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三仁教授论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治疗要点及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据估计在一般人口中约 5%~ 1 0 %在一生中某一时期患过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其发生机制迄今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其发生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局部粘膜损害因素和粘膜保护因素之间失去平衡所致。保护因素主要包括粘液 -粘膜屏障、粘膜的血流和上皮细胞更新、前列腺素及表皮生长因子等 ,损害因素包括胃酸 -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胃幽门螺杆菌 (Hp)、胃泌素和胃窦部滞留、饮食不节和失调、吸烟、饮酒、情绪应激、药物的不良作用等。其中胃溃疡的发病以保护因素减弱为主 ,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则以损害因素的…  相似文献   

2.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黏膜局部损伤和保护机制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关。损伤因素(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杆菌)增强或保护因素(黏液/HCO3-屏障和黏膜修复)减弱,均可引起消化性溃疡。抗溃疡药是一类能减轻溃疡病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和减少溃疡病复发和减少溃疡病并发症的药物。服用抑酸药后,即使是质子泵抑制剂,  相似文献   

3.
肝源性溃疡是指在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消化性溃疡,是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其发病率较单纯消化性溃疡者高。目前肝源性溃疡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门脉高压、肝功能不全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发展而成的。因存在肝硬化的基础,肝源性溃疡的治疗除抗溃疡治疗外,还需考虑原发病的治疗,治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对肝源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特点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消化性溃疡的直接发病机理是粘膜的局部损伤与保护之间的不平衡,损伤因素的相对增强或保护因素的相对减弱均可能导致消化性溃疡(PU)。损伤因素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而保护因素主要是粘液/HCO_3~-屏障和粘膜的修复。有文献报道十二指肠溃疡(DU)病人胃酸在24小时虽有波动,但是明  相似文献   

5.
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其溃疡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胃溃疡多发生在胃窦与小弯侧,亦可见于大弯与幽门侧。十二指肠溃疡多位于球部,偶见球下及乳头以上。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主要与胃酸分泌过多,情绪应激,饮食不节,药物不良刺激等因素有关,易于秋冬和冬春之际发病,以青壮年发病为多见。病理改变,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局部黏膜出现溃疡,溃疡部位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偶见线条状,轻者可限于黏膜层,重者可贯穿黏膜全层达肌层,甚至穿透浆膜层而致穿孔,当侵蚀血管时可造成大出血。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发病机理的消化性溃疡模型,观察珍珠胃宁胶囊抗溃疡作用。珍珠胃宁胶囊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安全、有效、无毒的药物。它是以活血化瘀为主的纯天然中药方剂。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同发病机理的消化性溃疡模型,观察珍珠胃宁胶囊抗溃疡作用。珍珠胃宁胶囊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安全、有效、无毒的药物。它是以活血化瘀为主的纯天然中药方剂。  相似文献   

8.
晚近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理的共同认识是:胃肠粘膜的局部损伤与保护之间失去了平衡,当损伤因素增强或/和保护因素减弱即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而十二指肠溃疡主要与损伤因素增强有关。在多种损伤因素中,胃酸和幽门螺旋杆菌(HP)的作用最引人注目。为此,我医疗室自1989年5月至1993年  相似文献   

9.
雷尼替丁,据国外文献报道除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外,还用于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及防治药物性溃疡。腹型过敏性紫癜常合并消化道粘膜溃疡、出血。其发病机制与消化性溃疡不同。本文试用雷尼替丁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无一例发生副作用,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十二指肠溃疡的药物治疗陈寿坡(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100730)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溃疡病的发生与以胃酸为主的攻击因子的增强,胃十二指肠粘膜防御因子的削弱,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当前对消化...  相似文献   

11.
消化性溃疡(以下简称溃疡病)系一种常见病.近年对溃疡病发病机理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较快,笔者从临床应用角度作一扼要叙述. 1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 本病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20世纪50年代中期 Hollaoder就以胃何以不被消化为题,概括了决定溃疡产生的两个方面,一是胃酸、胃酶的损伤;一是胃肠道自身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同时又是一种易复发的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迄今仍未明确。目前多数人认为与致溃疡的攻击因素和黏膜的保护因素失去平衡有关。当攻击因素如胃酸、胃蛋白酶、反流的胆汁、某些药物和酒精等增加。或保护因素如黏液屏障、黏膜的修复功能及局部血液循环减弱,均可引起消化性溃疡;另外,个体神经和内分泌反应、  相似文献   

13.
<正>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很多,但多系针对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中的促发因素或防御因素两方面的,均非病因治疗。最近发现消化性溃疡发病有的与弯曲样杆菌感染有关,有的研究表明此菌对呋喃唑酮特别敏感。呋喃唑酮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一、呋喃唑酮在防止半胱胺诱发溃疡的同时,可以提高十二指肠的多巴胺和去甲基  相似文献   

14.
消化性溃疡指胃肠道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溃疡,可发生在食管、胃、十二指肠等多个部位,其中以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常见,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临床上依据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理、病理特点以及不同的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质子泵抑制剂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常作为首选用药。此文主要论述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质子泵抑制剂的药理作用、及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在临床上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消化系统用药(一)抗酸药及治疗消化性溃疡药近20年来,随着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学的进展,人们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及药物治疗学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从而出现了一大批新型抗溃疡药,为人们治疗消化性溃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手段。现将常用的抗消化性溃疡药的不良反应分类介绍。抗酸药抗酸药大多为碱性物质,口服后中和胃酸,可以减弱或消除其对黏膜或溃疡部位的刺激,具有保护作用。非吸收型抗酸药(如氢氧化铝凝胶、三硅酸镁等)除中和胃酸外,又可在溃疡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离与胃酸和胃蛋白酶接触,减少或消除腐蚀、消化作用,有利于溃疡的…  相似文献   

16.
林杰勋 《广东药学院学报》1995,11(2):104-105,107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用药选择林杰勋(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528000)关键词消化性溃疡,抗溃疡药物进展,临床用药中图号R975.6消化性溃疡是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病,其发病机理多种多样,胃及十二指肠粘膜通常由一种尚不明确的机制保护而免受胃酸及...  相似文献   

17.
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病,是指因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烧心、消化不良等症状),急慢性胃肠黏膜损伤所致的消化性溃疡及并发出血、穿孔[1],甚至导致死亡。1发病机制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是指该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损伤作用,降低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磷脂,使细胞线粒体氧  相似文献   

18.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菊章 《医学综述》2000,6(9):430-432
<正>众所周知,消化性溃疡病是多发病,也是多因素疾病.但其直接发病机制是粘膜局部损伤与保护之间的不平衡,即损伤因素相对增强或保护因素相对减弱.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在损伤因素中,幽门螺杆菌(Hp)在消化性溃疡(PU)的发病学上起着重要作用,在PU多因素的发病机制中Hp是PU严重性、活动性、顽固性和复发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PU病因研究目前抗溃疡药物的开始研制向着两大方向发展:其一是针对攻击因子如胃酸和幽门螺杆菌;其二是增强粘膜的防御功能,本病疗效有了新的提高.现将近几年来有关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1 抑酸剂1.1H_2-受体阻滞剂 自70年代H_2-受体阻滞剂问世,PU的治疗发生了划时代的进展.H_2-受体阻滞剂此类药物有抑制胃酸强,消除症状快,促进溃疡愈合疗效高的特点.H_2-受体阻滞剂发展较快,甲氰咪胍为第一代,雷尼替了为第二代,现第三代法莫替丁已相继问世.这些制剂一代比一代抑酸作用强,用量和不良反应减少.  相似文献   

19.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里面的溃疡性病变.本文探讨了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及消化性溃疡中西医辩证治疗方案,并以我院52例消化性溃疡为例对其治疗效果给予临床观察,以供同行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20.
消化性溃疡是发病最高的疾病之一,是由于自身防御因素与攻击因素之间失去平衡造成的。当攻击因素(如胃酸:胃蛋白酶及吸烟,药物,饮料等)加强时,容易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当防御因素(如粘液、重炭酸盐,粘液血液,前列腺素等)减弱时,则易发生胃溃疡,其中胃酸和胃蛋白酶过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无酸即无溃疡。”从攻击与防御不平衡的发病机理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治疗消化性溃疡通过两个独立的作用机制,即减少攻击或增加防御。当前药物种类繁多,如用药不当,易产生不良反应。据北京地区药品不良反应监察试点协作组进行的研究,收集,分析了1985~1989年3年中,国内50种医药期刊所报道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可分为19类共334种,在2623个病例中,以消化系统疾病常用药引起的最多,占15.97%。因此了解药物分类,正确评价各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