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目的 观察高乌甲素(Lappaconitine,LA)在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60例择期妇科腹腔镜患者随机双盲分成三组,Ⅰ组高乌甲素0.15 mg/kg,Ⅱ组高乌甲索0.10 mg/kg,Ⅲ组空白对照.每组药液均为20 ml,气腹开始时以1 ml/min持续静脉泵入.术后0、2、4、8、12、24小时各时间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内脏、肩部、腹壁切口和咳嗽时的镇痛效果,采用Ramsay镇静评分法评价镇静效果,并记录各生命体征的变化,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术后止痛剂的应用及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0、2、4、8、12小时内脏,腹壁切口,咳嗽时的VAS评分Ⅰ组低于Ⅱ组,Ⅱ组低于Ⅲ组(P<0.05或P<0.01).术后24小时VAS评分Ⅰ、Ⅱ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低于Ⅲ组(P<0.05).肩部痛:术后8、12、24小时Ⅰ组显著低于Ⅱ组,Ⅱ组显著低于Ⅲ组(P<0.01).Ⅰ组比Ⅱ、Ⅲ组下床活动时间早(P<0.01),且没有增加不良反应(P>0.05).结论 两组LA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是安全有效的,且大剂量组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后硬膜外腔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比较其镇痛、镇静效果及较小安全有效浓度。方法 选择拟行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5例。Ⅰ组:0.10%罗哌卡因+3 μg/ml芬太尼+0.10 mg/ml咪唑安定+0.10 mg/ml托烷司琼;Ⅱ组:0.125%罗哌卡因+3 μg/ml芬太尼+0.10 mg/ml+咪唑安定+0.10 μg/ml托烷司琼;Ⅲ组:0.15%罗哌卡因+3 μg/ml芬太尼+0.10 mg/ml咪唑安定+0.10 mg/ml托烷司琼,各组均加0.9%氯化钠溶液至100 ml,再行PCEA。监测患者镇痛开始后6、12、24、48 h各时点心率、平均动脉血压、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VAS评分、Ramesay评分、Bro-mage评级;并记录镇静、镇痛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 各组VAS均值小于3分;各组病人镇痛期间各时点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不同时点VAS评分、Bromage评级、Ramesay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同一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as=0.154, Pramesay=0.470),Ⅰ、Ⅱ与Ⅲ组的Bromag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 三组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乳腺癌术后硬膜外腔自控镇痛都是安全有效的;镇痛、镇静效果较好。0.10%罗哌卡因组运动阻滞发生率低,不良反应相对较少,0.10%罗哌卡因可能是最佳有效浓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氢溴酸高乌甲素用于乳腺癌术后静脉自控止痛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乳腺癌手术60例,ASA Ⅰ级-Ⅱ级,年龄28岁-70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氢溴酸高乌甲素静脉自控镇痛,负荷量4mg,镇痛泵配方为高乌甲素0.2-0.3mg/kg·d(24h总量不超过16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B组: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负荷量0.05mg,镇痛泵配方为芬太尼0.01mg/kg·d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两组镇痛泵均设置为维持量2mL/h,PCA 0.5ml,锁定时间15min.对术后即刻,6h,12h,24h进行镇痛镇静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镇痛镇静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少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呼吸抑制发生.结论:氢溴酸高乌甲素静脉自控镇痛用于乳腺癌术后患者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评价吗啡三种不同给药方法对胸部肿瘤剖胸术后48h内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心肺功能可承受剖胸手术的胸部肿瘤患者90例,按吗啡三种给药方法随机分成Ⅰ、Ⅱ、Ⅲ组,每组各对例。Ⅰ组:每6h(定时)皮下注射吗啡7mp-10mg;Ⅱ组:患者剧痛时(必要时,但间隔须≥6h),皮下注射吗啡7mg-10mg;Ⅲ组:术后用吗啡于硬膜外推注(IEI)十硬膜外微量泵连续输往(CEI)镇痛,具体为术后于硬膜外推注吗啡5mg,后接局麻药混合液(吗啡5mg+7.5%布比卡因2ml 生理盐水至100ml)以2ml/h的速度持续输注。所有患者持续观察至术后48h。[结果〕术后48h内吗啡平均累积用量Ⅰ、Ⅱ组分别是Ⅲ组的7倍和5.8倍,而镇痛起效时间Ⅲ组比Ⅰ、Ⅱ组快,药效持续时间Ⅲ组比Ⅰ、Ⅱ组长,镇痛显效与镇静状态良好者Ⅲ组比Ⅰ、Ⅱ组多;不良反应发生率Ⅲ组比Ⅰ、Ⅱ组Ⅰ,Ⅱ组无明显差异。三组患者心率、呼吸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结论]吗啡在剖胸术后行IEI+CEI给药法镇痛效果比定时或必要时皮下注射给药方法好,其累积药液量少、起效快、药效维持时间长、副反应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舒芬太尼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皮下自控镇痛(PCSA)的效果。方法 选择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Ⅲ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舒芬太尼3、3.5、4 μg/ml,术后行PCSA 72 h。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价术后2、24、48、72 h的疼痛程度,用镇静反应程度评分标准(LOS)评估接受阿片类药物镇痛疗法患者的镇静程度。记录各组术后自控镇痛失败率、剩余药液量、患者按压自控镇痛键的总次数及常见不良反应(心动过缓、低血压和瘙痒)情况。结果Ⅰ组术后自控镇痛的失败率为43.3%(13/30),Ⅱ、Ⅲ组均为0。Ⅰ组剩余药液量为(18.1±0.7)ml,少于Ⅱ组的(33.5±0.2)ml和Ⅲ组的(33.2±0.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的按压总次数为(8.1±0.6)次,高于Ⅱ组的(1.9±0.5)次和Ⅲ组的(2.1±0.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后2、24、48 h的NRS评分高于Ⅱ组和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Ⅰ组术后2、24、48、72 h的LOS评分低于Ⅱ组和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瘙痒、低血压及心动过缓的发生率较Ⅰ、Ⅱ组升高(P<0.05)。结论 舒芬太尼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后PCSA的适宜浓度为3.5 μg/ml。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比较氟哌利多与昂丹司琼单独或联合应用预防妇科肿瘤开腹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ASAⅠ~Ⅱ级全麻下行妇科肿瘤开腹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在手术即将结束时,Ⅰ组(氟哌利多组)静脉注射氟哌利多2.5 mg;Ⅱ组(昂丹司琼组)静脉注射昂丹司琼8 mg;Ⅲ组(联合用药组)静脉注射氟哌利多2.5 mg和昂丹司琼8 mg。观察术后24 h内各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Ⅲ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并且程度有所减轻,无其他毒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哌利多与昂丹司琼联合用药预防妇科肿瘤开腹切除术后恶心呕吐效果优于其单独使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直肠癌病人术后应用吗啡与罗哌卡因PCEA对胃肠蠕动恢复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直肠癌手术病人80例,ASA Ⅰ~Ⅱ级,硬膜外麻醉效果满意.随机将病人分为两组,每组40例.Ⅰ组(PCEA):吗啡10mg+1.0%罗哌卡因10m1+咪唑安定5mg+麻黄素30mg+格拉司琼3mg+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Ⅱ组:术后按需(病人疼痛难忍时)肌注哌替啶,,每次肌注哌替啶1mg/kg.Ⅰ组手术结束后开始术后镇痛治疗.手术结束至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为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镇痛目标为VAS 0~3分、嗜睡<2级.结果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Ⅰ组(72.1±11.4)分钟与Ⅱ组(80.5±19.2)分钟、VAS评分Ⅰ组<Ⅱ组、术后镇痛效果满意率Ⅰ组为98%、Ⅱ组为3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吗啡与罗哌卡因PCEA方式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术后镇痛效果满意率明显优于单次肌注哌替啶.两种镇痛方式比较,应用吗啡与罗哌卡因术后PCEA组,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时间比肌注哌替啶组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食管癌根治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芬太尼透皮贴剂组,Ⅱ组为对照组.Ⅰ组病人于术前12小时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Ⅱ组使用安慰剂(均由西安杨森公司提供).剂量按公斤计算:体重<65Kg者,敷贴2.5mg皮贴,体重≥65Kg者,于手术前即刻再追加2.5mg皮贴.麻醉方法:均使用全身麻醉,术后固定抗生素的应用.在各时点观察病人的VAS评分、镇静评分(术后6、12、24、36、48、60、72小时),观察副反应.结果:两组各时点镇痛效果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评分36小时以内Ⅰ组低于Ⅱ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36小时以后镇静作用减弱,两组无明显差异.Ⅰ组病人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2(40%),与Ⅱ组4(13.3%)有显著性差异,头晕发生率Ⅰ组为14(36.7%)与Ⅱ组0(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认为,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注药模式用于乳腺癌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用药量与不良反应。方法 60例择期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n=20)术后镇痛。三组镇痛药物配方相同。Ⅰ组采用单纯PCA模式;Ⅱ组采用持续恒量注药(CC)模式;Ⅲ组采用短时间持续恒量注药加病人自控注药(CC+PCA)模式。以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镇痛效果,同时行24小时Bp、HR及SpO2连续监测并计算24小时用药量与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Ⅰ、Ⅱ、Ⅲ组用药量分别为31.65±12.04ml、48ml、34.60±11.25ml,Ⅰ、Ⅲ组用药量较Ⅱ组明显减少(P<0.01)。Ⅰ、Ⅲ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Ⅱ组(P<0.05)。三组Bp、HR及SpO2均在正常范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乳腺癌术后硬膜外镇痛以短时间CC+PCA注药模式为佳,该模式既能照顾个体差异又能减少患者术后早期因频繁按纽对休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食管癌根治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芬太尼透皮贴剂组,Ⅱ组为对照组。Ⅰ组病人于术前12小时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Ⅱ组使用安慰剂(均由西安杨森公司提供)。剂量按公斤计算:体重<65Kg者,敷贴2.5mg皮贴,体重≥65Kg者,于手术前即刻再追加2.5mg皮贴。麻醉方法:均使用全身麻醉,术后固定抗生素的应用。在各时点观察病人的VAS评分、镇静评分(术后6、12、24、36、48、60、72小时),观察副反应。结果:两组各时点镇痛效果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评分36小时以内Ⅰ组低于Ⅱ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36小时以后镇静作用减弱,两组无明显差异。Ⅰ组病人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2(40%),与Ⅱ组4(13.3%)有显著性差异,头晕发生率Ⅰ组为14(36.7%)与Ⅱ组0(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认为,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不同分期体系对中国患者的适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7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218例CLL患者,根据不同的分期系统进行分期,并分析这些分期系统的预后价值。结果 Rai分期中0、Ⅰ、Ⅱ、Ⅲ、Ⅳ期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80.5±8.0)%、(79.7±6.7)%、(82.6±7.3)%、(46.1±19.7)%、(48.4±7.3)%;0期患者的OS优于Ⅲ、Ⅳ期患者(P均<0.05),Ⅰ期患者的OS优于Ⅳ期患者(P<0.05),其余各组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修改后的Rai分期中低、中、高危三组患者的5年OS率分别为(80.5±8.0)%、(80.9±5.0)%、(49.6±6.5)%;高危组患者的OS低于中、低危组患者(P均<0.05),而低、中危组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net分期中A、B、C期患者的5年OS率分别为(79.9±5.3)%、(71.7±7.7)%、(51.6±6.8)%;A期患者的OS优于B、C期患者(P均<0.05),而B、C期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IMEMA分期中Ⅰ、Ⅱ、Ⅲ、Ⅳ期患者的5年OS率分别为(85.1±4.5)%、(59.4±8.6)%、(64.3±9.5)%、(48.9±14.0)%;Ⅰ期患者的OS优于Ⅱ、Ⅲ、Ⅳ期患者(P均<0.05),其余各组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按Montserrat等和法国协作组的定义可将Binet A期的患者分为"冒烟型"和"活动型"CLL,各种分组方法中的"冒烟型"和"活动型"之间在OS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目前国外的CLL各种分期方式在中国患者的预后判断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限,需进一步探索纳入了新的预后因素的更适合中国患者的预后分期系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两种曲马多超前镇痛方法对乳腺癌术后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将90例ASA评估Ⅰ~Ⅱ级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3组, 每组30例。A组: 在手术切皮前10 min和缝皮前10 min给予曲马多1.5 mg/kg; B组: 切皮前10min给予曲马多1.5 mg/kg; C组: 手术全程不给予曲马多。观察术后0.5、1、2、4、8、12、24 h患者VAS疼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  A组术后12 h以内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和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B组术后2 h内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曲马多超前镇痛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并且在手术开始和结束前联合给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皮内注射地塞米松与布比卡因混合剂(简称地塞米松合剂)用于甲状腺肿瘤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甲状腺肿瘤手术的60例患者(甲状腺癌行颈清术的患者除外),ASAⅠ~Ⅱ级。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术后使用静脉泵自控镇痛,为芬太尼10μg/mL,2mL/h,0.5mL/15min。B组为皮内注射镇痛,沿胸锁乳头肌外缘平下颌角至锁骨上缘连线,用地塞米松和布比卡因合剂行皮内给药,进针深度约0.1cm,每个皮丘注入1~1.5mL药液,间隔约1.5cm。注射后,两组患者均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分,术后2h开始评分,分别记录2、4、6、8、10、12、24h的VAS评分。结果术后VAS评分A组各时间段均值为2.30±1.04,B组为2.46±1.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内注射地塞米松合剂对甲状腺肿瘤术后镇痛效果显著.与静脉泵镇痛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结肠癌术后吗啡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吗啡与罗哌卡因配伍用于结肠癌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结肠癌手术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三组(n=25):0.1%吗啡组(Ⅰ组)、0.15%吗啡组(Ⅱ组)和0.1%吗啡加0.2%罗哌卡因组(Ⅲ组),持续注入4ml/h,术后镇痛48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估计镇痛效果。结果:Ⅲ组镇痛效果明显好于其它两组(P<0.05),对下肢肌力无影响,排气时间明显提前。结论:0.2%罗哌卡因与0.1%吗啡配伍用于结肠癌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5.
段娜  严军  王鸽  李婵  刘晓庆  邵渊 《现代肿瘤医学》2018,(22):3566-3569
目的:观察两种镇痛方案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镇痛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甲状腺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镇痛方案为颈丛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照组镇痛方案为PCIA。评价记录术后1、6、12、24、48 h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术后恢复质量(QoR-15)评分。结果:观察组VAS评分、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QoR-15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丛神经阻滞联合PCIA的镇痛方案用于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镇痛效果满意,提高了患者术后恢复质量,是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膈神经冷冻用于肺叶切除手术的效果和对机体的影响。研究在-65 ℃条件下,不同冷冻时间的治疗效果,确定最佳冷冻时间。方法 选择择期行肺叶切除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膈神经冷冻30、60、90、120 s组。记录患者术后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胸腔引流量、拔管时间,并进行肩胛区牵涉视觉模拟痛评分(VAS)。拔除胸腔引流管后,常规行胸部正侧位X线片及胸部B型超声检查,观察各组术后残腔情况,术后90 d进行胸部透视,观察患侧膈肌运动情况。结果 冷冻30、60、90、120 s组胸液引流量[第1天分别为(329±178)、(345±150)、(268±51)、(227±36)ml,第2天分别为(251±131)、(269±112)、(208±61)、(158±110)ml]、拔管时间[分别为(5.8±1.75)、(4.6±1.77)、(3.9±0.74)、(3.6±1.07)d]及VAS[分别为(3.6±2.9)、(2.2±2.4)、(1.0±1.3)、(0.7±1.2)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分别为(375±136)ml、(309±132)ml、(5.7±2.36)d、(4.0±3.3)分]。90 s及120 s冷冻组各指标明显低于30 s及60 s冷冻组。90 s冷冻组与120 s冷冻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术后残腔较大(>200 ml),积液较多(>200 ml),1例行穿刺抽取,各冷冻组术后残腔较小(<100 ml),无需处理。术后3个月,各组膈肌运动情况良好,无反常运动。结论 膈神经冷冻用于肺叶切除手术能有效减少术后胸腔引流量、减少术后残腔形成且拔管时间缩短,肩胛区牵涉痛明显减轻,最佳冷冻时间为90 s,膈神经冷冻术对循环和呼吸功能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吗啡控释片单用和联合应用双氯芬酸钠对于转移性骨肿瘤疼痛的镇痛效果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38例转移性骨肿瘤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吗啡控释片单用组和联合应用双氯芬酸钠组,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应用双氯芬酸钠组的镇痛缓解程度优于吗啡控释片单用组,有效率分别为94.44 %(17/18)和70.00 %(14/2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7,P<0.05),用药后其疼痛评分也低于吗啡控释片单用组(分别为1.75±0.71和3.12±0.69)(t=2.834,P<0.05),两组之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6,P>0.05)。结论 吗啡控释片单用和联合应用双氯芬酸钠能更好地控制转移性骨肿瘤疼痛。  相似文献   

18.
荣健  叶升  黄文起 《肿瘤防治研究》2004,31(10):650-652
 目的 寻求乳癌根治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曲马多的最佳负荷剂量。方法  80例ASAⅠ~Ⅱ级女性乳癌病人 ,每组 2 0例 ,随机分为Ⅰ~Ⅳ组。各组分别在手术结束前 30min ,静脉注射曲马多负荷剂量1.2 5mg/kg、2 .5mg/kg、3.75mg/kg、5mg/kg。观察各组患者在PACU中疼痛、恶心、呕吐、镇静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PACU中 ,为达到基础VAS评分≤ 3,Ⅰ组使用曲马多高达 8.8± 2 .91ml;95 % (19/ 2 0 )得使用PCA。Ⅲ组有 1例患者 (37min)、Ⅳ组有 2例患者 (39min、6 2min)发生苏醒延迟。Ⅲ组和Ⅳ组患者 2级镇静发生率分别为 30 %和 35 % (P <0 .0 5 )。结论 曲马多用于乳癌根治术后自控镇痛效果满意 ,手术结束前 30min 2 .5mg/kg曲马多的静脉负荷剂量具有与 3.75mg/kg和 5mg/kg等同的镇痛效果 ,同时并发症较轻  相似文献   

19.
急性双表型白血病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的诊断标准。方法 对400例急性白血病(AL)初诊患者骨髓标本进行免疫分型,分别用Catovsky(1991年)和EGIL(1998年)新标准对其评分,筛选出BAL及伴淋/髓系表达的AL并将其分为4组进行分析:Ⅰ组积分≥2分;Ⅱ组积分>2分;Ⅲ组积分= 2分;Ⅳ组积分0.5~1.5分。结果 Ⅰ组和Ⅱ组白细胞中位数、肝脾淋巴结肿大例数均明显高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白细胞中位数、肝脾淋巴结肿大例数与Ⅰ组和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Ⅳ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率分别为34.4 %,37.5 %,38.5 %,65.0 %。Ⅰ组、Ⅱ组CR率与Ⅳ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CR率与Ⅰ组,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Ⅳ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IL(1998年)标准评分较Catovsky(1991年)标准科学,但过于严格,该组结果表明,积分为2分病例在生物学特性上与BAL相符,而不同于伴淋/髓系表达AL,EGIL(1998年)标准以≥2分为界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妇科肿瘤术后持续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妇科肿瘤全麻术后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均在术后应用持续静脉镇痛。A组用药:舒芬太尼150μg+托烷司琼6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B组:氟比洛芬酯150mg+舒芬太尼100μg+托烷司琼6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两组持续输注量2mL/h。观察术后6、12、24、48h时两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Prince—Henry疼痛评分(PHS)、Ramsay镇静评分(RSS)和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镇痛结束后记录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结果两组术后镇痛治疗期间各时间点疼痛VAS、PHS及R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结束后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皮肤搔痒、呼吸抑制、嗜睡及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舒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妇科肿瘤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确切.毒副反府轻.县一种安伞、有效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