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妊娠期妇女血中α1—抗胰蛋白酶与纤维蛋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正常非孕妇女及早,中,晚各妊娠期妇女血中α1-AT及FIB的浓度,分析这2种因子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比景法检测74例非孕及早、中、晚妊娠妇女血浆中的α1-AT及FIB的浓度。结果 α1-AT随孕周增加而减少,FIB随孕周而增加,FIB与α1-AT呈显著负相关,两者的回归方程为y=79.12x+619.18(x为α1-AT,y为FIB)。结论 α-AT参与妊娠期凝血抗凝系统的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产期妇女不同时期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非妊娠期及围产期妇女不同时期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在非妊娠期妇女明显低于早、中、晚孕与妊娠足月待产妇女(P均<0.01),也低于足月妊娠临产妇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妊娠妇女较早孕妊娠妇女明显升高(P<0.01),晚期妊娠妇女有所下降;而临产妇女较足月妊娠待产妇女明显降低(P<0.01),产后妇女明显低于妊娠不同时期(P<0.01).结论:妊娠期妇女血清一氧化氮水平较非妊娠期升高,且随孕期的发展而变化,参与妊娠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正常孕妇在早、中、晚妊娠期PT、APTT、TT、FIB、OHP、OCP及OFP变化,探讨其对妊娠各期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试验诊断意义。方法检测37例早孕期(孕期〈12周)女性、42例中孕期(孕期13-27周)女性、58例晚孕期(孕期≥28周)女性及50例正常非妊娠女性血浆PT、APTT、TT、FIB、OHP、OCP及OFP,比较不同孕期与正常对照之间各指标的差异及不同孕期各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显著缩短,FIB、OHP显著升高,OFP显著降低,中、晚孕组OCP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TT无显著变化(P〉0.05)。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之间比较,PT、APT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组FIB与OHP较早孕组、中孕组显著升高。中、晚孕组OFP显著低于早孕组。OCP随孕期增长而不断升高(P〈0.01)。结论 OHP、OCP及OFP可反映妊娠期机体凝血能力增强及纤溶能力的降低,其敏感性优于PT、APTT、TT、FIB。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妊娠期妇女凝血指标的变化趋势,及时了解其机体的凝血功能及状况,为产科医生提供可靠性临床决策以及为产前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78例妊娠妇女(妊娠组),检测其在妊娠早、中、晚三个时期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选取健康非妊娠妇女56例作为对照(对照组).对两组上述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妊娠组与对照组相比,PT及APTT均缩短,FIB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T、APTT、FIB等在妊娠各期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妊娠期妇女随着孕周的增加,凝血功能有增强趋势,机体呈现轻度高凝状态.高凝状态可能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但凝血活性过强就会有血栓形成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评价正常妊娠妇女在妊娠不同时期凝血功能的状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正常未孕妇女72例,正常妊娠妇女231例,包括早孕65例,中孕68例,晚孕98例,进行TEG检测;另对正常未孕及各孕期正常妊娠妇女各100例,进行传统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妊娠期妇女较未孕组反应时间(R值)、凝血时间(K值)显著降低(P<0.01),α角、最大振幅(MA值)、凝血综合指数(CI值)显著升高(P<0.01)。中孕组及晚孕组R值较未孕及早孕组显著缩短(P<0.01),MA值显著增加(P<0.01);K值随孕周增加而显著降低(P<0.01)而α角则显著升高(P<0.01),各孕期均有显著差异。中孕期起,CI值随孕周增大而显著升高(P<0.01)。不同孕期孕妇较未孕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PLT)计数间亦有不同变化。孕晚期R值及MA值分别与APTT及FIB呈正相关;K值、α角及MA值与PLT间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妊娠妇女各孕期凝血状态有所不同,TEG可反映妊娠期妇女存在明显的凝血活性增强状态,可作为动态监测孕产妇凝血状态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期正常孕妇血脂变化趋势,初步建立妊娠期血脂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运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重庆市涪陵区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492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156例非孕健康体检妇女作为对照,建立孕妇血脂正常参考值范围。孕妇血脂采用酶法及免疫比浊法检测,参考值范围采用中位数及双侧限值表示。采用t检验研究其变化趋势。结果 (1)孕妇血脂水平在孕期随妊娠时间逐渐上升,至晚孕期达峰值,孕中期和孕晚期均明显高于早孕妇女和非妊娠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与非妊娠妇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期妇女胆固醇(TC)是非妊娠妇女的1.5倍,三酰甘油(TG)是非妊娠的4倍。(2)采用中位数及双侧限值表示孕期血脂参考值,其范围TC早孕3.20~6.93mmol/L、中孕3.04~8.83 mmol/L、晚孕3.54~9.83 mmol/L;TG早孕0.12~4.53 mmol/L、中孕0.17~5.30mmol/L、晚孕0.13~6.12mmol/L。结论孕妇血脂水平在孕期随妊娠时间逐渐上升,早、中、晚孕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至晚孕期达峰值。建立正常孕妇早、中、晚孕期的血脂参考值范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健康孕妇早、中、晚孕期凝血功能筛查4项的参考区间并进行分析。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C28-A3文件,对就诊于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孕妇进行回顾性筛选,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妊娠女性6 942名,同时筛选出健康非妊娠女性140名,采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相关配套试剂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凝血酶时间(TT)的水平,并建立不同妊娠期:包括早期(0~12周)、中期(13~27周)、晚期(28~40周)的凝血筛查4项的参考区间。结果随着孕早、中、晚期的进展,APTT、PT水平逐渐下降,除APTT孕中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982);其他APTT、PT各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随着孕期的进展则逐渐上升,各孕期组间以及各孕期与对照组间数据均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T中孕与晚孕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故可以合并中、晚孕期参考区间。结论建立各妊娠期凝血筛查项目PT、APTT、FIB、TT的参考区间,有利于正确评价妊娠期凝血功能异常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育龄期妇女妊娠中、晚期血清叶酸、VitB12、铁蛋白、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浓度的变化,探讨血清叶酸、VitB12、铁蛋白浓度与妊娠期并发症及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0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孕产妇571例,选择同期健康育龄非孕妇女200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叶酸、VitB12、铁蛋白、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浓度变化,观察妊娠并发症发生及结局的情况。结果:(1)妊娠中、晚期血清叶酸、VitB12及铁蛋白低浓度发生的比例随孕周增长而增多,VitB12及铁蛋白平均浓度随孕周增长而降低(P〈0.05),妊娠期随孕周增长发生贫血的比例显著增高,血红蛋白平均浓度显著下降,有显著差异(P〈0.05),血小板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2)孕中、晚期血清叶酸低浓度与发生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孕中期血清叶酸高浓度与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相关(P〈0.05),孕晚期血清VitB12低浓度与发生羊水过多相关(P〈0.05),孕晚期血清铁蛋白低浓度与发生贫血相关(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血清叶酸、VitB12及铁蛋白变化与妊娠期多种并发症相关,因此定期检测可评估孕妇及胎儿营养代谢状况,对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及诊疗妊娠期相关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优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孕妇不同孕期下肢大隐静脉影像解剖学特征的变化。方法:选取99名早孕妇女,连续追踪观察其早孕、中孕、晚孕和产后4个时期双下肢大隐静脉的内径、血流速度、自显影现象和静脉瓣反流等变化。结果:(1)与早孕期相比,中孕和晚孕期的大隐静脉内径随孕周增加而增宽,静脉中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分别达1243.6 ng/mL和2680.8 ng/mL,远高于500 ng/mL的正常值;(2)与早孕期相比,中孕和晚孕期的大隐静脉静脉血流速度明显下降(P0.05)(3)与早孕期相比,中孕和晚孕下肢大隐静脉的自显影现象发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特别是晚孕期大隐静脉自显影现象的发生率都达到了100%。结论:孕妇下肢大隐静脉随着孕周增加内径逐渐增大,血流速度逐渐下降,静脉自显影现象不断增强。孕妇静脉血内D-二聚体浓度随孕期的增加不断升高,下肢大隐静脉自显影现象的发生率和孕妇静脉D-二聚体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513例健康妊娠妇女不同孕周血清胱抑素C(Cys-C)、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为妊娠期妇女肾功能改变提供依据。方法选取513例健康妊娠妇女,按不同孕周分为早、中、晚孕3组,并随机选取44例未孕女性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4组受检者分别检测血清Cys-C、BUN、Cr水平。结果早、中、晚孕及对照组血清Cys-C水平分别为(0.57±0.09)mg/L、(0.59±0.10)mg/L、(0.97±0.21)mg/L和(0.76±0.09)mg/L;BUN水平分别为(2.99±0.85)mmol/L、(2.91±0.79)mmol/L、(3.29±0.90)mmol/L和(4.51±1.00)mmol/L;Cr水平分别为(45.24±7.04)μmol/L、(42.83±6.79)μmol/L、(48.55±8.75)μmol/L和(62.13±6.45)μmol/L。各组间Cys-C、BUN、Cr水平两两比较,除早、中孕两组Cys-C和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ys-C与BUN、Cr水平在不同孕周变化不一致,Cys-C随着孕周的增加而逐渐升高,晚孕期超过健康成人水平,提示临床医生评价肾功能时,应考虑妇女妊娠期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正常早、中、晚各期妊娠妇女血清中胱抑素C(Cys C)的浓度水平。方法采集149例健康孕妇及40例健康未孕体检妇女血清,将健康妊娠妇女分为3组:早期妊娠组(1~12周)46例,中期妊娠组(13~27周)55例,晚期妊娠组(≥28周)48例。健康未孕体检妇女归为对照组,对4组调查对象均进行血清Cys C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早、中期妊娠组Cys C浓度均有下降(P<0.05);晚期妊娠组与早、中期妊娠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妊娠组略较正常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妇女妊娠时血清Cys C浓度水平在各期是不一致的,提示对在妊娠期妇女做Cys C检查时应结合其具体的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妊娠期妇女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99例不同孕周妇女及32例对照者血清进行AFU的活性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妊娠组中、晚孕妇女血清AFU浓度明显高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晚孕妇女升高幅度最大,而早孕妇女血清AFU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周与AFU浓度呈正相关(r=0.783,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妇女血清AFU水平应与健康成人区别对待,动态监测血清AFU水平对了解妊娠期肝脏代谢情况及胎儿的生长发育、胎盘成熟情况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泓  江咏梅  石华  于凡  旷凌寒  李磊  杨惠 《华西医学》2009,24(3):704-707
目的:了解正常妊娠妇女血清中常用肝功能指标测定结果及变化。方法:分别在早孕(孕10~14周)、中孕(孕20~24周)、晚孕(孕30~34周)及产后(产后12周)四个时期序贯性测定120例正常妊娠妇女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ALT、AST在早、中、晚孕及产后各期相对于正常对照均升高(P〈0.01);TBIL和DBIL在早、中、晚孕均降低(P〈0.01);TP、ALB随孕期增加逐渐下降,产后回升,到产后12周上升到正常水平(早、中、晚孕P〈0.01,产后P〉0.05);GGT在孕期中逐渐升高,于晚孕期达最高峰(P〈0.01),产后稍有下降;LDH在孕早中期无明显变化(P〉0.05),孕晚期上升,到产后12周仍呈一上升趋势(P〈0.01);PA在孕早期低于正常对照(P〈0.01),后随孕期上升,到中孕期后上升到正常(P〉0.05)。结论:本次实验观察到在妊娠期肝功指标ALT、AST、GGT、LDH升高,可能因为孕妇肝脏负荷增加、基础代谢和能量消耗增多、甾体激素水平增高引起。胆红素代谢指标及营养性指标TBIL、DBIL、TP、ALB、PA降低,可能是妊娠期血浆稀释引起。临床诊断妊娠合并肝功能损害时应考虑上述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正常妊娠妇女不同孕期的凝血指标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法国STAGO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分别在孕中、孕晚及临产期测定207例正常妊娠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以205例同期健康体检的育龄期妇女为对照,比较其各项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正常妊娠组与非孕对照组相比,APTT、PT、INR、TT明显缩短,FIB水平明显升高;孕晚期APTT、PT和INR较孕中期和临产期明显缩短;临产期TT较孕中期及孕晚期明显缩短,孕中、晚期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临产期FIB水平较孕中期明显升高,孕晚期、临产期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妊娠期妇女随孕期的延长,血浆处于高凝状态。定期动态监测凝血指标,可及时了解体内凝血功能状况,对预防和治疗产中、产后异常出血及产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趋势,探讨妊娠妇女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为产前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和产科医生的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30例妊娠妇女作为妊娠组,检测其在早期妊娠、中期妊娠和晚期妊娠三个不同类型的时间段中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选择来我院体检的健康非妊娠妇女60例作为对照组。对它们上述检测的凝血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妊娠组与对照组比较:PT及APIT均缩短,FIB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妊娠不同时期比较:PT、APTT整个孕期随着孕期的增加而呈现出显著地减小,然而APTT在孕中期和晚期之间表现出的差异性并不是十分的明显;FIB妊娠阶段会伴随着孕期的增长而出现明显地增加,具有很明显的差异性,但孕早期和孕中期之间差异无显著性;TT在整个妊娠期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随着妊娠期妇女孕周的不断加长,她们自身内部的凝血功能也呈现出逐步增强的趋势,整个机体呈现出较为轻度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孕周孕妇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与甲状腺功能状态的关联性。方法:选取我院孕检的孕妇375例,根据孕周不同分为孕早组(n=122)、孕中组(n=134)和孕晚组(n=119),另选同期非妊娠健康女性11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四组甲状腺功能指标,促甲状腺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素(FT_4)及血清Tg Ab、TPOAb水平,统计四组甲状腺疾病发生率,分析不同孕周孕妇Tg Ab、TPOAb水平与甲状腺功能状态的关联性。结果:孕早组、孕中组和孕晚组血清FT_4、FT_3及血清TS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孕周增加,孕妇血清FT_4、FT_3水平逐渐降低,血清TSH水平逐渐升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组、孕中组和孕晚组Tg Ab、TPOAb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孕周增加,Tg Ab、TPOAb阳性率逐渐降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组、孕中组和孕晚组甲状腺疾病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女性甲状腺疾病发生率较高,随着孕周增加,Tg Ab、TPOAb阳性率逐渐降低,甲状腺功能也随之降低,妊娠期Tg Ab、TPOAb阳性率与甲状腺功能状态异常具有一定关联性,应在孕期体检过程中增加对孕妇甲状腺自身抗体指标及甲状腺功能指标检测,以加强对甲状腺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正常妊娠妇女常用血常规指标的变化,建立其参考值范围。方法:分别在早孕(孕10~14周)、中孕(孕20~24周)、晚孕(孕30~34周)及产后(产后12周)四个时期序贯性测定120例正常妊娠妇女血常规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并建立参考值范围。同期选取53例健康体检非孕者为对照。结果:RBC、HCT早、中、晚孕相对于正常对照均降低(P〈O.01)。HB在孕期降低,中、晚孕降低较明显,相对于正常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LT早、中孕降低不明显(P〉0.05),到晚孕期相对于正常对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在妊娠四期相对于正常对照均升高(P〈O.01)。结论:血常规各项指标随孕期发展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该序惯性研究中得出了正常妊娠妇女的5个血常规指标水平的参考值范围,该参考值范围可以用于评估正常妊娠妇女的孕期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正常妊娠妇女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纵向序贯研究的方法,分别在孕早期(10~14周)、孕中期(20~24周)、孕晚期(30~34周)、产前(38~42周)及产后(分娩后1周内)监测120例正常孕产妇血清AFU、ALP的活性,并与60例健康育龄期妇女(非孕对照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妊娠妇女孕早期血清AFU活性稍增高,与非孕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晚期及产前血清AFU活性明显升高(P0.05),且随孕周增加而呈递增的趋势;产前达最高峰,产后1周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正常妊娠妇女孕早期血清ALP活性稍增高,与非孕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晚期及产前血清ALP活性明显升高(P0.05),且随孕周增加而呈递增的趋势;产前达最高峰,产后稍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正常妊娠妇女血清AFU、ALP活性随孕周增加而递增;AFU、ALP可作为动态观察孕妇妊娠进展和胎儿生长发育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α-L-岩藻糖苷酶(AFU)在妊娠期妇女中的活性水平变化,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62例妊娠期妇女、78例对照组血清进行AFU的活性检测。结果妊娠期妇女血清中AFU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性;且随孕周的增加其含量有增高的趋势。结论AFU活性增加与妊娠有关,为妊娠特殊生理反应,非肝脏疾病所致。借此可进一步了解妊娠期肝脏代谢情况,胎儿的生长发育、胎盘成熟情况等。  相似文献   

20.
妊娠期妇女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α-L-岩藻糖苷酶(AFU)在妊娠期妇女中的活性水平变化,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62例妊娠期妇女、78例对照组血清进行AFU的活性检测。结果妊娠期妇女血清中AFU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性;且随孕周的增加其含量有增高的趋势。结论AFU活性增加与妊娠有关,为妊娠特殊生理反应,非肝脏疾病所致。借此可进一步了解妊娠期肝脏代谢情况,胎儿的生长发育、胎盘成熟情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