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血管周围间隙由软脑膜围绕血管走形形成,参与脑内液体交换和废物清除。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提示大脑清除机制障碍,与多种临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近年来关于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颇多,文章对其解剖学、神经影像学、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住院的CSVD患者174例和非CSVD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包括弥散加权成像和液体翻转衰减恢复序列),分析两组患者EPVS数量和解剖学分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探讨其解剖学分布的诊断临界值.结果 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节区EPVS(优势比1.491,95%可信区间1.165 ~1.909;P=0.002)和半卵圆中心EPVS(优势比1.279,95%可信区间1.022 ~1.601;P =0.032)与CSVD独立相关.CSVD患者基底节区和半卵圆中心EPVS均显著多于非CSVD患者(P均=0.001),其相应的CSVD诊断临界点分别为4个和6个,ROC曲线下面积以及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0.859、72.4%、93.0%和0.808、65.5%、95.3%.结论 EPVS有助于CSVD的诊断,采用EPVS诊断CSVD时需区分解剖学部位,并确立相应的诊断临界值.  相似文献   

4.
5.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患病率在23%~60%之间.文章对PSD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病前个性、文化程度、卒中和抑郁病史、卒中类型、卒中部位、神经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失语以及社会支持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卒中后认知损害(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直接影响卒中患者的转归。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提示大脑清除机制障碍,可影响认知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存在EPVS会加重PSCI。文章对EPVS与PSCI的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stroke,PCIS)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住院治疗的连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优势椎动脉定义为两侧直径相差≥0.3 mm时直径较大的椎动脉,或当两侧直径相差<0.3 mm时与基底动脉直线连接的一侧椎动脉.依据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标准将入选病例分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an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stroke,ACIS)组和PCIS组.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VAD与PCIS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22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ACIS组172例(76.1%),PCIS组54例(23.9%).54例(23.9%)存在VAD,其中左侧优势38例(70.3%),右侧优势16例(29.7%).PCIS组存在VAD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ACIS组(55.6%对14.0%;x2=39.115,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AD是患者发生PCIS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3.60,95%可信区间6.90 ~27.01;P<0.001).结论 VAD与PCIS发病密切相关,VAD是PCI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和随访,结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卒中的严重程度,探究磁共振DWI上新发生的卒中病灶位置与卒中后抑郁(PSD)之间的关系,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预防PSD方面提供帮助,从根本上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方法选择2013年5至1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三病房就诊且符合本试验入组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对其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文化水平等进行登记,给予适当的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控制相关危险因素的治疗,并完善磁共振DWI及其他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院外要求继续相应的二级预防并对其进行相关临床资料的分析和随访(自入院起2周、1个月、3个月),观察并比较各时间点PSD的发病率及其与磁共振DWI上新病灶的关系。结果DWI上具有新病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内PSD发病率比较:多发脑梗死(75.00%)>额叶梗死(50.00%)>边缘系统梗死(21.43%)>基底节区梗死(12.50%),且各组患者间PSD发病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时PSD发病率比较:多发脑梗死(50.00%)>额叶梗死(18.75%)>边缘系统梗死(7.14%)>基底节区梗死(0),且各组患者间PSD发病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上显示多发脑梗死的患者不同随访时间PSD发病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周时及3个月内PSD的发病率与DWI上新病灶之间有关,且DWI上显示多发脑梗死者PSD的发病率高于单个脑区梗死者;DWI上显示多发脑梗死者PSD的发病率与随访时间有关;DWI上显示单个脑区(额叶、边缘系统、基底节区)梗死者PSD?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PSD)与脑小血管病(CSVD)负荷轻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1例,根据脑卒中后3个月PSD发生情况分为PSD组86例,非PSD组215例。所有患者根据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分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于入院当日完善患者人口学和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等资料。结果 PSD组年龄、高血压、入院NIHSS评分、脑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增加和重度CSVD负荷评分明显高于非PSD组,轻度CSVD负荷评分和中度CSVD负荷评分明显低于非PSD组(P0.05)。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中,首先矫正人口学因素(年龄和性别),以轻度CSVD负荷评分为参照,中度CSVD负荷评分(OR=1.32,95%CI:1.29~4.56,P=0.04)和重度CSVD负荷评分(OR=3.02,95%CI:1.35~7.07,P=0.01)与PSD的发生独立相关。将单因素分析中P0.2的变量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中,矫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NIHSS评分、收缩压,仍以轻度CSVD负荷评分为参照,中度CSVD负荷评分对PSD失去了预测价值(OR=1.26,95%CI:0.96~4.16,P=0.65),重度CSVD负荷评分(OR=2.65,95%CI:1.11~6.92,P=0.04)与PSD联系依然存在。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SVD负荷严重程度与患者3个月后PS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抑郁状态与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9例无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3个月),采用24项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进行评分,得分<8分为无抑郁症状,8-17分为抑郁状态,>17分为抑郁。收集患者单项血管危险因素、血管危险因素总数以及三项血管危险因素数目之和(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分析卒中后抑郁与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抑郁的发生与心脏病家族史、既往卒中史以及三项血管危险因素数目之和有关(P<0.05)。结论:无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血管危险因素有关,但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1.
血清铁蛋白水平与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抑郁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水平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期间住院的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入院后24 h内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筛查抑郁,评分≥7分的患者进一步采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确诊抑郁。结果共纳入200例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55例(27.5%)诊断为 PSD。 PSD 组体质指数、受教育年限、腰围、高敏 C 反应蛋白、高半胱氨酸、NIHSS 评分(基线、出院和90 d 时)、mRS 评分(出院和90 d时)、BI(出院和90 d时)以及丧偶或独居患者的构成比与非 PSD 组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 均<0.05)。 PSD 组血清铁蛋白水平[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261.90(142.10~364.90)μg/L 对164.40(132.50~195.10)μg/L;Z =-4.814,P <0.001]显著高于非 PSD 组。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基线血清铁蛋白水平>136.375μg/L是 PSD 的独立危险因素(每增高1个四分位数:优势比1.041,95%可信区间1.009~1.239;P =0.045)。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与 PSD 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延缓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还可能增高残疾率和病死率.有关PSD发病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脑小血管病与PSD的发生密切相关.文章就脑小血管病与PSD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卒中后患者多伴有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尤其是在偏瘫侧,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功能预后.同时,骨质疏松也是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众多治疗方案中,康复训练在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文章对缺血性卒中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以及骨质疏松的康复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和肽素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关系.方法 纳入发病24 h内的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和肽素水平,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基线卒中严重程度.在发病后90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者.结果 共纳入连续86例发病24 h内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和50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24 h、7d和14 d血清和肽素水平分别为(7.81±0.66) pmol/L、(4.78±1.76) pmol/L和(2.82±1.42) p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67±0.56) pmol/L;P均<0.05].86例患者中,74例(86.05%)转归良好,12例(13.95%)转归不良.转归不良组年龄[(67.64 ±9.62)岁对(61.12±7.31)岁;t=-3.420,P=0.020]、NIHSS评分[(14.16±4.22)分对(6.96±2.04)分;t=-8.26 3,P< 0.001]、基线收缩压[(166.06±13.42)mmHg对(154.12±11.69)mmHg;t=5.216,P=0.037;1mmHg=0.133 kPa]、空腹血糖[(8.79±2.98) mmol/L对(6.92±2.24) mmol/L;t=2.076,P=0.041]、C反应蛋白[(7.02±1.72) mg/L对(4.07±1.58) mg/L;t=-1.724,P=0.019]、24 h时和肽素水平[(9.67±2.28)p mol/L对(6.88±2.82)pmol/L;t=13.962,P< 0.001]、7d时和肽素水平[(8.22±2.14) pmol/L对(2.97±2.04)pmol/L;t=20.564,P<0.001]、14 d时和肽素水平[(4.77±1.86)p mol/L对(2.02±0.76) pmol/L;t=8.428,P=0.032]以及心房颤动(33.33%对8.11%;x2=4.986,P=0.036)、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41.67%对21.62%;x2 =6.729,P=0.038)、心源性栓塞(33.33%对8.11%;x2=4.986,P=0.036)的患者构成比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的患者构成比显著低于转归良好组(16.67%对70.27%;x2=16.972,P=0.04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4 h(优势比2.424,95%可信区间1.920 ~ 3.562;P<0.001)和7d(优势比2.326,95%可信区间1.768 ~3.482;P<0.001)时和肽素水平以及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2.146,95%可信区间1.616~3.268;P<0.001)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基线血清和肽素水平增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时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损害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发病前无认知损害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价认知功能,MRI确定梗死部位和侧别,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粥样硬化动脉.结果 共纳入10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75例(74.3%)存在认知损害,认知损害组年龄[(54.54±12.59)岁对(64.43±10.37)岁;t=-3.960,P<0.001]以及受教育年限≤6年(50.7%对11.5%;x2=12.257,P<0.001)和脑动脉粥样硬化(89.3%对50.0%;x2=18.137,P<0.001)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720,95%可信区间1.005~2.942;P=0.048).MoCA评分与责任血管(r=-0.365,P<0.001)和粥样硬化程度最重血管(r=-0.243,P=0.014)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早期即存在认知损害,且MoCA评分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脑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 MAU)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住院治疗的连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次日晨起留取首次尿标本测定尿白蛋白/肌酐比率(urine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 UACR),UACR 30~300 mg/g定义为MAU阳性.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价卒中严重程度,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价功能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结果 共纳入24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53例(21.72%)MAU阳性,67例(27.50%)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MAU阳性组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分、收缩压、空腹血糖、球蛋白、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以及缺血性心脏病构成比显著高于MAU阴性组(P均<0.05).转归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C反应蛋白、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以及MAU阳性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AU[优势比(odds ratio, OR)1.52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151~1.794;P=0.031]、基线NIHSS评分(OR 1.570,95% CI 1.357~1.808;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MAU发生率较高,MAU阳性可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静脉溶栓不但可以改善患者转归,还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机制影响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因此,深入探索静脉溶栓对PSD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文章围绕PSD的特点、静脉溶栓对PSD的可能影响、机制以及PSD的防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9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检测血清BDNF含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6个月随访时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进行抑郁评定,≥17分为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结果 共40例患者(44.4%)发生PSD,轻度抑郁30例(33.3%),中度抑郁8例(8.9%),重度抑郁2例(2.2%).单变量分析显示,PSD组多发性梗死的患者比例(65.0%对32.0%;x2=9.723,P=0.002)、基线NIHSS评分[(7.05±4.25)分对(4.35±3.14)分;t=3.465,P =0.001]和出院时NIHSS评分[(5.43±3.02)分对(3.11±2.56)分;=3.944,P<0.001]显著高于非PSD组,而受教育年限[(9.03±4.51)年对(13.45 ±5.02)年;=4.340,P<0.001]、血清PDNF浓度[(16.754 ±4.451) pg/ml对(29.551 ±3.213)pg/ml;t =15.827,P<0.001]以及出院时BI[(55.00±28.10)分对(83.11±27.11)分;=4.809,P<0.001]显著低于非PSD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清BDNF水平是PSD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571,95%可信区间0.416 ~0.967;P=0.003).结论 高血清BDNF水平是PSD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外排体是由多种类型细胞分泌的直径约40~100 nm的膜性小囊泡.外排体携带有脂质、蛋白质、mRNA、微小RNA等,在细胞通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对外排体的来源、一般特性、生物学功能以及在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学和神经功能恢复中的可能作用和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