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腋路臂丛神经麻醉一针法阻滞,对单纯尺侧手术患者效果完善,而对尺桡侧手术的桡神经阻滞效果欠佳.作者试用腋动脉上、下侧两点穿刺法,其麻醉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前瞻随机单盲方法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率.方法:60例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n=30)和Ⅱ组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n=30).神经刺激器诱发出目标神经阳性体征后共给0.5%罗哌卡因35 mL.比较两组麻醉操作不适感及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和手术等待总时间.45 min内每5 min评估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结果: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等待总时间和麻醉不适感显著少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P<0.01或P<0.05).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有效率显著高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P<0.01).结论: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使用相同局麻药及容量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可以提供更短的操作时间、更少的麻醉不适感和更完善的麻醉.  相似文献   

3.
对于前臂及手手术可选择臂丛神经(腋路)阻滞麻醉,临床用于臂丛神经(腋路)阻滞麻醉常规用1%利多卡因,常出现阻滞不全、桡侧效果不佳,需要添加辅助药,或者联合肌间沟阻滞甚至于改全麻。作者于2005年3月至2007年5月,用碳酸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联合用于臂丛神经(腋路)阻滞麻醉,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臂丛神经阻滞是应用已久的一种上肢手术的麻醉方式。传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多在体表定位后利用神经刺激器诱发肌肉颤搐或盲探寻找异感来完成,但是受肥胖、解剖结构变异等因素影响,并发症发生率高、阻滞成功率较低、患者痛苦多等是较常见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麻醉可视化的进展,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日益被重视,操作者能够通过超声图像来对神经及周围组织的结构进行清晰地分辨,降低并发症、提高阻滞成功率[1]。分析我院通  相似文献   

5.
神经刺激器是利用电刺激器产生脉冲电流传送至穿刺针,当穿刺针接近混合神经时,会引起混合神经去极化犤1犦,而其中运动神经较易去极化出现所支配的肌肉颤搐,从而通过肌颤搐来定位,不必通过寻找异感或针随动脉搏动而判断定位。我院自2003年运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60名ASAI~Ⅱ级需于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I,n=30)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A,n=30)。使用局麻药40mL(20mL0.5%罗哌卡因+10mL2%利多卡因+10mL生理盐水),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肋间臂神经感觉阻滞情况、手臂运动阻滞情况以及成功率和相关副作用等。结果除I组肋间臂神经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外(P〈0.05),2组在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效果几乎没有差异,但A组有更高的血管刺破率(P〈0.05)。结论2种方法都能为外科手术提供良好的麻醉和镇痛,但垂直锁骨下方法能更好阻滞肋间臂神经而腋路方法出现刺破血管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陈益  龚璇  夏瑞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4):686-687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常被应用于前臂手术中,但容易损伤血管及出现阻滞不全。神经刺激仪、超声的应用使阻滞成功率大大提高,且并发症较少,但对仪器的依赖难以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本研究采用腋动脉上、下行两点阻滞法(即改良腋路神经阻滞),并与神经刺激仪、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进行比较,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9.
超声引导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采用传统神经阻滞方法,以人体的解剖标志穿刺定位,以穿刺针触及神经时引发的异感来寻找神经,是一种盲探式操作,成功率较低,且易损伤神经、血管,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超声显像可直观地分辨出局部组织结构,并实时引导穿刺针置于靶神经旁,使局麻药充分地浸润神经,大大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腋路远端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患者上肢外展80度,在上肢的中上1/3交界处触及肱动脉搏动,连续阻滞四支终末神经,多点注射,麻醉起效后,观察并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效果、麻醉持续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6例患者感觉阻滞完善时间为(9.06+3.57)分钟,运动阻滞完善时间为(14.9+4.5)分钟,镇痛持续时间(268.1+31.2)分钟,均未发生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阻滞、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霍纳综合征、气胸、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平稳。结论 腋路远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安全,易掌握,并发症少,阻滞效果较完善,适合饱胃、急危重症及肥胖患者肘部以下手术。  相似文献   

11.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派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前臂、手部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前臂、手部外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0.25%、0.30%、0.375%罗派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镇痛、肌松效果及手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三组镇痛效果与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无明显差异,0.25%罗派卡因组肌松效果较另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0.25%罗派卡因用于前臂、手部手术可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有利于术中观察手及前臂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比较0.375%罗哌卡因与利布合剂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前臂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ASAⅠ~Ⅱ级40例行前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组:Ⅰ组(罗哌卡因组n=20)腋路臂丛麻醉用药为0.375%的罗哌卡因30ml;Ⅱ组(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合剂组n=20)用药为0.75%布比卡因15ml+2%利多卡因15ml混合液共30ml。麻醉过程中连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合度(SPO2),记录麻醉前、麻醉开始后10min、30min、60min、术后1h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运动、感觉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及恢复时间、麻醉维持时间与麻醉效果。结果:Ⅰ组与Ⅱ组麻醉起效时间相似,麻醉维持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组。Ⅰ组麻醉中和麻醉后各记时点HR和MAP与麻醉前后对比无明显差异,而Ⅱ组30min及术后60min的HR和MAP比麻醉前增高。结论:0.375%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前臂手术的麻醉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4.
李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10):1522-1523
本文对碳酸利多卡因 (即盐酸利多卡因加适量碳酸氢钠调节 p H值 ,并在二氧化碳饱和条件下制成 )加布比卡因、盐酸利多卡加布比卡因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 :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无痛持续时间及并发症。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本组 60例 ,男 52例 ,女 8例 ,ASA ~ 级 ,年龄1 8~ 65岁 ,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A组 30例 (0 .875%碳酸利多卡因 0 .375%布比卡因共2 0 ml 肾上腺素 1∶ 2 0万 ) ,手术历时 3.34h± 2 .67h。 B组 30例(1 %盐酸利多卡因 0 .375%布比卡因共 2 0 ml 肾上腺素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局麻药对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90例择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与0.75%罗哌卡因等容量混合液.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各组局麻药用量分别为每条神经8、6、4mL.记录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和阻滞效果: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B组各神经分支支配区麻醉起效时间较短(P<0.01).阻滞效果较好(P<0.01).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评定:A组优秀29例,良好l例.麻醉优良率达100%:B组优秀28例.良好2例.麻醉优良率达100%;C组优秀11例,良好12例,失败7例,麻醉优良率76.7%.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1).麻醉持续时间A组和B组显著长于C组(P<0.01).3组均无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减少局麻药用量,是臂丛神经阻滞理想的引导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直接低电流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腋路臂丛阻滞的可行性。方法:230例ASAⅠ级行手部手术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116例,按传统神经刺激器定位方法操作;B组患者114例,采用直接低电流神经刺激器定位方法,观察两组麻醉操作时间、肌颤搐强度、患者对麻醉操作的满意度、麻醉效果及穿刺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B组操作时间短(P<0.05)、肌颤搐强度明显降低(P<0.01)、患者对麻醉满意度增高(P<0.01),两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直接低电流神经刺激器定位操作简便、肌颤搐强度低,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应用Y型静脉留置针改变穿刺径路行连续臂丛阻滞。方法:A组: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用Y型静脉留置针,于肌间沟中点向下向内胸椎方向进针,注入0.75%布比卡因10 ml+2%利多卡因10 ml混合液。结果:B组麻醉效果优者63例,明显优于A组8例(P〈0.01);A组阻滞不全66例,B组仅21例。结论:用Y型静脉留置针改变穿刺径路行臂丛阻滞效果好,是简便、实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腋路臂丛阻滞因体表标志明显,容易定位和穿刺,并发症少而被广泛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但臂丛在腋鞘内的分支较多且比较分散,因而阻滞不易完善,通常是尺侧好,桡侧差,肌皮神经和腋神经阻滞成功率低。为了提高麻醉效果,笔者从1998年起采用一针三点阻滞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腋路臂丛阻滞因体表标志明显,容易定位和穿刺,并发症少而被广泛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但臂丛在腋鞘内的分支较多且比较分散,因而阻滞不易完善,通常是尺侧好,桡侧差,肌皮神经和腋神经阻滞成功率低。为了提高麻醉效果,笔者从1998年起采用一针三点阻滞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笔者于2003年6月~2007年5月采用腋路双针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行小儿手术40例,麻醉效果满意,现将具体方法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4个月~12岁(平均5.6岁);ASA分级:I~Ⅲ级,其中急诊手术1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