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相继应用于APL的治疗,使其成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治愈率最高的一个亚型;而PML/RARa阴性伴复杂核型染色体改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则属于高危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ML/RARa融合基因阴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方法4例患者用亚砷酸诱导治疗,完全缓解后,3例用亚砷酸联合化疗巩固治疗,1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例用维甲酸诱导治疗,缓解后,用维甲酸联合亚砷酸和化疗交替巩固治疗.结果5例患者均于诱导治疗1疗程获得完全缓解.1例于完全缓解后半年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死于心力衰竭,其余4例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结论PML/RARa融合基因阴性的APL对亚砷酸或维甲酸(少数患者)诱导治疗是敏感的,亚砷酸或(和)维甲酸联用化疗巩固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采用的APL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现状及预后。方法对2008~2014年新诊43例A PL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进入A PL2008方案治疗的28例患儿进行疗效统计,总结治疗方案和现状。结果本组患儿中位年龄8岁4个月,男28例,女15例,以感染、贫血、出血、发热伴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标、中、高危组所占比例分别为27.9%、48.8%和23.3%。11例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骨髓形态学检查以早幼粒细胞(PMC)异常升高为主。37例患儿免疫分型共同特征表现为CD33、CD117、MPO高表达。43例进行 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阳性率100%,同时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37例阳性,其中t (15;17)(q22;q11.2)经典遗传学异常28例,有9例少见核型。43例患者中,早期死亡4例,都死于颅内出血,11例早期放弃,28例可进行疗效分析A PL患儿中,死亡2例,复发2例,失访1例。血液学缓解(HCR)率为96.4%,4年总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5.9±7.6)%和(80.4±8.8)%,去除不规范治疗患儿,2年OS和EFS率分别为(94.7±5.1)%和(88.9±7.4)%。结论 APL的临床表现以贫血、出血、发热伴浸润为主要特征。APL的PML/RARa融合基因与形态学诊断、免疫分型及染色体符合率分别为95.3%、90.2%和86.5%。APL2008方案治疗儿童A PL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3种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A酸受体α(PML/RARa)基因亚型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7月该院血液内科收治PML-RARa分型明确的49例AP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类型PML/RARa亚型的临床特点.结果 L、S、V3种亚型分别占75.51%、22.45%、2.04%.早期死亡(ED)6例,占12.24%;L型ED发生率为8.11%,S型为27.27%.发生FLT3突变共9例,占18.36%;其中FLT3-ITD 7例,占14.28%,L型8.11%,S型3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43,P<0.05);L型纤维蛋白原(Flb)水平为1.90(1.11,2.49)g/L,S型Flb水平为0.91(0.71,1.6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80,P=0.007);L型患者CD34阳性率为16.66%,S型为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84,P<0.05);L型患者CD56阳性率为6.66%,S型为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5,P<0.05);L型患者的1年及2年生存率均为91.9%,S型患者均为72.7%,L型患者生存率高于S型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888,P=0.089).结论 同等危险度分层下,S型患者的生存率低于L型患者,其ED发生率、FLT3-ITD突变率、CD34阳性率及CD56阳性率均高于L型患者,Flb水低于L型患者,S型患者的预后与L型相比可能欠佳. 相似文献
5.
观察PML/RARa融合基因在监测急性早幼为细胞白血病(APL)微小残留病(MR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诱导缓解及巩固维持治疗期间,采用筑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患者骨髓细胞中PML-RARa融合基因的动态变化,PML-RARa融合基因。结果:长期随访的18例完全缓解(CR)患者,2例出现分子学复发。其中1例发生于CR1后后4个月,诱导缓解治疗后获得CR2,CR2后2个月再次出现分子学与血液学的复发,诱导治疗1个疗程获得CR3;1例发生于CR1后74个月,诱导缓解治疗后获得CR2,随访结束时生存期已达106个月。结论:在CR期定期监测PML-RARa融合基因,可早期发现分子学复发,及时干预治疗可避免血液学复发。 相似文献
6.
应用热启动RT-PCR方法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mRNA,与传统“巢式”PCR比较,仅需1对引物而获10^-4的敏感性。对7例APL患者,分别在诊断时及缓解后进行PML-RARαmRNA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中的价值.方法 对初诊的30例及20例疑似APL的患者进行FISH技术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对治疗过程中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细胞比例进行动态观察,进而协助诊断和指导治疗.结果 30例APL中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率90%(27/30),1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确诊为AML-M2;20例未确诊者中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率15%(3/20),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率50%(10/20),其余7例未检测到以上两种融合基因.达到完全缓解(CR)后有7例融合基因阴性,随访至CR后2年,发现7例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比例较高患者分别于1~3个月后复发.结论 FISH技术对APL的诊断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准确度,并精确定位复杂核型中融合信号的位置,可用以确定白血病类型,指导临床治疗和进行治疗后的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8.
9.
正常情况下,早幼粒白血病基因与维甲酸受体α基因均存在于正常的细胞中,其表达产物对细胞的生长发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在绝大多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引起17号染色体与15号染色体之间产生移位,从而导致早幼粒白血病基因与维甲酸受体α基因融合形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它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等临床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探讨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及染色体分析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诊断的价值。方法:骨髓细胞24h培养后,采用FISH法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同时染色体R显带法分析是否存在t(15;17)。结果:41例确诊的APL患者中FISH检测发现所有病例均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检出率为100%,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典型t(15;17)38例,复杂核型1例,正常核型2例,检出率为92.7%。结论: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和染色体分析是诊断APL的可靠方法,而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灵敏度更高,可作为细胞遗传学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cutepro myelocyticleukemia ,M3)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白血病。 70年代以前 ,M3的治疗效果很差 ,预后凶险 ,死亡率高。随着越来越多抗白血病药物的临床应用 ,其完全缓解 (CR)率及预后大为改观。为寻求更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们对我院1986年 1月~ 1998年 12月间收治的 6 3例M3进行回顾性分析。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骨髓细胞学确诊为AML的初治患者 ,经病史、体征、外周血象等明确为M3型 ,符合 1980年Mertels marm氏提出FAB分类的改进方案诊断标准 ,心… 相似文献
14.
急性早幼粒性细胞性白血病(APL)自明确其发病机理后,其治疗及预后有其独特的特点,现将我院自1994年4月~2004年4月收治的30例病人的治疗及预后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抗原表达的情况.方法 采用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33例FAB分型为AML-M3患者的骨髓.结果 AML-M3患者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有其独特性,通常只可见两群细胞,其中正常淋巴细胞群比例减少,而幼稚细胞群所占比例增高且其SSC值较高,本研究中平均达90%以上.33例M3全部表达CD13、CD33,阳性率为100%,33例中2例分别表达CD34和HLA-DR,其表达阳性率各为3.0%,CD117表达百分比为63.6%,支持CD117在APL患者原始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观点.结论 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CD45/SSC设门方法可将幼稚细胞与正常细胞区分开来,可特异地对幼稚细胞进行分析,极大地提高了APL免疫学分型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 初诊患者6种PML/RARα特异性异构体bcr1(长型)、bcr2(变异型)、bcr3(短型)、P4R3、P46R3、P2R3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PCR法对50例APL初诊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PML/RARα转录本各异构体进行检测,并以看家基因ABL的表达量进行标准化。结果: 50例APL初诊患者中,长型和变异型患者35例,其bcr1/2相对表达量为0.86%~208.01% (中位数11.44%),P4R3相对表达量为0.71%~266.19% (中位数19.10%), P46R3的相对表达量为0.53%~222.90%(中位数8.82%)。15例短型患者bcr3的相对表达量为11.91%~326.55%(中位数58.04%),P2R3的相对表达量为0.02%~57.71%(中位数0.94%)。bcr1/2、P4R3及P46R3 3种特异性异构体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4)。bcr1/2及P4R3的表达水平均与P46R3相关(r=0.73,P<0.01;r=0.50,P=0.04),但bcr1/2与P4R3表达水平没有相关性(r=0.34,P=0.063)。P2R3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bcr3(P<0.01),但无相关性 ( r=0.11,P=0.714)。患者年龄、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比例、初次血液学完全缓解时间和分子学完全缓解时间与几种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长型和变异型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bcr1/2、P4R3和P46R3异构体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短型患者bcr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异构体P2R3。各异构体的表达量与初诊患者的年龄、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比例、患者初次达到血液学缓解和分子生物学缓解的时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dual-color and dual-fusion 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D-FISH)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同时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R显带(RHG)核型分析和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2种方法,对21例APL患者进行检测。结果:21例APL患者中,常规细胞遗传学检出t(15;17)染色体易位18例,D-FISH检测均为PML/RARα融合基因(+);2例阴性和1例因无分裂相而无法分析结果者经D-FISH检测均为(+)。D-FISH检测总阳性率100%(21/21),高于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查阳性率85.71%(18/21)。结论:与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相比,D-FISH检测APL的PML/RARα融合基因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等优点,可以作为APL临床诊断的一种重要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的不同亚型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临床表现的影响。方法利用随机选取法选取我院2014至2016年120例APL患者,对比不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亚型的情况。结果 L型在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亚型中最普遍,其次是S型和V型。V型患者合并出血的比例明显较L型和S型的低(P0.05),且中位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比L型和S型的高(P0.05);S型伴发FMS样酪氨酸酶3内部串联突变率比L型和V型患者高(P0.05),且CD34表达阳性率较L型和V型高(P0.05);高、中、低危组维甲酸综合征发生率分别是57.9%、29.6%和17.0%。3种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的亚型维甲酸综合征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种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的亚型对APL患者的临床表现有不同影响。L型最为普遍,V型合并出血的比例较低,S型容易伴发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突变和CD34表达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As2O3治疗的26例APL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达CR所需时间、早期病死率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与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的31例APL进行比较。治疗方法为As2O30.16mg/(kg.d)或全反式维甲酸(ATRA)25mg/(m.d)直至CR,根据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副作用调整As2O3和ATRA的剂量。结果:As2O3组与ATRA组相比,在CR率(分别为84.6%、83.9%)、获得CR所需的时间(平均时间分别为41d、47d)、早期病死率(分别11.5%、12.9%)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2O3组比ATRA组的毒副作用少(P<0.05)。结论:与ATRA治疗初发APL相比,As2O3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初发APL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常规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PML/RARa融合基因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及其在临床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1例APL患者,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及FISH技术检测患者PML/RARa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进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的51例患者中41例(80.4%)为t(15;17)(q22;q21)易位的核型异常,其中38例(74.5%)为单纯t(15;17)(q22;q21)易位的核型异常,3例(5.9%)为伴t(15;17)(q22;q21)易位的复杂核型异常;10例(19.6%)无t(15;17)(q22;q21)易位的核型异常中1例(2.0%)为不伴t(15;17)(q22;q21)易位的复杂核型异常,1例(2.0%)为t(11;17)(q13;q21)易位的核型异常,3例(5.9%)为正常核型,5例(9.8%)未见分裂相。在进行FISH检测的51例患者标本中48例(94.1%)有PML/RARa融合基因异常,同时进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FISH检测的41例患者同时存在t(15;17)(q22;q21)易位的核型异常和PML/RARa融合基因异常,两者符合率为100%;在15例正常骨髓标本的FISH检测中15例标本结果均未发现有PML/RARa融合基因,提示FISH检测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论对于初发的APL患者,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间期荧光杂交技术结合分析APL患者细胞遗传学特征是诊断该病的有力工具,FISH技术操作更为简单,省时直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