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磁共振波谱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超早期脑梗死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检查,力求量化缺血半暗带评定标准。方法对13例发病时间在2~6h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脑磁共振成像(MRI)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技术,并在2~28d内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代谢改变。结果①超早期脑梗死的MRS改变为乳酸(Lac)浓度升高和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水平降低。②Lac升高且NAA正常或轻度下降(〈14%)的区域可能为缺血性半暗带;而Lac升高且NAA明显下降的区域(16%-34%)可能为不可逆损伤区。结论 MRS的应用可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2.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典型起病方式之一。患者发病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48h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即开始时只表现闭塞血管内部的部分症状,其后趋于完全,其特点是可以双向发展。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半暗带内有侧支循环存在,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液恢复,损伤仍为可逆。进展性脑卒中发病初闭塞不完全,只表现部分症状,随着闭塞进一步发展,破坏了缺血半暗带的侧支循环,使闭塞动脉范围扩大.存活于缺血半暗带内的神经元坏死,则症状即呈阶梯式加重。  相似文献   

3.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典型起病方式之一.患者发病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48 h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即开始时只表现闭塞血管内部的部分症状,其后趋于完全,其特点是可以双向发展.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半暗带内有侧支循环存在,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液恢复,损伤仍为可逆.进展性脑卒中发病初闭塞不完全,只表现部分症状,随着闭塞进一步发展,破坏了缺血半暗带的侧支循环,使闭塞动脉范围扩大,存活于缺血半暗带内的神经元坏死,则症状即呈阶梯式加重.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在发病数小时后即可显示T1低信号和T2高信号的区域功能性MRI可以在发病数分钟内检测的缺血性改变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与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显示病变范围相同区域为不可逆损伤.DWI与PWI不一致区域为缺血性半暗带,如果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得不到挽救将发展为不可挽救的坏死,脑神经损害更严重.笔者从2006年~ 2013年5月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病灶是脑组织缺血后形成的,主要是由中心坏死区和周围的缺血半暗带构成。在缺血半暗带中的局部脑组织存有大动脉残余的血流或(和)侧支循环,包括许多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血液供给,该区的脑组织功能是可逆的,神经细胞可存活并恢复功能;随着血液供给不足及时间的延长,中心坏死区逐步扩大,缺血半暗带逐步缩小[1],这些为临床通过扩大血管新生和建立侧支循环、恢复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液供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颅内外部分血管痉挛、狭窄、闭塞引起而脑组织局部血液供应不足,使缺血部位的一部分脑组织坏死。而这种缺血部位由中心坏死区、缺血半暗带、正常组织与半暗带之间的血流低灌注区三部分组成。目前,临床上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挽救还没完全坏死的缺血半暗带和低灌注区,另一方面是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现就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以依达拉奉与降纤酶联合治疗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界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以提出量化评定标准.方法 13例发病时间在2~6 h以内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包括DWI和PWI,并在2~28d内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芈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扩张变化和血流灌注.结果 ①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表观弥散系数(ADC)平均值分别为7.01×10-4mm2/s及9.36×10-4mm2/s,tADC平均值分别为0.63及0.87.梗死中心区ADC及rADC均明显降低,缺血性半暗带ADC及rADC轻度下降,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②PWI显示11例超早期脑梗死存在灌注缺损区或灌注减低区,2例腔隙性脑梗死未见明显异常.③对于PWI>DWI者.ADC值轻度降低(<22%)的区域可能为缺血性半暗带;而ADC值明显降低(25%~53%)的区域(16%~34%)可能为不可逆损伤区.结论 DWI与PWI的联合应用可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8.
黄如训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2):1049-1051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基础。脑梗死发病率为110/10万人口,约占全部卒中的60%~80%。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进行分型分期,综合全身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及致残、致死率均较高,如何在脑梗死发生的病理、生理阶段超早期诊断,确定缺血半暗带,从而针对每一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在有效的时间内积极溶栓治疗,早期遏制病变发展,逆转损害的神经功能,一直是神经内科医生努力的方向。本文就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和血流灌注成像检查对超早期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意义综述如下。1超早期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经历3个阶段:首先是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其次出现神经功能的改变;最后才发生不可逆转的形态学改变。梗死灶是由中心的坏死区和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Fish…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抗凝、钙离子拮抗剂、抗纤溶剂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疗效不满意。超早期溶栓再通治疗的目的就是尽早恢复脑血流,缩小梗死面积,挽救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及其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我院2002年10月-2005年6月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疗效满意,分析和护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成像(DWI)和波谱(MRS)技术界定超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力求提出量化评定标准.方法 13例发病时间在2~6 h以内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包括DWI及MRS技术,并在2~28 d内复查T2 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扩散变化及代谢改变.结果 ①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表观扩散系数(ADC)平均值分别为7.01×10-4 mm2/s及9.36×10-4 mm2/s,相对ADC(rADC)平均值分别为0.63及0.87,梗死中心区ADC及rADC均明显降低,缺血半暗带ADC及rADC轻度下降,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超急性脑梗死的典型MRS改变为乳酸(Lac)浓度升高和氮-乙酰天门冬氨酸盐(NAA)水平降低.以肌酸和磷酸肌酸(Cr)为内标准的NAA/Cr比值、Lac/Cr比值及相对NAA(rNAA)在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缺血半暗带区ADC值轻度降低(<22%)、Lac升高且NAA正常或轻度下降(<14%);而ADC值明显降低(25%~53%)、Lac升高且NAA明显下降(16%~34%)的区域为不可逆损伤区的可能性大.④1例疑腔隙性脑梗死发病2 h DWI见右丘脑小团异常高信号灶,ADC下降幅度为16%,11d后复查T2 WI见原右丘脑高信号完全消失,提示为缺血半暗带,而非梗死.结论 DWI和MRS的联合应用可发现超急性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在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缺血中心区在一定的时间后神经细胞将发生不可逆的损伤,而缺血周围区(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转归则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血供的恢复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改善缺血脑组织尤其是缺血半暗带区的血供。改善缺血脑细胞的能量代谢,是治疗脑缺血的根本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13.
郭丰玉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111-113
目的 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脑卒中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临沂市肿瘤医院2009年2月~2013年4月诊治的疑似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采用螺旋CT扫描机进行灌注成像分析,观察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缺血半暗带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峰值时间(rTTP)情况和缺血脑组织可恢复比率(PRR)和NIHSS评分相关性.结果 ①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梗死区rCBF、rCBV均低于缺血半暗带(t=18.59、12.18),而rMTT、rTTP均高于缺血半暗带(t=23.50、5.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缺血脑组织可恢复比率(PRR)和NIHSS评分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18、0.602,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描述的是组织缺血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缺血性半暗带和脑梗死患者评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为临床治疗和评价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4.
血流动力学脑梗死、缺血性半暗带和缺血后过度灌注是PET研究的热点。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虽然是脑组织的缺血,但是在有效时间窗内血流恢复到功能阈值以上,从而避免组织进一步坏死。PET用于TIA的研究,不仅可以测定缺血血管的血流量,还可观察血流恢复的脑组织的功能情况,这样在治疗中除了改善血流外,对如何进一步保护脑组织,PET提供了依据。急性脑血管梗死,中心部位脑组织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即坏死,但周边组织(缺血半暗带)在数小时内仍存活。PET代谢数据可以超早期判断是否有缺血发生,预测脑组织的存活性,这些是一般影像学…  相似文献   

15.
脑组织缺血后形成的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病灶中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并存,细胞凋亡主要出现在缺血半暗带内,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供,挽救保护半暗带可逆的神经元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的关键,治疗性血管新生为其提供了新思路。有关脑梗死后微血管形成的病理过程、机制及调控因素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笔者就脑梗死后微血管的形成及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脑缺血半暗带与凋亡和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styup将脑缺血半暗带定义为围绕着梗死中心的缺血脑组织,其电活动停止但保持离子平衡和结构完整。脑缺血半暗带出现后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Memezawat等[1]证实半暗带损伤的可逆性。及时恢复适量恒定的血流或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可逆转脑组织的损伤,否则转变为不可逆性损伤。因此,缺血半暗带的转归成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焦点。笔者就局灶性脑缺血与神经细胞凋亡和坏死进行综述。 1 凋亡细胞与坏死 坏死是有害信号极度刺激造成的被动的病理性死亡。伴有一系列炎症病理改变,其特征为细胞、线粒体与内质网扩张,胞核及质膜破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64排动态CT脑灌注成像技术探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情况。方法观察测量43例存在缺血半暗带脑梗死患者的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及其镜像对侧各灌注参数值。结果 43例缺血半暗带区表现为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均延长,脑血流量(CBF)下降,而脑血容量(CBV)表现为轻度升高、正常或轻度降低。缺血半暗带区与梗死核心区比较,CBV、CBF、MTT及TT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与健侧对应区比较,CBF、MTT、TT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64排动态CT脑灌注成像,对脑梗死患者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以及有无缺血半暗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生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组织缺血后形成的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病灶中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并存,细胞凋亡主要出现在缺血半暗带内。挽救保护半暗带可逆的神经元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的关键,然而,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药物或方法(包括溶栓治疗)。研究表明,脑血管闭塞以后,缺血区血管增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种头颅CT灌注(CTP)参数阈值法下的急性脑梗死病例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体积及错配率与侧支循环分级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发病时间24 h内急性缺血性脑梗死48例,所有病例CTP存在灌注不足且CT血管造影(CTA)提示一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根据CTA将侧支循环分为良好、一般及不良3个级别,分别使用2种CTP阈值法,Tmax-rCBF法(Tmax>6 s定义低灌注区,rCBF < 30%定义梗死核心)及rMTT-CBV法(rMTT>145%定义低灌注区,CBV < 2 mg/100 g定义梗死核心),测量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体积并计算错配率,并比较上述结果与侧支循环分级的相关性。结果2种阈值法所测得的梗死核心体积与侧支分级呈负相关,缺血半暗带体积及错配率与侧支分级呈正相关(P < 0.01),并且Tmax-rCBF法(r半暗带=0.796/r错配率=0.880)缺血半暗带体积及错配率较rMTT-CBV法(r半暗带=0.601/r错配率=0.737)与侧支分级相关性更强。结论侧支循环优良与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体积及错配率密切相关,且Tmax-rCBF阈值法定义的缺血半暗带体积及错配率与侧支循环分级相关性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CT灌注成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收CT灌注成像检查并使用perfusion CT/VA10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患者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区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缺血脑组织可恢复比率(PRR)的关系,以及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区rCBF、rCBV低于缺血半暗带(P0.05),rMTT、rTTP高于缺血半暗带(P0.0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PRR与NIHSS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558、0.611,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的血液动力学情况具有显著差异,且缺血脑组织的可恢复情况与疾病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CT灌注成像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