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针灸传承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与中医学术发展的需求而变化、演进的,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医针灸文化传承之精髓应包括“仁、顺、活、和”四个方面,其中“仁”是基石,体现了对生命的关爱之心,更体现了对“大医精诚”的尊重和追求;“顺”是手段,中医针灸“顺势而治”的特性凸现了针灸“治未病”的特点和潜力;“活”是灵魂,体现了整体的把握与对个体的尊重统一;“和”是目标,调和阴阳,和谐天人关系是预防和解决人体疾病的不二途径和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
针灸穴位翻译与中医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目前针灸穴位翻译现状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针灸穴位翻译应该在原有翻译的基础上增加针灸穴位含义的翻译,这样不但能保持针灸穴位翻译的完整性,更能使我国宝贵的中医文化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3.
中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将之归于“传统医学”,是因为西方医学经过百数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已大有“世界医”的意味。中医的“医学”性质是毋庸置疑的。中医有关于生命和疾病的学说,有关于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有数以千计的药,各药因采收、贮藏、炮制的差异而效用有别,有数以万计的方,各方因选材、剂型乃至加工细节的不同而功用自异,更不必说异彩纷呈的养生之术和疗效神奇的针灸方法了。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中国历代朝代中经济较发达、国民文化较兴旺、科技创新成果较多的时代。从针灸学发展的角度看,两宋时期形成的针灸专著历来为针灸学家所推崇。其中北宋王惟一奉敕编纂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纂集旧闻,订正讹谬”,“创铸铜人为式”,考订经穴理论,为针灸学的发展以及针灸教学与医师考试的规范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南宋王执中编纂的《针灸资生经》,“凡百氏之说切于理,自己之见得于心者,悉疏于下”,从卷三及卷七,以病统穴,对临床实践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笔者以《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及《针灸资生经》这两部在两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针灸专著为研究对象.从务实性、继承性及创新性3个方面,分析宋代针灸专著在语言及文化方面呈现出的特色,以期彰显其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临床价值及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这一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特色的理论体系、独特而安全的疗效等特点赢得人类的共同喜爱。目前,中医学在海外的影响日益增强,正越来越被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中医药现已经传播到世界130个国家和地区,相关从业人员也已达到几十万人。伴随着针灸的广泛认可,中药的应用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中医教育和学术活动也发展迅速,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1]。今后随着中医在国外信誉的不断提高、法律地位的确立和医疗保险等问题的解决,中医在国外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更大的发展,将能够更好地为全世界人民的…  相似文献   

6.
什么叫中医?大致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中”,即中等之意,“中医”即中等医生.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第二种解释:“中”,念zhòng,即“符合”之意,“中医”,即符合医理.《汉书·艺文志》曰:“(庸医)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思是说若让庸医治病,反而越治越坏,即我们现代常说的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这种情况不如不治,不治反而符合医理.在《备急千金要方》里保存了古印度佛教医学的学说:人体有自我修复功能,一些病可以“不治自愈”,但有一些病“须治而愈”,还有一些病“虽治难愈”.比如慢性肝病,经过长期的治疗,病情还是会发展、变化.再有一些病就是“真死不治”,如张仲景《伤寒论》里就有多条“死不治”的条文.第三种解释:“中医”,即指中国医学、祖国医学,亦即国医,与西洋医学相对而言.现代所谓“中医”,即取第三种解释.  相似文献   

7.
中医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我国广大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反复实践奋斗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而这门古老的学科文化不断的指引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要学好中医,传承中医,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精髓,首先就必须熟悉中医文化.笔者在从事中医教学中深知中医文化的重要性,结合我校在中医专业建设方面的特点,从中医文化为出发点,谈谈中医文化对促进中医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中医文化肇自远古,上下数千年,源远流长。不仅自身衍为密柯繁叶,且与华夏之诸多文化杂交复合,遂益呈现出波澜壮阔气象。故中医文化须从两体系而论:一为中医固有之文化体系,二为中医文化与其他华夏文化交合之体系。语言与文字,为文化之基石。中医与中文两大文化相交接处极多,而研究者却寥若辰星,应予加强。例如,甲骨文为国际上之热门学科,而以甲骨文研究当时之医药者其文甚少,有所创获者益鲜矣。  相似文献   

9.
增强中医文化修养提高中医人才人文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论述了中医与文化的关系、中医文化的内涵以及中医文化在中医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现在中医高等教育的现状指出只有不断增加中医文化修养,提高中医人才人文素质,才能真正提高中医教育的质量,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从增设文化传统课程、加强经典学习、继承师带徒的形式、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拓展教育空间、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等几方面切实增强中医高等人才的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10.
中医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其历史脉络清晰可见,中医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外延,随着时间的前移日益丰富发展,体现了中医的动态延展性;中医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兼容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内核,体现了中医文化的动态涵盖性;同时,中医体系自身又浑然一体,强调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中医从对疾病的认识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都具有动态的特征,体现了中医与中医文化的动态包容性。中医的概念溯源、文化内容与体系特点均可证明中医文化具有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加强中医文化建设 弘扬中医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作为中医药从业人员,在学习精湛医术的同时,还必须弘扬中医人文精神,遵循"医乃仁术"的宗旨,实现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而加强中医文化建设正是加强中医人文素质教育,弘扬中医人文精神的切入点。文章从弘扬中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人文精神欠缺的原因,加强中医文化建设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的文化视野考察——近十余年中医文化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近十余年中医文化研究状况,对中医文化研究的发展轨迹,研究意义,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认为中医文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获得了较大发展,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整体研究水平有待提高,研究工作者要加强学术内部的沟通,提高文化理论水平,在新世纪将中医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中医文化”作为汉语语词,如今已很流行,中医文化的学术研究也大有发展为时尚的趋势,足见得“中医文化”之提法的在理;同为医学,“西医文化”则几乎无人提及,更没有学术之研究。宽泛地讲,但凡人类从事的一切均可称之日文化,严格地分,医学乃属科学,与文化毕竟不在同一个范畴,不是一个概念。那么,对“中医文化”似乎可以存在三种理解:中医与文化,由中医而文化,由文化而中医。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智慧的结晶,为华夏儿女的生命健康和繁衍生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中医学是我国特有的学术,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内在的文化和哲学内涵,不易被人们理解和传播。因此,我们传承中医必须清楚地认识它的内涵和规律,从而指导现实中医教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中医针灸在中国是国宝,但到了外国却成了外来文化,如何使这个外来文化在所在国立足、生根、发展,就成了各国中医界必须经历和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们在美国也经历过艰难的立法过程。  相似文献   

16.
很荣幸有这机会到上海中医药大学跟大家一起探讨中医和中国文化的话题。中医是中国文化宝贵的财富,习近平主席2010年出席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发表讲话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而优则仕,出仕入相.是一个天才的不懈努力和综合文化水平的顶级表现。中医理论及综合文化素质和临床诊疗规范化的高水平积淀,是名医和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为良相,必为良医。古人将良相和良医相提并论,相者,领导者管理者也。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面对高度自控的生命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复杂的具有动态和自动调控的有机集合体。中医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视为一个整体。阴阳一体,四诊八纲阴阳五行辨证施治,中医整体理论是中医现代化的基础。名医同一般医生的区别在于,临床与理论的综合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综合素质.文化力,文化综合素质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以及与时俱进的综合文化氛围是中医现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微信国际研讨会,探讨了中医针灸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现状,归纳总结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民间热,政府冷。随着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中医针灸认识的增加,求诊患者不断增多,而世界各国的中医针灸立法却进展缓慢。二是针灸热,中药冷。在世界许多城市,针灸诊所出现了成倍的増长,但中医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地缓步向前,本文分析大约有十个方面的原因。三是临床热,科研冷。目前除了中国国内培养的海外中医针灸师外,本地培养的,以及非针灸专业的西医人员也加入了针灸临床行列,而科研却没有跟上。四是办校热,管控冷。海外的中医针灸学院的教学质量没有得到统一管理控制,存在着教材不统一,师资队伍不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严冬  彭海燕  周颖 《新中医》2022,54(13):213-216
目的:探讨中医文化渗透对《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影响,以进一步提高中医院校临床基础课程《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方法:随机选取2个《中医内科学》课程平行班,分为对照教学组与试验教学组。对照教学组采取传统授课教学,试验教学组在传统授课基础上增加中医文化渗透学习。结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中医思维训练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2组学生均多数认为分证论治是《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难度较大的部分。多数学生偏好于传统授课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结课后,试验教学组86.21%学生认为已经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对照教学组仅44.74%学生认为已经建立中医思维模式,试验教学组中医思维模式建立情况优于对照班(P<0.05)。试验教学组中医思维训练题平均分为(19.24±1.48)分,对照教学组(16.79±3.43)分,试验教学组平均分高于对照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文化渗透可以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建立中医思维,积累中医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中医文化是中医院校校园文化的精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而学校作为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承担着培育人才、传承文化和弘扬人类文明的社会功能,任何学校的校园文化应突出其文化特质,特别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先进的人文思想和符合历史趋势的价值取向,如“北大精神”、“水木清华”、“复旦文化”和“交大思源”等。对于中医院校来讲,校园文化的核心组成应是中医文化,用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构建校园文化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必然,同时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爱好,更有利于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学术氛围,使中医药工作者产生一种强烈的以振兴和创新中医药事业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