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天如老中医幼承家学,其祖父王士希先生为常熟一代名医,擅治外感热病,尝用青蒿,侪辈极推崇,咸以“王青蒿”之别称誉之。及长,师事邑之名医吴氏,吴氏亦善治温,习用  相似文献   

2.
血证为临床常见病。清代名医吴鞠通禀承《内经》、《金匮》之旨,在《温病条辨》卷四之〈杂说·治血论〉篇加以讨论及阐发。其文理法简明,准古酌今;其论在吴氏医案中亦有例证。笔者将其归纳为治血四要,愿与同道探讨之。一、血病治气吴氏不是见血治血,而是  相似文献   

3.
吴瑞甫为近代福建名医,出生于中医世家,又倡导中西医汇通,其一生致力于中医药理论研究和医学临床实践。吴氏晚年南渡新加坡,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从组建中医学术团体、主办中医学术刊物、培育中医后备人才、投身诊疗活动等多个方面,极力推动新加坡中医事业的发展,是近代东南亚中医药史上杰出的领袖与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4.
清代名医吴鞠通以其温病学术成就而闻名于世,而吴氏在治疗杂病方面亦有精研,本文探讨了吴氏理虚思想。针对时弊,吴氏提出了“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论”,力排丹溪之说,理虚处处顾护阳气,而顾护阳气又以胃气为中心。吴氏理五脏六腑之虚又从体用入手,各脏各腑用药各异。此外吴氏还将治疗外感温病的三焦辨证思想运用到理虚领域,倡导从三焦责损,补法各异。温病、杂病理法旁通,吴氏学术通灵宏丰,理虚之论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3,(3):555-557
<正>笔者最近重新编订了清初名医吴天士的《医验录》初集和二集,名之为《吴天士医话医案集》,由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内含《兰丛十戒》《破俗十六条》《医医十病》3篇医话和吴氏医案203则,以伤寒、内伤、虚劳病症为多,兼以杂病。吴氏医宗伤寒,精于脉诊,屡起疑难重症,擅用附子,彰显火神派风格,特色鲜明,予人诸多启迪。吴楚,字天士,号畹庵。为清代康熙、乾隆间安徽  相似文献   

6.
吴佩衡,名钟全(1888~1971),原云南中医学院院长,著名中医学家.吴氏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六十载,著述颇丰,其主要著作有《麻疹发微》、《伤寒与瘟疫之分辨》、《中药十大主帅》、《吴佩衡医案》等。吴氏生前系春城“四大名医”之一,医术精湛,屡起沉疴,尤其善用附子。在学术上深受清代伤寒医家郑钦安重阳气,善治三阴证的影响,表现在对阳虚阴寒证的认识和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正>吴荣祖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云南四大名医之一吴佩衡先生之嫡孙,吴氏中医学第二代学术继承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7年,学验俱丰,其学术思想继承吴佩衡先生的钦安吴氏扶阳派学术特点且有发挥。精于内、妇、儿、外诸疾,笔者有幸作为其学术经验继承人,从师近3年,侍诊左右,受益匪浅,对吴荣祖教授自创"小儿复圆汤",运用于疳积的治疗略有体会,就其治疗经验在此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吴佩衡,名钟权(1888-1971),原云南中医学院院长,著名中医学家。吴氏出身贫寒,早年投师会理县城名医彭恩溥先生门下,车业之后,回乡行医。因目睹民国时期疾病流行,以及幼年时母病延误而过早离世的悲痛往事,乃潜心钻研仲景学说,深受启迪;溯本求源,又遍索《内)、《难》等经典医籍反复研读,废寝忘食,历经春秋,将其所悟,付诸实践,终成大家。吴氏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凡六十载,著述颇丰,其主要著作有《麻疹发微)、《伤寒与温疫之分辨)、《中药十大主帅》、《吴佩衡医案》等。吴氏生前是春城"四大名医"之一,医术精湛…  相似文献   

9.
云岭名医彭江云教授系吴氏扶阳学派第三代传人,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吴生元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临诊尤重辨证论治,提倡有是证用是方,有是症用是药。  相似文献   

10.
近代南昌名医吴公陶先生(1904—1964年)系江西省新建县人。1919年学医于上海胡念慈先生,尽得其传。业成后,悬壶于南昌。吴氏擅长儿科。解放前,曾出任许寿仁先生创办的江西中医学校董事长。解放后,先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首批组织联合诊所,和同道一起创办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任该院儿科主任。先生曾任省、市人大代表,省、市政协委员。著有《中医儿科临床选辑》一书。现就先生治疗小儿泄泻的经验整理介绍如下:一、诊治要点小儿泄泻有急、慢性之分,但都不外乎寒热的失调——外感六淫的侵  相似文献   

11.
孟河丁甘仁(1866年~1926年),名泽周,江苏武进人,为近代江南名医。丁氏先学医于圩圹马绍成、马培之。问业于歙县汪莲石,复私淑费、巢诸家。初行道苏州,复东行上海开业四十年,医名大噪,妇孺皆知。丁氏治学严  相似文献   

12.
厦门、晋江地区贯彻福建省中医文献整理研究讨论会、关于整理名老中医文献的精神,已于今年三月下旬成立厦门、晋江地区近代名老中医吴瑞甫学术研究筹备小组,共同整理吴瑞甫的学术著作。吴氏编著有《校订圣济总录》、《伤寒纲要》、《中西温热串解》、《删补中风论》、《奇验喉症明辨》等近二十种,但因年久散失,版本缺乏,希望吴氏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为主视角,以近代中医名家为研究主体,探讨近代上海名医文化区域特征。近代上海名医多家学渊源,国学功底深厚,以文会友,在期刊阵营中思想活跃;上海为近代中医药期刊创刊的主阵地,名医办刊办学,刊学相辅,使中医教育呈现出师承、家学、院校、函授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发展趋势。生逢乱世的近代上海名医,将中医的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注重扶持民族企业,研发自主品牌,这标志着近代中医民族品牌意识开始觉醒。近代上海名医具有传统中医的特色,深受江南地域文化影响,又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方医学,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海派特色。  相似文献   

14.
近代名医丁甘仁曾说:“吾吴医学之盛,甲于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其子丁仲英也说:“吾乡多医家,利济之功,亘大江南北,世称孟河医派。”孟河这个武进县的小镇,曾以众多的名医而驰名。由此而形成的孟河医派,成为江苏近代的一大流派。现将孟河影响最大,声望最高的费家与马家的主要名医及学术特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仲奇治疗肺痨咯血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仲奇先生(1881~1945年),安徽歙县人,近代名医。其曾祖履中公为清朝道光年间名医程思敏弟子,《歙县志》云其“名著江浙皖赣间。”其父养涵公,医名更盛,《歙县志》云其“专精医术,远近求医者咸归之,称新安王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代名医张山雷,名寿颐,字山雷(原名寿祥,字颐征),江苏省嘉定县人。生于清代同治12年(1873年),卒于1934年。张氏继承同邑黄墙村名医朱阆仙之学,在学术上博古融今,治学严谨,故使其誉满遐尔,望重医林,被推崇为海内三张之一。其慕名而求授业者遍及江南,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张氏学派。张氏学识经验益臻精湛,尤其是对疡科病证的论治,辨证立法,选药组方,独具匠心,造诣颇深。著有《疡科纲要》、  相似文献   

17.
吴鞠通临证特点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鞠通医案》是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毕生精力之所荟萃 ,充分体现了吴氏的学术渊源、思想和临证特点 ,笔者不揣浅陋 ,试作探讨 ,就正于师长同道。1 精研仲景学说 善用经方治病吴鞠通是温病大家 ,一般认为其学术渊源师承叶天士、薛生白。秦伯未先生说“天士、鞠通侧重温热”,又说吴鞠通“发愤治医 ,师法叶、薛”(《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但吴氏精研《内经》和仲景学说 ,功底深厚 ,《医案》中用仲景方法的 ,并不少见。遗精之治 ,后世习用三才封髓丹、秘精丸、金锁固精丸、六味地黄丸等方剂 ,吴氏用仲景桂枝龙骨牡蛎汤而获良效 (《卷二·虚劳…  相似文献   

18.
戴祖铭  余信 《浙江中医杂志》1998,33(11):493-493
余听鸿(1847~1907),名景和,号少愚,自称萍踪散人,为清末名医。生于江苏宜兴,从学于孟河名医费兰泉门下,后悬壶于常熟。著有《余注伤寒论翼》、《外证医案汇编》、《诊余集》,未刊本有《海虞寄舫医案》(手抄本,由余信所藏)等,在中国近代医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如了甘仁在《诊余集》序言中所云:"吾吴医学之盛,甲于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此不必远引古事,即证之吾友听鸿余君《诊余集》中而见矣!"今将其治肿胀之经验,简介一二如下。1暴胀属实热清金疏木兼扶脾余氏治张以肝脾为中心,使肝木不横逆侮土…  相似文献   

19.
何嘉莉  何伟 《新中医》2020,52(19):193-195
正文:吕楚白(1869—1942 年),字绍珩,广东省鹤山市人。鹤山位于广东中西部,汉时属南海郡,清雍正十年(1732 年)建县,近代名医辈出。吕楚白与同宗吕安卿清末民初起悬壶羊城,皆广州近代名医。吕楚白德艺双馨,精于内妇儿科,并在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任教[1-2],对岭南中医流派[3]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进一步发掘传承地方名医学术,兹通过吕楚白医案,简要分析其学术观点、临床经验与方药特色。……  相似文献   

20.
先舅父当代名医上海张骧孙(1902-1956),又名庆增,字祝三。张氏为江南望族,乃宋相张商英之后,行医济世已达十余代。骧孙公是近代名医张骧云(张聋(?))之孙,张汝炳(字星若)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