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他汀类药物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最重要药物之一.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和汇总分析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和复发风险.文章就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的一级预防、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后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并降低院内病死率.文章对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前和临床试验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治疗已成为缺血性卒中预防的标准方法,而且正在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选择.他汀类药物独立于胆固醇之外的多效性作用是将其用于缺血性卒中治疗的主要依据,这些多效性作用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进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转归.同时,鉴于有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作用存在剂量依赖性,因此主张采用大剂量他汀治疗.但是,围绕是否应将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应用于不同机制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仍然存在争论.  相似文献   

4.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慢性肝病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其发病率日益增高,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对NAFLD患者的卒中预防十分重要.他汀类药物是最重要的一类降胆固醇药物,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ydroxy-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合成,上调肝脏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降低循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有效降低卒中风险.此外,他汀类的多效性以及对胆同醇相关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能减缓或防止NAFLD的进展.由于他汀类药物对肝脏有一定的不良作用,是否能应用于慢性肝病患者存在较大争议.现有证据显示,他汀类药物可在NAFLD患者中安全使用,通常无需监测肝酶,过分关注他汀类药物的肝毒性反而可能采取不恰当的停药,导致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增高.为此,他汀类对NAFLD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可有效降低包括心肌梗死和卒中在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降胆固醇药.临床试验和汇总分析均表明,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增高新发糖尿病风险.文章对他汀类药物诱发糖尿病的证据、可能机制和临床意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已得到肯定,但其是否会增高脑出血风险尚无定论.对于那些长期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在罹患脑出血后应继续抑或中断他汀类药物治疗仍然着存在争论.文章就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肺炎和卒中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肺炎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包括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肺炎临床特征、抗生素使用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等.根据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卒中转归.结果 共纳入5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肺炎患者,其中他汀组20例,对照组33例.他汀组年龄以及男性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比例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他汀组治愈率、好转率、无效率和病死率分别为50.00%、35.00%、15.00%和0.00%,对照组分别为15.15%、39.40%、33.30%和15.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3).他汀组体温恢复正常[(2.10±3.29)d对(4.61 ±3.54) d;P=0.002]、肺部哕音消失[(3.60±2.46)d对(7.67 ±4.09)d;t=-4.019,P=0.000]和抗生素使用[(7.05±3.13)d对(9.73±4.00)d;t=-2.562,P=0.013]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而咳嗽、咳痰恢复正常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卒中转归良好组糖尿病(20.83%对55.17%;x2 =6.473,P=0.011)、后循环卒中(4.17%对27.59%;P=0.031)以及双侧肺部阴影(29.17%对55.17%;x2 =5.705,P=0.017)比例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Stroke Association 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4.00±4.54)分对(10.66±6.33)分;t=1.898,P=0.001]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但转归良好组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比例与转归不良组无显著性差异(41.67%对34.48;x2 =0.288,P=0.59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优势比(odds ratio,OR)5.14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66 ~22.709;P=0.031]和基线NIHSS评分(OR 1.251,95% CI 1.080 ~1.449;P=0.003)是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他汀类药物可促进急性缺血性患者卒中后肺炎恢复,但对卒中转归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痴呆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随着老龄社会的来临,痴呆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主要的保健和社会问题之一。最常见的痴呆类型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它是一种涉及多种发病因素、以进行性痴呆为特征的大脑变性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和认知力减退、精神运动异常等症状。最显著的神经组织学病理特征是神经细胞之间大量的老年斑和神经细胞内存在的神经元纤维缠结。  相似文献   

9.
10.
在过去十年中,甲羟戊酸途径及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在预防肿瘤发生及改善肿瘤预后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他汀类药物在肝癌中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前期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在胆固醇代谢、抗氧化及抗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胆固醇代谢、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则是促进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最近也有研究发现,他汀药物在部分肝癌患者治疗中存在相反的作用。对他汀药物在肝癌治疗中的双刃剑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部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可能会进展为缺血性卒中,部分患者因合并心血管病而死亡.近年来的研究显示,ABCD2量表在TIA预后评估中有着重要价值.文章概述了ABCD2量表的来源和应用,重点阐述了该量表在TIA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危信号,预示着卒中风险显著增高,尤其是在7 d内.对TIA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和分层十分重要.根据TIA患者的卒中危险因素制定了多种简易预测量表,例如加利福尼亚量表、ABCD量表、ABCD2量表等.其中以ABCD评分最为常用,但随着其应用越来越普遍,该量表的缺陷也日益显现.近年来,为了提高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继推出了ABCD评分的衍生量表.文章就ABCD评分及其衍生的量表在TIA患者卒中风险预测应用中的发展演变、内容和预测价值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2014年2月6日,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发布的《女性卒中预防指南》使我们对女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有了进一步的反思.与男性相比,某些危险因素为女性独有或在女性人群中更加普遍,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深入认识对女性缺血性卒中的预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短期转归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12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和强化治疗组(阿托伐他汀40 mg/d).主要转归指标为治疗1周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治疗1个月时评价的转归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次要指标为治疗1个月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不良事件.结果 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25例,标准治疗组62例,强化治疗组63例.治疗1周时,标准治疗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显著性高于强化治疗组(16.13%对4.76%;x2 =4.333,P=0.038);治疗1个月时,标准治疗组转归良好的比例显著性低于强化治疗组(53.23%对71.43%;x2 =4.413,P=0.036).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导致阿托伐他汀减量或停药的明显肝脏损害、肌肉毒性等不良事件.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较常规剂量降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并改善短期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和脑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存在颈动脉易损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前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10 mg/d,后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20 mg/d.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血脂,颈部血管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面积和Crouse斑块积分.比较治疗后6个月内的脑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71例患者,常规剂量组35例,大剂量组36例,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分别失访2例和1例.大剂量组基线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5.65±1.05)mmol/L对(5.46±0.87) mmol/L;t=0.812,P=0.419]、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2.85±0.74) mmol/L对(2.95±0.86) mmol/L;=0.513,P=0.60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4.11±0.47) mmol/L对(4.08±0.33) mmol/L;t =0.304,P=0.76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1.27±0.22) mmol/L对(1.23±0.20) mmol/L;t=1.339,P=0.185]与常规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大剂量组TC[(3.06±0.77) mmol/L对(4.98±0.78) mmol/L;t=10.214,P<0.001]、TG[(2.15±0.56) mmol/L对(2.52±0.68) mmol/L;t=2.492,P=0.015]和LDL-C[(2.18±0.59) mmol/L对(3.86±0.42) mmol/L;t 13.526,P<0.001]显著低于后组,而HDL-C[(1.43±0.20) mmol/L对(1.33±0.21) mmol/L;=2.010,P=0.048]显著高于常规剂量组.大剂量组基线IMT[(1.59±0.26)mm对(1.58±0.28)mm;t =0.152,P=0.879]、斑块面积[(0.87±0.29)mm2对(0.85±0.34)mm2;t=0.261,P=0.749]和Crouse积分[(4.26±0.31)mm对(4.18±0.25)mm;t1.171,P=0.245]与常规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大剂量组IMT[(1.26±0.25)mm对(1.44±0.27)mm;t=2.852,P=0.005]、斑块面积[(0.50±0.25) mm2对(0.70±0.25)mm2;t=3.298,P=0.001]和Crouse积分[(2.30±0.26)mm对(4.03±0.24) mm;t =28.509,P<0.001]均较常规剂量组显著降低.大剂量组脑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11.76%对29.41%x2=3.202,P=0.001).结论 瑞舒伐他汀具有显著的降脂作用,能消除或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减少缺血性卒中事件,瑞舒伐他汀20 mg/d的作用优于10 mg/d.  相似文献   

16.
氯吡格雷治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卒中复发风险,但对不同人群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存在较大差异.文章对缺血性卒中预防中的氯吡格雷抵抗机制及其应对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卒中多在基础病变上加之日常生活中多种诱因的作用下发病,其发生机制复杂,危险因素较多,仅凭长期存在的慢性危险因素尚无法对其急性起病做出恰当的解释。目前有关卒中诱发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少,其关联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文章旨在介绍常见的诱发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并讨论其可能的机制,为缺血性卒中的临床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