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IPSA联合宫颈中心加量方式在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IC/IS)治疗中剂量学方面优势。方法:选取宫颈癌(Ⅱ B期)经调强放疗45 Gy分25次后局部病灶≥5 cm患者46例,行宫腔管及插植针植入,在CT图像上勾画高危临床靶体积(HR-CTV)、直肠、膀胱、乙状结肠及宫颈加量区宫颈中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剂量学优势,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临床治疗方式。方法 共纳入52例经体外放疗后肿瘤消退不明显、剩余肿瘤仍>5 cm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应用宫腔管和自由金属针组成的“混合”施源器对患者进行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勾画高危CTV (HR-CTV)、中危CTV (IR-CTV)及OAR。将体外照射与近距离治疗的EQD2相加。评价HR-CTV和IR-CTV的D90、D100及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的D2 cc值。结果 HR-CTV的D90平均值为(88.4±3.5) Gy。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的D2 cc分别为(81.1±5.6)、(65.7±5.1)、(63.1±5.4) Gy。100%患者膀胱、乙状结肠的D2 cc≤90、≤70 Gy,89%患者直肠的D2 cc≤70 Gy。结论 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有明显剂量学优势,临床或许可行,但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逆向模拟退火法(IPSA)和等剂量线手动优化法在局部晚期宫颈癌组织间插植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提供更佳的计划优化方式。方法 纳入的104例宫颈癌患者均行盆腔体外放疗及5次组织间插植治疗,患者每次BT时均同时采用IPSA和等剂量线手动优化两种计划方式进行剂量优化,配对t检验两种计划方式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两组间HR-CTV D90、D100以及IR-CTV D90剂量无明显差异,但IPSA组IR-CTV D100为(58.36±2.06) Gy,明显高于等剂量线手动优化组(53.99±2.17) Gy (P=0.025)。OAR方面,IPSA组直肠D2cc为(68.53±2.85) Gy,明显优于手动优化组(71.77±1.79) Gy (P=0.002);膀胱D2cc手动优化组优于IPSA组,乙状结肠D2cc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SA组靶区剂量HI及CI均优于等剂量线手动优化组,靶区OI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结论 与等剂量线手动优化法相比,IPSA法可提高肿瘤组织的照射剂量,降低直肠D2cc受量,提高靶区CI和HI,是临床上更可取的计划优化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宫颈复发癌患者的新方法,分析其剂量学优势。方法 16例接受过手术和术后辅助性体外放疗的宫颈复发癌患者接受了CT引导下金属针植入的组织间插植治疗。给予高危临床靶区(HR-CTV)6 Gy 6次剂量。评价本次近距离治疗肿瘤靶区HR-CTV D90;之前的体外照射和本次近距离治疗累加的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D2 cm3值。结果 HR-CTV D90的平均值为(52.5±3.3) Gy。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累加D2 cm3分别为(85.6±5.8)、(71.6±6.4)、(69.6±5.9) Gy。每次近距离治疗金属针的平均使用量为(6.1±1.5)。实际1年OS、LC分别为81%、69%。结论 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对宫颈复发癌具有很好的DVH参数和较小的并发症,或许临床是可行的,但其远期临床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 分析研究宫颈癌局部转移的精准影像解剖部位,设计制作普遍适用于宫颈癌宫旁远端转移患者的经阴道插植模板,引导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方法] 基于498例ⅡB~ⅣA期宫颈癌患者局部转移部位的影像解剖分析,以及盆腔外照射后肿瘤回缩变化,设计制作经阴道插植模板,应用于20例盆腔外照射后宫旁残留癌肿≥3cm的宫颈癌患者,引导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结果] 498例局部晚期宫颈癌中,98.5%宫旁转移发生在盆隔之上、腹膜之下,在阴道上1/3处贴近阴道侧壁,在宫颈阴道两侧2~4点和8~10点之间,向上:依次沿阴道直肠韧带、骶韧带向侧后方蔓延,沿主韧带向侧前方蔓延,呈扇形逐步远离宫颈阴道侧壁达侧盆壁,发生宫旁远端转移。盆腔外照射后,97.5%宫旁残留癌肿距宫腔管的距离一侧≤3.5cm、另一侧≤2.5cm,上缘在宫颈内口水平,3%为前后极不对称癌肿。基于此解剖,设计一组经阴道圆柱体插植模板,周边8~10个直针孔,6~12点连线上3个宫腔管孔,在两侧壁2点~4点之间和8点~10点之间有1~2排斜孔。该阴道模板引导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初步应用于20例盆腔外照射后一侧宫旁残留癌肿>3cm或前后极不对称的宫颈癌患者:平均高危临床靶区体积(HR-CTV) (60.4±20.8)cm3;平均剂量 HR-CTV D90 86.7Gy (EQD2 α/β10),膀胱2cc 76.1Gy (EQD2 α/β 3),直肠2cc 68.7Gy (EQD2 α/β 3),乙状结肠2cc 65.9Gy (EQD2 α/β 3)。放疗后3月完全缓解(CR)18例、部分缓解(PR)2例,无3~4级急性期放疗并发症发生。[结论]该阴道插植模板设计合理,引导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操作简单,损伤小,可重复性好。对于盆腔外照射后宫旁残留癌肿≥3cm者,获得了更好处方剂量的HR-CTV靶区覆盖,较好保护危及器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D打印模板辅助标准化施源器在宫颈癌影像引导自适应近距离治疗(BT)中的应用。方法 对 23例外照射(45Gy分25次)后宫旁受侵袭范围较大的 ⅢB期宫颈癌患者行MRI引导自适应BT,处方剂量为7 Gy/次,共4次。根据外照射前后MRI中肿瘤消退情况确定BT范围,预估应用标准化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IC+IS)施源器剂量欠量区域。对欠量区域虚拟经会阴组织间插植针道,并优化植入角度、间距、深度等。应用图形设计软件设计辅助插植模板,并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辅助模板,并与标准化施源器结合紧密。在全麻条件下超声引导完成IC+IS,术后对患者行MRI定位扫描。将定位MRI传入治疗计划系统进行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并给予IC+IS治疗计划设计优化,最终完成计划评估及治疗。结果 3D打印个体化插植模板平均打印时间为(3.5±1.0) h,辅助模板共引导植入插植针382根,单分次(4.2±1.5)根,剂量权重比为(16.49±9.50)%。靶区EQD2Gy,α/β=10剂量高危靶 区D90%为(90.45±3.03) Gy,中危靶 区D90%为(66.46±3.68) Gy。膀胱、直肠、小肠、乙状结肠的 D2cm3EQD2Gy,α/β=3分别为(82.69±2.60)、(73.20±2.52)、(69.35±3.32)、(69.39±3.27) Gy,均满足临床剂量要求。1年和 2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6%和87%、87%和70%、96%和78%。结论 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辅助插植施源器可以有效弥补现有标准化施源器在 ⅢB期宫颈癌临床BT时大体积靶区剂量的不足,为晚期宫颈癌BT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局部晚期宫颈癌采用标准三管施源器的腔内后装(tandem and ovoid)与腔内结合组织间插植后装的剂量学差异。方法:CT引导下的三维适形近距离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20 例,间隔采用三管式腔内后装与腔内结合组织间插植共 72次。 按照施源器的不同分成 2个组,每组 36 次,对靶区剂量、危及器官等进行比较。结果:在给予A点相同处方剂量的情况下,HR-CTV D90、D100在三管式腔内后装组与腔内结合组织间插植后装组中分别为(590.0±46.4)cGy、(471.2±66.2)cGy,(502.8±67.7)cGy、(335.9±46.0)cGy,P<0.05),膀胱、直肠、乙状结肠D2cc均相近(P=0.85、0.28、0.53)。结论:采用腔内结合插植后装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比三管式腔内后装可获得更高的靶区剂量,但长期疗效及晚期反应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3D-IGBT局部晚期宫颈癌的剂量学优势。方法 分析2013—2014年于本院接受根治性外照射及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3D-IGBT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 45例,FIGO分期(2009年)为 ⅠB2—ⅣA期。同一患者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 192Ir治疗后,在原影像上去掉插植针作用,仅使用腔内施源器制定治疗计划。比较前后两组计划中高危CTV的 D90%、中危CTV的 D90%和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小肠的 D2 cm3剂量学差异,并行配对t检验。结果 共制定260次后装治疗计划, 其中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计划 130例、腔内治疗计划 130例。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较腔内治疗高危CTV的 D90%、中危CTV的 D90%显著增高(P=0.000、0.000),膀胱、直肠的 D2 cm3显著降低(P=0.000、0.006)。结论 局部晚期宫颈癌使用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3D-IGBT在获得更高靶区剂量的同时降低了膀胱、直肠受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等效均匀剂量(EUD)在宫颈癌腔内联合插植近距离治疗(BT)计划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腔内联合插植BT的宫颈癌患者20例,分别进行基于EUD和混合EUD (h-EUD)计划的优化设计,分析比较计划结果与预先的混合逆计划优化(HIPO)计划间剂量学差异。为进一步评估EUD目标在优化设计中的作用,对所有病例增加了虚拟的均匀组织间插植实验。结果 3种优化计划具有相似的适形指数,与HIPO计划相比,EUD计划的膀胱、直肠、小肠平均D2cm3分别减少了0.22、0.23、0.28 Gy,平均EUD分别减少了0.14、0.20、0.15 Gy;h-EUD计划的膀胱、直肠、小肠平均D2cm3分别减少了0.16、0.22、0.24 Gy,平均EUD分别减少了0.20、0.13、0.16Gy (P均<0.05)。在虚拟插植实验中,EUD目标能对危及器官提供更加显著的剂量改善。结论 宫颈癌腔内联合插植BT采用EUD优化方法能在保证靶区剂量基本一致,并有效降低正常组织受量、改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三维宫旁插植后装放疗与体外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放疗后宫旁残留后程加量中对靶区、膀胱、乙状结肠及直肠的剂量学对比研究.方法 12例局部晚期宫颈癌在完成全部放疗后宫旁残留进行宫旁后程加量,用ONCENTRA治疗系统分别设计三维后装放疗计划及体外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利用体积直方图分别评价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的受照剂量;比较两组间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受照剂量的差别.结果 两种放疗方法均能很好覆盖靶区,满足计划要求,三维插植后装放疗直肠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3.24±1.21)Gy、(2.98±1.01)Gy、(2.43±0.87)Gy,膀胱平均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2.04±0.58)Gy、(1.82±0.56)Gy、(1.46±0.32)Gy,乙状结肠平均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1.37±0.61)Gy、(0.91±0.24)Gy、(0.76±0.19)Gy.体外调强放射治疗直肠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4.84±1.34)Gy、(4.32±1.12)Gy、(3.76±1.01)Gy,膀胱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3.43±1.12)Gy、(3.10±1.02)Gy、(2.69±1.01)Gy,乙状结肠平均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2.37±0.98)Gy、(2.05±0.78)Gy、(1.77±0.88)Gy.与体外调强放疗计划对后程加量中相比,三维宫旁插植后装放疗对直肠、乙状结肠、直肠的剂量更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CT图像引导下三维宫旁插植后装放疗在宫旁残留后程加量中对膀胱、乙状结肠及直肠的保护更好,将能降低膀胱、乙状结肠、直肠并发症出现概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膀胱体积变化对宫颈癌近距离治疗中肿瘤和正常组织受量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首诊的66例拟行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治疗方案采用外照射放疗同期化疗加近距离治疗。均采用同期顺铂40 mg/m2每周方案化疗,外照射均采用常规分割外照射放疗,1.8~2 Gy/次,1次/天,5次/周,盆腔预防放疗剂量45 Gy/25次,阳性区域转移淋巴结处方剂量55~57.5 Gy/25次。后装采用三维自适应近距离放疗,A点剂量6 Gy每次,共4次,采用宫腔管和双侧阴道穹窿管或环形施源器,在定位CT图像上勾画高危临床靶区(high risk clinical tumor volume,HRCTV)、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制定后装治疗计划后行近距离放疗。结果:后装近距离治疗期间,随着膀胱体积增大,膀胱D1cc、D2cc接受的放疗剂量逐渐升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小于49.25 ml膀胱体积组膀胱受辐射量最小。而膀胱体积的变化不影响直肠D1cc和D2cc、乙状结肠D1cc和D2cc、HRCTV D90和HRCTV D95。随着后装次数的增加,膀胱体积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虽然第一次后装时膀胱体积与第二、三次后装时膀胱体积无统计学差异,但是第一次后装时膀胱体积与第四次后装时膀胱体积有统计学差异(P=0.02)。结论:近距离治疗过程中控制膀胱体积可以减少膀胱受照射剂量,近距离治疗期间控制膀胱体积小于49.25 ml可能是一个更好地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局部晚期宫颈癌三维适形近距离治疗Utrecht与Ring施源器剂量学差异。方法 MRI引导的三维适形近距离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25例,间隔采用Utrecht与Ring施源器,共96次。按照施源器不同分成2个组,每组48次,其中26次先采用Ring施源器,22次先采用Utrecht施源器。考察高危CTV体积和在A点水平处宽、厚、D90;OAR的D2 cm3;V7 Gy 、W7 Gy,A、T7 Gy,A、W/T7 Gy,A;配对t检验差异。结果 Utrecht与Ring组高危CTV体积、在A点水平处宽、厚、D90均相近(P=0.487、0.340、0.857、0.921);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小肠D2 cm3均相近(P=0.136、0.802、0.985、0.458);V7 Gy 、T7 Gy,A相近(P=0.076、0.435),W/T7 Gy,A为Utrecht组大于Ring组(P=0.002)。结论高危CTV在A点水平处较宽,且在A点水平处宽厚比大的患者,适合采用Utrecht施源器。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AND PURPOSE: In this study on PDR treatment planning of utero-vaginal carcinoma, we analysed the dosimetry of traditional X-ray based plans as it presents on MR images. The potential gain of MRI-based dose optimisation was assessed. PATIENTS AND METHODS: Sixteen patients boosted with PDR brachytherapy after external beam therapy were included. The clinical X-ray based plans were projected on MR images. The GTV, HR-CTV and IR-CTV were retrospectively contoured, as well as the bladder, rectum and sigmoid colon. The dose in the critical organs and target coverage was investigated. In a second phase, the plans were manually optimised using the MR information. The objectives were to lower the dose in the critical organs (85Gy(alphabeta3) for bladder, 75Gy(alphabeta3) for rectum and sigmoid colon) and to increase the HR-CTV dose to D9085Gy(alphabeta10). RESULTS: In the X-ray based plans, D(2cc) in bladder and sigmoid colon exceeded the tolerance doses in 10/16 and 7/16 patients, respectively. Coverage of the IR-CTV with the 60Gy(alphabeta10) was acceptable. D90 of the HR-CTV was below 85Gy(alphabeta10) in 13 out of 16 patients. After optimisation, the dose constraints in the OAR were not exceeded anymore in any patient. The average D(2cc) dose reduction was 7+/-6Gy(alphabeta3) in the bladder and 7+/-4Gy(alphabeta3) in the sigmoid colon for those patients in which the dose constraint was initially exceeded. In addition, an average dose increase of 3Gy(alphabeta10) was accomplished in the HR-CTV. CONCLUSIONS: MRI-based dose optimisation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reduce the dose delivered to the critical organs and to improve target coverage.  相似文献   

14.
肖艳  成慧君  王莉  杨柳  于晓 《癌症进展》2020,(5):496-499
目的探讨后装腔内插植放疗与三维后装腔内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与剂量学差异。方法将212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106例)和B组(106例)。在体外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的基础上,A组采用后装腔内插植放疗,B组采用三维后装腔内放疗。对比两组近期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剂量学差异。结果B组患者高危临床靶区D100、D90和中危临床靶区D100、D90均明显低于A组,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的D2cm3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装腔内插植放疗能够在提升肿瘤组织受照剂量的同时,降低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提升近期缓解率、控制率,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