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呼吸综合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4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分为甲组(n=25)和乙组(n=21)。甲组为机械通气脱机后3 d内可自主呼吸的患者,即脱机成功者,乙组为机械通气脱机后就出现或3 d内出现呼吸困难,需重新进行气管插管的患者,即脱机失败者。对2组患者的脱机指标及呼吸综合指数的各项标准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测量记录,甲组二氧化碳分压、机械通气的时间,均显著少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肺顺应性、肺泡氧分压、最大吸气压、呼吸综合指数,均显著高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呼吸频率显著少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综合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结果有重要预测价值,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情况、抑郁情况以及对配合治疗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患者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对治疗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乐县人民医院近年收治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41例和呼吸组49例,常规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工作,呼吸组进行缩唇、腹式、全身呼吸训练,对两组治疗后的肺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呼吸组在PaO2、PaCO2、SaO2、FEV1、FEV1/FVC指标上较常规组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呼吸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改善其预后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6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干预前、干预后1年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出院后跟踪随访1年,比较两组急性发作的次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急性发作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呼吸训练可减少COPD患者急性发作次数,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6 min步行距离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63例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共6个月。观察呼吸锻炼前后肺功能改善状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呼吸功能锻炼后,重度组用力肺活量、6 min步行实验明显改善(P0.01);中度组用力肺活量、一秒用力呼气容积、6 min步行实验以及SGRQ评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呼吸功能锻炼能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6.
7.
赵江  党强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6):32-32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COPD缓解期患者(肺功能测定为2-4级)46例,给予为期6个月呼吸功能训练,观察训练前后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36例完成试验,呼吸训练后最大肺活量(P〈0.05)、1秒用力呼气量、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呼吸峰值流速比训练前有明显改善(P〈0.01),生存质量评定4项因子均值显著下降(P〈0.01)。,结论:呼吸训练能改善COPD缓解期患者的肺功能,提高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对25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呼吸指导和护理,认为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期间,提高护理质量及呼吸指导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行为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8例COPD患者实施为期6个月的自我管理教育。实施教育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静息肺功能检查。结果:教育训练6个月后,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较教育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自我管理教育可明显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相应护理措施。方法:选取COPD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展开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展开呼吸训练,经9个月治疗后对比两组肺功能。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FEV1、VC及FEV1/FVC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FEV1、VC及FEV1/FVC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呼吸训练可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有效护理可促使治疗效果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接受教育治疗管理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疗效评价.方法:选取诊断明确且长期坚持随访管理、资料完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9例,实施长期教育治疗管理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调查表的填写、静息肺功能检测、CAT评分、6min步行试验(6MWT)、相关痰病知识测试并记录分析.结果,长期实施教育治疗管理随访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提高、肺功能略有改善、6min步行距离增加、每年急性加重次数减少、自觉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长期有效的教育治疗管理可延缓病情进展,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临床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诊治的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过6个月的呼吸训练,对训练前后的最大肺活量(PEF)、1s用力呼气量(FEV1)、1S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训练前相比,呼吸训练后FEV1、FEV1/FVC及呼吸峰值流速PEF都明显升高,呼吸训练后6min行走距离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训练能够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学科综合呼吸康复对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88例稳定期老年COPD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和对照组38例,康复组除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外均进行12周的多学科综合呼吸康复,对照组只采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2组患者治疗前及12周时均进行心肺运动试验、BODE指数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康复组治疗后的Wmax、VO2max、6-MWD、MMRC、BODE指数、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情况、抑郁及焦虑心理症状均较康复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上指标和对照组治疗后对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对照组的Wmax、VO2max、BODE指数各项指标以及生存质量各项目评分前、后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综合呼吸康复能显著提高老年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运动耐量及生存质量,运动训练是综合呼吸康复因素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余立 《求医问药》2014,(15):73-74
目的:探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100例患者。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健康随访,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健康随访(方法与对照患者相同)的基础上,进行健康管理。在进行6个月的随访和健康管理后,比较两组患者有效控制病情的几率、能够准确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病因素的人数和能够准确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的人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控制病情的几率、能够准确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病因素的人数和能够准确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的人数分别为92%、95例和92例。对照组患者能够准确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病因素的人数和能够准确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的人数分别为40%、45例和43例。观察组患者有效控制病情的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能够准确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病因素的人数和能够准确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的人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可有效地提高其病情的控制率和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病因素及防治知识的掌握率。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刘春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3,(27):3554-3555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诊治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护理)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呼吸训练),每组各40例。对2组治疗后动脉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以及肺功能[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PaO2、SaO2均明显升高,PaCO2明显降低,FEV1、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训练能够提高患者肺功能,改善其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王刚  赵国栋 《广东医学》2004,25(2):157-158
目的 研究保护性通气策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行盆腔或下肢手术的COPD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为保护通气组 (LP组 )、手法胀肺组 (RM组 )及对照组 ,每组各 2 0例。 3组患者均采用纯氧控制通气 ;LP组VT6ml/kg,吸呼比 1∶3 5 ,呼吸频率 1 6次 /min ;RM组分别为 6ml/kg,1∶3 5 ,1 6次 /min ,每 30分钟给予手法胀肺一次 (平台压 2 5cmH2 O ,持续 2 0s) ;对照组分别为 1 0ml/kg ,1∶2 ,1 2次 /min。连续检测SpO2 和PETCO2 ,于全麻后 5min、手术结束两个时点监测动脉血PaO2 与吸入氧浓度FiO2 的比值即PaO2 /FiO2值。结果 术毕LP组、RM组PaO2 /FiO2 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LP组最高气道压力明显低于RM组和对照组 (P <0 0 5 ) ,LP组、RM组进入ICU继续呼吸支持的患者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保护性肺通气策略能减轻通气性肺损伤 ,避免通气 /血流比值进一步失调 ,促进COPD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 ;手法胀肺并不能显著改善COPD患者术后通气 /血流比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呼吸训练对肺功能的影响及护理办法。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3例,给予2组患者常规治疗及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采用呼吸训练辅助康复,6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肺功能及各项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肺活量(VCmax)、脉搏氧饱和度(SaO2)均有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呼吸训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呼吸训练对其肺功能的影响及其护理方法。方法 7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进行呼吸训练及其相应的护理,于训练10个月后测量2组患者的肺功能,对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呼气峰值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速(MMEF)、1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以及最大肺活量(VC)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呼吸训练及相应的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其肺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锻炼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慢性病现代医学行为的转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简称COPD)病人医治目标以往日的单纯治疗或治愈出院 ,向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管理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提高生活质量转变。指导COPD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功能锻炼是COPD病人教育的重要内容。我院呼吸科针对COPD病人多 ,病情较重 ,多数病人常年多次住院的特点 ,开展了以呼吸功能锻炼、长程氧疗等为主内容的健康教育指导 ,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7月我科收治COPD病人 2 70例 ,其中每年 2次及以上住院 15 6例 (5 7% ) ,经教育和指导住院后有锻…  相似文献   

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呼吸锻炼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指导52例中度阻塞性肺功能障碍的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4周后观察肺功能改善状况。[结果]呼吸锻炼后,用力肺活量(FVC)明显改善(P〈0.01),呼气流速峰值(PEF)、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l)明显改善(P〈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呼吸锻炼能明显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