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对VMAT下基于肺等效均匀剂量的放射性肺炎预测价值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及最优化a值的搜寻。 方法 选取2015—2016年间接受过VMAT的 65例肺癌患者,根据放疗结束后有无RP分成两组,导出DVH等信息,用自编数值分析程序进行数据分析。分别计算a在-50~50区间两组肺等效均匀剂量值变化,找出两组相对肺等效均匀剂量值差距最大的a值。采用成组t检验对发生和未发生放射性肺炎的 V5、V20、V30、MLD和肺等效均匀剂量(aoptimal)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Vdose和肺等效均匀剂量(aoptimal)与RP之间关系;采用 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疾病预测模型。 结果 a=0.3时发生和未发生组肺等效均匀剂量相对差取得最大值(627.94 cGy和510.23 cGy,相对剂量差 R=23.07%)。相对差R在-50~-5区间缓慢减少,在-5~0急剧增加且在a=0.3时取得最大值;在a从 0.3~4.0区间快速减小后直到研究终点50都趋于缓慢减小趋势。传统物理容积剂量阈值相关性分析也提示肺等效均匀剂量(a=0.3时)和 V5、V10、V20、MLD有相关性(r=0.929,P<0.05)。 结论 采用VMAT技术进行胸部肿瘤放疗患者,肺等效均匀剂量(a=0.3时)能较好区分有无肺炎两组,建议肺等效均匀剂量限制在510 cGy内,肺等效均匀剂量和常规物理剂量相结合对非均匀照射条件下RP有一定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容积旋转调强治疗的单双照射技术与静态固定野调强技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方法:随机选取14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设计IMRT、双弧(Plan-d)和单弧(Plan-s)三种放疗计划,在靶区95%的体积达到处方剂量的条件下,反复优化并对比分析三种计划的同侧肺、对侧肺、心脏和脊髓的剂量学分布,以及治疗时间的长短等。结果:靶区适形度指数(CI)和不均匀性指数(HI)Plan-d要优于IMRT(P<0.05),而Plan-s与IMRT并没有太大差异(P>0.05);Plan-d对同侧肺V20、V10和对侧肺V30、V20、V5的保护均优于IMRT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lan-s与IMRT并没有太大差异(P>0.05);对于食管和心脏的保护,三种治疗技术并没有太大差异,但对脊髓的保护Plan-d和Plan-s却要优于IMRT;治疗总跳数(MU)和治疗时间(T)Plan-d和Plan-s也要少于IMRT(P<0.05)。结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VMAT的Plan-d技术较IMRT无论是靶区剂量分布、OAR的保护还是治疗时间(T)都有着明显的优势,采用Plan-d能够极大的提高放疗增益比;若是由于其他原因没法用Plan-d技术,Plan-s和IMRT技术也是完全能够满足临床要求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开展直肠癌术前VMAT同期加量(SIB-VMAT58.75 Gy)剂量学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9例Ⅱ-Ⅲ期直肠癌术前放化疗患者分别行SIB-VMAT58.75 Gy和非同期加量VMAT (VMAT50.00 Gy),SIB-VMAT58.75 Gy剂量分割模式为局部直肠病变及阳性淋巴结给予58.25 Gy分25次(2.35 Gy/次),盆腔淋巴引流区给予50 Gy分25次(2.0 Gy/次);VMAT50.00 Gy剂量分割模式为盆腔淋巴引流区50 Gy分25次(2.0 Gy/次)。利用DVH评价靶区CI、HI和OAR受量。配对t检验或配对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 两种计划均能满足靶区处方剂量要求;PTV两组CI相近(1.0±0.0、1.0±0.0,P>0.05);HISIB-VMAT58.75 Gy组差于HIVMAT50.00 Gy组(0.2±0.2、0.1±0.0,P<0.05)。SIB-VMAT58.75 Gy较VMAT50.00 Gy小肠D2 cm3稍增加(P=0.038),小肠、膀胱、股骨头、骨盆的V10-V50两种计划相近(P均>0.05)。结论 SIB-VMAT58.75 Gy计划可以满足靶区处方剂量及OAR剂量限制要求,在剂量学上安全可行,具体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待于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难以行常规分割放疗的局部晚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45Gy分15次大分割放疗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64例无法手术的局部晚期/晚期NSCLC患者。使用Pinnacle 9计划系统设计计划,并采用调强放疗或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行胸部大分割放疗(45Gy分15次)。探讨其近期疗效、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在可评价的 58例患者中 2例(3%)完全缓解,22例(38%)部分缓解,28例(44%)疾病稳定,6例(9%)疾病进展,局部控制率为90%。中位复发时间、总生存期分别为8.2、21.0个月,1、2、3年复发率分别为37%、28%、14%,总生存率分别为66%、43%、27%。放疗期间 11例(17%)急性食管炎,12例(19%)急性肺炎,13例(20%)骨髓抑制,未发现≥3级食管炎和肺炎。结论 45Gy分15次大分割放疗在局部晚期/晚期NSCLC中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可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食管癌VMAT与IMRT靶区和OAR剂量比较行Meta分析。方法 文献检索纳入相关研究,分析靶区和OAR剂量参数、机器跳数及治疗时间。结果 17项研究的323病例纳入Meta分析。VMAT计划中GTV的Dmean、在总剂量≤50.4 Gy时PTV的Dmean和在总剂量>50.4 Gy时PTV的Dmax优于IMRT (P=0.009、0.043、0.039)。心脏Dmean、V30、V40,脊髓Dmax,肺V5、V10、D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计划中肺的V15、V20、V30优于IMRT计划(P=0.001、0.000、0.023)。VMAT计划中单次照射1.8、2.0 Gy的机器跳数较IMRT计划分别减少275.4、134.2 MU (P=0.000、0.022);VMAT计划中单次照射1.8、2.0 Gy的TT比IMRT计划分别缩短323.5、193.7 s (P=0.000、0.009)。结论 VMAT计划能显著减少TT和机器跳数、提高设备使用率,降低肺受照剂量和RP发生风险。VMAT与IMRT相比在照射总剂量≤50.4 Gy时除PTV的Dmean和GTV的Dmean、Dmax外,靶区其他剂量参数均无明显优势。对脊髓和心脏保护VMAT也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化放疗序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105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化、放序贯治疗组(A组)与单纯放疗组(B组).A组采用MVP或NP方案全身化疗2周期,休息1至2周胸部放疗;B组不做化疗,胸部放疗同A组.观察近期疗效,生存期,1、2年生存率及主要毒副反应、并发症.结果 A组有效率高于B组(92.0%对65.5%),中位生存期A组长于B组(15.5个月对11.4个月),A组和B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68.0%、39.5%和60.0%、17.5%.2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χ2=4.65,P<0.05).两组在Ⅲ~Ⅳ级血液学毒性、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序贯化、放疗可提高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局部控制率,延长生存期,毒副反应可以耐受,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替吉奥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8月间收治的NSCLC患者11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替吉奥联合顺铂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周期,直至病情进展或死亡或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评价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与总生存时间(OS),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部分缓解(PR)、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均高于对照组,而疾病进展(PD)低于对照组,中位PFS、中位OS均长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顺铂为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疗效较好,患者生存时间延长,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晚期NSCLC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前瞻性地探索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8FDG-PET)的SUV值标准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标准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的客观疗效是否具有一致性。方法 初治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和晚期NSCLC患者前瞻性入组,行两周期含铂双药方案全身化疗。按RECIST标准和SUV值标准(2个周期化疗后SUV值下降大于30 %)互为盲法分别评价肿瘤客观疗效。用配对计数资料的χ2检验和κ系数检验比较18FDG-PET代谢缓解与RECIST标准的客观疗效是否具有一致性(SPSS13.0)。结果 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8例,晚期35例。18FDG-PET代谢缓解与按RECIST标准评价的疗效具有明显的一致性(P<0.001)。18FDG-PET评价NSCLC化疗客观疗效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4 %、70 %、80 %、67 %和95 %。结论 18FDG-PET可以评价局部晚期和晚期NSCLC化疗的客观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4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别施行肺叶袖状切除、肺叶袖状切除 肺动脉袖状切除(部分心包切除)、肺叶袖状切除 肺动脉袖状切除 上腔静脉部分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术.结果 4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均施行完全性手术切除(R0),无一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手术后随访期间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或)转移.讨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确诊时多数已属局部晚期病变,对该类患者施行袖状肺叶切除术、袖状肺叶切除 肺动脉袖状切除术[包括心包和(或)心房部分切除术]是较全肺切除术更为安全的手术治疗方式.对于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亦有可能手术治疗.诱导治疗及肺外科手术技巧的发展,使完整切除肺病变及受累的邻近结构(上腔静脉,肺动脉等)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易瑞沙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易瑞沙(Iressa,Ge-fitinib,ZD1839)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对化疗失败或不适宜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91例,易瑞沙250mg,口服,1次/d。对服药超过16周者进行客观疗效及毒副反应评价。结果91例患者中可评价疗效者53例,其中CR1例(1·9%),PR15例(28·3%),RR16例(30·2%),SD26例(49·1%),疾病控制率(DC=CR PR SD)79·2%,PD11例(20·8%)。肿瘤进展时间(TTP)3·5~25个月,中位TTP7·0个月。1年生存率51·7%(15/29),2年生存2/3。全部患者症状改善率(ITT)90·1%(82/91)。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依次为痤疮样皮疹25例(47·2%),皮肤干燥5例(9·4%),口腔溃疡4例(7·5%),恶心10例(18·9%),腹泻6例(11·3%),肝功能显著异常(SGPT升高)4例(7·5%)。结论易瑞沙治疗国人晚期NSCLC有效,毒副反应轻微,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学影像、计算机技术、放射物理学的快速发展使得肿瘤放疗技术不断创新,新技术的出现从理论上可能带来肿瘤放疗增益比的提高.容积旋转调强放疗作为高精度的适形放疗技术,在临床各部位肿瘤开展了应用,其在靶区剂量分布和保护危及器官方面不亚于常规调强放疗技术,同时大大减少治疗时间和机器跳数.研究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以及临床肿瘤放疗中的剂量学,可以为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更多参考,但未来还需要大量和长期的临床观察来证实新放疗技术是否使肿瘤患者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VMAT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新辅助放化疗(NCR)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1—2013年本院行术前NCRT+手术±术后化疗的162例LARC患者,男113例、女49例,年龄23~84岁(中位数56岁)。临床分期为Ⅱa、Ⅱb、Ⅱc期分别为22、11、5例,Ⅲa、Ⅲb、Ⅲc期分别为1、58、65例。放疗均使用了单弧VMAT,PTV1 50 Gy分25次,PTV2 46 Gy分25次。主要化疗方案为Xelox方案(卡培他滨1000 mg/m2+奥沙利铂100 mg/m2或130 mg/m2),均接受诱导及同期化疗(中位数3程)。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放疗计划,仅2例因3级腹泻中断放疗。放化疗期间全组累计3级血液学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与16.0%。患者距放疗结束后34~86 d (中位数53.5 d)手术,术后pCR率30.2%,R0切除率100%,低位直肠癌保肛率45.9%。术后不良反应累计发生率16.7%,术后30 d内无死亡病例。T、N期及临床分期降期率分别为85.2%、87.1%及88.9%。结论 VMAT用于LARC术前放化疗安全可行,但对长期生存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中晚期宫颈癌放疗中分别采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和5野适形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陕西省肿瘤医院首程收治112例中晚期子宫颈癌(诊断为Ⅱb-Ⅳa期)患者,随机分为VMAT和IMRT 2组,同步给予铂类增敏化疗及后装治疗,观察2种治疗方法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相当,1年总体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放射性肠炎、急性放射性膀胱炎及骨髓抑制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不良反应(放射性膀胱炎及肠炎),VMAT明显优于IMRT。结论:两种放疗方法对中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相同,但从长远意义上讲VMAT能更好的保护危及器官,有效降低放射损伤,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与当前手工试错方式设计的直肠癌VMAT计划(Manual-VMAT)相比,基于Auto-Planning技术的直肠癌VMAT计划(Auto-VMAT)能否在保证放疗计划质量同时,提高计划设计效率。方法 选取10例Ⅱ-Ⅲ期直肠癌经腹前切除(Dixon手术)术后患者,采用飞利浦 Pinnacle 9.10计划系统分别设计完成Manual-VMAT和Auto-VMAT计划。比较两种计划剂量分布和HI与CI,不同OAR的Dmean或ROI剂量体积,记录和比较两种放疗计划设计总时间和人工参与时间。配对t检验差异。结果 两种治疗计划均能满足临床剂量要求,Auto-VMAT和Manual-VMAT的HI和CI分别为0.058、0.921和0.058、0.940(P=0.972、0.115),与Manual-VMAT计划相比,Auto-VMAT的膀胱V40、Dmean和D50%分别降低25.6%、11.5%和8.9%(P=0.004、0.016、0.001),小肠V40、Dmean和D50%分别降低12.1%、5.4%和6.8%(P=0.023、0.001、0.001),左右股骨头在V30、Dmean和D50%上有所降低。Auto-VMAT和Manual-VMAT计划设计的总时间和人工参与时间分别为50.38、4.47和36.81、16.94 min (P=0.000、0.000)。结论 与Manual-VMAT计划相比,Auto-VMAT计划大大降低计划设计中人工参与时间,提高了计划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放疗中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取 20 例宫颈癌术后患者,在Eclipse计划系统中分别对每例患者进行容积旋转调强和7野固定野调强放疗(7IMRT)计划设计,比较两种技术的靶区的适形指数、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VMAT 技术靶区的平均剂量为52.05 Gy,高于 7IMRT技术的51.46 Gy(P<0.05),靶区的均匀性指数与适形度优于7IMRT 技术,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 VMAT 比7IMRT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肠、膀胱的V30、V50 、Dmean较7IMRT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直肠和股骨头的保护性上,两种放疗技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MAT技术较IMRT技术可得到更好的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值得在临床中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比较同步放化疗±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局部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建湖县人民医院和盐城市三院放疗科收治的3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0例,同步放化疗+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和对照组(18例,同步放化疗)。两组患者均行三维适形常规分割放疗和TC方案化疗。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总生存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56%(P=0.046)。随访截至2018年5月,观察组、对照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5%、61%(P=0.457),总生存率分别为32%、26%,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2.8(95%CI为20.5~23.5)、21.3(95%CI为15.9~26.0)个月(P=0.633)。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5%、78%(P均>0.05)。结论 同步放化疗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局部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显著,对延长远期生存也有一定作用,且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针对乳腺癌容积旋转调强(VMAT)计划设计,建立射野边界自动外放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在Pinnacle3 9.10计划系统制定乳腺癌边界外放的VMAT计划(E-VMAT):在计划CT图像的乳腺表面中间位置设置虚拟组织补偿物(P-bolus),将它作为靶区的一部分,进行VMAT计划优化计算,实现射野边界自动外放,然后保持优化得到的射野参数,去除P-bolus后进行最终计划剂量分布计算。选取10例乳腺癌患者,对比E-VMAT计划与常规VMAT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和计划执行效率。结果 在射野方向观图上,能观察到E-VMAT方法实现射野钨门和MLC叶片在胸廓方向上的位置外放到皮肤以外。两类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相似,计划执行效率一致(P>0.05)。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VMAT射野边界自动外放,防止由患者呼吸运动和(或)摆位误差引起的靶区漏照;方法不需要编程实现,适用于不同计划系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VMAT和静态IMRT技术在宫颈癌放疗中所致患者全身当量剂量。方法选取2014年间收治的9例宫颈癌放疗患者, 针对每例患者设计出VMAT和IMRT计划。在进行VMAT和IMRT治疗中,使用热释光剂量计(TLDs)测量每例患者在剑突和眉间位置上的当量剂量Hp(10),并基于剑突位置上测量的当量剂量估算出患者全身当量剂量。配对t检验二者差异。结果采用VMAT技术在每例患者剑突和眉间位置上测量的当量剂量均低于IMRT技术。当给予患者50 Gy处方剂量,选取患者剑突位置的平均当量剂量作为代表患者全身当量剂量时,WMAT和IMRT放疗技术所致患者的全身当量剂量分别为364 mSv和538 mSv。结论 VMAT技术比IMRT技术可导致患者更低的全身当量剂量, 可降低辐射诱发癌症发生的危险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