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审视安乐死的基本精神,重新思考安乐死在中国的实现途径。安乐死一词与中国的“善终”思想契舍,应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重拾安乐死的本意,通过死亡教育树立安乐死亡观,在全方位开展临终关怀事业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的安乐死进程。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传统文化视域和现行伦理、法律框架下,老年人临终关怀会遇到一系列的伦理冲突和难题:医疗保护中隐瞒病情与知情同意中告知原则的伦理冲突;中国传统孝道观念与尊重病人自主抉择权利的伦理冲突;临终关怀中的死亡商讨与传统死亡观的伦理冲突;选择临床积极治疗或临终关怀服务的伦理决策冲突;临终关怀的服务理念与传统医德观的伦理冲突.提出解决的对策为:应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和实际需要适当告知病情;关注病人意愿,尊重病人的自主权;推广有关生死关怀等相关的教育课程;开展死亡观教育和伦理引导,构建和普及科学的死亡观;医务人员要转变医疗观念,重视对临终老人的身心照护.  相似文献   

3.
临终关怀和护理人员的死亡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综述临终关怀产生必然性的前提下,通过对临终关怀理念的阐述,旨在提出临终关怀的实施和护理人员死亡观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述及护理人员的死亡观及影响因素,得出我国护理人员在实施临终关怀时,仍存在死亡认识方面的观念差距。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干部病房老年患者临终关怀期间存在与生命伦理学原则相悖的伦理困惑.通过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使临终关怀伦理取向价值利益最大化;以换位思考的理性举措,使临终患者伦理价值取向权利人性化;用健康知识的灌输使患者家属走出公平伦理价值取向的误区,以帮助患者及其家属理清临终关怀期间伦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死亡尊严是现代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追求目标.临终关怀则是实现死亡尊严的途径之一.从临终关怀角度来讲,临终关怀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性化都能较好的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让其能在生命弥留之际带着尊严离去.正确地认识和实施临终关怀,在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快的形势下,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归属理论与临终关怀学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如何使临终关怀的实践活动由简单地借鉴外国经验到具体操作的本土化、民族化?作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中临终关怀理论的研究,特别是传统文化中死亡思想的研究.基于上述看法,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归属理论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它对临终关怀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临终关怀死亡选择的伦理争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临终关怀事业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但由于受到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临终者的死亡选择、姑息治疗等问题上存在着伦理两难。受中国传统死亡哲学的影响、传统孝道观的影响,又因为没有安乐死的立法支持,使得临终病人的死亡选择、姑息治疗受到了种种桎梏。建议在临终关怀中国化进程中既要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又要逐渐转变观念,尽量减少传统思想的束缚,既要聚集全社会力量又要加强专业化规范建设,加强人员培训,既要遵守现行法律,又要积极推动立法进程,提高临终关怀质量。  相似文献   

8.
杜敏 《卫生职业教育》2007,25(7):157-157
临终关怀是对临终病人和其家属进行的全人护理程式,涵盖了所有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的需要,一直持续到丧亲悲伤阶段。护理目的是使病人及其家属达到最高可能的生命质量。这种护理由多学科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共同提供的。我们从临终关怀包含的5个方面详细分析发展临终关怀事业使护士所面临的伦理挑战。  相似文献   

9.
影响开展临终关怀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终关怀是为生命即将结束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身心照护与支持[1] ,现已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 ,临终关怀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要在一个古老的有着独特文化背景和经济状态的发展中国家 ,全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 ,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怎样做好这项工作 ,使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得到关怀、照顾 ,安祥地离开人间。作者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 影响因素1.1 传统的死亡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儒家、道德、佛家思想的熏陶 ,人们对死亡的态度也受这些思想的影响 ,认为死亡是不祥和…  相似文献   

10.
影响开展临终关怀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12.
临终关怀之死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兰 《中外医疗》2008,27(24):145-145
本文主要介绍了临终关怀发展的必要性和提升现代人死亡观、树立自然归宿信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章淳  林赟 《四川医学》2006,27(7):762-763
临终关怀是医学新模式下的新兴学科,是一件有利而无害的善举。本文重点介绍临终关怀的概念,认识死亡。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护理等,广大护理工作者应努力学习,扩展护理领域,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临终关怀的伦理原则与实践上海医科大学,上海200032邵晓莹,达庆东死亡是人生的终结,人在为自身、为社会创造、奋斗、拼搏了一生之后,在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临终时期,不仅由于病痛或其他症状造成肉体上的负担增加,而且也因面临死亡产生的恐惧和孤独,还担心与亲...  相似文献   

15.
腾悦  戚兆力 《吉林医学》2005,26(5):485-486
自1967年7月,英国的西希里·桑德斯博士创建世界上第一所临终关怀院—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以来,临终关怀在西方国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推广。我国自1988年10月在天津成立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以来,我国各地先后建立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临终关怀机构,服务质量逐步提高,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队伍也逐渐扩大,并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临终意味着死亡,临终护理是指对那些在医学上已经确定为无法治疗,将在3 ̄6个月内死亡的患者的护理。我国的临终护理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临终护理的教育也甚少。然而提倡整体护理,势必包含临…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临终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临终患者愿意在医院中等待死亡,把病房当成最后的家。现代医学模式强调生命尊严,提出既要高质量的生,也要高质量的死。只有"优生学"而没有"优死学"的年代将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临终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临终患者愿意在医院中等待死亡,把病房当成最后的家。现代医学模式强调生命尊严,提出既要高质量的生,也要高质量的死。只有"优生学"而没有"优死学"的年代将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临终关怀的意义、现状及内在的伦理困境,具体有:死亡标准的变化让“临终”难以界定;患者的自主性对“关怀”要求不一;延长寿命与提高生命质量难以平衡。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临终关怀遭遇的慢性疾病增多,过度医疗及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医学困境,并提出了树立正确观念、实现临终关怀的对策,包括:管理者应树立服务意识,强化引导观念,营造和谐的人文关怀环境;医者应树立整体医学观念,把握善恶伦理尺度;大众应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和死亡观,推进临终关怀新理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生理、心理特征和临终照护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的边缘学科,也是一种社会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项目。是对中、晚期不治之症,用特殊和一般疗法难以延长寿命,或难以实施姑息疗法的待死病人所采取的各种医疗关怀措施的总称。其目的是降低临终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程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同时,希望给予患者家属精神上的支持,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地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死亡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其发展探索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钟华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7):604-605
我国目前普遍采取的临终关怀模式有"PDS模式"和"施氏模式",这两种模式在我国现有国情下(临终关怀需求量大和现有的临终关怀医院少、设施差)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该两种模式的实施有一定困难。本文根据现有国情提出以国家、集体为主体,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建立专门的临终关怀病房,以期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并系统讲解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病房的具体工作内容及其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