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关节松动术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肩部进行治疗,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和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进行关节松动治疗可明显减轻了肩痛并有效提高了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肩胛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肩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肩胛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肩痛的影响.方法 60例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训练方法 的基础上加入肩胛骨控制训练.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上肢功能及肩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 训练后两组患者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上肢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肩痛症状较训练前明显减轻(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 肩胛控制训练对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缓解肩痛有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肌内效贴联合肩胛骨强化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早期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肩胛骨强化训练,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和肩胛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治疗,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选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肩关节疼痛积分法评定2组肩痛情况,简化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IM)评定2组上肢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价2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在VAS评分、肩关节疼痛积分、上肢FIM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与肩胛骨强化训练比较,肌内效贴联合肩胛骨强化训练能更有效缓解早期脑卒中患者肩关节疼痛,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卒中偏瘫病人肩痛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卒中偏瘫病人肩痛的作用。方法 将101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组51例,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组肩痛的发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病人肩痛程度的发生(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obath技术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对肩痛二级预防的影响。方法:将68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Bobath技术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法(U-FMA)、Barthel指数(B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两组干预后U-FMA、BI均优于干预前(P0.05),干预组干预后U-FMA、BI、VAS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Bobath技术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优于一般常规护理,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偏瘫肩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急性卒中后手法治疗对肩手综合征患者P300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手法康复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改善的影响,同时探讨康复治疗前后患者P300的影响,为脑卒中后改善认知功能的康复机制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治疗手法为对肩、肘、腕、手指诸关节行手法被动运动及定量运动;对照组17例,对患肢仅行良肢位摆放及无规则随意被动活动,两组治疗师选择采用盲法分组,治疗时间均为0.5h/次,2次/d。2个月后比较临床表现,采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康复治疗后偏瘫侧上肢的关节活动度和主动运动功能。对疼痛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事件相关单位(ERP)P300检查。 结果: ①对脑卒中患者予早期手法康复措施,在并发肩痛时,患侧上肢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程度和疼痛程度均较非手法康复组轻。②经手法康复2个月后,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患侧上肢的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均有改善(P<0.05),且手法康复组疗效显著优于非手法康复组。③治疗组手法康复2个月后,P300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P<0.01)。 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可以预防和减轻脑卒中患者肩痛的发生程度,可改善康复期患侧上肢运动,且手法康复更显著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同时手法康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5月在某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安慰贴扎治疗,研究组给予肌内效贴扎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肩疼痛情况,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FMA评分和BI评分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扎技术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疗效,缓解患肩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肩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肩痛的影响。方法:7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肩部强化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侧肩痛,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上肢部分(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FMA和MBI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肌内效贴结合肩部强化训练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的肩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化肩胛带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效果。方法 58例发病2~12周的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组成常规运动治疗组(A组,n=27)和强化肩胛带控制训练组(B组,n=31)。分别于入组时、治疗8周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评定上肢功能评分和改良Ba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B组各项评分改善优于A组(P0.05)。结论强化肩胛带控制训练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充气式肩吊带对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8例脑卒中偏瘫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技术治疗肩关节半脱位,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佩戴充气式肩吊带。治疗前后根据X线片测量双侧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肩痛。结果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复位率及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肩痛发生率、VAS评分、患侧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充气式肩吊带治疗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可减少肩痛的发生,减轻肩痛程度,有利于提高偏瘫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经皮神经电刺激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TENS合并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TENS治疗。采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Fugl-Meyer评估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在减轻疼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增加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TENS合并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具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音乐治疗对脑卒中后肩痛伴情绪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探究脑卒中后肩痛伴情绪障碍患者的康复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肩痛伴情绪障碍的脑卒中患者9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6例。92例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观察组根据个体化原则联合音乐干预。干预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疼痛目测类比法(V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HAMA、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 0. 05),观察组更低于常规组(P0. 05); 2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 0. 05),观察组更高于常规组(P 0. 05)。结论:音乐治疗不仅可明显减轻脑卒中后肩痛,还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改善患者的情绪。  相似文献   

13.
朱兰  李向哲  黄思思  王彤  郭川 《中国康复》2018,33(5):377-380
目的:观察高能量激光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后肩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肩痛患者60例被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肩痛康复治疗,A组加用高能量激光治疗,B组加用PNF治疗,C组加用高能量激光联合PNF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评估肩痛,Fugl-Meyer评定量表评估上肢功能,改良Ba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3周后,3组McGill疼痛评分校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C组更高于A、B组(P0.01),A、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治疗前后差值明显大于A组(P0.01)。治疗后,3组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和改良Ba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C组上述各评分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1),B组高于A组(P0.01)。结论:高能量激光联合PNF治疗可明显减轻脑卒中后肩痛程度,改善肩关节运动控制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薰蒸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将102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在电脑中频加神经肌肉本体促通技术(PNF)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薰蒸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对照组用电脑中频加PNF技术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两组肩部疼痛、压痛、肌肉紧张度和关节活动度的情况,综合评定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药薰蒸综合治疗能缩短脑卒中后肩痛的病程,效果明显,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5.
范利  杨坚  张颖  刘功亮 《中国康复》2017,32(1):10-12
目的:研究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偏瘫肢体综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偏瘫肢体综合运动疗法、作业治疗、ADL训练以及传统物理因子治疗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外配合偏瘫上肢等速肌力训练。干预前后分别使用BIODEX system-3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检测肩屈伸生物力学指标,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NRS数字疼痛量表(NRS)评分来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肌张力及疼痛。结果:经过3周治疗,2组患者肩屈伸生物力学指标、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NRS疼痛评分均较前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肌张力均较前改善,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可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屈伸肌力,且不会加剧肌肉痉挛和肩关节疼痛,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编的棍棒操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 例脑卒中早期上肢处于Brunnstrom Ⅰ~Ⅲ级,同时未出现肩痛、手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棍棒操,30 d 为1 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 个疗程后肩痛的发生率、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 个疗程后观察组肩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评分、ADL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肩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编的棍棒操能降低脑卒中后患者肩痛的发生,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功能,最终提高患者ADL,有效地预防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王欣  李虎  卢秀艳 《康复学报》2021,(2):162-167
目的:观察浮针灌注疗法联合关节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12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浮针组和综合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预防二次损伤、主动或助动的功能锻炼、低频电刺激、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模拟训练等,25 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4周。浮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浮针灌注治疗,肩关节前部疼痛明显时,患肌一般在肘关节远心端5 cm处,肩关节中间或后侧疼痛明显时,患肌一般在三角肌后下缘附近;以患肌作为进针点,针尖朝向肩关节,针体刺入疏松结缔组织后进行弧形扫散,频率100次/min,每组扫散1 min,每次做3组;每组扫散后要求患者主动或助动活动肩关节10次,活动方向和范围以引起轻度疼痛为佳,留针24 h,2次/周,持续治疗4周。综合组在浮针组基础上给予肩关节松动治疗,25 min/次,1次/d,5次/周,肩关节松动治疗先以1~2级手法改善肩关节疼痛,再以3~4级手法松解粘连,包括沿长轴分离和牵拉肩关节以缓解疼痛,滑动以松解关节囊,摆动以维持和扩大关节活动度,采取达到而不超过痛点的原则,每种手法重复3~4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量角器测量患者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结果:治疗前,3组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和肩关节P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4周后VAS评分明显降低,FMA评分、MBI评分和肩关节PROM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浮针组和综合组的VAS评分明显降低,FMA评分、MBI评分和肩关节PROM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浮针组比较,综合组VAS评分明显更低,FMA、MBI评分和肩关节PROM均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灌注疗法联合关节松动术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的疗效。方法:56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及宣教,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肌内效贴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通过X线测量法测量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肩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肩痛侧腋神经及肌皮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HI值、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且检测所有患者肩痛侧腋神经(刺激部位:Erb点;记录部位:三角肌)及肌皮神经(刺激部位:Erb点;记录部位:肱二头肌)后发现两组中某些患者肌皮神经(30例,53.57%)、腋神经(31例,55.36%)波幅明显低于正常值,而潜伏期轻度延长或正常(提示轴索损伤)。两组治疗6周后,治疗组各项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肌内效贴在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早期防治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其相应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许珊珊  孙洁  韩季宏 《中国康复》2023,38(5):282-285
目的:探讨穴位点按联合虚拟情景训练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伴疼痛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伴疼痛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分成2组:对照组30例给予穴位点按(点按肩贞、肩井、肩髃等穴位)疗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虚拟情景训练,治疗周期为4周,2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进行肩峰与肱骨头X线测量间距(AHI)、目测类比量表法(VAS)、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AHI、VAS均低于治疗前(P<0.05),FMA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AHI、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组的穴位点按联合虚拟情景训练可以缓解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伴疼痛的症状和半脱位上肢的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李周  施加加  徐雄伟  郭靖 《中国康复》2016,31(3):174-176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矫形按摩(OM)联合肌肉能量技术(ME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42例脑卒中伴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OM联合MET技术,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项、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肩峰与肱骨头间距值(AHI)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以及AHI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矫形按摩联合肌肉能量技术能有效地缓解脑卒中患者肩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