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顾哲元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1)
[目的]探析仲景辨证运用经方的思维方法。[方法]列举相关文献,引述历代名家对《伤寒论》经方的见解,理论联系实践,条文对应临床,对仲景辨证运用经方的思维方法进行论述及总结提炼。[结果]《伤寒论》充分体现出仲景的辨证思想,可从中提炼出方证对应、抓主证及辨证论治法。抓主证指在面对有特异性的证时可以采用抓主要特征的方法;方证对应指方药与疾病病机和症状体征相契合,是辨证论治的前提;辨证论治指在疾病某一阶段,根据患者症状体征总结得出证型,再根据证型病机特点立法处方,选择相应方药的循序渐进的治疗法则,以及通过病机分析法对经方进行扩展应用的思维模式。三者构成仲景辨证思维方法的主线。[结论]张仲景著《伤寒论》辨证准确,方证合一,对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与完善辨证论治有着深远影响,其辨证思维方法对后世多有启发,值得进一步研习。 相似文献
2.
温法是仲景诸多治法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内容,且对后世的影响颇大,故引起了“习经方者喜用温药”之偏见,由于《金匮要略》是以治疗内伤杂病为主的经典文献,因此探讨是书的温阳原则,对于指导临床是颇具现实意义的。首先仲景对病因学的认识是形成其擅用温法的基础。与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方》所不同之处,在于仲景是以外邪中人的深浅不同作为内外因之分,即所谓“经终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四肢九窍,血脉相传,为外皮肤所中也”。认为外邪中人,因体质不同有中于实(在表)与中于虚(在里)之分,其在表者为“外因”在里者为“内因”又说:“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 相似文献
3.
叶腾辉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2,(1)
《金匮要略》一书,是祖国医学文献中的古典医籍之一,它是东汉张仲景著作中的一部份,原名《伤寒杂病论》,是由《伤寒》和《杂病》两部份组成。该书是在《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并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为后世医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原书早已亡失, 相似文献
4.
汉代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所著的《金匮要略》,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有论有方的专书。全书的主要精神是从整体观念出发,把疾病落实在脏腑,运用四诊方法全面了解病情,以脏腑辨证为纲,结合 相似文献
5.
6.
7.
林志雄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6)
[目的]探究《金匮要略》"相和性"天人一体思维,并以"整体观念"作为应用法则来作出分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金匮要略》相关条文,从而拓宽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从《金匮要略》第一、第六和第十六篇中撷选"整体观念"有关条文,并以天体相和、天人相和、人体相和等三个代表范畴,追本溯源为"相和性"思维法则作出具体说明。[结果]"相和性"的思维特点是"整体观念"。"相和性"在《金匮要略》的具体体现,就是指在"整体观念"的大原则下,自然、人体,自然与人体之间所达到一种"相和呼应"的和谐状态。[结论]通过"相和性"来说明"整体观念"存在的合理性,是《金匮要略》之中有关于中医学思维的一大特色,同时这也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特点所在。掌握《金匮要略》"整体观念"之"相和性"思维法则,不仅有助于对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体会发挥,而且也能提高医者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8.
任亮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2)
<正>《金匮要略》以脏腑经络为辨证核心,然而现在常常将脏腑经络割裂开来,甚至忽略了经络辨证。因此,为重视经络辨证在杂病治疗中的作用,笔者将《金匮要略》中的经络辨证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6)
[目的]探究《金匮要略》"中和性"用药思维,并以"相反相成"作为应用法则来作出分析,以期更全面地掌握方剂配伍之法,从而拓宽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从《金匮要略》第6、7、17篇中撷选"相反相成"相关条文,并以"寒热并用"之"半夏泻心汤"、"阴阳相济"之"肾气丸"、"动静结合"之"桂枝汤"、"表里双解"之"厚扑七物汤"、"补泻兼施"之"薯蓣丸"等5个代表处方,追本溯源为"中和性"配伍用药作出具体说明。[结果]"中和性"的特点是"矛盾对立,混合统一","相反"是矛盾对立,"相成"是"混合统一"。在《金匮要略》处方之中,"相反"是在讲方剂之用,"相成"是讲方剂之效,所以综合"相反"与"相成"二者而言,即是"中和性"思维之所在。[结论]通过"中和性"来统摄"相反相成"配伍法则,是《金匮要略》处方遣药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中医学"阴阳相合"理论的最好说明。掌握《金匮要略》"相反相成"之"中和性"思维法则,不仅有助于对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体会发挥,而且也能提高医者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10.
吴仕骥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1989,8(2):2-3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的典籍之一,其方剂法度严谨,用药精当.近代名医张锡纯尝谓:“临证之道,不用古方不能治病,拘守古方亦不能治病.”可见其遵古不泥的科学态度.他对于《金匮要略》方剂的运用,能园机活法,通权达变.疏方颇具巧思,临证每获良效.今据《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载,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红梅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6):7-8
<伤寒论>不仅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更蕴含着丰富的辨证思维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是极为有价值的.笔者对<伤寒论>中典型的辨证思维方法,如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反证法、预测法、试探法进行了探析.希对伤寒论的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段光周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0,(2)
乌梅丸首见于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笫338条和《金匮·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笫十九》两处。本方经历代医家的长期实践证明,卓有成效,且不断演变发展。本文拟对有关乌梅丸的证治体会及其演变情况,作一讨论,以供教学临床参考。错谬之处,望前讨辈和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3.
14.
武重阳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3(4):174-176
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是对张仲景<金匮要略>的注释、概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文学角度与医学价值上探讨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及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郭晓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8):152-153
文章剖析了《金匮要略》呕吐辨证的细节,总结出呕吐辨证的规律:(1)根据食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来辨证;(2)根据呕吐物的性质来辨证;(3)根据伴随发热的情况来辨证;(4)根据大便的情形来辨证;(5)根据呕吐后口渴的情形来辨证;(6)根据呕吐症状的自身特征来辨证。其特色十分鲜明,使临床认证变得非常简洁而具有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武重阳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4,23(4):174-176
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是对张仲景《金匮要略》的注释、概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文学角度与医学价值上探讨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及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丁光迪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84,(4)
(一) 疟病篇讲授《金匮》,务须抓住重点。如在疟病篇,尝重点讲解两句经文,即“疟脉自弦”和“饮食消息止之”。前一句,是明确此病的主辨、病位。《金匮》论脉条文,大都包括诊断和病理两个方面。这里讲疟脉自弦,是指出疟病的病位在少阳。因少阳为 相似文献
18.
王新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1(3):8-9
《金匮要略》是中医最早记载急救处理方法的医书,书中提出对垂危病人以及意外伤害的急救措施和食物中毒的急救方法,为后世中医急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 自缢的急救 《金匮要略》对于自缢病人的急救,创立了原始的人工呼吸复苏术。书中对自缢的急救作了详细的记载:“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 相似文献
19.
龙瑞敏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9,(4):1-4
《金匮》是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的著作,原与《伤寒论》合篇,是《伤寒杂病论》的内伤杂病部分,后因战乱散失,原著未得以流传于世。西晋王叔和搜集编次了伤寒部分,即今之《伤寒论》,但杂病部分未得其传。至北宋林亿等人根据《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金匮玉函要略方》,对杂病部分进行整理编次,《金匮要略》才得以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20.
张联惠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1,(1)
《金匮要略》一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文献,也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历代医家尤为推崇,给中医现代内科学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此书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宝贵遗产所必读的重要典籍之一。现仅就我个人对该书的粗浅学习,谈几点学习体会,供参考。一、《金匮要略》是必读的医学典籍《金匮要略》是一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经典著作,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其中内容丰富多采,全书共二十二篇,不但包括内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