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卡式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在输血前,使用微柱凝胶法对有输血史、妊娠史、短期内需要多次输血或交叉配血不合的输血或备血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筛检阳性者,进一步作抗体特异性鉴定,再选取该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供血者与患者进行交叉配血。结果在932例患者病例中,共筛检出不规则抗体3例(0.32%),经抗体特异性鉴定,为抗-E 2例(0.21%),抗-c 1例(0.11%),选取不规则抗体相应抗原阴性的供血者与患者进行交叉配血,配血成功。另检出患者已致敏红细胞所引起的交叉配血次侧凝集2例(0.21%),假凝集1例(0.11%),自身抗体2例(0.21%)。结论微柱凝胶法对于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交叉配血前必须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检,这对有输血史、妊娠史以及短期内需多次输血的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在临床配血中的效果与体会。方法用两种方法对所有受血者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和对所有配血不合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28例交叉配血不合平行试验中,微柱凝胶法检测出不规则抗体9例,交叉配血不合者28例;凝聚胺法测出不规则抗体7例,交叉配血不合25例。结论微柱凝胶法更灵敏,2种配血方法结合起来应用最佳,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戴安娜全自动血型仪在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使用全自动血型仪和传统试管法检测2300份标本的血型;用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对900例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全自动血型仪和试管法检测血型一次性判读准确率分别为99.87%、100.00%;在900例交叉配血试验中,微柱凝胶法配血不合30例,主侧不合3例,次侧不合27例,将微柱凝胶法配血不合的标本用聚凝胺法检测,主侧不合3例,次侧不合3例。结论全自动血型仪用于 ABO 血型和 RhD 血型检测安全、快速、可靠、灵敏度高;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较敏感,但假凝集及不规则抗体的存在会导致配血困难,耗时较长;聚凝胺法简便、快速、假阳性较少,但有可能导致抗体漏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种交叉配血方法在新生儿输血中的应用。方法运用三种交叉配血方法同时对215例新生儿血液标本进行同型交叉配血,常规检测不规则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阳性者进一步做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盐水法有18例配血不合,凝聚胺法有3例配血不合,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有76例配血不合。结论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更适合于新生儿输血前的交叉配血检测以及不规则抗体筛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3种交叉配血法在新生儿输血安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同时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对174例需要输血的新生儿进行同型交叉配血,常规检测不规则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阳性者进一步做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盐水法有14例(8.05%)配血不合;凝聚胺法有1例(0.57%)配血不合;微柱凝胶法有62例(35.63%)配血不合,其中31例为直抗阳性引起的次侧不合,1例为抗-D抗体导致的3种方法均不合。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胶法用于新生儿交叉配血标本用量少,操作简便,易于标准化,结果清晰易判,敏感度高于凝聚胺法,对保障新生儿安全输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申请输血的住院患者29873例,采用微柱凝胶法对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以及抗人球蛋白试验,并对筛查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显示,在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血清中抗体阳性率为90.2%(92/9123),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为9.8%(10/2075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DAT检测结果显示: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的DAT阳性率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配血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出现交叉配血主要是主侧聚集。主侧聚集的DAT阳性率与次侧聚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抗体特异型鉴定结果显示:Rh-hr血型系统出现抗体阳性率为20.59%。102例患者共检测出45例特异型抗体,占44.11%。有无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柱凝胶法应用到抗体筛查时灵敏度高,结果准确,且省时省力,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6月间本院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6 630例,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同时将结果与凝聚胺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 630例患者用微柱凝胶法进行抗体筛查,共检出不规则抗体35例,检出率为0.53%;而采用凝聚胺法进行检测,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为0.39%(26/6 630),2种方法间的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630例患者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不合率为0.72%(48/6 630);用凝聚胺进行法交叉配血,不合率为0.45%(30/6 630),2种方法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配血不合共有49例,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不合48例,1例只在凝聚胺法配血不合,经抗体鉴定未确定其特异性,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的灵敏度为97.96%(48/49),明显高于凝聚胺法[61.22%(3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胶技术的检测灵敏度高,易于标准化,结果清晰、准确,易于判读,对于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重要价值,但凝聚胺法检测快速、简单,也有较高的灵敏度,适用于急诊抢救患者的配血。条件允许时,可同时采用2种方法互为验证,真正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血病和肾脏病患者多次输血对交叉配血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对白血病患者及肾性贫血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微柱凝胶法输血2~4次患者不符合率为10.43%明显低于输血5次以上的患者的26.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5次以上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17.57%,明显高于输血2~4次检出率为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及肾性贫血患者交叉配血不相合率、不规则抗体产生率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采用微柱凝胶法做交叉配血试验较凝聚胺法准确性更高,更能够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9.
获得性IgG抗体致新生儿交叉配血不合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新生儿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方法 运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患儿进行抗体筛查、抗体鉴定、抗体效价的测定以及交叉配合试验。结果经抗体鉴定有抗-D存在后,选用相合的供血者与其交叉配血,在盐水、凝聚胺和抗人球介质中主次侧均无凝集,无溶血反应,输红细胞悬液1U,无不良反应。结论 Rh(D)抗原定型是非常必要的,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输血时,一定要作不规则抗体筛查,以保证输血安全。有条件的实验室除了使用盐水法配血外,还要使用能检测免疫性抗体的配血方法(酶法、抗人球蛋白法或凝聚胺配血方法),交叉配血标本要尽量使用能反映患者当前血液免疫水平的标本。  相似文献   

10.
两种方法在临床交叉配血工作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在临床交叉配血工作中的方法学比较。方法对本院需要输血的344例患者用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所做的交叉配血中,发现有2例患者体内已经产生了针对供血者的不完全抗体,凝聚胺法只能检测出其中的1例,而微柱凝胶法则能同时检测出这2例患者,两者方法检测出不完全抗体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相比较检测不完全抗体的特异性基本一致,但是微柱凝胶法的敏感性要高于凝聚胺法。因此用微柱凝胶法做交叉配血,不完全抗体误检的概率更小,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玻片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在该院9例不规则抗体阳性的输血患者同时进行玻片凝聚胺法和试管凝聚胺法交叉配血。比较两种方法配血后主、次侧凝集强度。结果 9例均出现主侧凝结,玻片凝聚胺法的凝集强度弱于经典凝聚胺法。结论玻片凝聚胺法可以检测出常见不规则抗体引起的配血不合,可用于特殊条件下的交叉配血。  相似文献   

12.
临床交叉配血实验中引起凝集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因有患者血清中冷凝集素增高,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等。当发生凝集情况时,会花较多时间分析凝集产生原因,容易延误临床输血治疗,因此临床工作中需要选择安全,快捷的交叉配血法,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本科自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开展微柱凝胶试验技术,联合凝聚胺试验共检测标本数4040例,发现12例冷凝集素所致临床交叉配血不相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的敏感性分析及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凝聚胺法(MPT)与微柱凝胶法(MGT)交叉配血的敏感性及优缺点,减少输血反应。方法:日常配血中的50例阳性标本同时用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和盐水法配血。结果:微柱凝胶法的总阳性、主次侧阳性及假阳性例数均高于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耗时约30min,凝聚胺法约10min。结论:微柱凝胶法更敏感,能提高不完全抗体的检出率;凝聚胺法操作简便、快速,但可能导致抗体的漏检,适用急诊配血。出现配血不合的标本最好两种方法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三种交叉配血方法在临床输血中的效果对比。方法抽选我院近一年来自期间需输血的住院和手术患者血标本(1596例),所有标本同时使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统计分析所有标本交叉配血情况。结果凝聚胺法有28例(1.75%)配血不合;微柱凝胶法有37例(2.32%)配血不合;盐水法有6例(0.38%)配血不合,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阳性率明显高于盐水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联合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能够有效提升其阳性检测率,确保安全输血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输血是临床上治疗抢救病人的主要方法之一,为了避免输注后出现输血反应,主要是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前交叉配血已是常规检查项目。本院输血科自2008年应用微柱凝胶交叉配血卡取代凝聚胺和盐水进行临床配血。现对43例使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出现不同程度凝集的标本再与凝聚胺法和盐水法配血进行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输血或妊娠对交叉配血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标本1000例,以初次输血且无妊娠史的标本为对照,均用微柱凝胶法做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标本正反定型不一致率、交叉配血不合率和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分析影响交叉配血结果的原因。结果输血或妊娠组的交叉配血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血型鉴定正反不一致的比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输血或妊娠组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提示输血或妊娠影响交叉配血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存在不规则血型抗体。结论输血或妊娠可能刺激机体产生不规则抗体,输血前应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并根据抗体鉴定的结果选择无相应抗原的血液输注,以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交叉配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用微柱凝胶法对新生儿输血患者进行交叉配血,同时与聚凝胺法比较。结果473例聚凝胺法交叉配血全部相合标本中,微柱凝胶法5例主侧不合,7例次侧不合。结论聚凝胺法配血可能导致抗体漏检,为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应尽可能采用微柱凝胶法配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使用微柱凝胶卡式法进行Coombs试验,确定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自身抗体类型,从而在临床输血过程中注意此种情况,减少输血反应。方法用微柱凝胶卡式法检测患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分别用微柱凝胶检测卡法和凝聚胺法对患者进行主、次侧交叉配血试验,以明确该类患者在交叉配血时所需采用的试验方法。结果患者DAT试验结果为阳性,具体抗体分型为IgA型;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患者主、次侧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凝聚胺法主、次侧交叉配血结果均为阳性。结论单独型IgA抗体的AIHA患者,除微柱凝胶检测卡交叉配血外,还需用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来共同参考配血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肾脏病患者多次反复输血对交叉配血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对49例肾脏病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抗体筛查、抗球蛋白(DAT)试验.结果 (1)输血2~5次的肾脏病患者交叉配血试验相合率显著高于输血6次以上的患者、抗体产生率显著低于输血6次以上的患者(P<0.05).(2)输血2~5次的21例肾脏病患者微柱凝胶法中有2例不相合;凝聚胺法有1例不相合,两法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输血6次以上的28例肾脏病患者微柱凝胶法中有10例不相合;凝聚胺法有5例不相合,两法试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脏病患者配血相合率与输血次数呈负相关,与抗体产生率呈正相关;采用微柱凝胶法做交叉配血试验,可提高交叉配血结果的准确性,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低丙球蛋白患者疑难配血的原因.对低丙球蛋白患者的交叉配血异常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此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 收集了交叉配血结果异常的患者的病史资料,用生理盐水法、凝聚胺法、卡式凝胶法三种方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 三种方法均出现主侧即患者血清与献血者红细胞凝集.次侧即患者红细胞与献血者血清不凝集.微柱凝胶法筛选不规则抗体阳性.结论 低丙球白血症长期反复输血患者,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1],导致输血反应的发生.应选择相合的洗涤红细胞输注,才能避免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