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52例肝源性糖尿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庄清武  方冰儿 《广东医学》2005,26(11):1533-1534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中并发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对52例肝硬化并发糖尿病患者与同期住院56例肝硬化无糖尿病患者从临床及实验室表现、治疗效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肝硬化并发糖尿病以消化症状为主要表现,很少出现典型的“三多”症状;肝功能越差,糖尿病发生率越高;糖尿病亦会加重肝功能损害,并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肝硬化并发糖尿病临床表现复杂,积极治疗原发肝病及严格控制血糖是主要治疗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赵丽静  吴坤 《华夏医学》2006,19(3):448-449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中并发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机制及治疗。方法:60例肝硬化并发糖尿病患者与同期住院54例肝硬化无糖尿病患者从临床及实验室表现、治疗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肝硬化并发糖尿病以消化症状为主要表现,很少出现典型的“三多”症状;肝功能下降,糖尿病发生率增高;糖尿病亦会加重肝功能损害,并发症发生率高。结论:肝硬化并发糖尿病临床表现复杂。积极治疗原发肝病及严格控制血糖是主要治疗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1例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以肝硬化的症状为主,很少出现糖尿病症状,血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著。治疗上经控制饮食、保肝治疗后血糖好转,必要时胰岛素治疗。结论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以餐后高血糖为特征,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但应及早使用胰岛素,大部分患者的血糖随肝功能的改善而改善。  相似文献   

4.
肝性糖尿病临床特点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肝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研究42例肝硬化患者,详细记录病史并随访,实验室检查评价肝功能、血糖和糖尿病并发症。比较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血糖的关系。结果 肝硬化患者中有32%有糖尿病表现,12%有糖耐量异常,56%糖耐量正常,大部分无临床症状。肝性糖尿病患者中1例(9%)有糖尿病家族史,1例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肝功能C级患者的血糖比B级明显升高,其中白蛋白水平差异更显著(P〈0.05)。在诊断肝硬化5年内,23%肝性糖尿病患者因肝硬化并发症而死亡。结论 肝性糖尿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其降糖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发生心血管和视网膜病变的危险性较低,预后受肝病并发症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60例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糖尿病患者,发现糖尿病前均患有慢性肝病导致肝硬化病史,无糖尿病家族史。2/3患者糖尿病症状不典型,丙型肝炎肝硬化糖尿病发生率高达24.66%;Child-PughC级患者较Child-PughA、B级患者空腹血糖升高,餐后2 h血糖与空腹血糖差值加大。结论: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症状不典型,易被漏诊,治疗上以保肝治疗为主,兼顾控制血糖,多数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肝源性糖尿病是由于肝实质损伤和肝功能损害,导致肝脏对糖正常代谢出现失控,再加上一些未知的原因,使患者糖耐量发生异常,最终导致糖尿病。而肝硬化患者约有80%发生糖耐量异常,其中20%-30%患者可能发展成糖尿病[1]。肝源性糖尿病具有发病隐匿,临床上“三多一少”症状不典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少等特点,但在肝硬化基础上并发糖尿病时,会大大增加肝硬化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41例,均采取休息、控制饮食、保肝、利尿、营养支持、抗病毒、抗肝纤维化及皮下注射胰岛素等治疗,其中除2例并发肝性脑病死亡、4例因病情治疗效果不明显转出,其余患者临床治愈出院,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60例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糖尿病患者,发现糖尿病前均患有慢性肝病导致肝硬化病史,无糖尿病家族史。2/3患者糖尿病症状不典型,丙型肝炎肝硬化糖尿病发生率高达24.66%;Child-PughC级患者较Child-PughA、B级患者空腹血糖升高,餐后2 h血糖与空腹血糖差值加大。结论: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症状不典型,易被漏诊,治疗上以保肝治疗为主,兼顾控制血糖,多数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拉米夫定治疗老年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在治疗老年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过程中对其临床病情影响.方法 对36例老年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临床病情特点、糖尿病病情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拉米夫定治疗对临床病情的影响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老年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中具典型糖尿病临床症状者较为少见(2.8%);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者较多见(61.1%);伴随着肝功能的恶化,血糖可出现明显异常,肝功能C级血糖重型增高可达42.9%,经拉米夫定等综合治疗肝功能有明显好转,其血糖水平亦可有所控制.结论 老年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其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血糖水平与肝硬化病情轻重呈正相关,拉米夫定治疗有利于肝功能的好转,亦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血糖升高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予胰岛素治疗,症状改善、肝功能好转出院42例;6例因肝硬化并发症而死亡,空腹血糖均〉11.1mmol/L;自动出院8例。结论肝源性糖尿病主要继发于肝硬化,临床上往往无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主要予胰岛素治疗,大部分患者血糖随肝功能减轻而好转。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132例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其目的是更进一步提高诊治水平。分析结果显示:临床表现以肝病症状为主,糖尿病症状少见;丙型肝炎肝硬化较乙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糖尿病发生率高;血糖以餐后高血糖为著,血糖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治疗上控制饮食、保肝治疗后血糖好转,必要时胰岛素治疗;肝源性糖尿病以餐后高血糖为特征,血糖随肝功能好转可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肝康Ⅱ号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肝源性糖尿病(hepatogenous diabetes,HD)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肝脏病原学检测(HBV-DNA、HCV-RNA、HDV-RNA、HEV-RNA、肝脏自身免疫抗体)、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甲胎蛋白检测,肝脏彩超(和/或肝脏CT)、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确诊HD 54例,其中肝功能Child-Pugh A级19例,Child-Pugh B级25例,Child-Pugh C级10例。在肝硬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肝康Ⅱ号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通过对比分析治疗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血糖变化的关系,以及治疗后血糖与肝功能的关系,分析其治疗机理。结果治疗前肝功能Child-Pugh A级19例,血糖平均为(8.1±1.4)mmol/L;Child-Pugh B级25例,血糖平均为(9.4±1.3)mmol/L;Child-Pugh C级10例,血糖平均为(13.1±2.9)mmol/L。治疗后血糖(6.9±0.5)mmol/L,4例C级患者血糖在7.5 mmol/L左右,1例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其余病例伴随着肝功能的改善,通过肝康Ⅱ号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肝康Ⅱ号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肝硬化并HD机理明确、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合并糖尿病9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娟  胡乃中 《安徽医学》2011,32(12):1990-1992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问住院的412例肝硬化患者,根据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肝硬化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对临床特点、并发症、肝功能分级、转归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肝硬化患者中女性的糖尿病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肝硬化糖尿病组平均年龄大于肝硬化非糖尿病组(P〈0.05),前者更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电解质紊乱,住院期间病死率显著高于肝硬化非糖尿病组(P〈0.05)。肝源性糖尿病组和非肝源性糖尿病组的临床特点、Child-Pugh分级以及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与高龄是肝硬化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肝硬化患者容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瘦素(Lep)与肝源性糖尿病(Hepatogenous diabetes,HD)的关系。方法选择肝源性糖尿病患者60例归为HD组,健康体检者65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Lep,葡萄糖氧化镁-过氧化物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PG),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并计算HOMA-IR(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 HD组血清Lep、HOMA-IR分别为(10.29±1.77)ng/mL、3.40±0.29,对照组分别为(4.44±0.81)ng/mL、1.77±0.18;H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D组患者血清Lep水平与HOMA-IR呈正相关(r=0.49,P0.01)。结论 Lep可能通过促进胰岛素抵抗参与了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急性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危险性.方法:对本院56例肝硬化继发糖尿病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与同期住院60例肝硬化无糖尿病的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通过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胃镜等检查明确诊断.结果:所有病例未能控制出血12例(12/116,10.34%),住院期间再出血15例(15/116,12.93%),10例患者死亡.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组,未能控制的出血者10例(10/56,17.85%)明显高于未合并糖尿病者2例(2/60,3.33%)(x2=6.5879,P=0.0103).再出血者12例(12/56,21.43%)明显高于未合并糖尿病者3例(3/60,5%)(x2=6.9436,P=0.0084).结论:肝源性糖尿病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反复出血及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时诊断和控制糖代谢异常,可以有效地改善肝硬化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内毒素在肝硬化病情演变中的重要性及干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内毒素水平及并发症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组24例,肝硬化组5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及试验组32例。肝硬化组均给予相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双歧三连活菌胶囊维持治疗8周,比较三组内毒素水平动态变化及肝硬化组治疗前后并发症再发率。结果:肝硬化组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内毒素水平与Child-Pugh分级正相关;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内毒素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及自发性腹膜炎)明显降低(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能有效降低肝硬化患者内毒素水平,降低并发症再发率,对改善肝硬化预后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方法,分析与慢性肝病的临床关系。方法:以到某院进行肝源性糖尿病治疗的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和整理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并对慢性肝病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在临床症状和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根据肝功能症状分级的不同,其表现的糖尿病病情程度也不同,在治疗手段上结合慢性肝炎和糖尿病治疗手段进行治疗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结论:肝源性糖尿病的病情轻重和肝病病情程度成正相关,在治疗方案上应该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肝源性糖尿病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与慢性肝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诊治的53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源性糖尿病在急、慢性肝病中的发生率为31.36%(53/169),在肝硬化中的发生率高于慢性肝炎与慢性重型肝炎,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糖中、重度升高的比率。肝硬化高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差异有显著性(P〈0.05)。通过饮食控制、护肝、抗病毒和(或)胰岛素治疗,除3例死于肝病严重并发症外,其余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糖尿病轻重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治疗后随肝损害减轻而糖尿病症状逐步好转。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疏肝补脾降糖方治疗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肝补脾降糖方。两组患者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2.10%和84.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肝功能及血糖改善状况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补脾降糖方治疗肝源性糖尿病临床疗效较好,可显著降低临床症状积分,提高肝功能,降低血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