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富有 《河南中医》2001,21(3):59-60
升阳散火是金元医家李东垣以治疗脾胃内伤病症的一种方法 ,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凡因饮食劳倦 ,七情不和 ,外邪侵袭或误服寒凉等引起的脾胃阳气被郁变生诸证 ,皆可依法加减治疗。1 升阳散火法临床运用1.1 治疗四肢热、肌热、五心烦热诸火郁证火郁证发热的特点是热在四肢 ,扪之烙手 ,心中烦 ,面色滞 ,舌苔滑 ,脉弦数 ,有过食凉物或误服凉药史。脾主四肢 ,火郁在脾 ,阳气不得伸 ,故四肢热。东垣说 :“四肢烦热、肌热 ,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则愈” ,又说 ,“脉弦而数者 ,此阴气也。风药升阳以发火郁 ,则脉数峻退。”例 1:刘某 ,男 …  相似文献   

2.
《山东中医杂志》2017,(2):162-163
主要总结《临证指南医案》及《伤寒论》等著作中有关痒证论述,并结合升阳散火汤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实践,阐述阳气内郁引起的皮肤瘙痒症病因病机及临床应用。叶天士治疗痒证医案中已提到气郁(阳郁)之病机,多以血热、血虚及多种因素(风湿、暑湿、湿热、气郁)造成的内郁火热多见。《伤寒论》中论述太阳病表郁轻证亦论述营卫不和,卫阳郁滞,郁热内扰而发皮肤瘙痒。临床实践表明,李东垣升阳散火法可有效地治疗阳气内郁型皮肤瘙痒症,为临床提供明确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三升阳方,指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和补中益气汤.三方均载于李杲《脾胃论》,均有升阳、益胃和补中的作用.仝小林教授临床运用三方治疗非感染性不明原因发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仝教授认为,三方同治郁火,区别在于脾虚程度的不同.升阳散火汤为脾阳被遏,脾胃气虚程度尚轻,外郁四末,上郁咽喉,治以升发清阳之气为主,佐以补脾;升阳益胃汤脾虚较前方为重,除四肢发烫外,尚有全身热象;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重,除有周身发热外,中气下陷之诸证是其显著特点.笔者通过对三方的方义、方源、方证及临床运用的分析与总结,以进一步解读仝小林教授对于东垣气虚发热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4.
升阳散火汤为李东垣创制,根据“火郁发之”治则组方,主治中气不足,阴火内伏,阳气抑郁病症。文中列举医案4则以印证。  相似文献   

5.
升阳散火汤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崎  龙家俊 《江苏中医》1995,16(2):34-35
升阳散火汤为李东垣创制,根据“火郁发之”治则组方,主治中气不足,阴火内伏,阳气抑郁病症。文中列举医案4则以印证。  相似文献   

6.
升阳散火汤临床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阳散火汤由防风、升麻、葛根、独活、白芍、羌活、人参、柴胡、生甘草组成,创于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该方以“火郁发之”为立法宗旨,适用于“血虚”及“胃虚火郁”而致的“热”证。该段所论述的关键是“火”,笔者从“火”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内外伤辨》为李杲的一部专著。全书40余方中就有16方运用了升麻,可见李氏临证运用升麻的灵活性。今就《内外伤辨》的配方用药,分析升麻在其中的用法如下: 一、升阳发气 升麻为风药,性升散,李氏在《内外伤辨》中多以升麻并柴胡、羌活、防风等风药,再合人参、黄芪等甘温之品,以升发脾胃阳气,从而达到升阳泻火、升阳顺气、升阳补气等功能。 (一)升阳泻火 李氏认为:“阳气下陷,则阴火上乘”,所以治疗上常主张“益元气”,从而使阳气上升,而阴火自降,达到升阳泻火的目的。升阳散火汤、补中益气汤中皆是取升麻合柴胡引甘温之清气上升,再并人参等药从而使元气健旺,阳气升腾而阴火自散。  相似文献   

8.
李东垣所创升阳散火汤,为治内伤发热的名方。然而此深达"火郁发之"之旨的名方不仅仅用于内伤发热。本文介绍了笔者运用此方治疗咽喉疼痛、口腔溃疡、腹泻等症的临床体会,进一步总结了应用此方的指征,说明此方实乃治疗土衰火郁的良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张胜  朱春冬  李远 《中医杂志》2006,47(3):235-235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病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实为治疗火郁证之根本法则。所谓发之,即宣发、发泄之意。这种治法,在《伤寒论》中得到很好的体现。1《伤寒论》治疗火郁举隅《伤寒论》虽为外感寒邪所致热病而置,但书中也对火郁证的治疗提供了不少的方法。第48条云:“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即用发汗解表的方法。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出现变证,可用“更发汗”,“小发汗”的方法。若火郁…  相似文献   

10.
李东垣运用升麻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垣临证擅用升麻,仅《脾胃论》方中就有22方运用了升麻,可见李氏对升麻运用的灵活性,今就其配方用药,分析升麻的用法如下: (一)升发阳气。升麻为风药,性升散,李东垣多以柴胡、防风、羌活、藁本、葛根等风药,再合人参、黄芪等甘温之品,以升发脾胃阳气,从而达到升阳泻火,升阳止泻,升阳通窍、升阳摄血等功能。 1.升阳泻火: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着重论述了“益元气,泻阳火”的观点,认为胃气一虚五脏受病就会产生“阳气下陷、阴火上乘”的病理状态,“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所以在治疗上提出以“益元气”为主的观点,从而使阳气升则阴火自降,达到升阳泻火的目的,即所谓“甘温除热”,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方中取升  相似文献   

11.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者抑遏之谓,发者发越之意。即火热之邪被郁遏于内,当发而越之,以返其本然之性。火郁非一病之专名,乃是一系列病证的共同病理基础,囊括的范围相当广泛。因火与热同性,故火郁又常称为热郁。一、火郁的病因病机郁火何来?乃阳气被郁化而为火。阳气为人身之正气,升降出入,循行不已,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神明变化所由生焉,乃立命之本。一且气机郁遏不达,则出入废、升降息,阳气不能循行宣发,失其冲和之性,则郁而化火,此即“气有余便是火”之谓。故费伯雄曰:“凡郁病先气病,气得流通,何郁之有?”  相似文献   

12.
火郁证是指阳气怫郁 ,火邪壅闭于里的症候群。《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火郁发之” ,明示火郁证的治法。观历代先贤治疗火郁证的用药规律 ,以配伍风药最为广泛。盖火性升散 ,喜上炎而恶抑遏 ,火邪郁结于内 ,若单纯使用大剂寒凉药清降 ,则恐冰伏邪火 ,凝结气机 ,欲清反滞 ,郁结不得开 ,火邪亦难去 ,且易生他变。张景岳所说“但使气得升扬 ,则火郁自解” ,提示治疗火郁证选方用药不能限于清降 ,还要把握火性升散的特点 ,酌情配伍轻灵之品 ,于清降中复以宣泄透越之力 ,则郁结易开、火郁得泄。风药辛散轻灵 ,籍“轻而扬之”之性开宣汗道、因…  相似文献   

13.
段娟  刘莱莱 《新中医》2012,(8):188-189
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之《脾胃论》,药物组成包括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独活、炙甘草、生甘草、人参、白芍。主治脾阴血虚,胃阳气弱,春寒不去,及过食冷物,抑遏少阳,清气郁于脾土之中,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医方集解》释:"脾主四肢,四肢热即五心烦热也,火性上行,若郁而不达,  相似文献   

14.
董青  李成文 《河南中医》2004,24(11):6-8
金元著名医家李杲采用寒凉药治疗温热证,创立了升阳散火法以治火郁症,代表方升阳散火汤;疏风清热法以清热解毒,代表方普济消毒饮;苦寒泻火法以宁血止血,代表方清胃散;泻火清心法以镇惊安神,代表方黄连安神丸;苦寒燥湿法以泻肝火,代表方龙胆泻肝丸;滋阴降火法以清热坚阴,代表方当归六黄汤。  相似文献   

15.
杨栗山"升降散"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升降散源于明代张鹤腾的《伤暑全书》,为治暑良方,后经杨栗山阐发,遂成治温名方。该方由大黄、姜黄、蝉蜕、僵蚕、米酒、蜂蜜等6味组成。方用僵蚕为君,取其轻浮而升,能清热解郁,散逆浊结滞之痰,辟一切怫郁邪气,用之“以清化而升阳”;蝉蜕为清虚之品,涤热解毒,用之“以清虚而散火”为臣;二药相伍,清热散火解毒,又“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寒无毒,祛邪伐恶,行气散瘀而辟疫,用之为佐;大黄大寒无毒,上下通行,上抑亢盛之阳,下导蕴结之热邪,用之为使。此二药既伐恶逐秽辟疫,又“降阴中之浊阴”。四药之外,籍以米酒性热味辛之通达之力,使其诸药作用上行头面,下达足膝,外周皮毛,内通脏腑经络,驱逐邪气,无处不到,用之为引;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清热润燥,用之为导。六药合用,使疫邪之流毒顿清,三焦气机升降得复。因此,此方被杨氏视为疗温之总方,主要用于温病表里三焦大热,症见憎寒壮热,头痛咽肿,烦渴引饮等,疗效确切,深受医家所推崇。近年来该方除运用于热病治疗外,还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儿、皮肤、五官等科的临床,辨证用之,均获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尝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九窍病,方以黄芩、黄连泻阴火,柴胡、升麻配合参芪升发阳气,俾阳气上达头顶,阴火降而九窍通利。余于临床每依东垣“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之治则,然不拘李氏“脾胃气虚,谷气下流”之窠臼,乃有斯病则用斯法。不论得之外感内伤,凡寒热错杂,清浊失司者,以  相似文献   

17.
李蒂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17
“火与元气不两立”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阴火与元气相互制约关系时所提出的理论,从而使后世医家更加明确了“元气”与“火”的基本概念、“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理机制以及其在治疗上的临床意义。李东垣通过自己长期的临床观察,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论,是他治疗内伤发热配方制剂的理论依据。东垣治疗内伤发热诸证的方剂,都是依据这一原则定出来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剂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益气汤”等,具有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等。  相似文献   

18.
升阳散火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由羌活、防风、升麻、柴胡、葛根、独活、人参、白芍、甘草组成,是东垣治疗内伤热中证的代表方剂。笔者反复研习东垣气火失调理论,临床运用升阳散火汤化裁治疗多种病证,每获良效。兹举验案二则。1血管神经性头痛男,62岁,1997...  相似文献   

19.
解坤  刘维明 《中医药导报》2021,27(1):110-111,121
对《伤寒论》398条条文进行分析辨别,整理出病机为阳气怫郁的条文,并将其病因归纳总结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水饮、痰涎内结而阳气郁结;少阳枢转不利,胆火被郁;阳明热结偏盛蕴结于里;肝胃气机失调,阳气内郁;表证误治而阳气被郁.其治疗应根据病因、病位,针对阳气怫郁的病机,分别采用发散风寒,宣畅卫阳;疏利气机,散少阳相火;开...  相似文献   

20.
党志博  韩暄 《光明中医》2014,29(12):2512-2513
李东垣也叫李杲,字明之,号称东垣老人,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其所创的脾胃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升阳散火汤是李东垣的代表方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升阳散火汤的深度剖析来探究李氏的治疗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