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及序贯加压袜(Graded compression elastic stocking,GCS)对开胸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有DVT高危险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于书卿  季楠  钱珂  康帅  赵继宗 《北京医学》2010,32(10):779-781
目的探讨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40例神经外科肿瘤手术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230例,术后第1天即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直至患者可以下地行走。对照组110例,未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两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每隔3d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中9例(3.9%)患者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深静脉血栓发生;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28例(25.5%)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中有2例肺栓塞发生。结论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可以降低神经系统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郝敬铎  岑雪英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2):1348-1348,1350
目的探讨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144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采用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进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149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常规处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的探讨预见性护理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泵对ICU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ICU重症患者106例,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预见性护理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泵.结果 研究组血液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炎...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关节置换术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gradi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device,IPCD)治疗时间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进行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行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均给予两组患者IPCD治疗,对照组每日治疗2次,每次治疗时间为1 h;实验组每日治疗2次,每次治疗时间为2 h。对比分析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肢体周径以及DVT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提高,但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肢体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周径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应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65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33例,术后第1~14天皮下连续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2ml/d,同时进行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照组32例,仅行抗凝治疗。2组患者于术后1、4和14d分别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组33例中仅1例(3.0%)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32例中有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5.0%),其中6例(18.8%)发生在瘫痪侧,7例(21.9%)发生在腘静脉以下,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应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研究.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方式的差异性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30)及对照组(n=30),对照组进行基础干预,实验组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进行干预,比较深静脉血栓、D-二...  相似文献   

9.
项雪芬 《大家健康》2013,(14):135-136
目的:探讨剖宫产患者术后应用间歇性冲气加压泵(IPC)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剖宫产患者1183例,实验组583例患者术后行双下肢IPC治疗,对照组600例未使用IPC治疗,观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2例患者经B超诊断发生下肢DVT,对照组9例患者发生下肢DVT。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PC在预防剖宫产术后DVT中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级加压弹力袜联合间隙充气加压泵应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重症患者根据住院时间顺序,共纳入10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护理措施为双下肢功能锻炼、温水泡脚、定时翻身,下床做轮椅等,试验组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分级弹力袜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泵。结果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6例(12%),1例死亡。试验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2%),两组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级加压弹力袜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泵应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确切效果。  相似文献   

11.
物理方法预防骨盆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间歇充气压力泵( IPC)及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骨盆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0年10月该科45例骨盆肿瘤术后患者应用LMWH及IPC预防DVT发生的情况,其中LMWH组21例,IPC组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性质、手术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创腔引流量、D-二聚体阳性率及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C可有效地预防骨盆肿瘤术后患者DVT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估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预防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以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深静脉血栓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国际卫生技术评估机构网络、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1990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10日发表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按Cochrane Handbook 5.3系统评价对随机对照实验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系统评价和卫生技术评估文献直接提取结果.结果:使用IPC预防术后病人DVT有明显的疗效,但是与使用弹力袜及药物预防DVT的效果相比较,尚缺乏统一结论;IPC联合药物预防DVT的作用比单独使用药物或者IPC的预防效果好.结论:IPC单独及联合药物预防DVT都有明显的疗效,IPC从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药物预防DVT的替代疗法.  相似文献   

13.
外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保定市第二医院近5年来52例外科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因素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性。结果经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52例外科术后患者有17例发现DVT,DVT发生率32.7%,DVT患者中无症状者占47.1%(8/17);高龄、女性、肥胖、TG和CHOL升高、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0岁、高血压和TG水平高是外科术后患者DVT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外科医生应高度重视,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7):15-17+22
目的 研究阿加曲班联合抗血栓压力泵在预防ICU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7 年7 月~2019 年7 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ICU 重症患者共108 例,分为A、B、C 三组,A 组37 例接受阿加曲班+抗血栓压力泵治疗,B 组41 例接受抗血栓压力泵单一治疗,C 组30 例未采取预防治疗;观察三组患者1 周后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栓形成情况;比较三组患者入院时第1 天及入院后第3、5、7 天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入院时FIB 和D-二聚体比较无明显差异,A 组入院后第3、5、7 天FIB 和D-二聚体指标均低于B 和C 组,A 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快于B 组及C 组,B 组快于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 周A 组DVT 发生率0,B 组2.4%,C 组10.0%。结论 使用抗血栓压力泵能够预防ICU 中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联合阿加曲班能够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此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丹参注射液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波  徐无忌  陈青  张晓青   《中国医学工程》2005,13(6):617-619
目的评估丹参注射液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该科2000年1月~2005年2月THA患者88例,均为单侧,以就诊顺序排序,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丹参组和速避凝组.其中丹参组男27例,女17例,平均年龄(63.8±4.2)岁;速避凝组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龄(64.5±5.3)岁,术前3 d开始分别采用丹参注射液和速避凝治疗,共10 d.结果丹参组44例中7例发现DVT形成,DVT发生率15.9%;速避凝组44例中9例发现DVT形成,DVT发生率20.5%,两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可有效防止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且无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期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与静脉造影,在手术前、后检测65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21例,早期综合防治DVT,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治疗骨折。结果 该组检出DVT5例,术前检出DVT3例,术后2例。经早期的综合治疗,血栓缩小机化,无出现症状性肺梗塞,术后患肢功能良好。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前后均可发生DVT,围术期采用彩超监测与综合治疗是早期预防DVT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对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本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住院的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IPC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两组均在治疗3月后进行效果评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凝血-纤溶系统指标、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DVT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下肢腘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m)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IPC可有效改善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及下肢血液流动速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纠正血液高凝状态,降低DVT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下肢静脉血栓操与踝泵运动用于预防肺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于台州市中心医院行肺癌根治术的98例患者,依据患者术后DVT预防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血栓操组(n=61)和踝泵组(n=37);血栓操组患者采用下肢静脉血栓操预防DVT,踝泵组患者采用踝泵运动预防DVT,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Wells评分、患者疼痛程度及DVT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48h的股静脉血流峰值、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P<0.01),血栓操组患者术后48h的股静脉血流峰值显著高于踝泵组(P<0.0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8h的Wells评分危险程度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栓操组患者术后48h的DVT危险程度低于踝泵组(P<0.05);血栓操组患者术后48h的疼痛强度及疼痛影响均显著低于踝泵组及本组术前(P<0.05);两组患者的DVT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静脉血栓操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DVT预防具有积极作用,可提升股静脉血流峰值、减轻DVT风险及术后疼痛程度,但与踝泵运动相比并未降低术后7d的DVT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空气波压力联合治疗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6例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8例。所有患者术后8h开始给予利伐沙班10mg,每日1次,连续14d;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始接受空气波压力治疗,每日3次,每次持续1h,每次间隔6h,连续14d。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第4、7、14天患肢肿胀程度;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DVT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第4、7、14天患肢肿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其DVT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2.94%vs.11.77%,P<0.05)。结论利伐沙班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可减轻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程度,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