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课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是源于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它不仅涵盖了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而且还涉及到基本的临床操作技能。中医诊断学是我校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我校所有本科专业均开设了该课程。该课程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内容零散、包含许多中医术语,传统灌输式授课法容易给学生带来枯燥乏味、抽象繁杂的感觉,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分析思维能力,本教研团队一直致力于改革和探索新型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已经实践过的教学方法有PBL 教学法[1]、慕课、网络资源共享课[2-3]、数字化实验实训课程等[4]。  相似文献   

2.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教协同深化中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加强中医临床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的创新,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丰富和完善,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通过线上"国家级名老中医微信小课堂""百度云资源共享""腾讯会议APP学习交流小课堂""问卷星中医经典网络测评",结合线下"中医经典小课堂""肾病科疑难病例讨论""科研组会学习"混合式教学实践,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式学习的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为培养高质量的中医临床人才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主要针对当前高等中医院校教育中《金匮要略》教学现状,提出基于"课程-竞赛-临床"中医经典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尝试,构建"课程-竞赛-临床"的教学体系,尤其注重真实案例与中医经典的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对《金匮要略》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临床辨治能力.  相似文献   

4.
培养中医临床经典思维及应用能力是提高中医学生临床胜任力的关键。目前临床能够熟练运用经典理论与方药的学生较少,因此形成有效提升中医经典思维和实践运用能力的中医经典教学模式和方法成为提高学生胜任力的强助力。中医经典教学改革在明确以中医经典临床思维的应用转化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比例、开展“经典晨读”等途径,增加技能性知识和价值观的引导,夯实记忆性知识的精熟度;同时采取“对分课堂”为核心的渐进式三阶段教学法。结果发现学生的中医经典识记和应用能力获得明显提高,临床胜任力达到一定的提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培养为目标,探索基于学习产出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方法]以学校中医学专业为试点,通过参考OBE教育模式,分析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确立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并以全国中医学医师资格分阶段考试成绩为依据,比较其他医学基础课程的掌握率,说明OBE教育模式下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成果。[结果]学校中医学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多元化培养与师资现状之间的矛盾加剧等不足,而参考OBE教育模式,即可确立"细化实验教学目标,定义学习产出"等改革措施。通过实践,在全国中医学医师资格分阶段考试中,学校中医专业学生解剖学科认知层次的掌握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3.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其他医学基础课程的掌握率。[结论]基于OBE的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运用、综合等高阶层认知能力,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室利用率,能较为全面评价医学生岗位能力培养效果,从而有效促进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证中医经典阅读创新模式对提升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成效和价值。[方法]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从分析中医经典的精神内涵入手,审视当前中医经典教育的现状,并以浙江中医药大学“远志阅读”实践为例,探究通过构建中医经典阅读教育体系和立体模式开展中医经典阅读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效果。[结果]通过对比,发现“远志阅读”实施后大学生医学文献年借阅量较实施前增加20%,借阅医学文献和借阅其他文献之比由实施前的不足10%提升到20%以上,学生中医药文化学习自觉增强,学习自主性得到提高,系统思维和知识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结论]中医经典阅读创新模式助力学生建立系统的个人知识体系达成学业目标,厚植中医文化自信,对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成效明显,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7.
为培养中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在课堂讲授中医经典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引入病案教学法,将理论与临床病案相结合。通过教学实践,经典病案的讲解、分析及病案的筛选,建立病案数据库。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中医经典课程的兴趣,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又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用中医辨证思维,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适应中医经典课程的“基础+临床”复合型形成性评价体系。[方法]选择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级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2个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每班60人,对《金匮要略》课程的教学进行评价。对照班采用传统形成性评价体系,由平时成绩(出勤情况+课堂提问)、期末考试、案例分析构成;实验班采用“基础+临床”复合型形成性评价,由平时成绩(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小组组长评价+小组成员互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案例分析(讨论心得+临床实践)组成。课后采用调查问卷了解实验班对本课程“基础+临床”复合型形成性评价实施效果的反馈评价。[结果]实验班总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案例分析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评价效果认同方面,实验班学生认为“基础+临床”复合型形成性评价体系更能增强对中医经典的学习兴趣。[结论]在高等中医院校中医经典课程教育中,基于“基础+临床”复合型形成性评价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习兴趣与锻炼中医临床思维上比传统的形成性评价更有优势,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中医学经典课程《金匮要略》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病案模拟一学生诊查一导入原文”三步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认为该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经典课程的兴趣;培养大学本科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病案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导课堂及自主学习、更好地深入理解《金匮要略》原文的能力。因此,《金匮要略》“病案模拟一学生诊查一导入原文”三步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当前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与临床脱节的问题,适合在中医经典课教学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解决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遇到的学生主动性差、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综合考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情,根据课堂反馈、问卷调查等结果及时调整教学,采用学案、小组讨论、课堂汇报等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果]教师应在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的基础上,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建立中医思维。在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加入学导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将课堂反馈、阶段测验、问卷调查等多种反馈形式结合,以反馈促进教学;同时,通过"阶段性自我指导模式"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结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师单向授课转变为师生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助于改善中医基础理论本科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改良翻转课堂模式,提升中医妇科临床能力的培养效果,并设计相应评价体系。[方法]以门诊或住院真实病例为依据,编写案例脚本,把课前视频制作权交给学生,模拟呈现就诊场景。观看视频,依据临床能力评价表进行组间评价。教师点评,提出需展开讨论的问题。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协作学习。参考美国高等院校协会VALUE评价量表,设计评估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体系。[结果]学生在演练和录制视频的过程中,能协作学习该病种的病史特点、临床表现及诊疗常规。已初步设计完成评估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体系。[结论]改良翻转课堂模式有利于培养和评估中医妇科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应注重3个贯通,即医学与哲学的贯通、中医与西医知识点的贯通、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贯通。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从而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创建中医诊断学“医教协同”教学模式,实施核心要素主线贯通的“精准滴灌”式教学法,以强化学生诊法、辨证知识的整合与内化,使学生尽快形成中医基本思维。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实现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升,且运用中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中医药文化更加自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针灸古医籍的热情和兴趣,提高阅读针灸古医籍的能力,使古代针灸医籍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方法] “诵、解、别、明、彰”历来被视为学习中医经典的必经之路,基于《针灸医籍选读》课程特点,应用现代语言,重新解读该五步法,并应用于实际教学。[结果] 现代语言解读下的“诵、解、别、明、彰”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可逐步引导学生对经典理论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针灸古医籍的热情,提高阅读针灸古医籍的能力。 [结论] 应用现代语言解读“诵、解、别、明、彰”经典学习五步法,可提高学生阅读针灸古医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促进针灸经典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思考如何基于课程化思想更好地开展现代中医师承教育,以期为中医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多可能性。[方法]从现代中医师承教育的内涵和发展现状出发,提出“师承教育课程化”的理论观点,并基于中医师承教育与后现代课程观的契合之处,融入“4R”课程设计标准,从目标、内容、形式和评价四方面论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师承教育课程化的探索与实践,再结合理论和实践,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现代中医师承教育。[结果]在后现代课程观指导下,发展现代中医师承教育需要从师承制度、育人意识和反馈机制几个方面出发,通过建立严格的师承教育制度,强化师承课程化意识,注重即时反馈等手段,切实提高师承教育育人效果。[结论]“师承教育课程化”是现代师承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师承教育更好地融入院校教育,提高中医人才的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建立符合中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方法]中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与综合院校相比实验动手能力较弱,综合院校微生物学课程培养体系并不完全适用。必须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中医院校生物类学生要求。[结果]明显增强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微生物学实验的学习效果。[结论]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和构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培养模式。[方法] 梳理当前中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现状和培养困境,依托中医临床基础国家重点学科平台,开展中医特色“科研创新启蒙”课程建设和“导师组启发”+“研究生探索”培养方式的探索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构建适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培养模式。[结果] 当前中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存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和国家社会相关需求不断提高的重要矛盾,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主要面临生源科研基础薄弱和导师队伍教育教学能力“偏态化”两大问题。团队所建设的中医特色“科研创新启蒙”课程能较好的完成低年级研究生“科研创新”启蒙教育,提升其基本科研能力。团队所构建的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的“导师组启发”+“研究生探索”的培养方式,能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课题设计和科研创新能力,促进优质科研成果的产出。[结论] 浙江中医药大学通过构建“科研创新”的培养模式,开设了具有中医特色的“科研创新启蒙”课程,并探索了较优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该模式明显提升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产出,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型教学模式提出的,是指融合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研究型教学模式含有两个基本的内容:其一是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模式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其二是学习过程与研究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多样化。中医内科学课程在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着重在课程讲授、课程论、课程讨论、课程考试、教师队伍建设等教学环节进行探索.试图使学生从课堂理论教学迅速适应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下,探究中医骨伤科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方法]从临床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出发,分析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以骨科临床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为目的与手段,选择"以研究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中医骨伤科学规培研究生临床科研综合能力。[结果]经过3年的探索与实践,教师作用由"传授"转向"引导",教学模式由"重教"转向"重学",培养过程中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研究生临床科研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通过3年的实践,共培养中医骨伤科学研究生3名,发表SCI论文7篇,研究生科研素养快速提升,科研临床协同发展。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研究生的毕业就业竞争力。[结论]以骨科临床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为目的与手段,有效实施"以研究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使中医骨伤科学规培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0.
运用“模拟病人问诊”教学法在中医本科专业中医诊断学课程的问诊教学中进行实践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学生对该教学法的效果评价,研究结果提示“模拟病人问诊”教学法可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模拟病人问诊”教学法与传统课堂讲授问诊教学法相结合,将是中医问诊教学法改革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