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曹建新  王一民  杨诚  张昌立  王爱军  张羽  余婷婷   《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58-1362
目的:探讨双源CT在急性胸痛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51例急性胸痛患者行双源CT心脏及胸部血管检查,对图像进行重组并进行诊断,其中36例患者双源CT结果并与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比较。结果:所有患者一次心脏和胸部血管双源CT检查即可快速获得清晰的冠状动脉、肺动脉、胸主动脉及胸部其他结构。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26例,其中5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合并有冠状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7例,胸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和动脉瘤分别为6例、2例和2例。冠状动脉及胸主动脉双源CT结果与血管造影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双源CT可以同时清晰地显示心脏及胸部血管,是急性胸痛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无创、快速、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DSCTA)与冠状动脉数字减影(digital subtraction arteriography,DS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效果。方法对44例临床怀疑冠心病而行CT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采用Flash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以DSA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DSCTA,均可见完整清晰的显影血管,共计检查了524段动脉节段,MSCTA检查发现无狭窄420段,轻度狭窄20段,中度狭窄28段,重度狭窄56段。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冠心病阳性28例,阴性16例;双源CT冠脉成像诊断44例患者中真阳性27例,3例假阳性,13例真阴性,1例假阴性。经分析,DSCTA诊断符合率为90.91%,敏感性为96.43%、特异性为81.25%。与金标准DSA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7。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筛查手段或低危冠心病患者的复查检查手段,具有可靠、简便、准确、快捷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壁冠状动脉的检测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临床怀疑冠心病的500例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并进行分析。结果:在检查的500例患者中190例(38%)有壁冠状动脉存在,其中157例发生在前降支及其分支,16例发生在回旋支及其分支,7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另外10例为多支病变。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壁冠状动脉显示率高,并能对其临床症状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4.
护理干预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6月~11月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病例共1000例(男563例,女437例),年龄27~83岁,平均62.4岁。所有患者扫描前、中、后进行细致的护理干预,均未使用药物控制心率。结果: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病例成功率为95.6%。影响成功率的因素主要为呼吸运动及吞咽运动(23例)和心律失常(11例),全部病例检查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患者在检查双源CT前、中、后进行细致科学的护理干预,可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保证呼吸和吞咽的配合,保持患者心率平稳,从而提高检查成功率,并有助于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320层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320层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相关的护理因素。方法:对620例(男380例,女240例,平均年龄58.4±9.2岁)临床怀疑冠心病行320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在检查前、检查过程中及检查后采用有效的护理流程进行严格的护理,并对相关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0例患者中605例(97.5%)的图像能满足影像学评价。在2480支冠状动脉分支中1级血管分支共1709支(68.9%),满足诊断要求的血管分支共2390支(96.4%)。结论:严格和有效的护理流程是320层容积CT冠脉造影检查成功和提高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双源CT(DSCT)重建间隔对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心脏危险分级的影响。方法:61例患者行DS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检查,每位患者的舒张期(50%-70%R-R间隔)重建成5个数据集。所有重建均进行Agatston评分、体积评分和相对变异性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双源CT成像及造影在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中的对比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冠状动脉双源CT增强扫描,对照组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分析两组的检查情况。结果观察组诊断正确率为93.33%,对照组诊断正确率为86.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诊断正确率方面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双源CT成像诊断检出率高,是冠心病检查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前后的临床护理要素。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8月行冠脉筛查的受检者235例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对今后临床实践具有借鉴价值的护理要素。结果除个别受检者出现心率过快及屏气欠佳现象外,绝大部分受检者顺利完成检查并获得质量较高的图像,无1例渗漏及过敏发生,受检者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有所提高。结论在冠状动脉CT检查前后优化临床护理路径,加强观察及护理,可有效提高检查成功率并降低检查中医疗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心律失常患者中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连续选取60例临床高度怀疑或已确诊冠心病的患者,且行双源CT扫描过程中,出现心率变异过大(心率>14次/min)或心律失常,其中30例入院患者在2~3周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从冠状动脉节段及冠状动脉分支2个角度分别评价双源CT在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60例出现心电信号异常患者中,心率55~269次/min,平均心率(92.8±31.9)次/min.编辑前图像质量总评分为2.26±1.03,编辑后图像质量总评分为3.50±0.61.其中30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基础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准确性为64.0%、97.14%、76.19%、94.97%、93.0%.以冠状动脉分支为基础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准确性为73.81%、89.61%、79.48%、86.25%、84.03%.经χ2 检验,χ2 值分别为1.75、0.21,P值均>0.05,双源CT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不管从冠状动脉节段角度还是从冠状动脉分支角度分析,两者在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时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是可行的,经心电编辑后图像质量明显改善,对于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栾云  唐立钧  王德杭   《放射学实践》2010,25(2):153-155
目的:比较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和超声心电图对左心功能的评估,探讨DSCT在定量评估左心功能方面的;住确性及可行性。方法:对31例临床确诊或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和超声心电图检查.分别测得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及左室射血分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源CT和超声心电图所测得的各组左心功能数据相关性高(r值=0.70~0.87)。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不但可以分析冠状动脉疾病.同时也可以定量评估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51例患者同时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SCTA)及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 检查,分析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51例患者[平均心率(77.7±5.8)次/min]均成功完成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并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各主干及部分分支,51例患者的166支冠状动脉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150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CAG诊断结果相同,得出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90%,90.4%,100%,94.8%.结论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双源CT对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术前血管评估及术中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300例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双源CT血管造影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介入治疗的患者的实践效果.结果 30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共涉及340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行双源CT血管重建可获得病变具体长度,钙化识别率上可达76.5%,显著高于冠脉造影(41.2%),220例涉及240处完全闭塞病变先后接受介入治疗,有120处(50%)获得成功.结论 双源CT在钙化病变鉴别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以冠脉血管为目标对象,进行三维图像的构建,从而科学指导介入治疗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检查中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MSCTA检查的20例患者,经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主动脉成像的CT图像质量,总结检查过程中的护理操作和体会。结果:2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检查效果,重建图像均能显示所要观察的动脉血管的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全部达到诊断目的,其中1例返回病房后6h因主动脉夹层破裂,抢救无效死亡。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检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精心的护理配合是取得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心理护理方法.方法对52例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结果 心理护理后,52例患者中造影成功为39 例,占75%;13例造影失败,占25%.结论 心理护理有利于冠状动脉造影的顺利进行,是防止检查失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ulti 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 raphy,MSCTA)在冠状动脉支架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 28例冠状动脉支架患者行冠状动脉M SCTA检查,利用MSCT的各种先进的后处理功能对冠状动脉进行重建,以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及有无支架术后的再狭窄.结果:在28 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2例由于患者有严重的窦性心率不齐,多层螺旋CT检查重建图像质量欠佳,其余患者多层螺旋CT冠状造影检查均成功的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 (左主支、回旋支、前降支右支冠状动脉),且可显示所有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其中9例患者的10个支架术后出现再狭窄,所有患者行MSC T冠脉造影检查无1例患者出现并发征,所有MSCT冠脉造影检查怀疑支架再狭窄的患者均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其中8例患者的8个支架诊断与MSCT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相一致,其符合率为88.89%.结论:冠状MSCTA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可作为冠状动脉一种无创检查方法,是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有无再狭窄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状况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38例患者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行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对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者共检出桥血管92支,其中内乳动脉桥31支,大隐静脉桥61支;31支内乳动脉桥中,26支(83.9%)桥血管通畅,5支(16.1%)管腔狭窄、闭塞;61支大隐静脉桥血管中35支(57.4%)桥血管通畅;26支(42.6%)管腔狭窄、闭塞.大隐静脉桥血管狭窄、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内乳动脉桥血管(P<0.05).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评价桥血管狭窄、闭塞的敏感性为93.9%,特异性为100.0%.结论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状况的评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快速、无创、准确、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单次对比增强双源CT双能量心脏成像的初步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单次对比增强双源CT双能量心脏成像的可行性和初步应用.方法 30例受检者行双源CT双能量心脏成像,分别有6例病人于1周内进行了DSA或SPECT检查.2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对所有冠状动脉影像质量和碘图进行分段评分,并对冠状动脉狭窄节段与碘图分布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成像可诊断率为100%(300/300),影像质量评分均值为4.68±0.57.30例病人中8例共10个节段发现壁冠状动脉,12例共32个节段冠状动脉发现粥样硬化性斑块,其中20个节段狭窄≥50%,12个节段狭窄≤50%;3例病人的双能量CT(DECT)冠状动脉成像与DSA所见一致.融合碘图有15例共37个节段发现灌注异常,其中28个节段供血支冠状动脉狭窄,9个节段未见冠状动脉狭窄(其中3个节段SPECT检查为阴性).结论 心率合适的情况下,单次对比增强双源CT双能量成像可获得优良的冠状动脉和心肌灌注影像,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但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单次对比增强双源CT双能量心脏成像的可行性和初步应用。方法30例受检者行双源CT双能量心脏成像,分别有6例病人于1周内进行了DSA或SPECT检查。2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对所有冠状动脉影像质量和碘图进行分段评分,并对冠状动脉狭窄节段与碘图分布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冠状动脉成像可诊断率为100%(300/300),影像质量评分均值为4.68±0.57。30例病人中8例共10个节段发现壁冠状动脉,12例共32个节段冠状动脉发现粥样硬化性斑块,其中20个节段狭窄≥50%,12个节段狭窄≤50%;3例病人的双能量CT(DECT)冠状动脉成像与DSA所见一致。融合碘图有15例共37个节段发现灌注异常,其中28个节段供血支冠状动脉狭窄,9个节段未见冠状动脉狭窄(其中3个节段SPECT检查为阴性)。结论心率合适的情况下,单次对比增强双源CT双能量成像可获得优良的冠状动脉和心肌灌注影像,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但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光子双源CT颅脑灌注成像中的护理技术。方法对47例行脑灌注成像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扫描前仔细询问病史及相关药物过敏史,并进行碘过敏试验;选择静脉注射部位并评估患者血管条件;检查结束后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对患者出现的不适状况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50例患者检查前碘过敏试验均呈阴性。49例患者一次完成灌注检查;1例因对比剂外渗、重新选择注射静脉后完成灌注检查;其中,30例患者无任何不适感;18例出现一过性的热感;1例头晕、恶心、面部轻微潮红,经心理护理,症状消失;1例出现荨麻疹,静注地塞米松10mg,皮疹渐消退。1例对比剂渗入皮下,用50%硫酸镁冷湿敷后吸收消失;无1例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结论严格的护理流程是CT脑灌注检查成功和提高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双源CT全时相间隔重建并Inspace软件中的四维(4D)模式,评价双源CT对冠状动脉的多时相成像能力,并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CTA)的质量随时相变化的规律及其形成原因.方法 对50例患者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并作10%~100%(间隔10%)全时相重建,然后在后处理工作站上,利用Inspace软件中的4D模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各个时相的冠状动脉3支主要分支血管的成像质量进行评级(评分).结果 冠状动脉3支主要血管所有10个时相的平均成像质量评分分别为:右冠状动脉(RCA)1.71分,左前降支(LAD)2.57分,左回旋支(LCX)2.03分(最低为1分,最高为3分).在开始于心脏R-R问期的30%、40%和70%的重组时相窗上,冠状动脉的3支主要分支血管的成像质量平均评分均达到2.0以上.有41例(82%)3支主要血管在收缩期(10%~40%)和舒张期(50%~100%)内同时能找到1个或1个以上的时相其成像质量达到1级(3分).25例(50%)其前降支每一时相的成像质量均达到2级(2分)以上,其中5例(10%)每一时相的成像质量均达到1级.结论 双源CT初步具备了对冠状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双期成像的能力,其成像质量存在2个高峰期,1个是收缩中晚期(30%~40%),1个是舒张中期(70%左右);但要达到全时相高质量成像还需进一步提高时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