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述     
舌癌的经典术式是20世纪50年代初Martin提出的所谓Commando手术[1,强调整块(en bloc)将舌原发灶、同侧下颌骨、口底舌外肌、舌下腺及颈部淋巴结作连续的(continuous)根治性切除,中文文献中称之为舌颌颈联合根治术,依据是原发灶和颈部转移灶之间的口底组织内淋巴管中可能存在肿瘤细胞[2];其次,当时还有学者认为舌癌的淋巴结转移有50%通过下颌骨舌侧骨膜[3],因此,需要连切除同侧的口底组织和下颌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口腔癌患者发生对侧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1年6月间217例中发生对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口腔癌病历资料13例,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口腔癌对侧颈淋巴结转移多发于年轻患者,部位以舌、口底常见,并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同侧颈淋巴转移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协同作用可能加快其转移.结论:在≤45岁、肿瘤范围越过中线、侵及口底、≥T3期、低分化鳞癌、同侧颈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中若出现两项或以上者,则有必要考虑同期行对侧颈淋巴结清扫术,以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舌癌联合根治术中保留下颌骨完整性的手术方法及其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下颌骨舌侧骨膜未受侵犯的舌癌患者行保留下颌骨完整性的联合根治术,在舌癌原发灶1.0~1.5cm外,扩大切除原发灶及口底组织,与颈淋巴清扫组织整块切除,视口底黏膜有无受侵犯,保留或切除下颌骨舌侧骨膜,缺损采用直接拉拢缝合,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结果15例患者术后面部外形无明显畸形,咬合关系无改变,咀嚼、吞咽和语言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随访3~10年,局部复发4例,其中原发部位复发3例,均与下颌骨及其舌侧黏骨膜无关,同侧颈部复发1例。患者3年生存率73.3%(11/15),5年生存率55.5%(5/9)。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保留下颌骨完整性的舌癌联合根治术既能根治肿瘤,又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舌癌患者行舌颈联合根治术,同期行前臂游离皮瓣移植舌再造后,中远期的语音、咀嚼、吞咽等功能恢复情况的观察和初步评价。方法:对我院2008—2013年间,175例行舌(颌)颈联合根治术,同期应用血管化前臂游离皮瓣即时修复舌缺损的患者,按手术切除范围的不同分为3组(I组手术切除≤半舌,II组手术切除舌根或部分舌根,III组手术切除半舌及同侧口底),分别进行2年以上时间的随访。通过语言清晰度测定、咀嚼效率测定、舌运动范围的测量、吞咽造影剂透视显示吞咽模式,对患者修复后的舌形态、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咀嚼功能、吞咽功能等进行评价。结果:本组175例患者语音清晰度良好,但因舌缺损范围的不同,语音清晰度有一定的差别,舌体活动范围III组较其他2组受限明显,而咀嚼效率无明显差异,吞咽功能异常主要表现在启动障碍和造影剂滞留/残留。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前臂皮瓣修复舌缺损,尤其对≤半舌或伴有部分口底缺损的修复,能够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值得临床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中动脉内化疗的临床应用。方法:对实验组11例口腔癌(9例舌癌,2例口底癌)患者行联合根治术及皮瓣修复术,氮芥术中舌动脉内给药(浓度为1mg/ml,剂量为5mg),对照组16,例口腔癌(13例舌症,3例口底癌)患者仅行手术,并同期行皮瓣修复。术后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反应并作近期随访。结果实验组无明显全身及局部反应,11例皮瓣全部存活,近期随访(3-12个月),实验组局部复发率为9.1%(1  相似文献   

6.
我科自1984年以来采用四种皮瓣对18例舌癌舌切除患者进行修复与再造,收到良好的效果。临床资料一般情况:本组18例中男性15例,女性3例,年龄36~67岁。原发于舌缘10例,舌腹口底6例,舌根、口底和咽侧2例,全部为鳞癌。临床Ⅱ期9例,Ⅳ9例。颌下、颈淋巴结转移者4例。手术范围:半舌切除加舌骨上清扫1例;半舌、下颌骨部分切除加舌骨上清扫11例(其中5例保留下颌骨下缘);舌颌颈联合根治6例(其中2例包括咽前柱、扁桃体一并切除)。修复再造方法:一般将皮瓣远心端设计为尖圆形,折叠与残留舌尖缝合形成新舌尖;近心端为圆  相似文献   

7.
舌癌的经典术式是20世纪50年代初Martin提出的所谓Commando手术[1],强调整块(enbloc)将舌原发灶、同侧下颌骨、口底舌外肌、舌下腺及颈部淋巴结作连续的(continuous)根治性切除,中文文献中称之为舌颌颈联合根治术,依据是原发灶和颈部转移灶之间的口底组织内淋巴管中可能存在肿瘤细胞[2];其次,当时还有学者认为舌癌的淋巴结转移有50%通过下颌骨舌侧骨膜[3],因此,需要连续地切除同侧的口底组织和下颌骨。Commando术式一直沿用至今,但20世纪70年代初,Spiro曾报道对于适合口内进路切除的舌癌患者分别切除舌原发灶和颈部淋巴结,这种非连续性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小腿内侧皮瓣在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价值。方法:对2例累及舌腹部及下颌舌侧骨板的口底鳞癌.行原发灶根治术及保留颏部下缘的颏部截除术:4例舌癌均行原发灶根治术.术中保留下颌舌侧牙龈,未行下颌骨骨段切除术:2例颊部鳞癌患者行保留下颌骨下缘的原发灶根治术;8例患者均行颈淋巴清扫术.术中解剖出面动脉、颈外静脉和颈前静脉,再根据口腔缺损的范围制备相应大小及形状的皮瓣,皮瓣以胫后动、静脉为蒂。将皮瓣的胫后动脉与面动脉吻合,将皮瓣的胫后静脉与颈外静脉(或颈前静脉)吻合.然后将皮瓣与缺损区边缘严密缝合。结果:8例小腿内侧皮瓣均获得成功,口内、外伤口愈合良好,修复效果良好,覆盖于小腿内侧皮肤缺损区的皮片全部成活。结论:小腿内侧皮瓣适用于舌、口底、颊部及面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可利用携带部分比目鱼肌的小腿内侧皮瓣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9.
组织瓣修复半侧舌缺损21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舌癌占口腔癌首位,其根治术常需切除患侧半侧舌体。舌缺损所致语言、咀嚼及吞咽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和社交造成很大的影响。因而舌缺损的重建越来越受口腔颌面外科医师重视,现就我科1992年以来进行的舌癌根治术后舌重建术21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本组共21例,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36~71岁,平均53.2岁。所有病例均为舌体癌,其中2例为腺癌,19例为鳞癌。其TNM分期为:T1N0M0~T4N1M0,4例进行了术前化疗,无一例术前接受放疗。2-舌体切除:在按常规原发灶切除的基础上,尽量保…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再造舌肌肉电生理和剩余舌肌动力性恢复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猕猴动物实验,采用自身对比设计,对舌下神经与舌神经移位移植进行了电生理研究。结果:(1)神经传导速度随时间延长不断恢复;术后3、6、12月其恢复率分别为:舌前份50.83%,73.87%,82.79%,舌中份77.96%,96.60%,92.34%,术后6月神经传导速度基本上恢复可正常范围内,舌前份为2.20m/s,舌中份3.56m/s;(2)对照侧动作电位幅度:舌前份>舌中份。(3)神经移位移植术后3,6,12月中实验侧动作电位幅度也随时间延长呈不断恢复趋势;(4)对照侧与实验侧之间无运动神经交叉支配。结论:电生理检测提示舌剩余肌动力性可以重建电生理检测技术不失为评价周围神经再生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自1995年起,笔者用液氮冷冻治疗口腔扁平苔藓6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0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男24例,女36例,年龄20~79岁。糜烂型扁平苔藓37例,占61.67%;非糜烂型23例,占38.33%。病损部位:颊22例,舌17例,唇10例,龈6例,腭5例,其中颊舌39例,占 65%。病损面积:1.5~5cm2,其中 2~3.5cm2者37例(61.67%)。%)。1.2 冷冻器械、条件和方法 YDZ-I型手持式冷冻治疗器,正常大气压下液氮不加压。病损局部清洁、消毒和…  相似文献   

12.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1,28(5):325-326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淋巴结转移对口腔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患者和方法回顾1980~1992年137例晚期口腔鳞癌(T4),男127例,女10例,年龄31~81岁(平均56岁).病变中114例位于舌体及口底,18例位于磨牙后区,3例位于颊内侧,2例为牙龈原发癌.137例均有下颌骨受累,20例有皮肤受侵.所有病例均行部分或边缘性下颌骨切除术,其中103例为一线治疗,34例为以前治疗失败后再手术.60%(80/137)部分骨切除,40%(57/137)较保守.114例行单或双侧淋巴结探查(N0组有23例已行手术或放疗),其中单侧颈清扫(45例)包括保守性(40例)及根治性颈清扫(5例);双侧颈清扫(69例)包括双侧保守性(55例)及同侧根治性颈清扫与对侧保守性颈清扫(14例).无放疗史者术后8周行钴放疗,对肿瘤及受累淋巴结放疗的平均剂量为70Gy,无淋巴结转移的放疗剂量为45Gy. 出版日期:2001年9月20日 请看PDF全文  相似文献   

13.
根治性全舌切除术是一种选择性治疗进行性舌癌的有用方法。作者证明在30例全舌切除术后应用一人工舌膺复体有助于吞嚥和语言的方法。手术:根治性全舌切除术是双侧舌骨上颈部解剖和一并切除整个舌组织。作者采用横形舌骨切口,也切除舌骨体。切除后用网膜或羊膜衬里再造口底,供作肉芽和旁侧粘  相似文献   

14.
带蒂胸大肌肌皮瓣在晚期舌癌舌再造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胸大肌肌皮瓣在晚期舌癌根治术中舌再造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3例有完整资料T3、T4晚期舌癌患者因舌大部分或舌根部广泛切除术后大面积缺损,用同侧带蒂胸大肌肌皮瓣进行舌再造,一期修复.结果本组病例中除1例肌皮瓣大部分坏死外,其余均愈合良好,能恢复较理想的吞咽功能及语言表达能力.结论胸大肌肌皮瓣血供丰富,血管走向恒定,组织量大,是晚期舌癌根治术后同期进行舌再造的较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舌根/累及舌根的恶性肿瘤施行经下颌骨正中离断外旋入路切除舌根癌以及同期重建舌根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7例舌根/累计舌根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8例。舌根原发癌27例,其中鳞癌24例,粘液表皮样癌3例;累及舌根的咽侧、扁桃体鳞癌10例。均经下颌骨正中离断外旋入路。施行单纯舌根切除13例,单侧舌根切除+咽侧切除10例,单侧舌根+半舌切除11例,半舌切除+喉部分切除3例。舌根重建的方法:直接拉拢缝合5例,舌瓣后置6例,全腭瓣3例,带蒂胸大肌皮瓣5例,游离前臂皮瓣12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6例。11例行双侧颈淋巴清扫术,26例行单侧颈淋巴清扫术。结果:全组肿瘤切除率100%,均未出现残舌坏死,术后吞咽、语言、呼吸和咀嚼功能恢复良好。37例原发灶切缘均呈阴性,21例(56.75%)出现淋巴结转移。除2例行全舌根+喉部分切除的病例终身带管外,其余35例皆在14~38 d拔出气管套管。术后10~28 d拔出胃管经口进食。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Kaplan-Meier法统计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2.97%(27/37)和67.56%(25/37)。结论:舌根/累及舌根的恶性肿瘤施行下颌骨正中离断外旋入路切除舌根癌以及同期重建舌根的临床治疗效果良好。该术式可以充分暴露口咽和舌根,提高了手术安全性。是比较理想的术式,最大限度保留舌动脉是能否施行单纯舌根切除的和残舌组织能否成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谈谈口腔肿瘤手术中如何选择气管切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口腔肿瘤患者手术,为了避免或预防术后的术区肿用蔡引起呼吸道梗阻,常需配合“气切”术,如何掌握其适应证。方法:我院1983~1997年的1582例口腔肿瘤手术,其中有151例行“气切”术,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151/1582“气切”率占10.40%。对94例舌癌的舌颌颈联合根治术,气切/未气切比为15/79,未气切79例,无1例术后因呼吸困难再行气管切开术。结论:一侧联合根治术,“气切”不一  相似文献   

17.
游离下腹直肌肌皮瓣全舌再造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本文报告舌全切除术后下腹直肌肌皮瓣全舌再造的新方法。方法 先行患侧颈清及对侧舌骨上淋巴清扫术,保留对侧颌外动、静脉为供区血管。将全舌切除后取一侧下腹直肌肌皮瓣游离微血管吻合移植全舌再造。结果 下腹直肌肌皮瓣有恒定的下腹直肌深动、静脉血管为肌皮瓣之血管蒂。该蒂可取长约4-6cm,血管动脉直径3.5-5mm,静脉直径4-6mm,可与甲状腺上动、静脉、颌外动、静脉行端一端吻合,腹直肌与口底肌肉、皮瓣后端与舌骨、两侧前端与口底粘膜缝合。该肌皮瓣行舌再造后有足够的容积,能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吞咽及语言功能,结论 游离下腹直肌肌皮瓣微血管吻合行舌再造是一个可被推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CO2激光切割牙龈瘤8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牙龈瘤属非真性肿瘤,以往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笔者近年来采用CO2激光切割牙龈瘤共86例,疗效满意,经随访1~3年,均无复发。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我院于1994~1997年,共收治牙龈瘤患者8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74例。年龄:20~59岁。位于上颌者49例,下颌者37例。瘤体直径大小:0.3~2.8cm。在院外曾经1次手术切除后复发者3例,2次手术切除后复发者1例,其余均为未经任何治疗的初诊患者。2.仪器:长春民康理疗设备厂生产的89-1型CO2激光器,输出功率为≥3W,激…  相似文献   

19.
口底区域淋巴组织清扫术在舌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减少舌癌患者术后复发率及转移率,探讨口底区域淋巴组织清扫术的范围、术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随访2000年5月~12月本科舌癌手术患者20例(原发灶T2或T3,未明显侵犯口底,颈部N0)。同期舌-(颌)-颈联合根治术,术中于颏孔前断离并外展下颌骨,以利直视下彻底清扫同侧口底中间带淋巴组织,达到完整舌-(颌)-颈根治。同期调查我院和外院舌癌手术后患者20例(术中口底中间带淋巴组织保留或未彻底清扫)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率。结果:实验组局部无1例复发,对侧淋巴结转移2例(T3),转移率10%。对照组口底或下颌下复发7例,对侧颈淋巴转移5例,复发转移率60%。P<0.05,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传统非连续性颈清扫并不能清除所有可能受累的淋巴结。对T2以上的舌癌患者,宜在传统的颈清术式基础上,断离、外展下颌骨,行同侧口底中间带组织的彻底清扫。  相似文献   

20.
舌瓣治疗腭部大穿孔的临床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14例病人采用舌组织瓣对腭部大面积穿孔进行修复。方法:腭部穿孔面积在2cm×1cm~2cm×1.5cm间,舌瓣面积在4cm×2cm~4cm×2.5cm间,其中以前蒂舌瓣修复11例,后蒂舌瓣修复3例。结果:除1例病人因糖尿病而瘘口未愈合外均取得成功。结论:舌组织瓣血供丰富,蒂位置自由,可带肌肉,长宽比可达到4∶1,舌供区影响小的优点,是关闭腭部大面积穿孔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