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确诊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联合药物治疗。按要求治疗两个疗程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观察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体针联合药物组临床疗效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体针联合药物组疗效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体针联合药物组相比,头、体针联合药物组疗效更明显(P〈0.01)。两组在神经功能缺损方面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体针联合药物组提高更显著(P〈0.01)。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表明体针联合药物及头、体针联合药物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也证明了应用针刺手段在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过程中头、体针联合应用的效果好于单纯体针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灯盏生脉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3月神经内科住院和门诊病人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灯盏生脉胶囊,一次2粒,一天3次.在治疗30天、90天、180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肢体运动功能(FMI)、致残率/致死率(mRS)及生存质量评分(SS-QOL)评定,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其疗效性和安全性作评价.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降低致残率/致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方面疗效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灯盏生脉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头针、体针相结合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MS)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IMS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非针刺组,每组各40例,非针刺组采用常规的内科药物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针、体针相结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后针刺组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与非针刺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头针、体针相结合辅助治疗可明显改善IMS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中医传统运动疗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8个数据库,纳入4种中医传统运动疗法(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对中风后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随机对照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1 000例中风病患者。4种中医传统运动疗法组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在治疗30 d内、30~60 d、60 d后,中医传统运动疗法组在改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在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方面,治疗30 d后,中医传统运动疗法组优于对照组(436[302,570]);但治疗30 d内2组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3[-034,261])。中风后6个月内、6个月后的中医传统运动疗法组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在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方面,中风后6个月内的中医传统运动疗法组优于对照组(397[263,531]),但7个月内2组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8[-114,250])。结论:中医传统运动疗法能够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但是由于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方面的文献较少,各亚组的结论不一致。因此,期望日后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个测量时点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复元醒脑汤联合常规西医疗法应用于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根据卒中指南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复元醒脑汤,疗程均为14d.治疗前、治疗7d后、14d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中风病类诊断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即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病类诊断评分均下降,BI均上升;根据中风病类诊断评分确定的病情程度在治疗7d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NIHSS评分、BI评定的生活能力治疗前后比较有所改善,两组7d后、14d后的疗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复元醒脑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相比,能更好地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病情严重程度,有助于病情改善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开窍中药药氧、头体针及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9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头体针配合康复综合疗法;治疗组采用中药药氧配合头体针、康复综合疗法,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个疗程(14 d为1疗程)。结果:治疗两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2%(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窍中药药氧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头针结合促进技术治疗中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头针及促进技术,对照组仅采用促进技术.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定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头针结合促进技术对改善中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缺血性中风的最优化针刺治疗方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A组采用体针治疗,B组采用头体针治疗,C组采用头体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针刺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B组(头体针)临床疗效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体针组合是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的最佳针刺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调和阴阳经刺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痉挛指数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有良好效果,能较快改善肢体痉挛偏瘫状态,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督脉穴位注射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方法:对286例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督脉穴位注射组(治疗组184例)和普通针疗组(对照组102例),观察两种疗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按4级评分法对临床症状进行评分统计。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5.3%,对照组64.7%,2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督脉穴位注射疗法治疗中风病疗效优于普通针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采用Brunnstrom偏瘫分期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来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runnstrom和FIM评分高于治疗前,治疗组两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和中药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40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A组(针刺和中药结合卒中单元组)、B组(针刺结合卒中单元组)、C组(中药结合卒中单元组)、D组(卒中单元组)组,每组60例。每组病例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脑卒中残损评定法(SI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量表(BI)评分、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牛津残障量表(OHS)评分,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整体临床疗效,并于出院后第6个月随访OHS评分。结果4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B、C、D组治疗前后sIAs评分差值分别为21.91±3.25,17.11±4.12,17.25±4.26,10.64±5.42,A组差值与B、C、D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治疗前后BI评分差值分别为43.58±1.69,38.69±2.35,39.16±2.54,33.57±1.28,A组差值与B、c、D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差值分别为12.33±2.25,9.20±3.02,8.04±3.16,5.93±3.38,A组差值与B、C、D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和出院后第6周OHS评分比较,A组与B、C、D组比较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总有效率93.33%,B组总有效率86.67%,c组总有效率85%,D组总有效率86.67%,A组与其他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和中药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能有效改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可提高整体临床疗效,较针刺结合卒中单元组、中药结合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组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左升右降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70例,随机分为传统针刺组35例,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左升右降组35例,采用左升右降针法施以针刺。治疗30 d后,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左升右降组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的降低率和患者病残的程度均与传统针刺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升右降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左升右降针法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与传统针刺治疗比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失眠的疗效及其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熏洗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睡眠及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SPIEGEL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配合针刺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失眠症状,进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可作为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失眠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周晓琼 《新中医》2013,(11):102-104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法联合高压氧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0例运动功能障碍突出的中风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分期针刺法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法联合高压氧治疗,评估2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2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分期针剌法联合高压氧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有显著的疗效,且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scalp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METHODS: Totally 74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ere enrolled and divided into either body acupuncture(Control) or electro-scalp acupuncture(ESA)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ized controlled principle.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given body acupuncture treatment once daily for28 d, whereas except for the body acupuncture,electro-scalp acupuncture was additional treatment given to the ESA group. Neurological deficits,everyday motor function and muscle strength were evaluated at baseline and the 28 th d by NIH Stroke Scale(NIHSS), Fugl-Meyer Assessment(FMA) and Modified Barthel Index Score(MBI), respectively.RESULTS: There were not obvious between-group differences in the baseline efficacy parameters(NIHSS, FMA and MBI)(all P 0.05), whereas significant between-group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post-treatment NIHSS, FMA-UE and MBI scores(all P 0.05). After acupuncture treatment, systematic within-group improvements were found in the two groups for any of the efficacy parameters assessed(all P 0.01), and the ESA group showed higher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NIHSS, FMA-UE and MBI scores(all P 0.05).CONCLUSION: Electro-scalp acupuncture was efficaciou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which resulted in meaningful improvements in neurologic function, 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申时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申时针刺)和对照组(非申时针刺),每组25例。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和申时(下午3~5时)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和非申时针刺治疗。观察两组CSS评分、BI指数评分及FMA评分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CSS评分均下降(P0.01),BI指数评分、FMA评分均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申时和非申时针刺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王友明 《中医药学刊》2013,(10):2305-2306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开窍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疗法,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益气活血开窍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ADL能力(Bathel指数)和并发症。结果:(1)治疗4周后两组NIHSS评分明显减少,运动功能、ADL积分均明显增加,两组的变化均数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在并发症方面,两组肩关节半脱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4项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继发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采用益气活血开窍法与对照组相比,在降低其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并发症,提高运动功能、ADL积分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19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采取中医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与 BI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上升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63%,对照组为73.6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于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取中医针刺治疗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痉挛程度、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