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叶天士(1667—1746年),名桂,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杂病的生理、病理、治疗亦多有发挥与创见。值得一提的是叶天士创立胃阴学说,提出温通胃阳,以升降为契机,燮理阴阳,阐述脾胃分治之理,对脾胃学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就叶天士对脾胃学说的发挥与创新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2.
王驰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1):845-846
脾胃学说与升降理论均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在学习、研究这两种学说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内容及其形成发展过程有很多重叠和交叉之处,如果把它们汇成两条线,这两条线并不是平行的,而是时有交集甚至紧紧缠绕在一起,是不可截然分开的。简而言之,升降之中见脾胃,脾胃之中寓升降。  相似文献   

3.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伤寒杂痛论》,其注重调护脾胃的思想贯穿于外感及杂病辨治的始终.其调理脾胃的圆机妙法对脾胃学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笔者通过学习仲景牌胃学说受益匪浅,感悟有三:(1)辛开苦降法是治疗脾胃疾病的基本方法;(2)生姜、大枣用于治疗脾胃疾病时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药物;(3)外邪内侵、脾胃受阻乃脾病致痿的又一病因。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医学著作,开创和奠定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理论体系,予后世极大的启发。《伤寒论》中不仅以外感热病为主,也对六经病变中涉及到的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和辨治规律进行了探讨。本文就《伤寒论》中肝病辨治与脾胃之气的相关性做一浅析,不妥之处,望同道指正。1肝病辨治规律《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纲领,重点论述外感热  相似文献   

5.
刘完素,字守真,号河间居士,自号通玄处士,宋金河间人,世称刘河间,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发挥《内经》病机十九条,倡导“六气皆能化火”,善用寒凉药,被后世尊为寒凉派之代表。目前对完素火热论的研究比较详备,但对其关于脾胃的论述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以补充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6.
谈张锡纯脾胃思想的学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先生,一生探求歧黄之术,精究医理,制方用药颇具特色,主张中西医汇通,大胆创新,坚持以临床实践"有效"为第一,在总结发挥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脾胃学术思想,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拓展诊疗思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试就其主要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载关于脾胃的学术思想及诊治经验,归纳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7.
脾胃功能与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保印  王彩凤 《陕西中医》1998,19(4):158-159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正常与否,将直接影响正气的盛衰与免疫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伤寒论》脾胃学说的理论渊源于《内经》,并着重从病因病机、辨证纲领、治法方药、药后调护四个方面剖析了是书脾胃学说的丰富内容,从而说明是书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9.
清代名医马培之,名文植(1820~1903),孟河四大名医之一。自幼随祖父马省三治医,后又旁收王九峰、费伯雄等名家之学术经验,融会贯通,造诣精深。马氏深谙经典,博采众长,对内、外、妇、儿各科都有极深的造诣,其著述颇丰,治病法多,遣药广泛,在《青囊秘传》中就载有丸119首,散225首,膏91首,丹142首,药68首,方506首,共6门,1151方。马氏师古而不泥古,力求探索创新。笔者于近期拜读了《医略存真》、《马培之医案》、《务存精要》等著述[1],获益匪浅。现结合自身所从事临床专科,将马培之有关脾胃病的诊治特点归纳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0.
试论朱丹溪"清养"脾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溪承东垣之法,然不拘泥其对脾胃之治,主张以“清养”为当,而不以辛香之品燥补。从滋阴、治痿、老年养生等三方面探讨朱丹溪“清养”脾胃的学术思想,认为“清养”脾胃是朱氏养阴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全面继承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体系,就必须注重对其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独自特点和实质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叶天士络病新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凡疾病的发生 ,多自浅及深、由气入血 ,无论外感内伤一般多有这种规律可循 ,故《灵枢·经脉》论经络病有“是动”病和“所生”病之说。《难经》阐述其义 ,明确指出 ,“是动”病为气先病 ,“所生”病是血后病 ,气先病为气滞而不行 ,血后病为血壅而不濡 ,说明其由气病发展为血病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是清代驰誉杏林的医学大家 ,《清史稿》云 :“大江南北言医 ,辄以桂为宗”。玩味叶氏医案 ,朴实而不纤巧 ,渊雅而又精醇 ,曲体病情 ,洞若观火 ,其于治法每宗《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之旨 ,常相对立论 ,双向调节 ,纠偏以求和 ,辄起相反相成的作用。今引《临证指南医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76)言语及案例 ,对叶氏双向调节治法作一探析。1 刚柔相济柔能克刚 ,刚能济柔 ,刚柔相济作为药物的配伍原则 ,严用和早有阐发 ,他在《济生方·补益门》中云 :“间有药用群队 ,必使刚柔相济 ,佐使合宜 ,可以取效。”叶氏…  相似文献   

13.
从肝论治是叶天士治疗胃病的特色,《临证指南医案》中属于胃病的病案有130多例,相关的症状有胃脘痛、嘈、不食、呕吐、噫嗳、噎膈、反胃、痞等。叶氏对这些病症的诸多治法中,从肝论治的方法十居其七,值得后学者继承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阐述疏肝理气在胃病治疗中的作用,讨论8种胃证的遣方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探讨叶天士治痹用药特色,完整系统地阐述了叶氏治痹的理法方药,并对其中体现的“治络理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焦脾胃升降气机有赖于肝主疏泄来斡旋,疏泄太过,则木旺克土;疏泄不及,则木不疏土;两者对于脾的运化均有影响。故脾胃病在治疗时应当注重肝失疏泄的类型,选择合理的方药,最终达到治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叶天士胃阴学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天士的脾胃分治及胃宜降则和为胃阴学说的理论依据。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剂为胃阴虚证的治疗特色。并介绍胃阴不足兼脾虚,湿滞,以及肺胃阴虚,肝胃阴虚的证治之法。  相似文献   

19.
论叶天士诊治中风的岁气节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天士 (1 6 6 7~ 1 746 ) ,名桂 ,号香岩 ,晚号上津老人。叶氏谦虚好学 ,勤于实践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代大家 ,为中医温病学的奠基人 ,杂病肝风、胃阴、络病、奇病的倡导者 ,对中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著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等。叶氏善诊杂证 ,每多良效 ,他尊古而不泥古 ,在继承前人的理论经验基础上 ,又多有发挥。徐灵胎评说 :“此翁学有渊源 ,心思灵变 ,与前人所论分毫不背”。对于中风一证 ,他倡导“阳化风动”的“内风”说 ,又继承了中医学中“天人相应”的观点 ,诊治中风多与岁气节…  相似文献   

20.
抑郁、焦虑等各种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凸显,特别是在胃肠功能性疾病中占据重要地位。心神失调为主者,治病求本、调心治胃,以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脾胃运化失调者,以旋覆代赭汤加减。胃肠疾病多虚实夹杂,以实证为主,实则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虚乃脾胃虚弱,治疗时应兼顾虚实两方面,当以疏肝和胃,兼以益气健脾。审证求因、疏肝和胃,实证以柴胡疏肝汤加减,虚证以六君子汤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