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酒精中毒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发生后脑干部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影像特点,结合病理学检测和AQP4免疫组化检测,探讨急性酒精中毒对DAI大鼠脑干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急性酒精中毒组、DAI组、急性酒精中毒合并DAI组,模型制作成功后各组分别于致伤后1 h、3 h、6 h、12 h、24 h行头颅MRI检查,随即取材行病理学检测和AQP4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急性酒精中毒合并DAI组脑干ADC值于伤后3 h开始降低,6 h达低点,低于DAI组(P0.05),此后逐渐升高,24 h达到最高,高于DAI组(P0.05),各项异性FA值持续降低,急性酒精中毒合并DAI组致伤后各时间点FA值低于DAI组(P0.05)。DAI组脑干AQP4表达于致伤后1 h开始上升,逐渐升高,于24 h达顶峰,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酒精中毒合并DAI组AQP4表达于各时间点和DA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可于活体水平上无创地观察DAI后脑水肿及轴索损伤情况。大鼠DAI后AQP4表达随时间变化。急性酒精中毒可加重DAI后脑水肿及轴索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模型,研究DAI发生后脑干部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影像特点,对照病理形态学表现以及免疫组化检查,探讨DAI大鼠脑干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FA值与AQP4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8只,其中1组为对照组,不进行头部重物打击,5组为实验组,采用Marmarou自由落体致伤模型造成弥漫性轴索损伤,分别于致伤后3h,6h,12h,24h,72h行MRI扫描,随后立即处死行病理学检查。6组均行常规MRI检查、弥散张量成像、HE染色、嗜银染色及AQP4免疫组化染色。比较DTI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病理检查显示DAI后大鼠脑干部水肿、轴索肿胀、轴索收缩球出现。DAI后AQP4表达上调,于24h达到高峰,随后下降。ADC值先升高后降低,12h达到顶峰,各向异性FA值持续下降。AQP4表达与ADC值在12h内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在12~24h内未有相关性,24~72h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AQP4表达与FA值在72h内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DTI可以在活体水平无创的观察DAI后脑水肿变化情况及轴索的病理改变。DAI后AQP4的表达随时间变化,提示DAI后脑水肿变化情况。大鼠DAI后脑干ADC值与AQP4表达具有相关性,联合AQP4表达及ADC值能够为DAI后的血管源性脑水肿和细胞毒性脑水肿的类型鉴别、发生机理及演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经临床证实的41例DAI患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DAI早期MRI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脑室及脑沟、裂、池受压变小或闭塞;脑实质出血33例,呈斑点状,直径小于2.0cm;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出血17例;硬膜下血肿13例;硬膜外血肿7例;颅骨骨折8例。结论:MRI对DAI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弥补CT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0例临床表现符合DAI的病例MRI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MRI表现为中线未见移位,多数病灶较小且为非出血性,脑干和胼胝体损伤灶多见于重度头部损伤病人,本病常伴有其他类型脑部损伤。结论:MRI是DAI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能对DAI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CT阴性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4例CT为阴性而临床可疑为DAI的患者在外伤后3 d内常规在3.0T磁共振行SWI和常规序列T1WI、T2WI、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AIR)扫描,比较它们对DAI的检出率和检出病灶数目,评价SWI在诊断中的作用。结果:SWI可清楚显示27例DAI的颅内异常小出血灶,检出率达79.41%,常规T1WI、T2WI、FLAIR序列对DAI检出率分别为20.5%、26.47%和41.17%;SWI、T1WI、T2WI、FLAIR各序列检出微小出血量分别为261、39、61、89,SWI与T1WI、T2WI和FLAIR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SWI对DAI出血性病灶的检出具有极高的敏感性,能够检出更多、更小病灶,且病灶显示更加清晰,在临床上可疑为DAI的患者应尽早行SWI序列扫描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索高场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评价价值.方法脑外伤病人12例及正常对照组13例,分别应用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FA图上分别测量创伤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镜像部位FA值,将两组相应感兴趣区FA值均值进行比较,观察有无明显差异.并将创伤组FA值均值与临床GC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创伤组与对照组FA值有明显差异,创伤组双侧内囊后肢FA值与GCS评分有较好相关性.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白质损伤敏感,并能反映其损伤程度,是目前活体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东明 《临床医学》1998,18(10):12-14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和病理学研究的深入,严重闭合性颅脑损伤中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愈来愈受到重视。现根据本院临床诊断的77例,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7例,占同期严重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2.3%。其中男性56例,女性21例,年龄从10个月~71岁,平均年龄31岁。交通事故伤49例,坠落伤17例,其它伤11例。 1.2 临床表现 伤后持续昏迷69例,有中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方法对14例临床确诊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及1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DTI及DTT检查,测量全部受检者胼胝体及脑干的ADC值和FA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TI显示DAI患者除胼胝体膝部外的其他测量区域FA值均明显减低(P<0.01)。ADC值可早期发现DAI的脑部损伤水肿区,但量值随发病时间变化较大;DTT结合弥散张量椭球体图可很好显示感兴趣区白质纤维束,在某种程度上更直观地显示脑白质受损范围。结论DTI联合DTT是目前在活体中诊断与评估弥漫性轴索损伤最敏感、准确的检查方法,并可用于动态观察神经纤维的临床转归过程,提示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评价价值。材料与方法:脑外伤病人45例及正常对照组12例,分别行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在FA图上分别测量创伤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FA值,将两组相应感兴趣区FA值均值进行比较,观察有无明显差异。并将创伤组FA值均值与临床GCS评分和昏迷时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创伤组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及内囊后肢FA值均明显降低(P<0.01)。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压部FA值的变化与GCS评分正相关,与昏迷时间负相关。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白质损伤敏感,并能反映其损伤程度,是目前活体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常规MRI不同序列与DWI在DAI诊断和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诊断为DAI的患者行常规SE-T1WI、FSE-T2WI、FLAIR-T2WI、平面回波弥散加权(DWI)成像和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T2WI/FFE扫描,比较各系列脑内病变显示率,分析其信号特征。结果34例患者总计检出246个病灶,其中出血性病灶89个。在DWI上检出182个病灶,包括高信号病灶161个;15个高信号灶和21个低信号灶为出血性病灶。67.1%的高信号病灶ADC值降低,21.2%的ADC值增高,11.7%的ADC值正常;12.6%病灶在其它序列上未能检出。FLAIR-T2WI检出153个病灶,FSE-T2WI检出131个病灶;T2WI/FFE检出112个病灶,89个为出血灶;其中53个在其它序列上未显示。对DAI病灶以DWI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FLAIR-T2WI。对出血性病灶以T2WI/FFE为最高,但该序列对非出血灶检出率很低,与其它3个序列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结论DAI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DWI检出DAI病灶的总敏感性最高,T2WI/FFE在检出出血性DAI病灶上具有优势。DWI、FLAIR/FSE-T2WI和T2WI/FFE结合应用能够较全面的对DAI作出诊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弥漫性轴索损失(DAI)的MRI表现,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DA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临床诊断为DAI患者的MRI图像,比较病灶在各序列的显示率,并分析其信号特征及分布部位.结果 T1WI序列显示率较低,其次为T2WI序列,显示者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FLAIR序列敏感性较高,显示者为片状、斑片状高信号,病灶越小显示越不敏感,SWI序列显示病灶更多、更敏感,病灶主要分布在皮髓质交界区、基底节、胼胝体、脑干及小脑上脚等,呈散在针尖状、小片状或片状显著低信号.结论 相比常规MR序列,SWI序列对DAI病灶检出率更高,可为DAI作出准确诊断,对临床怀疑为DAI患者,SWI序列可作为常规MR序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磁共振波谱(MRS)表现,探讨MRS技术在DAI诊断和伤情评估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30例DAI患者及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1H-MRS扫描,测定脑组织中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等代谢物水平,结合患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及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AI组较正常对照组的NAA峰下降、Cho峰升高;NAA/Cho、NAA/Cr值下降,Cho/Cr值上升。NAA/Cr、NAA/Cho、Cho/Cr值变化与DAI患者GCS、GOS存在相关性。结论:MRS能定量测定DAI患者脑组织代谢状况,对DAI程度的判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外伤性脑损伤的严重形式之一,是造成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影像学诊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磁共振(MRI)硬件设备及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本文就MRI的各种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应用价值及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实验兔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磁共振波谱(MRS)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实验兔32只,复制创伤性脑损伤的动物模型,分别在损伤前及损伤后4、8、24和48h行MRS检查,观察NAA/Cr、Cho/Cr的变化,并与病理对照。结果打击后4h即可见到创伤性脑损伤的病理表现,MRS示NAA/Cr 4h显著下降,8h轻度上升,而24~48h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而Cho/Cr损伤前后变化无显著差异。结论 MRS能无创性定量监测脑外伤脑组织生化代谢改变,为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CT、MR对脑弥漫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对脑弥漫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及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DAI25例,均做了CT、MR检查。结果25例中CT共发现65个病灶,MR共发现263个病灶,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MR对脑内非出血性病灶及脑干、胼胝体病灶的敏感性优于CT(P<0.05)。损伤部位与患者临床预后、GC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MR为DAI的临床诊断、预后判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MR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方法 参照Cordobes诊断标准,对68例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进行分析。结果 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发病率高,错迷程度深,瞳孔改变、癫痫及生命体征改变大,但病死率低。结论 小儿DAI发病率高,伤情重,但预后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对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Rho激酶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假手术组,12只)、B组(模型组,24只)和C组(法舒地尔治疗组,24只),术后1 h、12 h、24 h及72 h 4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进行Rho激酶表达的检测,应用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率。结果 B组、C组各时间点Rho激酶表达均高于A组(P<0.05),术后72 h最为明显,C组Rho激酶各时间点表达较B组减少(P<0.05)。结论 Rho激酶的表达与弥漫性轴索损伤密切相关,法舒地尔可有效抑制弥漫性轴索损伤后Rho激酶的激活,降低神经细胞凋亡率,减轻神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