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淋证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而泌尿系感染是由各种病原体入侵泌尿系统引起的以尿频、尿急、尿热、尿痛,腰腹痛等症状为主的疾病。在临床中多将泌尿系感染归属于淋证范畴。泌尿系感染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20%-30%的妇女在其一生中曾患过泌尿系感染,对本病的防治研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寒热错杂型痹证在临床上屡见不鲜,多见于亚急性或慢性活动期患者[1],尤其是病程较长、病情长期不能缓解者以及慢性期病情反复者.其成因常与感邪不同、体质各异、病程长短、用药偏颇、病邪从化、病机转化等多方面因素有关[2].现分别就寒邪热化、热邪寒化的病机进行探讨.1寒湿之邪热化1.1 阳盛之体感寒湿之邪,邪易热化人体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往往决定着人体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3].由于同气相求,阳盛体质的患者感受外邪后易热化,寒湿痹证也遵循这个规律,临床症状可从单纯的寒痹证向寒热错杂证转化,如由关节肌肉疼痛怕冷、疼痛遇冷加重得温则减、喜热饮等症状转化为虽关节疼痛但怕冷已不明显、喜冷饮或凉饮、大便干、小便黄等寒热错杂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1 阳明寒热证阳明主里 ,属胃与大肠 ,外邪入里则化热 ,无形热邪弥漫全身 ,热可化燥 ,热与燥合于胃中 ,消灼律液 ,而成阳明经病寒热证 ,乃寒热同病之证。如白虎汤证 (1 81 ,2 2 4 ) (文中所有括号内数字为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中的条目数。上海科技出版社 ,1 964年第 1版 )之“表有热 ,里有热”,“脉浮滑”,“自汗出”,乃太阳之邪已入里而转属阳明 ,形成表里俱热之证 ,热邪充斥表里内外故自汗出。又如 1 87条和2 2 6条将阳明经病寒热证的发热特点描述为“发热汗出 ,不恶寒反恶热”,“身热 ,汗自出”,又兼“渴欲饮水”,这就是后世…  相似文献   

4.
下利是临床常见病证,《伤寒论》中论述颇为广泛,拟对《伤寒论》中治疗"寒热错杂"下利的方证,即三泻心汤、黄连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及麻黄升麻汤等8个方剂进行详实梳理,以期对临床辨治本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经方是指以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代表的280首方剂,以“方证对应”为特色,因方小而精、疗效显著而被后世历代医家所推崇,被称为“医方之祖”。刘喜德教授是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杭州市第七批市级名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临证以善用经方见长。刘师将泄泻病具有寒热征象者统称为寒热错杂证,具体概括为五个证型:“表热”里寒型、胆热脾寒型、肝热脾寒型、寒热互结于心下型、上热下寒型,并运用对应经方化裁治疗,屡获奇效。笔者有幸跟师研习,兹将刘师运用经方治疗寒热错杂型泄泻经验分享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报》2019,(4):704-706
"间者并行"出自《素问·标本病传论》,是指若患者症状繁杂且其病势不危重而相对较轻时,可以采取主症、兼症同时治疗的法则。《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一脉相承,仲景治疗寒热错杂之证符合"间者并行"之治则。考《伤寒论》寒温并用者达52方,将寒热药性相反之品合于一方之中,取其相反而达相成之妙,谨守寒热错杂的病机,因而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7.
"间者并行"出自《素问·标本病传论》,是指若患者症状繁杂且其病势不危重而相对较轻时,可以采取主症、兼症同时治疗的法则。《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一脉相承,仲景治疗寒热错杂之证符合"间者并行"之治则。考《伤寒论》寒温并用者达52方,将寒热药性相反之品合于一方之中,取其相反而达相成之妙,谨守寒热错杂的病机,因而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8.
论经方在辨治胃脘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胃脘痛的成因、临床表现和《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内容为依据。结合现今医家运用经方治疗胃腕痛的实践经验,较深入地探讨了经方在辨治胃脘痛中的应用,分作肝胃气滞、瘀阻胃络等10个类型。详析其因机证治和临床运用,认为经方在辨治胃脘痛中应用广泛,疗效卓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与开发研究,并强调指出运用经方辨治胃脘痛应注重辨证施治、防止药物弊端、药疗调养并重,以提高疗效,防止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9.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伤寒论>中对头痛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有多处论述,其理、法、方、药之完备,实开头痛辨证论治之先河,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现将<伤寒论>论治头痛的特点规律浅述于下.  相似文献   

10.
11.
便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中医药治疗便秘疾病有独特的优势,治法形式多样.本文结合经方,遵循辩证论治原则,谨守病机,总结治疗便秘的有效方剂.由于患者的体质强弱差异和饮食起居及精神心理的不同,病因比较复杂,治法各有不同.针对不同证型,分别予以通阳化气,健脾布津、调和枢机,和畅三焦、和解少阳,泻下热结、润肠行气,泻热通便、润肠通便、温阳健脾、温补肾阳、调和气机、益气健脾,调和寒热、温散寒凝、养血开郁、峻下热结等治法.便秘病位在大肠,以“通”为治,重在和法,涉及脏腑有肺,脾、胃、肝、胆、肾、三焦等.笔者就《伤寒杂病论》探讨治疗便秘的有效的方剂,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指导,从气滞阳郁、肝胃不和,少阳邪郁、克脾犯胃,木郁化火、胃腑不通,厥阴肝寒、上逆犯胃,厥阴木郁、胃热脾寒5个方面阐述了肝胃不和证,论述了肝胃不和相关证候的因机证治规律。为后世医家辨治肝胃不和相关证候奠定了基础,对于继承和发扬脏腑相关理论,提高辨证论治的能力和临床疗效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认为《伤寒论》虽以六经辨证著称,但其中亦寓有脏腑辨证,因为六经辨证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为依据,其证治也围绕脏腑病理变化,《伤寒论》中就有脏腑辨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经方起源考     
从考古发现和史料出发,分析了《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法》的成书时间,发现两书均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时,且前者成书可能还稍晚于后者。经方起源于古单方,于汉代获得空前发展而形成,成熟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高血压病乃目前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引起中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慢性肾脏病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常用平肝潜阳、祛风化痰止眩法治疗,疗效差强人意.通过六经辨证,应用经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常能执简驭繁,疗效确切.苓桂法常用于高血压病日久,心、脾、肾之阳受损,无以制化水饮引起的水饮内停、水气上冲证;大...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的方剂称为经方,至今在临床各科广泛应用,临床中辨证准确,应用疗效显著. 但是现在应用其方往往有不如意者,究其缘由,往往是煎服及调护法不对.故而梳理《伤寒论》之经方煎服及服药后调护法整理如下,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关于身体疼痛的记载散在于六经各篇中,对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多有论述,文章在对原文溯本求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探讨仲景辨治身体疼痛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伤寒论》或然证病因病机分析,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角度谈论其论治,可以看出《伤寒论》或然证的辨治反映了中医据病辨证论治的重要思想,说明了疾病复杂多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有机体系,辨病论治体现治疗的全局性,辨证论治体现治疗的阶段性,辨症论治体现治疗的即时性.太阳病的本质为邪袭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和,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表;阳明病病位在中焦的胃肠,性质属实,其有寒、热两大类;少阳病属于热证、实证的范畴,反映了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灼伤津液的本质,相对于太阳病而言,其病位在里,热邪初化,但未至阳明病燥热程度;太阴病的性质,尽管其多属脾阳不足证,但亦有脾阴不足证;少阴病的提纲,是寒化、热化的共同提纲,其脉象应为"脉微、细",从中断句,脉微而见但欲寐,则是寒化证的初期表现,脉细而见但欲寐,则是热化证;厥阴病为两阴交尽,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及经方使用特点,归纳恶性肿瘤治疗经验。[方法]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这一疾病分类方式进行分析,将恶性肿瘤起病、进退、转归的过程动态化。探讨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未变先防,既病防变”的可能性。同时列举了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不良反应的治疗策略,根据疾病临床特点和文献研究,整理归纳经方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现代应用。[结果] 六经辨证作为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定位方式,能提示恶性肿瘤发展过程中病情的深浅、正邪斗争的状态,为恶性肿瘤形成因机、病位转归和预后判断提供理论借鉴。经方具有临床普遍的适用性,加减法的规范性,以及抗肿瘤治疗中全程可参与性,体现了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潜在优势。经方在癌性发热、癌性疼痛、放射性炎症、神经损伤、消化道反应等方面有对症治疗的实用价值。[结论] 经方的运用能有效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全程、整体、灵活的特点,经方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