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肿瘤是一种由多种致癌基因功能的获得,抑癌基因功能的丢失以及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复杂疾病。肿瘤细胞的表型异质性、细胞生物学背景以及肿瘤微环境是决定肿瘤发展过程的关键因素。体外三维细胞培养(three-dimensional cell culture,3DCC)可以更好地模拟真实的肿瘤细胞微环境,对探索肿瘤的发生、侵袭以及转移的分子机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对3DCC的建立方法及其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相比于传统的二维肿瘤细胞培养,三维肿瘤球技术不仅为肿瘤细胞提供与体内相似的生长环境,而且还能最大程度地维持肿瘤细胞的生理功能,因此广泛地应用于肿瘤学研究。特别是三维肿瘤球保留了体内细胞所处微环境的物质及结构基础,更接近于实际的病理生理环境,提高了肿瘤细胞对药物的耐受性,是评价肿瘤治疗手段和肿瘤耐药研究的理想体外模型。本文重点综述了三维肿瘤球形态及微环境诱导产生耐药机制方面的研究,并提出现阶段三维肿瘤球模型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4.
体外三维肿瘤在肿瘤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多进展。为进一步探索三维肿瘤模型的构建方法,了解肿瘤细胞在三维模型中的侵袭、转移及凋亡等生物学机制及三维肿瘤模型在肿瘤治疗研究中的应用,本文对三维肿瘤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在肿瘤研究中的主要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6.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在纵隔转移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加量放射治疗在纵隔转移肿瘤中的应用。方法66例纵隔转移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放组和普放加三维适形组,每组33例。普放组常规分割,2Gy/次,5次/周,先予前后野治疗;40Gy后缩野,采用斜视避脊髓加量,总量58-66Gy,平均61Gy;普放加三维适形组前40Gy次采用同样治疗方案,然后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Gy/次,5次/周,加9—13次不等,总量64—79GyY。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全部治疗计划,近期疗效两组分别为: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11%、23%,部分缓解(PR)率分别为60%、71%,无进展(NR)率分别为29%、6%,其中普放组3个月内死亡1例。两组1 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分别为37%、19%、1 2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分别为52%、35%,1 2级急性放射骨髓抑制分别为55%、62%。1 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和1 2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两组间有差异显著性。结论三维适形加量放射治疗在纵隔转移肿瘤中有良好的应用,急性放射性反应轻微,近期疗效好于传统普放治疗。 相似文献
7.
8.
肿瘤细胞在机体内所处的微环境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等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淋巴转移是肿瘤的主要转移方式之一,而肿瘤微环境中的一些特殊因素可促使肿瘤更容易、更早地发生淋巴转移.目前国内外对肿瘤微环境及肿瘤淋巴转移的研究颇多,本文就肿瘤微环境在肿瘤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做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研究人肺癌细胞A549在自组装纳米短肽RADA16三维基质材料中培养时的细胞学行为,揭示肿瘤细胞在三维环境与传统二维环境中培养的差异。方法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材料进行表征;MTT检测细胞对5.氟尿嘧啶的敏感性;黏附性实验分析二维及三维培养的细胞对胞外基质蛋白(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纤粘连蛋白)黏附率的差异。结果RADA16形成了类似体内细胞外基质的纳米纤维网络。A549在三维基质中的状态较好,随着时间增加、抗药性增加,药物敏感性降低。对不同的胞外基质蛋白黏附率揭示,与二维培养的细胞相比,RADA16三维培养的细胞克隆对不同胞外基质蛋白的黏附性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细胞在RADA16三维培养中,细胞的生长、形貌、药敏性及对胞外基质黏附性等细胞行为与二维培养的细胞具有显著性差异,展示了纳米短肽材料在细胞三维培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高转移的人巨细胞肺癌PG细胞株血行转移的裸鼠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高转移的人巨细胞肺癌PG细胞株建立血行转移裸鼠模型,为探索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模型.方法 用高转移的人巨细胞肺癌PG细胞株经左心室接种棵鼠,采用MRI观察转移灶形成时间、部位,12周后取转移灶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HLA-ABC蛋白的荧光强度.检测母代细胞、转移灶培养细胞下列指标: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细胞周期分析,并进行比较.结果接种6周时,在MRI下可见裸鼠有转移灶形成.10周时有30%裸鼠形成转移灶.MRI提示转移灶位于脑、胸椎、左肾上腺.母代细胞、转移灶培养细胞在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细胞周期无显著差异.结论高转移的人巨细胞肺癌PG细胞株血行转移的裸鼠模型的建立,为研究肺癌转移提供了新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个适宜的食道鳞状上皮细胞癌(ESCC)体外转移研究模型。方法将ESCC细胞系HK2置于未处理细胞培养皿中培养、传代,筛选出具有非锚定依赖生长能力的细胞株。以体外侵袭实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比较、验证筛选细胞系与母代细胞的侵袭能力和非锚定依赖生长能力。利用比较蛋白质学的方法分析筛选细胞与母代细胞间的蛋白表达图谱差异。结果成功筛选出具有较高转移能力并可传代培养的HK2-AD细胞株。HK2和HK2-AD细胞侵袭至小室膜反侧的细胞数分别为(16.7±2.5)和(28.7±7.4),软琼脂集落生成实验表明,HK2和HK2-AD细胞形成的集落数分别为(16.8±3.2)和(25±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K2-AD细胞中一些与细胞运动、细胞无氧代谢及抑制凋亡相关的蛋白质分子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利用肿瘤细胞的非锚定依赖生长特性建立了一个高转移能力、呈三维生长的HK2-AD细胞株,为ESCC肿瘤转移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提供了一个有价值且易于操作的食道癌转移体外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4.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原发性心房肿瘤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对原发心房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RT-3DE检查30例原发心房肿瘤,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术后ECG复查随访.结果 原发心房肿瘤的RT-3DE图像特征明显:根据RT-3DE图像特征对30例原发心房肿瘤全部做出正确诊断.所有心房肿瘤RT-3DE均实时显示与肿瘤大小相同的立体形态图像;心房黏液瘤立体形态图像与心房壁界限明显,都通过一短蒂与房间隔或心房壁相连,瘤体以蒂为固定点随心脏收缩、舒张在心房与房室瓣口之间往返运动;心房黏液瘤收缩期瘤体导致房室瓣相对关闭不全,舒张期瘤体导致房室瓣相对狭窄,但瘤体不引起房室瓣器质性病变,瘤体摘除后房室瓣功能即恢复正常;恶性心房肿瘤立体形态图像与心房壁关系密切,界限不明显,接触范围广泛,无蒂,瘤体不随心脏收缩、舒张运动.结论 RT-3DE比二维超声心动图更清晰显示原发心房肿瘤全貌形态,黏液瘤与恶性心房肿瘤图像特征差别明显,RT-3DE是诊断原发心房肿瘤简便、快捷和准确的检查方法,RT-3DE对原发心房肿瘤具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对肿瘤细胞凝集的影响以及血清凝集肿瘤细胞活性测定的意义。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凝集实验和实验性转移模型等 ,以及以热变性、酶消化和盐析等方法处理血清。结果 :血清诱导促进高转移潜能肿瘤细胞凝集 ,以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凝集肿瘤细胞活性最高 ,其对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为 90 6% ,特异性为92 1% ,准确性为 91 3%。糖肽能有效地抑制血清诱导的黑色素瘤B16 细胞凝集及其实验性肺转移。此外蛋白酶及高碘酸处理血清可使血清凝集肿瘤细胞活性极大的降低 ,正常人及良性瘤患者血清活性对热较稳定 ,而恶性肿瘤患者血清活性则比较敏感等。结论 :血清中存在肿瘤细胞凝集因子 ,正常人及良性瘤患者血清中因子可能主要是糖蛋白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则可能还有少量氨基多糖和凝集素类。血清可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凝集促进肿瘤转移。此外 ,血清凝集肿瘤细胞活性与肿瘤转移相关 ,其在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及预后方面可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肿瘤干细胞学说是近些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个学说,该学说认为肿瘤起源于肿瘤干细胞,是一种干细胞疾病,肿瘤组织中存在的一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肿瘤干细胞,它们具有无限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增殖能力,是肿瘤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SC与多种实体肿瘤,如乳腺癌、脑肿瘤以及前列腺癌等密切相关。CSC学说在向传统观点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数量和型别分布,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最新CanPatrolTM CTCs分型检测技术,基于滤膜法收集22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TCs,通过RNA原位杂交、分支DNA技术对循环肿瘤细胞内的上皮、间质标志物mRNA进行荧光检测,将CTCs分成上皮型、混合型、间质型,分析其与年龄、性别、临床病理分期和是否远处转移的关系.结果 90.05%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检出CTCs,3个型别里混合型CTCs检出比例最高.总CTCs,上皮型、混合型、间质型CTCs数量与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间质型CTCs是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中,数量和分型均有重要价值,其中间质型CTCs可能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分期及远处转移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8.
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对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治疗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在初治及复发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OGCT)患者中对肿瘤复发及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0年6月~2003年6月收治的OGCT患者102例,记录初治及复发手术时进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的情况、病理及其他可能与预后相关的因素.采用cox回归进行与肿瘤复发相关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初治及复发病例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与疾病预后无显著相关性.初治时肿瘤FIGO分期、化疗方案、手术彻底性和是否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是影响疾病复发的显著性因素,其中化疗方案的影响最大.对化疗方案分层后,在博莱霉素 足叶乙甙 顺铂(BEP)或顺铂 长春新碱 博莱霉素(PVB)方案化疗时,是否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与肿瘤复发无显著相关性,而在其他方案化疗组及未化疗者中,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显著减少复发.在复发病例中仅手术彻底性与复发后生存时间相关,复发手术是否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与复发后生存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与OGCT的预后无明确的负相关性,对已进行手术而未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者,如已开始化疗,无须再次手术,可根据初次手术的结果行BEP或PVB方案规范化疗;对于初治患者,如有足够熟练的手术技巧,在尽量进行肿瘤细胞减灭的同时,应行该术式;对于复发患者,手术的目的是进行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