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建立人工气道并连接呼吸机辅助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呼吸衰竭的患者在其它综合治疗的同时加用建立人工气道连接呼吸机辅助治疗,建立人工气道后,如何固定好插管位置,如何防止人工气道套管脱出,人工气道气囊的护理、气道内分泌物的吸引、人工气道的湿化等护理特点进行护理。结果26例呼吸衰竭病人建立人工气道后病情稳定,获得满意疗效,4例患者因合并并发症而死亡。结论建立人工气道是治疗和改善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掌握护理特点,细致周到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朱媛 《吉林医学》2008,29(14):1178-1179
呼吸机依赖是气管切开期应用呼吸机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导致撤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时间依靠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会出现呼吸肌力下降,肌力减退往往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呼吸机使用时间呈正相关。临床发现一般大于两周就会产生呼吸机较强的依赖性,患者心理负担加重,情绪紧张,担心脱机过程中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从而加重了对呼吸机的依赖,因此长期使用呼吸机患者撤机前,除了首先要了解停机的指征,还需做好撤机前的心理护理,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减少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提高撤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陈淑鸿 《吉林医学》2013,(32):6785-6786
目的:探讨呼吸机湿化器用于建立人工气道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因不同原因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分别运用人工鼻和呼吸机湿化器进行气道湿化。结果:呼吸机湿化器气道湿化效果明显好于人工鼻。结论:呼吸机湿化器湿化过程接近生理状况,能够提高呼吸机治疗的舒适程度,提高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4~5天)和晚期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9—10天)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呼吸机治疗时间、住ICU时间和28天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67例在ICU行经口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呼吸机治疗时间〉48小时,且插管前无肺部感染,均预期行气管切开,入ICU即行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将这些病人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予早期气管切开,对照组予晚期气管切开,观察2组病人:建立人工气道3天、7天、14天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差异;呼吸机治疗时间、住ICU时间和28天病死率的差异。结果:2组病人建立人工气道3天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建立人工气道7天、14天观察组病人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呼吸机治疗时间、住ICU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8天病死率稍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予早期气管切开可明显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及住ICU时间,从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但不能降低病死率,对远期预后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无创正压通气(NIPPA)是指无需建立人工气道的正压通气。近十年来,随着呼吸机技术性能的日益创新完善,连接人-机界面的不断改进,使NIPPV的应用更方便、更符合生理,患者的依从性明显得到改善。目前NIPPV已成为临床治疗呼吸衰竭的常规方法,可明显减少气管插管率,避免人工气道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痛苦、气道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  相似文献   

6.
庄华 《中国医药导报》2009,6(9):92-92,96
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及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78例因人工气道使用呼吸机患者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情况。结果:47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61%,均为高龄、基础条件差、使用抑酸剂、较长时间使用人工气道。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原因与年龄、基础条件、抑酸剂、人工气道时间有关,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  相似文献   

7.
郑燕  陈燕萍 《新疆医学》2012,42(2):70-72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鼻/口腔或气管切开处插入气管以建立气体通道,是危重患者生命通道[1]。建立和使用人工气道是危重病人抢救的重要手段,在护理工作中对有创人工气道管理不善,将会引起人工气道创口的感染、堵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从而影响了抢救或导致抢救失  相似文献   

8.
探讨呼吸机氧疗模式在保留人工气道神经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呼吸机氧疗模式对于保留人工气道的神经重症患者,能改善氧合,稳定生命体征,有效湿化痰液,降低ICU入住时间,不增加患者感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氧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建立人工气道并连接呼吸机辅助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30例呼吸衰竭的患者在其它综合治疗的同时加用建立人工气道连接呼吸机辅助治疗,建立人工气道后,如何固定好插管位置,如何防止人工气道套管脱出,人工气道气囊的护理、气道内分泌物的吸引、人工气道的湿化等护理特点进行护理.结果 26例呼吸衰竭病人建立人工气道后病情稳定,获得满意疗效,4例患者因合并并发症而死亡.结论 建立人工气道是治疗和改善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掌握护理特点,细致周到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岳林平 《基层医学论坛》2004,8(11):1046-1047
人工呼吸机广泛应用于临床,己成为治疗各类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但随之而来的医院感染也越来越多。应用呼吸机后发生感染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支气管炎、肺部感染、人工气道周围感染等。若感染控制不利发展播散至全身,将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危害,经临床实践,其原因有:①接受机械通气患者以年老体弱居多,常患严重疾病,加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等,使机体抵抗力处于低下状态;②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气管直接与外界开放,病菌直接进入下呼吸道:③吸痰等气道护理操作使感染机会增加:④呼吸机管道消毒不彻底引起外源性感染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给予人工气道护理的防控效果。方法:抽选84例急危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根据人工气道建立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切开组(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与插管组(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各入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人工气道护理,以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等为标准评析两组的防控效果。结果:插管组患者的机械通气、ICU入住时间相比之下均显著短于切开组(P0.05),插管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1.4%比较于切开组的45.2%显著更低(P0.05)。结论: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更加能诱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人工气道护理的实施有助于防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建立不同性质人工气道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并观察人工气道护理对降低该风险的作用。方法:154例急危重症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切开组和插管组各77例。切开组实施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插管组实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两组均实施人工气道护理,包括气道护理、体位护理及口腔护理三个方面来进行。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而后根据观察及菌培养结果统计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诱因。结果:插管组其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切开组(P<0.05)。插管组误吸导致呼吸机肺炎的几率显著低于切开组(P<0.05)。两组铜绿假单胞菌及白色念珠菌感染诱发呼吸机肺炎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组其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呼吸机肺炎几率显著高于切开组(P<0.05)。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用气管切开后的诱发风险比气管插管更显著,而实施人工气道护理能够有效地防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在危重病人的急救和治疗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是争取救治时间,保障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确保各项治疗顺利实施的首要环节。因此人工气道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人工气道既是保证气道开放,防止气道不通畅或被阻塞的主要措施,也是连接患者和呼吸机的唯一途径。其中气管内插管是急救、重症监护领域最常用的呼吸道通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无创通气在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应用现状与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机械通气是治疗严重呼吸衰竭过程中挽救患者生命最常用的措施之一,然而通过人工气道的机械通气也增加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的机会,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1].  相似文献   

15.
人工气道的建立与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鼻/口插入气管或气管切开所建立的气体通道。呼吸机治疗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及各种原因造成呼吸衰竭的病人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人工气道的建立与护理是保障呼吸机治疗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出现呼吸衰竭时。人工通气是抢救治疗的重要方法。但通常的人工通气需要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给患者增加痛苦,易发生并发症,而且需要特别护理。近年来无创性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在其适用范围内有效性不亚于某些大型呼吸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人工呼吸机应用于临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治疗各种类型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但常规的人工通气需要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下进行,这样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最近我们使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无创性面(鼻)罩通气式"BiPAP"呼吸机,不需在气管切开或插管下进行。 BiPAP是双气道正压的英文缩写。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术后持续湿化气道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抢救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呼吸功能障碍时,气管切开尤为关键。气管切开人工气道建立后完全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与湿化作用,加之人工气道患者咳嗽能力减弱,呼吸道失水增加,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下呼吸道,会导致一系列湿化不良的并发症,干燥气体的吸入还可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损伤,致使气道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学改变。现选择我院2003年7月-2006年3月间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100例,以湿化气道的二种方法予以分组对比观察护理,以便为临床探讨气道管理、减少人工气道并发症及缩短堵管时间提供更加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林凤   《中国医学工程》2012,(11):128-128
目的说明气道湿化在呼吸机治疗中的意义。方法说明气道湿化的三种方法,湿化满意度的判断标准分级、湿化液的选择、湿化液的温度和湿度。结论呼吸机治疗后建立人工气道,失去正常气道的生理功能,气道湿化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合理适当的气道湿化直接关系到呼吸机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浅层吸痰法在减少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气道黏膜损伤中的作用,探寻更为适合的吸痰方法. 方法 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常规吸痰及浅层吸痰方法,对呼吸机肺炎发生率及气管黏膜损伤进行比较. 结果 常规吸痰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的例数较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浅层吸痰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浅层吸痰法可以降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黏膜损伤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人工气道疗效,减低并发症,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人工气道护理质量,是建立了人工气道患者的一种较为理想的、人性化的吸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