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了解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影响因素和防范对策。方法:对该院急诊科2005年1~8月126例危重症患者转运时意外情况进行统计。结果:126例转运途中发生意外42例。讨论:要做好转运前的评估、准备工作,以及急救药品和器材的准备,加强相关科室的协调,提高护送人员的责任心,以确保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评估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制定护理标准制度,规范危重患者转运过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总结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方法:对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应用转运制度及流程对197例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发生各类不良事件82起,其中35起(42.68%)是患者本身相关的不良事件,47起(57.32%)是由于仪器设备引起的相关不良事件,经过一系列护理措施的改进,降低了患者转运途中风险的发生,确保了转运患者的安全。结论:加强护理工作者的护理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专业知识,认真执行各项制度,是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5.
肿瘤急危重患者由于肿瘤本身的特点及其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特殊性,使得转运过程存在很多高危因素,因此转运的安全护理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我科在2004年1~12月因诊断性检查或治疗性需要进行转运的231例肿瘤危重患者回顾性分析,认为转运前对病情的准确评估、相关科室人员的充分准备、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密切观察、预防抢救措施得当、环环紧扣,对减少转运过程意外情况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传统的转运方式转运危重患者316例(传统组),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改进的转运方式转运危重患者402例(改良组),对两组院内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改良组发生意外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进的转运方式可以提高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减少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重症医学科(ICU)是收治各类危重病人的临床基地,主要收治全院各科室急、危重症病人,而大部分病人病情复杂、变化快、生命体征不稳定且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这些病人常因诊断和进一步治疗的需要而进行院内转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运用新生儿转运装置进行院内安全转运危重新生儿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本院新生儿科2005年7月1日-2009年6月30日从产房或手术室转入NICU的720例危重新生儿,按照是否使用新生儿转运装置分为观察组(400例)及对照组(320例),观察2组惠儿在转运前及转运后的皮肤颜色、SpO2、T、P、R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惠儿转运后的皮肤颜色、SpO2、T、P、R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均<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生儿转运装置在危重新生儿的转运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护理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危重患者转运是因检查诊断与治疗的需要,常需转至检查科室、手术室或相关的专科病房进一步检查或治疗[1]。转运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转运过程中环境的变化、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和应变能力、仪器设备状况等种种因素均可增加患者的转运风险。而危重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转运会进一步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的稳定,甚至发生呼吸心跳骤停。有效提高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已经引起急诊急救和重症医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正>危重患者经过急诊科抢救、复苏、早期处理后,因诊断与治疗的需要,常需转至检查科室、手术室或相关专科病房进一步检查或治疗~([1])。虽然转运的时间短,距离近,但转运途中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有文献报道,院内转运能增加重症患者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高出9.6%的危险~([2])。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有197例危重患者进行院内转运,1风险事件36例,通过对风险事件的原因分析并 相似文献
11.
12.
转运是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救治过程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关键在于掌握转运的指征、转运前的风险评估、转运人员的组成、转运的急救器械和药品的准备、转运前的预防处理、转运途中的观察与抢救、搬运方法是否正确、抢救预案是否有效实施及严格交接班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综合性医院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重要性及转运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转运策略。 方法 总结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20 352例危重患者的急救及院内转运的实践及资料,探讨转运中的医疗人员组成、急救设备、转运流程、转运风险的评估、应对方案。 结果 20 352例危重患者中,除136例因病情危重在抢救室抢救无效死亡,5 756例因抢救后病情相对平稳由抢救室转送急诊科留观室留观治疗或暂因患方及医院主客观原因不能转送专科住院治疗由抢救室转送急诊科监护室治疗,其余14 460例危重患者经抢救病情相对稳定后全部实现院内安全转送。 结论 合理的救治医疗人员组成、积极对危重患者的救治、作好病情评估、把握好转运的时机是实现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通过探讨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风险因素和控制措施,做好患者转运前的评估,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材,加强相关科室的协调与急救技能训练,提高护士应变能力和护送人员的责任心,以确保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遴选并获取国内外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相关证据, 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英国医学杂志(the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ine,BMJ)、 美国指南网(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 NGC)、英国国家医疗保健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循证医学指南、欧洲医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ESICM)、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National Integrated Cancer Network 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IGN)、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内关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相关证据,证据类型包括临床决策支持、指南、系统评价、证据总结、专家共识。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7月25日。由2~4名研究员对文献进行独立评价,结合专业人士的判断,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进行提取。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其中指南5篇、系统评价5篇、证据总结2篇、专家共识及建议2篇、临床决策支持1篇。最佳证据分别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转运人员资质及培训、转运设备、转运计划、转运沟通、交接记录、转运管理、转运不良事件7个方面进行总结,共59条。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最佳证据,为危重患者转运提供了循证依据,医务人员应用证据时应结合自身医院及科室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证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佳证据会不断更新,应用人员需要对证据进行持续的更新,将证据更好的应用于临床,降低危重患者转运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心胸外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并完善心胸外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将16名危重患者按院内转运流程安全转至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结果实现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为患者病情的特别监护和后续治疗赢得时间和时机。结论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订和实施严谨、有序、高效的流程方案是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确保患者在转运中的安全,赢得及时的抢救时间。方法分析168例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途中存在的问题,因人而异,制定相应的安全转运措施。结果有22例(13.0%)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气管插管移位2例,引流管脱出、输液穿刺针头滑出或造成局部肿胀影响输液畅通18例(10.7%),其余发生心率、血压、呼吸的改变;出现呕吐、烦躁、抽搐等。结论严格执行重症患者的转运措施及制度,转运前权衡与评估,及时与接收科室联系。转运前医护人员的准备、仪器与药物的准备、转运工具的准备、患者的准备、转运过程的监测及病情的观察和记录等对确保患者在转运中的安全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急诊科接受初步诊断和治疗后需要进行院内转运的128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吸氧、输液、平车护送等常规院内转运护理,观察组给予院内转运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中病死率为1.56%,低于对照组4.69%(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中意外发生率为4.69%,低于对照组12.50%(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中护理纠纷发生率为3.13%,低于对照组14.06%(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0.63%,高于对照组79.69%(P<0.05)。结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