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外伤性颈性头痛是骨伤科常见病,常见于头部外伤患者,若忽视颈部的治疗,易致病情迁延不愈。自2000~2005年,作者运用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6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龄21~52岁,平均43岁。头部受钝器打击伤39例,撞击伤23例。伤后至来诊时间9天~3年,平均  相似文献   

2.
笔者自2000-2002年对门诊收治的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手法配合颈椎牵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65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颈椎牵引结合手法治疗,疗程4周。结果 65例中,治愈40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颈椎牵引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5.
用牵引加手法治疗颈性眩晕45例,并与同期用单纯牵引方法治疗本症患者33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7.8%和78.8%,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7.
李莉 《河南中医》2015,35(1):88-89
目的:观察颈椎手法牵引复位配合综合护理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均在推拿治疗的基础上施行颈椎手法牵引复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主观症状评分为(6.8±1.3),对照组主观症状评分为(1.5±1.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3.38,P=0.0120.05);观察组临床体征评分为(5.1±1.2),对照组临床体征评分为(2.3±1.9),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82,P=0.0230.05);观察组日常活动评分、总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颈椎手法牵引复位配合综合护理治疗颈椎病疗效较好,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复方菖蒲液加氧吸入疗法结合颈椎复位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4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采用复方菖蒲液加氧吸入疗法结合颈椎复位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尼莫地平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8.18%,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复方菖蒲液加氧吸入疗法结合颈椎复位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远期疗效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椎手法牵引复位联合推拿治疗颈椎病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0例门诊患者按抽签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推拿:肌肉分布方向推拿及循经穴位推拿相结合,肌肉分布推拿应用局部关节松动术,循经法则应用推、摩、按、捏、拔、揉、滚、拍、点手法,30min/次,1次/d。治疗组40例颈椎手法牵引复位,平卧,放松全身,左面颊贴床,固定两肩与躯干,右后方旋转颈椎右侧诸横突至右方,左后方旋转左侧诸横突至后方,从后下方旋转诸横突至右后下方,虎口托颈部,右手拇指轻按颈动脉及肌肉、右侧神经根、右侧诸横突及软组织,了解病灶部位;头旋转至右侧,方法与上同,但方向相反;后头部恢复,左手托下颌,右手托颈枕部,颈椎前屈30°~40°,抓稳向后上方牵拉,拉力以拖动患者为宜;保持牵拉状态15~20秒后放松10秒,之后重复进行15次;完成后带上颈托保护,平卧休息15~20min,1次/d;推拿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4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7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手法牵引复位联合推拿治疗颈椎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按摩手法及颈椎牵引治疗,观察两组效果。结果:1疗程后两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改善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丰隆透承山穴为主配合手法牵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针刺丰隆穴透承山穴、天柱穴,手法牵引颈椎。对照组以颈夹脊穴、风池为主穴,传统辨证和病位归经远道配穴,辅以电针和颈椎牵引器牵引。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相当。但针刺丰隆透承山穴组疗效更迅捷,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组痊愈率31.67%,明显高于对照组(2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丰隆透承山穴为主配合手法牵引治疗颈源性头痛见效快,疗程短,操作更加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求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手法复位及牵引;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方法。应用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对颈椎病患者疼痛进行客观量化观察,用X光照片检查对颈椎病治疗前后进行动态观察分析。结果:治疗组30例患者,痊愈20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组治疗颈椎病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颈椎病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神经根型颈椎病又是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仍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作者采用针刺颈夹脊穴为主并结合颈椎牵引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操作简单方便,对于缓解颈椎病症状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手法整复并石膏外固定治疗巴尔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巴尔通骨折58例患者,采用手法整复并石膏外固定治疗,随访6~28个月,对愈后进行研究。结果:患者全部治愈,具有疗效确切,恢复迅速,费用低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0年9月,采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的方法治疗的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病例128例,男36例,女92例;年龄28~82岁,平均年龄58.9岁,伸直型92例,屈曲型19例,掌侧缘和背侧缘骨折17例,合并尺骨茎突骨折26例;术后定期进行X线和腕关节功能评估。结果:1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1个月,全部临床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为5.5周,依据Gratland-Werley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68例,良46例,可14例。结论: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笔者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Colles骨折58例,临床疗效满意,而且创伤小、成本低、花费小、患者易于接受,便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应用手法复位与中医药方法联合对患有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分别采用手法复位方式及采用手法复位与中医药方法联合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手法复位与中医药方法联合对患有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配合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尺桡骨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5例尺桡骨骨干骨折患者采取手法复位配合钛制弹性髓内钉进行治疗,评价患者前臂功能,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45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为6~11周,平均愈合时间为(8.3±2.7)周,患者前臂功能优良率为95.6%,术后1例患者出现桡骨神经刺激症状,取出钛制弹性髓内钉后症状消失,1例患者因钛制弹性髓内钉尾部刺激产生滑囊炎,经及时取钉和临床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4%。45例患者均无相关感染及筋膜间室综合征。结论:手法复位配合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尺桡骨骨干骨折井特确切患者骨折俞会时间豁鲡鼻痔瓣靠峰率蝣饭佶稗拣底推广.知府用.  相似文献   

19.
孙锋 《中医临床研究》2013,(22):106-108
目的:研究手法复位闭合穿针与骨折治疗仪相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最近2年治疗的112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6例,所有患儿均采用手法整复闭合穿针方法,观察组患儿加用骨折治疗仪治疗,将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骨折愈合速度和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手法复位闭合穿针结合骨折治疗仪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析采用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5月至今收治的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68例作为本文研究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手法复位组(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架治疗)与切开复位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手法复位组总愈合率为94.12%,切开复位组总愈合率为91.17%,但两组总愈合率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切开复位组相比,手法复位组治愈速度明显较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和切开复位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均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