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参皂苷Rd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释放和大鼠的在体吸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d固体脂质纳米粒(Rd-SLN)的体外释药特性、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和体内药物动力学行为。方法采用透析法测定Rd-SLN体外释药速率;通过大鼠在体分段肠回流实验,研究Rd-SLN的肠道吸收行为;建立血浆样品中人参皂苷Rd的HPLC分析方法,在大鼠灌胃给药后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观察Rd-SLN在体内的吸收和药动学特征。结果Rd-SLN具有缓释特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段,Rd-SLN与人参皂苷Rd对照溶液的吸收率差异没有显著性;在回肠和结肠段,Rd-SLN与对照溶液的吸收率差异有显著性。Rd-SLN在回肠段的吸收率高于其它肠段。与对照组相比,Rd-SLN组的血药浓度水平维持时间更长,其Cmax、MRT、AUMC和AUC均明显增加。结论Rd-SLN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其在回肠的吸收优于其他肠段,并且能明显提高人参皂苷Rd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方法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丹参酮ⅡA多级纳米粒;测定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及纳米微粒表面结构;并检测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药物释放规律。结果课题组制备的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大小均匀,载药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190nm,Zeta电位为4.3mV,包封率(94.12±5.20)%,载药量(2.05±0.12)%。与游离的丹参酮ⅡA单体相比,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释放速度明显减慢,在120h累积释放量为72.59%。结论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成功制备了含RGD修饰的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与丹参酮ⅡA单体相比,制备成纳米制剂后,多级靶向载药纳米粒能随着时间的延长将药物逐步释放出来,具有良好的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3.
淫羊藿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大鼠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机制,制备淫羊藿苷固体脂质纳米粒以期提高淫羊藿苷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高压乳匀法制备淫羊藿苷固体脂质纳米粒,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实验考察淫羊藿苷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结果淫羊藿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皆有吸收,其中十二指肠、空肠吸收最好,与回肠、结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淫羊藿苷固体脂质纳米粒与对照组相比较,4个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以及单位时间吸收百分率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淫羊藿苷肠道吸收窗范围宽,为制备缓控释制剂提供良好的条件,将其制备成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方案是极其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羟基积雪草苷在大鼠肠段各段的吸收特征,探究其在肠道的吸收机制,为设计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大鼠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和方法,探明羟基积雪草苷的肠道吸收部位和吸收特征,以及不同表面活性剂对其肠吸收的影响。结果羟基积雪草苷在大鼠小肠段吸收强于大肠段,其吸收速率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而不同浓度的羟基积雪草苷溶液回肠吸收率和吸收速率常数无显著差异。在3种不同表面活性剂中,聚山梨酯-80对羟基积雪草苷的回肠吸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结论羟基积雪草苷的肠吸收主要集中在小肠中段,且吸收机制推测为被动扩散,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可以促进其回肠吸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阿克他利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肠吸收实验,以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为指标,从灌流速度、药物浓度和吸收部位3个方面对阿克他利肠吸收动力学特征进行考察。结果不同灌流速度下的ka和Papp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对ka和Papp无显著性影响(P>0.05);小肠各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肠与结肠的ka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Papp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克他利在整个肠道吸收良好,但吸收窗主要在小肠,在结肠段的吸收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6.
冷冻干燥法制备丹参酮ⅡA纳米脂质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大豆卵磷脂作为载体制备丹参酮ⅡA纳米脂质体。方法:用超声-匀浆-冷冻干燥法制备丹参酮ⅡA纳米脂质体。采用透射电镜测试丹参酮ⅡA脂质体的粒径,用激光粒度分布仪测试平均粒径及粒度分布。结果:冷冻干燥法制备丹参酮ⅡA纳米脂质体的粒径25~117nm之间。随着大豆卵磷脂与丹参酮ⅡA配比的减小,粒径逐渐减小,包封率逐渐减小。体外释药表现为零级动力学释药特征。结论:用超声-匀浆-冷冻干燥法制备丹参酮ⅡA纳米脂质体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肠溶包衣的胰岛素壳聚糖复合物纳米粒,并对其理化性质、体外释药以及在糖尿病模型大鼠体内的降血糖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胰岛素壳聚糖复合物纳米粒,使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酞酸酯(HP55)对其进行肠溶包衣;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表观形态,用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其粒径大小,用Zeta电势测定仪测定其Zeta电势,使用HPLC法测定离心上清夜中胰岛素浓度,计算包封率。结果制备得到的纳米粒均匀、圆整,包衣前后粒径分别为(281±10)nm和(328±13)nm,Zeta电势分别为(30.4±6.97)mV和(33.7±6.69)mV,包封率分别为78.5%和74.3%;肠溶包衣纳米粒在人工胃液和肠液中的释药速率均明显低于未包衣纳米粒,突释效应显著减小;未包衣复合物纳米粒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浓度,其降糖效果能持续20 h以上,肠溶包衣后,降糖效果明显增强;肠溶包衣前后在模型大鼠体内24 h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1.12%和16.29%。结论肠溶包衣胰岛素壳聚糖复合物纳米粒可以有效抑制胰岛素的突释,促进其吸收,显著降低模型大鼠的血糖浓度,能够作为胰岛素口服给药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8.
朱虹 《中国药房》2013,(25):2326-2329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NCTD)原料药及其壳聚糖纳米粒(NCTD-CS-NPs)经大鼠肠黏膜的透过性,并考察不同吸收促进剂对NCTD肠道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扩散池法,考察NCTD原料药和NCTD-CS-NPs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中不同方向即吸收方向(黏膜侧-浆膜侧,M-S)和分泌方向(S-M)的吸收情况;考察NCTD原料药和NCTD-CS-NPs不同质量浓度(70、80、90μg/ml)对十二指肠黏膜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比较0.1%、0.5%、1%的去氧胆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泊洛沙姆、低分子质量壳聚糖、高分子质量壳聚糖5种吸收促进剂对NCTD透过十二指肠黏膜的促进作用。结果:NCTD原料药和NCTD-CS-NPs透过4种肠段的Papp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M-S和S-M的Papp无明显差异,在空肠中Papp(M-S)Papp(S-M);与NCTD原料药比较,NCTD-CS-NPs透过4种肠段的Papp均明显增加(P<0.05);NCTD原料药和NCTD-CS-NPs不同质量浓度对Papp无明显影响;吸收促进剂对促吸收作用的强弱为低分子质量壳聚糖>高分子质量壳聚糖>泊洛沙姆>十二烷基硫酸钠>去氧胆酸钠。结论:壳聚糖纳米粒有利于NCTD在肠段的吸收;NCTD原料药和NCTD-CS-NPs在空肠和结肠的转运可能受不同方向转运体的调控;吸收促进剂能有效促进NCTD的肠道吸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抗癫疒间肽纳米粒,并研究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选用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嵌段共聚物为载体,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抗癫疒间肽纳米粒,以包封率、载药量等指标优化制备工艺,并研究纳米粒体外释药性能。结果抗癫疒间肽纳米粒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100.2±2.45)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64.46±1.34)%和(4.73±0.32)%,体外释药呈现缓释和突释两个阶段,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建立的制备工艺简便可行,得到的抗癫疒间肽纳米粒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粒径小,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长春西汀自微乳化释药系统(VIN—SMEDDS)在大鼠小肠各部位的吸收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方法。考察了不同肠段、给药浓度、pH、流速和剂型因素对药物小肠吸收的影响。结果:VIN—SMEDDS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部位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差异无显著性;给药浓度和pH对药物小肠吸收的Ka值无显著性影响;流速的增加可显著促进药物的吸收;与长春西汀原料粉末及其市售片剂相比,VIN—SMEDDS的Ka值和肠吸收百分率均有显著增加。结论:VIN—SMEDDS在小肠部位的吸收无特定吸收窗,且以被动扩散方式为主,自微乳化释药系统能显著提高长春西汀的溶出和吸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方法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考察单因素在纳米粒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包括TSⅡA载药纳米粒中的药物浓度、乳化剂浓度、有机相/外水相、超声时间和强度等的改变;并通过正交设计优化TS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结果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含RGD修饰的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优选工艺参数为:药物浓度1mg/mL,载体材料浓度20mg/mL,有机相/外水相为1∶10,超声强度和时间分别为200W,20×5s。结论此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切实可行。所制备的TNP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为丹参酮ⅡA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制备荧光标记的脂质纳米粒,测定其理化性质,探讨脂质纳米载体通过小肠吸收的情况及影响吸收的因素。方法 采用水性溶剂扩散法制备荧光标记脂质纳米粒,以微粒粒度及表面电位仪测定粒径和表面电位,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包封率,以大鼠外翻肠模型考察不同肠段及脂质纳米粒处方因素对小肠吸收的影响。结果 制备得到的荧光标记脂质纳米粒粒径约为150~300 nm,带负电,荧光素嫁接物(ODA-FITC)包封率均高于95%,固体脂质纳米粒小肠不同部位吸收不一,十二指肠段吸收量最大,空肠次之,回肠最少。油酸和卵磷脂能够改善脂质纳米粒的小肠吸收。结论 用水性溶剂扩散法易于制备高ODA-FITC包封率的脂质纳米粒,通过调整脂质纳米粒处方,可以得到理想的小肠吸收的脂质纳米载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盐酸青藤碱 (SM)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回流模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回流液中药物和酚红的浓度。结果十二指肠与空肠之间单位面积的吸收速度常数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十二指肠与回肠、结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并且空肠与回肠、空肠与结肠以及回肠与结肠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M在大鼠肠道的不同部位吸收特性相似。  相似文献   

14.
胰岛素肠溶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内外性质的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制备肠溶胰岛素PLGA纳米粒,并对其理化性质、体外释药以及在正常大鼠体内的降血糖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溶剂扩散法分别制备了胰岛素PLGA纳米粒和肠溶胰岛素纳米粒(PLGA HP55 NP、PLGA HP50 NP)。通过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粒径大小,系统考察了肠溶材料HP55的用量及类型对纳米粒性质的影响,以及各种纳米粒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的释药行为和其在正常大鼠体内的降血糖作用,并与PLGA HP50 NP进行了比较。结果制得的最终处方的肠溶纳米粒(PLGA HP55)的粒径为(169±16)nm,胰岛素的载药量为(3.17±0.24)%。肠溶纳米粒在人工胃液中的释药速率明显低于PLGA纳米粒。PLGA纳米粒和肠溶PLGA HP50、PLGA HP55纳米粒均能显著降低正常大鼠的血糖浓度,其在正常大鼠体内24 h相对于皮下注射给药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5.46±0.7)%、(6.31±0.64)%和(8.72±0.5)%。结论胰岛素肠溶纳米粒可以有效抑制胰岛素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与PLGA纳米粒相比显著降低正常大鼠的血糖浓度。其中PLGA HP55纳米粒的降糖作用显著高于PLGA HP50纳米粒。pH值高的纳米粒有望成为胰岛素口服给药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基于当归多糖(AP)的酶敏肿瘤靶向纳米递药体系:当归多糖-基质金属蛋白酶敏感肽-阿霉素(AP-PP-DOX),研究其理化性质及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首先将AP用马来酸酐(MA)修饰后得到马来酰化当归多糖(AP-MA),再将APM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敏感肽(PP)结合生成当归多糖-基质金属蛋白酶敏感肽(AP-PP),最后将AP-PP和阿霉素(DOX)结合生成当归多糖-基质金属蛋白酶敏感肽-阿霉素(AP-PP-DOX)聚合物。利用FT-IR和1 H-NMR表征各步反应产物;透析法自组装形成纳米粒;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粒径和电位;TEM观察纳米粒大小及外观形态;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纳米粒载药量;体外模拟释药实验研究纳米粒在MMP-2作用下的酶解释药情况;MTT法研究纳米粒对A549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 (1)FT-IR和1 H-NMR表征各步反应产物成功合成;(2)透析法成功制备了AP-PP-DOX纳米粒;(3)测定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和电位分别是139.00±3.32nm和-28.45±0.22mV;(4)该纳米粒结构圆整,平均粒径为100nm;(5)计算纳米粒载药量为17.00%±1.72%;(6)体外模拟释药结果表明,纳米粒在MMP-2下作用24h累积释药率最高达74.5%;(7)MTT实验表明,当药物质量浓度为9μg·mL-1时,纳米粒对A549细胞的存活率极显著,高于游离DOX(P<0.01),而含有MMP-2的纳米粒对A549细胞存活率极显著,低于不含MMP-2的纳米粒(P<0.01)。结论制备基于AP的酶敏肿瘤靶向纳米递药体系AP-PP-DOX,能够有效实现在MMP-2作用下的酶敏释药及抗肿瘤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使用高压均质法分别制备普那霉素ⅠA和ⅡA纳米混悬剂,冻干所得的纳米粒按比例混合后填入胶囊,经浸蘸肠溶包衣液制成纳米粒肠溶胶囊,并考察该胶囊的体外释放行为及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动态光散射(DLS)法测得普那霉素ⅠA和ⅡA纳米混悬剂的粒径分别为(354.42±80.26)与(370.35±74.92)nm,且多分散系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去甲基斑蝥素(NCTD)及其壳聚糖纳米粒(NCTD-CS-NP)制剂的大鼠在体吸收特征与相关动力学。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回流试验,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分别测定酚红和NCTD的质量浓度;并采用在体循环法比较不同质量浓度NCTD及NCTD-CS-NP在大鼠小肠区段内的吸收规律。结果:NCTD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0306,0.0278,0.0151,0.0044h-1,NCTD-CS-NP在对应肠段的ka分别为:0.0689,0.0592,0.0353,0.0095h-1;质量浓度分别为140,160,180μg/mL的NCTD小肠ka分别为:0.0499,0.0525,0.0489h-1;对应质量浓度的NCTD-CS-NPka分别为:0.0814,0.0764,0.0734h-1。结论:NCTD的质量浓度对其大鼠全肠道的吸收无显著影响,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且以肠道中上部的吸收为主,NCTD-CS-NP可有效促进药物在肠粘膜的吸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胰岛素壳聚糖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INS-CS-NP-TISG)并进行体外释药动学考察。方法:采用离子凝胶化法制备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均匀设计法优化其处方及制备工艺,观察形态,测定粒径、表面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冷法配液的方法制备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改进透析袋-恒温水浴法研究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溶液的体外释药动学。结果:优化制得的纳米粒呈类球形,均匀圆整,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255.3±143.5)nm,在175.2~349.6nm范围内的纳米粒子达99.4%,大小均匀,分布较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平均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5.84%与58.52%;表面电位(ζ)为+32.67;在人工鼻黏液中,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的体外释药符合双相动力学方程,且持续释药24h。结论:选用合适的处方制备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方法简便,药物载药量高,具有较好的生物黏附性,并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丹参酮ⅡA(TSA)口服固体脂质纳米粒(TSA-SLN),根据相关理化性质预测其口服吸收效果。方法:采用成膜-高压均质法制备TSA-SLN,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多分散指数(PDI)、Zeta电位,并考察其热力学行为,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试其载药量和包封率,结合体外释放试验和Caco-2细胞单层膜转运试验初步评价了TSA-SLN的口服吸收效果。结果:TSA-SLN水分散粒径(83.6±15.4)nm,PDI为0.203±0.019,Zeta电位(-32.6±1.7)mV,载药量(0.92±0.05)%,包封率(84±7)%;X射线衍射(XRD)和差式热量扫描(DSC)测试结果表明TSA在SLN中以无定型态存在,与市售丹参酮胶囊粉末相比,TSA-SLN的体外累积释放度提高将近20%,Caco-2细胞单层膜的通透率提高4~5倍。结论:TSA-SLN体外释放度高,Caco-2细胞单层膜通透性强,有望提高TSA的口服吸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备供口服给药的胸腺五肽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thymopentin-poly lactic-co-glycolicacid;TP5-PLGA)纳米粒,并对纳米粒的物理性质进行考察。方法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TP5-PLGA纳米粒,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用L16(45)正交设计优选纳米粒制备的处方工艺条件,用HPLC法测定胸腺五肽的含量,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用动态透析法考察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特征。结果正交设计确定纳米粒制备的最优处方工艺条件为胸腺五肽质量浓度50 g.L-1,载体材料PLGA质量浓度100 g.L-1,乳化剂PVA质量浓度20 g.L-1;优化处方与工艺制备的纳米粒为规整的圆球形,平均粒径为(150.3±9.6)nm,载药量与包封率分别为(2.403±0.066)%与(28.12±0.60)%;体外释药结果表明,前5 h药物释放(31.27±1.5)%,存在一定突释,4 d累积释药量为(43.60±2.3)%。结论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材料制备胸腺五肽纳米粒工艺简便,制剂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和体外释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