学评估,设计手术方案切除肿瘤,并与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①^1HMRS表现为NAA峰降低,Cho峰升高,Cho/Cr、Cho/NAA比值升高,NAA/Cr比值降低。高级别胶质瘤Cho/Cr、Cho/NAA、LL/Cr比值和Cho值均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1),且常出现Lip峰。②BOLDI表现为手运动功能区被肿瘤挤压、移位者5例,其中2例移向后方,2例移向外侧,1例移向前方。③DTI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分数各向异性(FA)图可明确区分正常脑白质、水肿区和肿瘤边缘,并可在轴位像上观察白质纤维束被推移、浸润和破坏的程度。纤维束重建后,表现为浸润+破坏者5例,推移+破坏者4例,推移+浸润者11例,单纯推移者3例。④肿瘤全切6例,近全切8例,大部切除9例,所有患者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缺失。出院时KPS评分除1例患者60分外,其余患者均在90分以上。结论综合运用多种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可从解剖、代谢等多方面对胶质瘤进行术前评价,以此明确诊断,可指导外科治疗,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疖,  相似文献   

10.
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OLD-fMRI)是近年来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新型无创性技术,较为准确地提供了人脑皮质运动功能区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运动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预测及手术方案制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3例运动功能区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进行DTI检查,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重建i维白质纤维束示踪图(DTT图).结果 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肿瘤实质区ADC值及瘤周水肿区FA值存在差异;DTT图可以清楚显示运动区锥体束形态变化及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导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DTI中ADC、FA值可以区别肿瘤组织与正常神经组织,有助于星形细胞瘤分级;DTT图可以优化运动功能区星形细胞瘤切除的手术方案,可最大范围切除肿瘤并有效保护重要白质纤维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多模态影像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保护脑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语言区和55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功能磁共振定位功能区,弥散张量成像显示重要传导束,融合多模态影像构建功能神经导航,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定位中央沟,并运用皮层-皮层下电刺激技术监测语言区、运动区和皮层下重要神经传导束,在保护功能前提下尽可能切除病灶。术后评价肿瘤切除程度和神经功能。结果 5例语言区胶质瘤和30例病变毗邻运动皮层胶质瘤患者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功定位功能区,通过弥散张量成像3例语言区胶质瘤和42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分别重建出弓状束和锥体束。术中电刺激语言区和运动区检出率分比为100%和92.7%;92.7%的运动区肿瘤患者可通过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定位中央沟。术中神经导航对手术具有指导作用。肿瘤影像全切率86.7%,术后功能保留率91.7%。结论运用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术前定位脑功能区,功能神经导航有助于术前规划、术中引导病灶切除,但需注意影像漂移。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是定位和保护脑功能结构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加强对PSD的识别,提高对PSD机制和诊断手段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对PSD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现就PSD磁共振影像学,包括磁共振波谱成像、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功能区胶质瘤术中完善而有效的锥体束空间定位和功能保护方法。方法对13例功能区胶质瘤应用1.5T磁共振系统采集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在功能神经导航中进行纤维束示踪(FT),在导航中确定肿瘤与锥体束界面的标记点,应用自制导航穿刺针、着色明胶海绵对白质内锥体束走行进行空间定位。在空间定位锥体束基础上,应用皮质、皮质下直接电刺激或唤醒麻醉技术在肿瘤切除中对锥体束功能进行评估监测,保证其正常功能。结果本组锥体束与肿瘤交界区在神经导航中均得到确定,术中在DTI-FT导航下空间定位满意;锥体束功能判定明确者10例。均全切肿瘤,运动功能保持术前正常水平或得到改善。结论联合应用DTI-FT导航、神经电生理或唤醒麻醉技术可确保锥体束功能不出现手术损伤,同时为明确胶质瘤在脑白质内功能性边界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前,手术仍是脑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如何在最大范围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神经功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挑战。肿瘤浸润生长及占位效应可导致脑功能区变形及重建,单纯解剖学定位不能满足对神经功能保护的要求。随着MRI技术的发展,脑功能定位成为可能,特别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可以对脑白质纤维束走形进行示踪。  相似文献   

16.
纤维束示踪成像导航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组织中水分子随机运动的一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弥散i量成像进行的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可以显示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向及病理改变等信息,是目前唯一能够活1绘制人类白质纤维束的方法,将其应用于神经导航系统可使外科医生在术前计划和术中参考白质纤维束的因素而使手:更加安全有效,再结合术中实时电生理监测等技术手段,可显著改善神经外科手术中脑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观察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内囊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探讨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于入院时采用Brunnstrom评分法对2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的Volume-one 1.72下的Dtv.Ⅱ.R2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成像,比较观察双侧内囊白质纤维束形态.结果 健侧内囊白质纤维束解剖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吻合,患侧内囊白质纤维束则受血肿的侵犯,表现为受压、移位、不同程度的破坏;患侧皮质脊髓束受损级别和患肢肌力有明显相关性(r's=-0.8911,P<0.05).结论 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了解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内囊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情况,这有助于临床医生全面掌握病情.  相似文献   

18.
早期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缺乏客观证据,但随着帕金森病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以结构性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 MRI)、扩散张量成像(DT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以及PET-MRI等为代表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在PD早期诊断方面有了新的发现,现就PD的磁共振成象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脑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45%~50%,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其死亡率也在颅内肿瘤中居首位.胶质瘤易复发,预后差.尽管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根治困难,尤其对于功能区的胶质瘤,既要保全功能,又要尽可能多的切除肿瘤组织,如何掌握切除范围仍然存在困难.因此,在术前正确判断肿瘤的性质、部位、病理学级别及其与周围重要组织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磁共振技术已迅速发展,磁共振波谱(MRS)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已广泛应用于胶质瘤的诊治中,从而提高了手术切除率,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波谱成像、磁化传递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双反转回波成像等磁共振新技术在多发性硬化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治疗监测、预后判断及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就磁共振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