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治疗方针的选择自开始使用葡萄糖酸锑钠制剂以来,黑热病的治疗已较为简单。但因黑热病的病程较长,各个病人体力耗损的情况不同,致临床具体情况有所差别。况且任何药物对人体多少均存有一定的副作用,锑剂当亦不能例外。因此在治疗前必须对病人进行周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并追问病人巳往有无咯血、呕血、浮肿及心悸等病史。曾否受过锑剂治疗,与药物的选择、剂量的高低均有密切关系,故亦须详细询问。最后根据检查结果,参照下列情况,选择治疗方针。 1.立即进行锑剂治疗指征:病人一般情况较好而无重要并发病或其他妨碍使用锑剂的因素存在;红血球在3,500,000以上,白血球在3,000以上及血红蛋白在60%以上者。 2.禁用锑剂治疗指征:(一)活动性肺结核且有明显症状如发热、气喘、咳嗽、咯血者,因锑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们共收治8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均应用胸腺素治疗,效果满意.发病原因有上呼吸道感染者6例、有消化道感染者1例,不明原因者1例。诊断依据 8例均有双下肢或(和)双上肢无力及四肢末梢麻木感等临床症状,均经脑脊液检查证实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黑热病防治所自1953年12月至1956年11月,在门诊病人中,经骨髓、淋巴结、肝脏或脾脏穿刺液涂片检查,寻获利杜体而确诊者共948例。其中二例,同时皮肤上发生病变,在这些病变结节中查见病原而确诊为皮肤黑热病。今将这948例黑热病的临床材  相似文献   

4.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我国的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病程长,早期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症状轻而不典型,早期误诊率高,病后3~6个月典型病症逐渐明显,临床特点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贫血、消瘦、鼻衄、齿龈出血,脾脏进行性肿大,全血细胞数减少,血浆球蛋白升高,少数患者出现皮肤损害与单纯淋  相似文献   

5.
黑热病病原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脾进行性肿大)贫血等。我院于2005年5月-8月收治2例黑热病患儿,骨髓检查发现巨噬细胞胞浆内及细胞外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1.本文报告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所见的何杰金氏病30例,诊断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其男女比例为3.3∶1,由3—63岁各年龄组均有罹患者。2.早期症状中淋巴结肿大者占80%,颈淋巴结肿大以左侧为多,双侧肿大者多以左侧为著。因发热及吞咽障碍来诊者各2例。肝肿大占40%,腺肿大者占36.7%(包括26.4%肝脾同时肿大)。贫血者占80%。3.15例骨髓涂片均未找到 Reed-Stern-berg 氏细胞。淋巴结穿刺涂片以瑞氏染色检查寻找 Reed-Sternberg 氏细胞为一简单可靠的诊断方法。4.本文对何杰金氏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7.
肝炎引起心律失常30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峰  张跃抗 《河北医学》2001,7(12):1102-1103
肝病所致的心律失常 ,在 5 0年代已有描述 ,命名为肝—心综合症 ,但临床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现报道30例如下 :1 病例选择对肝炎患者 ,经临床X线、超声、生化和酶学的检查 ,排除了心脏的本身疾患 ,其所发生的心律失常又无其它原因解释者 ,或暂时不能排除心脏疾患的 ,经保肝治疗后 ,肝炎病症状的恢复随之心律失常明显改善或消失者。2 结 果急性肝炎占 4 .0 % ,慢性肝炎占 96 % ;有心功能障碍症状 (胸闷、心悸、心慌等 )伴有肝炎症状者占 78% ,不伴有肝炎症状者 2 2 % ;肝功能损害者占 6 9% ;肝炎并有高血脂症者占 31%。其中心电图的变化 :…  相似文献   

8.
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误诊为黑热病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组织胞浆菌病是温带及热带常见深部真菌感染,经呼吸道传播,常致肺损害,严重者可全身播散累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称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PDH)【'。PDH临床表现与黑热病相似,易致误诊。我省近年来陆续发现"黑热病"患者卜,但多数患者按黑热病治疗后无效。我们对上述患者作了进一步调查证实,除个别在省外感染的黑热病患者外,其余均系PDH,报道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12例患者为湖北省防疫站及省医科院近年登记的黑热病(VL)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6-50岁,平均277岁。所有患者均有长期发热,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评价ABCD3-Ⅰ评分结合经颅多普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近期预后.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09月至2017年09月期间,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入院的患者,计划入选100例.入选标准:患者突发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且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 h,症状均符合1996年中华医学套神经科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入组患者住院时间不少于7天,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行TCD检查及ABCD3-Ⅰ评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本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纳入本研究.排除标准:排除住院时间少于7天者,排除意识不清者,排除最终确诊为脑卒中者,排除非脑血管事件者,排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者,排除未完成TCD检查ABCD3-Ⅰ评分调查或病史资料不完全者.结果:在经过ABCD3-Ⅰ评分并结合经颅多普勒观察后,发现高危组患者在第二天、第七天、第三十天、第九十天内发生终点事件脑梗死的几率明显高于中、低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3-Ⅰ评分结合经颅多普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和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0.
郭娜  刘丹  李为民  陈勃江 《西部医学》2011,23(7):1267-1269
目的探讨结节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及漏诊。方法对17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结节病患者的一般资料、辅助检查、诊治经过和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26~73岁,平均45.7岁;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其中4例有肺外表现;影像学常见双侧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经糖皮质激素治疗,临床症状和胸部影像学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完全消失;严重患者加用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结论结节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影像学发现双侧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者应考虑此病,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糖皮质激素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应采取个体化疗法。  相似文献   

11.
<正> 黑热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缝康的慢性传染病。解放前,我国华东、华北及西北地区均有黑热病流行,每年发病者甚多。根据文献记载,早在五十多年前密云县就曾出现过黑热病患者。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大力开发黑热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至1958年以后已基本控制了黑热病的流行。但在十年浩劫期间,黑热病的发病率又有  相似文献   

12.
病例选择:经门诊检查有上腹疼痛或不适、上腹胀、嗳气、反酸、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的长期居住于北京地区的患者,经胃镇检查发现有慢性胃炎而无其它明显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经有关检查排除其它腹腔脏器疾病。所有患者都经过有经验的胃镜医师做胃镜检查,至少在胃窦小弯和胃体小弯各取活检一块,如有糜烂或其它病变则在该处加取,组织学检查采用HE和WS染色,光镜观察。随机收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用明胶海绵做栓塞剂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经妇科查体、B超或CT及病理等检查排除其他妇科疾病而确诊为子宫肌瘤的病例16例,其中浆膜下肌瘤2例,粘膜下肌瘤4例,肌壁间肌瘤7例,混合多发者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单侧股动脉穿刺,双侧子宫动脉超选择插管,自制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结果术后肌瘤自行脱落,经阴道排出者1例.术后1年所有病例瘤体均有缩小,缩小率10%~100%,症状改善或消失,月经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自制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周期性瘫痪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对21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周期性麻痹病例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了解甲状腺功能亢性周期性瘫痪的临床特点.结果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周期性瘫痪者的甲亢症状有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漏诊、误诊,但确诊后及时治疗预后较好.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周期性瘫痪并非少见,但临床表现多样,故对原因不明的四肢麻痹者,应仔细询问病史,必要时行甲功能检查,以防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2例黑热病患者临床资料,提高黑热病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黑热病的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及转归。结果:黑热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为黑热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葡萄糖酸锑治疗有效。结论:黑热病误诊率较高。骨髓涂片或活检,查找立什曼原虫,结合39ku蛋白重组抗原(rk39)检测,能正确作出诊断。葡萄糖酸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排除其他病因者,可以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如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明确的乙型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肝功能和病毒学检测以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作相应诊断.对此类患者尤其应重视乙型肝炎病家族史的调查.根据患者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及预后的不同,可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2种:①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俗称乙肝“大三阳”):血清HBeAg和HBVDNA阳性,抗-Hbe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升高.  相似文献   

17.
1.本例的临床特点 ①长期持续发热、反复出现皮疹;②伴双膝关节肿痛;③双侧颈部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无压痛、质地中等,肝肿大;④WBC18.0×10~9/L,NO.81,尿常规正常,血沉增快,粘蛋白和C-反应蛋白增高,抗“O”阴性,ANA阴性,类风湿因子阴性,血培养阴性;⑤抗生素治疗无效,强的松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 2.诊断分析 根据本例的临床特点,应排除以下诸种疾病:①败血症:败血症发热之前往往有寒颤,持续发热1周后多有明显毒血症症状,皮疹常夹杂有瘀点,仔细询问病史及检查,常可发现原发感染病灶。多次血培养或骨髓培养可找到细菌。合理抗生素治疗有效。与本例不符。②风湿热:具有发热及关节炎或关节痛,但罕有反复发作性皮疹,尤其是成人病例。其主要特点是心脏炎,舞蹈症,皮下结节,环形红斑及关节炎,抗“O”测定80%病人阳性,本例不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 15名男性患者,均长期居住在海拔4 520 m高原地区,其中移居者12名,均为汉族,世居藏族3名,平均年龄25岁.经详细询问病史、查体、排除心肺等疾患,并除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参照文献[1]的标准:RBC≥6.5×1012、HB≥200 g/L、Hct≥65%者.诊断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15名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均行一次性骨髓检查,于髂前上棘作一步法抽吸,活检取材,标本制作用不脱钙的塑料包埋法,经HE、Comori嗜银染色及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造血组织面积及增生程度,造血三系及间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正> 脑血栓形成是常见脑血管病之一。其发病率高,尤其中老年人,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若仅感觉障碍或肢体活动不利,重者失语偏瘫.严重者留有后遗症。而脑电图对脑血栓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有一定的帮助,现将我院91年3月至94年2月,所描记的60例脑血栓形成脑电图分析如下。 资料 本组60例脑血栓形成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病中,经临床检查排除其它神经系统疾病。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最小者24岁,最大老  相似文献   

20.
长期过量摄入酒精对肝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早为人们熟知 ,但饮酒对心脏的毒性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1 995~ 1 996年收治酒精性心脏病 4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例均为男性 ,年龄 44~ 6 3岁 ,平均 5 4 1 2岁。长期饮用白酒 ,饮酒时间2 0~ 40年 ,饮酒量 2 5 0 g/d 2例 ,5 0 0 g/d 2例 ,入院后经检查排除高血压、冠心病、心瓣膜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其他心脏病。1 2 诊断依据 长期大量饮酒史 ,出现心脏病的症状和体征 ,并排除其它可能的心脏病病因者[1] 。1 3 临床症状及体征气促不能平卧 4例 ,浮肿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