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捏脊疗法的历史捏脊疗法是一种古老而实用的推拿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最早的捏脊手法记载于近两千年前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其卷一《治卒腹痛方第九》中日:"使病人伏卧……捏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这里的"捏脊骨皮"即后世之捏脊,从文献可知,捏脊最开始是治疗成人腹痛的,随着后世医家的不断  相似文献   

2.
小儿捏脊是中医学推拿手法的一种。早在西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有“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行之,以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以治疗卒腹痛的记载,此法所取部位及操作与捏脊颇为相似。小儿捏脊疗法疗效确切,操作简单,痛苦小,患儿易于接受,在临床上应用较广。笔者现将近十年来对小儿捏脊疗法的机理、临床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如下,以进一步对这一传统疗法有所总结并扩大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脊背推拿保健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脊背推拿保健疗法"简介 "脊背推拿保健疗法",俗称"背部推油".追溯其历史,来源于小儿推拿的"捏脊疗法".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中:"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捏脊疗法,被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小儿推拿的重要保健方法之一,具有健脾和胃、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强身健体、增强或改善脏腑功能的作用.脊背推拿保健疗法,是在小儿"捏脊疗法"的基础上,以脊椎平衡学说和中医的经络为基本理论,在人体腰背部督脉、膀胱经上的穴位上,通过推拿手法对穴位的刺激来达到温通经脉、调节脏腑、平衡阴阳为目的一种保健方法.  相似文献   

4.
捏脊疗法简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 ,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 ,深取痛引之 ,从龟尾至顶乃止 ,未愈更为之”的描述 ,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捏脊疗法以其卓越的疗效、简便的操作深受医生和患者的喜爱。捏脊疗法主要通过两手沿脊柱两旁 ,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 ,边捏边向前推进 ,自尾骶部开始 ,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背部脊柱正中有督脉通过 ,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 ,有脏腑之气输注的背俞穴。在捏脊时 ,不仅捏拿了脊柱正中的督脉经 ,而且…  相似文献   

5.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晋代葛洪<肘后血急方·治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  相似文献   

6.
捏脊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捏脊疗法又称提背、捏背,是小儿推拿疗法之一[1]。根据文字记载,捏脊疗法最早见于魏晋时期的《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中。长期流传于民间,经过不断的充实、完善、改进,现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或饮食异常、面黄肌瘦、腹胀大、青筋暴露、头发枯黄而无光泽、便溏腹泻、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等病症。此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笔者现将捏脊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分述如下。1操作方法患儿取俯卧位,术者双手拇指在前,示指在后,余下3指自然屈曲,自患儿长强穴提捏住皮肤,双拇、示指相互交替,自下而上捏皮肤至大椎穴,共捏5遍,其中…  相似文献   

7.
小儿推拿历史悠久 ,不仅可使患儿免受针、药之苦 ,以及药物副作用对机体的危害 ,而且更具有效、方便、价廉等特点 ,因此深受国内外人民的欢迎与喜爱。小儿推拿溯源自魏晋隋唐时期 ,在医学论著中就有对小儿推拿的论述。晋代《肘后备急方》曰 :“治卒中腹痛……拈取其脊骨皮 ,深取痛引之 ,从龟尾至顶乃上 ,未愈更为之。”唐代《千金要方》曰 :”小儿虽无病 ,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 ,甚避寒风。”到了明清时期 ,小儿推拿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此期间刊行了《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广意》、《厘正按摩…  相似文献   

8.
拈脊皮疗法     
"捏脊疗法"是新发掘出的一种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疳积,有一定的疗效.但称它为"捏脊疗法",还不太妥当,在西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里有用"拈脊皮"疗法治"卒腹痛"的记载,其操作手法与现在所称的"捏脊疗法"完全相同,因此,作者认为这一疗法,可仍取古名,称为"拈脊皮疗法".小儿"疳积",大多因小儿恣食肥甘,脾胃受伤,渐成积滞,日久不愈,逐渐干枯消瘦而成.临床上的主要症状有:面黄肌瘦,体重减轻,肚腹膨胀,精神委靡,甚至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滞,智  相似文献   

9.
《肘后备急方》又名《葛仙翁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晋·葛洪撰,约成书于三世纪末。本书初名《肘后救卒方》后经梁·陶弘景增补,得一百一方,改名《补阙肘后百一方》;后又经金、杨用道摘录编入《证类本草》的单方,取名《附广肘后方》即《肘后备急方》的定本。共八卷,七十节,书名“肘后”即随身携带之意,“备急”即临床应用立时索取。甚似近代之急症册。 (一)急症的病因《肘后备急方》对急症病因学是有一定贡献的。书中记载了:1、生物因素,如“毒疠之气”和“寒热诸症”等属之;2、物理因素,如“睛为所伤损破”和“杂物鲠不下”等器械伤睛,杂物伤及食道所致的急症  相似文献   

10.
《肘后备急方》论灸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肘后备急方》又名《肘后救卒方》、《肘后救急方》、《肘后急要方》、《肘后要急方》、《葛仙翁肘后备急方》 ,简称《肘后方》 ,是东晋·葛洪所著 ,约成书于公元三世纪末至四世纪初。葛洪将晋以前近千卷医方选而集之 ,著成《玉函方》百卷 ,又从中采其要约 ,为《肘后备急方》三卷 ,多选易得之药 ,且可悬于肘后 ,以备救卒发急症之需 ,故名之。《肘后方》收录的治法以实用易普及为宗旨 ,使“贫家野居所能立办” ,其方药多有“便、廉、验”的特点。灸法作为一种常人易掌握的方法 ,倍受青睐。葛洪在序中云 :“又使人用针 ,自非究习医方 ,素识明…  相似文献   

11.
拔罐疗法,又叫吸筒疗法、瘀血疗法。古称“角法”。早在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有用兽角制成罐状,以吸拨脓血。而清·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专列了“火罐气”一节,对火罐应用的范围、出处、形状、适应症、使用方法等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且指出火罐可治“风寒头痛及风痹、眩晕、腹痛”等症。  相似文献   

12.
捏脊法早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就有记载说:“捏拿病者,背部脊椎骨上的表皮,随捏随推,从脊骨尾端一直向上捏拿到颈部为止”.此法以治病既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无副作用,简便易行,小儿容易接受.此法虽自古已有,因费力费时,却不被医生重视,如能配合药剂,疗效更为理想.笔者近年来治疗20余例患有食积、久泻等小儿,均收卓效.特简介如下:操作方法首先让病人伏卧床上,很自然地把背部伸平,皮肤要放松,医生立于患儿一侧,用  相似文献   

13.
《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是一部现存较早侧重于急症的方书,由晋代医药学家、道家葛洪本着“考古今医家之说,验其方简要易得”的原则,并广泛收集民间验方编纂而成。原题四卷,旨在备急之用,故初名《肘后卒救方》;梁·陶弘景认为“葛之此制,利世实多,但行之既久,不无谬误”,遂在原书基础上用朱笔增补其“缺漏未尽”部分,因得方一百零一首而名为《补阙肘后百一方》,又名《补阙肘后方》,六卷,但所增补部分因年代久远,已无从分辨;金·杨用道又根据  相似文献   

14.
《肘后备急方》中之针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肘后备急方》,简称《备急方》,晋·葛洪撰,成书于三世纪,是含有针灸内容的晋代医籍之一。本书“亦名《肘后救卒方》,原书为三卷,多易得之药,……兼之以灸灸但言其分寸,不名孔穴。凡人览之,可以了其所用”。后经梁·陶弘景增补,名为《隐居补阙肘后百一方》。陶氏补阙此书之用意与体列,跃然于其自序中,如写道:“抱朴此制,实为深益,然阙漏未尽,辍更采集补阙,凡一百一首,以朱书甄别,于杂病单治,略为周遍矣。”为《肘后百一方》,仍为三卷:上卷三十五首,治内病;中卷三十五首,  相似文献   

15.
浅谈指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向东 《山西中医》1994,10(1):44-45
浅谈指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200032)徐向东指针疗法是以手指代针,在一定穴位或部位上,运用一定手法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这种疗法,主要是用大拇指及中指尖点刺,所以又叫做“指尖点刺法”。指针疗法在我国流传已久。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相似文献   

16.
炭药最早始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载录枳实、乱发、王不留行、桑根皮等烧后,用于治疗产后腹痛、小便不利、金疮及食物中毒等。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炭药又有增加,计有桔梗、栀子烧炭存性,白马蹄、生虾蟆、龟、猥皮、断鳖头烧炭。到了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烧炭存性”的药物已达二十多种,是最早提到槐实、艾蒿等药物制炭应用的。宋代的《太平圣惠方》计有“烧炭存性”及“烧  相似文献   

17.
捏脊疗法又称提背、捏背、捏积,它通过推、拿、提、捏等手法直接对脊背部进行刺激而疗疾健身[1].该疗法最早记载于魏晋时期的<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长期流传于民间,经过不断地充实完善改进,现已自成系统.它常被用于治疗儿科各病症,历来被临床医师推崇为儿科推拿的经典治疗方法.现代医学认为,捏脊疗法是通过捏、提、拿等手法的机械刺激,直接作用于人体脊背部体表而达到产生神经体液、生物化学等各方面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起作用[2].随着医学的发展,捏脊疗法的临床应用日趋广泛,治疗的病种以从儿科扩展到内、外、妇各科及消化、呼吸、泌尿、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方面.以下笔者就捏脊疗法运用于辅助治疗妇科疾病的理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药熏蒸疗法起源于战国到秦汉,发展于晋代。《肘后备急方》有“以水煮令浓,热灼灼尔,以渍痛处”的记载。笔者自2008--2010年期间,采用药物熏蒸疗法治疗风寒湿痹证9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推拿一名 ,首见于明代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又称《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而在此以前的医书中未见“推拿”一词 ,为了更好地学习 ,挖掘祖国医学的推拿疗法 ,笔者查阅有关文献 ,兹将明代以前的推拿异名介绍如下 ,供同道参考。1 按摩自出《内经》,如《灵枢·九针》曰 :“形数惊恐 ,筋脉不通 ,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素问·血气形志篇》又说 :“形数惊恐 ,经络不通……治之以按摩”。《汉书艺文志》载 :“黄帝时 ,岐伯著按摩经十卷”。可见按摩是推拿的最早名称。2 按 在《素问·异法方宜论》说 :“中央者 ,其地平以湿 ,天地…  相似文献   

20.
《中药材》2016,(3)
通过查阅古今药学典籍及地方史志,对《肘后备急方》中的"菖蒲"的原植物来源进行考证,并探讨该书处方中"菖蒲"的应用机理。根据文献资料初步认定《肘后备急方》中的"菖蒲"基原为天南星科菖蒲属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但不能排除菖蒲Acorus calamus L.的可能性。在《肘后备急方》中多取"菖蒲"开窍醒神、除湿健胃、辟秽、益智之功,用于治疗惊痫、昏厥、耳科疾病、急性传染病等。明确《肘后备急方》中的药材原植物来源及组方原理,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其中的良方,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