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HerpesSimplexKeratitis .HSK)是人体感染单疱病毒Ⅰ型 (HerpesSimplexVirus .HSV - 1)引起的角膜炎症性损伤。其发病率高 ,易于复发 ,可造成严重的视力障碍。目前临床上主要根据病史和角膜病变形态作临床诊断。本文应用聚合酶链技术 (PCR)对临床HSK患者的角膜病变组织及泪液HSV - 1DNA检测 ,探讨其在HSK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来源 选择本校附属医院眼科门诊临床诊断HSK患者 18眼 ,其中树枝状角膜炎 12眼 ,地图状角膜炎 6眼 ;… 相似文献
2.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药物治疗近况北海市人民医院陈烈综述广西区人民医院莫梓坚审校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SK)是由单疱病毒I型(HSV-1)引起最常见感染性角膜病,也是世界范围首要致盲角膜病。治疗HSK常用的手段是应用药物。抗HSV-1药物、免疫增强剂、肾上腺... 相似文献
3.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PCR诊断配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510180)眼科丁小珍PCR室熊剑辉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erpssimplexkerafitis,HSK)仍是目前重要的致盲性角膜病,既往临床主要采用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标染色法对此病进行病原学诊断[... 相似文献
4.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临床诊断活动期HSK33眼,匐形性角膜溃疡5眼,原因不明角膜炎5眼进行HSV-1DNA检测。活动期HSK具上皮病变者30眼中24眼检出HSV-1DNA,5眼匐形性角膜溃疡全部未检出HSV-1DNA;5眼原因不明角膜炎中1眼检出HSV-1DNA,表明PCR是一种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的方法,对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临床诊断活动期HSK33眼,匐形性角膜溃疡5眼,原因不明角膜炎5眼进行HSV-IDNA检测。活动期HSK具上皮病是30眼中24眼检出HSV-IDNA,5眼匐形性角膜溃疡全部未检出HSV-IDNA;5肯原因不明角膜炎中1眼检出HSV-IDNA,表明PCR是一种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的方法,对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SK)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58例60只患眼,分为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分别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且疗程短。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HSK疗程短,疗效高,经济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180例单疤病毒性角膜炎追踪观察1~3年的复发情况,其发病率在1、2、3年分别为20%、31.5%、34.5%。并分析讨论了与复发有关的因素和减少复发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8.
G—Rg3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单体G-Rg3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建立家兔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模型,裂隙灯下观察病变恢复状况。结果:实验表明G-Rg3可以治疗HSK。结论:G-Rg3有希望成为一种抗HSK感染的新药。 相似文献
9.
免疫酶染色法诊断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87,(3)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简称HSK)的诊断一般主要根据病变、结合病史、诱因及其症状,但这些都并非具有特异性。本文作者应用酶标免疫技术对40只HSK兔眼和36例HSK患者眼角膜刮片中HSV(单纯疱疹病毒)抗原进行了检测,以诊断HSK。结果:所有接种HSK-I的兔眼于接种后的第2~3日划痕愈合,第3~4日起,角膜出现病变,荧光素染色阳性,阳性率为97.5%;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10.
<正> 临床免疫学研究免疫机制在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发病机理中的地位已为人们所公认,通过近几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具有同等重要性。免疫球蛋白A(IgA)是泪液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可通过各种方式中和病毒,抑制病毒颗粒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阻止其进入靶细胞。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病人泪液中IgA 的含量低于健康人。通过对初发及复发的单疱病毒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微量元素锌、铜与单疱角膜炎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日本岛津AA— 6 7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 30例活动期单疱角膜炎 (HSK)病人 (试验组 )及 2 6例健康人 (对照组 )进行血清锌铜测定 ,并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 ,行t检验。结果 :试验组血清锌测得值与对照组血清锌测得值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 ,两组血清铜测得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清微量元素锌的缺乏与单疱角膜炎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血清铜的含量与单疱角膜炎的发病无关系。 相似文献
12.
联合用药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0.01%坏胞苷结膜下注射,合用无环鸟苷及病毒唑滴眼液滴眼沽疗单疤病毒性角膜炎105例,治愈率为85.7%。无环鸟苷对浅层角膜炎治疗有效,但对深层疗效不佳,应用本法能弥补这一不足。通过临床观察初步认为联合用药好于其他单一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干扰素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干扰素对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用干扰素给治疗组(30例)患者分别行结膜下、同侧耳前淋巴结区、同侧腋下淋巴结区注射与用聚肌胞对对照组(28例)患者行同样部位注射,进行疗效砒。【结果】治愈率:治疗组30例中,治愈26例,治愈率86.6%;对照组28例中,治愈18例,治愈率64.2%,两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复发率:随访18~24个月,治疗组有效30例中,复发1例,复发率3.33%,对照组有效25例中,复发5例,复发率20.0%,两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干扰素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具有治愈率高和复发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伴发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方法对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1例患者中,盘状角膜基质炎15例,角膜色素膜炎4例,拟青光眼睫状体炎2例。共同的临床表现特点是:在原角膜病变的基础上出现眼胀痛,结膜充血加重,角膜上皮弥漫性水肿及不同程度的色素膜眼体征,眼压升高多在6.65 kPa以上。PCR检测外周血单疱病毒Ⅰ型DNA阳性4例(19.05%)。21例患者经过抗病毒及抗炎治疗均获临床治愈。结论本组病例多系单疱病毒通过内生性感染导致小梁炎与色素膜炎引起眼压升高,通过积极的抗病毒与抗炎治疗能迅速控制炎症与眼压。 相似文献
15.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常见的感染性角膜病 ,尤其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 ,而且具有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 ,重症病例多 ,对药物抵抗等特点 ,已成为角膜病中致盲的主要原因。因而亟待探讨有效治疗方法。作者选择 10 0例应用免疫疗法与抗病毒联合治疗 ,取得理想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 1999年以来 ,随机选择 10 0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应用该方案治疗。其中男性 6 5例 ,女性 35例 ;右眼 4 1例 ,左眼 5 9例 ;年龄最小 8岁 ,最大 76岁 ;初发 2 9例 ,复发 71例 ,复发者在接受本方案治疗前均采用了不同药物和方法治疗过 ,但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诊断单纯疱疹(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实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应用PCR技术对60例按临床诊断标准诊断为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的患眼泪液及角膜上皮进行病毒DNA检测。结果PCR检测60例患者标本结果,阳性46例占76.7%,阴性14例占23.3%。结论对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诊断不能只根据其临床特征来诊断;PCR可为临床提供实验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桂良 《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3(15):18-19
目的:探讨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对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9例患者中,树枝状角膜炎23例,盘状角膜炎35例,色素膜型28型。89例患者经过抗病毒及抗炎、激素治疗均获临床痊愈。结论: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加用激素治疗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9.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herpessimplexkeratitis ,HSK)主要是单疱病毒Ⅰ型 (HSV Ⅰ)感染眼部引起 ,该病毒是一种常感染人的DNA病毒 ,在人群的感染很普遍 ,感染率高达 90 %以上〔1〕,是目前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眼部原发感染以HSV Ⅰ感染最为常见 ,多见于无免疫力的儿童 ,继发或复发感染发生于曾有病毒感染的成年人 ,其发病特点表现为易复发、迁延不愈 ,对视功能损害较大〔2〕。故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抗单疱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双黄连注射液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双黄连注射液3.6g加入0.9%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阿昔洛韦,病毒唑眼水交替点眼,每小时1次,10-14d为1闻程,可重复应用2-3个疗程。结果:双黄连注射液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32例,其中浅层型29例,显效28例占96.3%,有效1例占3.7%,深层型3例,显效2例占66.7%,有效1例占33.3%,总效率100%。结论:双黄连注射液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效果可靠,治疗方便,疗程短,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