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黏附、活化、聚集和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许多研究显示,血小板膜糖蛋白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有关.文章对血小板膜糖蛋白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天津市汉族人群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 HPA-3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及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 缺血性卒中组150例,对照组135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并抽样测序验证.比较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ab基因型、bb基因型和b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0),而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频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病例组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之间GPⅡb基因型和b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虽然各病因学亚型之间基因型频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亚组b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小血管闭塞性卒中亚组和心源性脑栓塞亚组(61.8%对46.7%对47.5%x2 =6.573,P=0.03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优势比7.475,95%可信区间3.700 ~ 15.003;P=0.000)和b等位基因(优势比3.678,95%可信区间1.245~10.863,P=0.018)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小板膜GPⅡb HPA-3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相关,携带b等位基因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HPA-3基因多态性与天津地区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和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GPⅡbHPA-3基因多态性.转归不良定义为6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结果 共纳入22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98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急性缺血性卒中组bb基因型(45.09%对15.06%;x2=40.618,P<0.001)和b等位基因(63.84%对33.67%;x2 =50.064,P<0.001)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b基因型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5.838,95%可信区间2.653~ 12.843;P<0.001).在各TOAST亚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bb基因型(x2=10.912,P=0.028)和b等位基因(x2 =11.801,P=0.019)频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转归不良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患者构成比(64.52%对29.63%;x2=29.456,P<0.001)以及bb基因型(66.13%对37.04%;x2=17.422,P<0.001)和b等位基因(75.00%对59.57%;x2=9.252,P=0.002)频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b基因型是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3.842,95%可信区间1.782~8.283;P =0.001).结论 bb基因型可能是天津地区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发病和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心脑血管病患者在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过程中可能仍会发生缺血性事件,即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研究已成为热点.文章对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的基因多态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GPⅡb/Ⅲa的变化,探讨其与阿司匹林抵抗(AR)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0例CHD患者(CHD组)及2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小板CD62p、GPⅡb/Ⅲa表达的阳性率。根据血小板聚集率(PAG)将CHD组分为AR亚组和阿司匹林敏感亚组(AS亚组)。60例CHD患者接受阿司匹林(100mg,qd)等治疗,2周后复检CD62p、GPⅡb/Ⅲa,并采用比浊法分别测定由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PAG。结果:CHD患者治疗后血小板CD62p、GPⅡb/Ⅲa表达阳性率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入选60例CHD患者中有8例(13.3%)存在AR。AR亚组血小板GPⅡb/Ⅲa表达阳性率高于AS亚组(P<0.01)。结论:GPⅡb/Ⅲa可作为CHD患者阿司匹林治疗中早期识别AR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a基因和Ⅰbα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经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302例(脑梗死组)和健康体检者196例(对照组);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GPⅠa C807T基因与Ⅰbα基因HPA-2、Kozak序列多态性在2组中的分布频率。结果脑梗死组GPⅠa C807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GPⅠbα基因Kozak序列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3% vs 10.20%,P0.05);脑梗死组GPⅠbα基因HPA-2序列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Ⅰbα基因HPA-2序列多态性与脑梗死无相关性;GPⅠa C807T等位基因和Ⅰbα基因Kozak序列多态性可能是脑梗死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糖蛋白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糖蛋白(GP)是一种存在于血小板质膜表面的糖蛋白,在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GP受体的基因突变必然影响血小板表面受体的表达数量与质量,从而影响血小板聚集。因此,GP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其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将为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分子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卒中已成为中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作为缺血性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的基石,阿司匹林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和复发。然而,部分患者在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后仍然发生血管事件,或血小板聚集率较高,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或“阿司匹林低反应性”。文章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情况、检测方法和处理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连接蛋白37(connexin37,Cx37)基因C1019T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及其转归的关系.方法 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缺血性卒中组和对照组Cx37基因C1019T多态性的分布,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发病后3个月时神经功能转归.结果 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32例,其中转归良好(mRS评分<3分)210例,转归不良(mRS评分≥3分)22例;对照组235例.缺血性卒中组TT基因型(12.93%对6.39%;x2=10.087,P=0.006)和T等位基因(31.25%对21.49%;x2 =11.466,P=0.001)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T基因型[优势比(odds ratio,OR)5.79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405~23.894;P=0.015]和T等位基因(OR 131.016,95% CI 6.943~2472.477;P =0.001)可显著增高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单因素分析显示,TT基因型(OR 0.650,95% CI 0.144~2.934;P=0.575)、CT基因型(OR 0.622,95% CI 0.234~1.655;P=0.342)、CC基因型(OR 0.654,95% CI0.268~1.595;P=0.350)与缺血性卒中转归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x37 1019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可增高缺血性卒中风险,T等位基因是缺血性卒中的遗传易感因素之一,但其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发病3个月时的转归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phtelel glycoprotein,GP)Ⅲa基因rs5918、rs2317676和rs11871251多态性与颅内外动脉支架置人术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09年12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成功施行脑血管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应用多重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分析GPⅢa基因多态性。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卒中、血管性死亡和心肌梗死。结果共纳入433例基因分型成功并获得随访信息的患者。对患者进行平均(10.21±2.71)个月的随访,28例患者发生血管事件。基因分型表明,rs5918、rs2317676和rs11871251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6%、20.67%和48.73%。临床随访表明,rs1l871251A等位基因携带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性高于非携带者[风险比(hazard ratio,HR)8.8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0~65.00;P=0.032];对rs5918和rs2317676不同基因型进行的比较显示,终点事件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Log rank P分别为0.608和0.556)。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携带rs1l871251A等位基因是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7.878,95%C/1.035~59.982;P=0.046),吸烟是转归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HR0.327,95%CI 0.108~0.990;P=0.048)。结论GPⅢa基因rs11871251位点多态性可能是影响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服用阿司匹林患者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具有基因多态性(ε2、ε3和ε4).业已证实,ApoE结构和功能异常与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均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近年来,虽然对ApoE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但结论并不一致.文章就ApoE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的表达与临床伤残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57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膜GPⅡb-Ⅲa复合物的α亚单位(CD41)、P-选择素(CD62p)和GP53(CD63)的表达。 结果 中型卒中患者CD41、CD62p、CD63的表达分别为(63.08±15.01)% 、(3.93±2.75)% 、(2.91±1.49)% ,重型患者为(69.92±18.46)% 、(4.32±1.80)% 、(3.61±1.81)% ,均明显高于轻型的(47.52±17.02)% 、(1.88±0.74)% 、(1.79±1.41)% (均为P< 0.05);CD41、CD62p、CD63的表达相互间均呈正相关。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小板膜GP升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糖蛋白 (GP)是一种存在于血小板质膜表面的糖蛋白 ,在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GP受体的基因突变必然影响血小板表面受体的表达数量与质量 ,从而影响血小板聚集。因此 ,GP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其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将为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分子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糖蛋白Ⅱb的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从分子病因学的角度探索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的基因多态性是否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为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及进一步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病例组122例,对照组99例,提取空腹静脉血白细胞中DNA,经聚合酶链反应(PCR)后,用限制件内切酶Fok Ⅰ酶切,2.2%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分析仪观察。结果 GpⅡb组中≤70岁的人GpⅡbSer^843等位基因的纯合子型与增加脑梗死的危险相关(P=0.029);将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男性,按照基因型bb组和(aa+ab)组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OR=2.194,95%CI=1.177~4.091)。结论 GpⅡbⅡe/Ser^843的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孙曼怡  杨洁  冯凭  谭华 《山东医药》2010,50(45):1-3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Ⅰbα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UC)高凝状态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83例UC患者及126例正常人的GPⅢa及GPⅠbα的145苏氨酸/甲硫氨酸基因多态性。结果所有患者和正常人GPⅢa均为P1A1/A1基因型,P1A2基因型未检出;GPⅠbα的TT、TM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5.2%、14.8%,85.7%、14.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MM基因型。结论 GPⅢa及GPⅠbα的基因多态性与UC的高凝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对氧磷酶1(paraoxonase 1,PON1) Q192R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12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病例组)和117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PON1 Q192R基因多态性.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PON1 Q192R基因型分布(x2=18.727,P<0.001)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x2=16.427,P<0.001)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R基因型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377,95%可信区间1.032~2.185;P=0.026).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的PON1 Q192R等位基因突变率显著性高于健康人群,RR基因型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mase-3,MMP-3)血浆水平及其基因Lys45Glu(rs679620)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及其TOAST亚型的关系.方法 纳入根据TOAST病因学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roke,LAA)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mall artery occlusion stroke,SAO)患者(缺血性卒中组)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MMP-3水平,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MMP-3 Lys45 Glu基因型.结果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33例,其中LAA 162例,SAO 71例;2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缺血性卒中组血浆MMP-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53.99±75.02)ng/ml对(196.38±78.17) ng/ml;=7.813,P=0.000];LAA组[(262.81±69.23)ng/ml]血浆MMP-3水平均显著高于SAO组[(233.85±83.90)ng/ml,P=0.008]和对照组(P=0.000),SAO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MMP-3水平增高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1.01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8~1.015;P=0.000].缺血性卒中组MMP-3Lys45Glu基因型(x2 =2.085,P=0.353)和等位基因(x2 =2.29,P=0.130)频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LAA、SAO和对照组之间MMP-3 Lys45Glu基因型频率存在显著差异(x2=10.39,P=0.034),其中LAA组AA +GA频率显著高于SAO组(65.4%对49.3%;x2=5.375,P=0.020)和对照组(65.4%对54.0%;x2 =4.84,P=0.028);3组间MMP-3 Lys45Glu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x2=3.887,P=0.143).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ys45Glu多态性是LAA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83,95% CI1.183 ~2.688;P=0.006).AA基因型(n=73)、GA基因型(n=176)和GG基因型(n=184)患者血浆MMP-3水平分别为(235.70±70.85)ng/ml、(244.20±85.90) ng/ml和(207.98±77.61) ng/ml,3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9.682,P=0.000);AA +GA基因型(n=249)患者血浆MMP-3水平显著高于GG基因型患者[(241.71±81.73) ng/ml对(207.98±77.61) ng/ml;=4.336,P =0.000].结论 LAA或SAO患者血浆MMP-3水平增高,以LAA亚型增高最为显著;MMP-3Lys45Glu多态性可能与MMP-3血浆水平和LAA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我国人群心肌梗塞的发生与血小板膜糖蛋白 (glycoprotein,GP)Ib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选择 10 0例确诊心肌梗塞的患者 (急性或陈旧性 )和 10 4例无心脏病史者作对照 ,用PCR SSP的方法进行血小板GPIbα链的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 对照组无Met/Met纯合子 ,Thr/Met占 16.3 % ;心肌梗塞组Thr/Met Met/Met共占 3 0 % ,与对照组相比 ,P =0 .0 2 ,比数比 (oddsratio,OR)为 2 .2 (95 %可信区间 1.1~4 .3 )。在≤60岁发生心肌梗塞的患者Thr/Met Met/Met之和的频率(42 .2 % )更明显高于≤ 60岁的对照组 (14 .5 % ) (P =0 .0 0 2 ,OR =4 .3 ,95 %可信区间1.7~10 .8)。结论 血小板GPIb中Met等位基因与心肌梗塞之间呈显著的相关性 ,在≤60岁的人中 ,此种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四变量评分评估的睡眠障碍性呼吸(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SDB)患病可能性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小板功能及卒中复发风险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主要纳入标准:在发病24 h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膜GPⅡb/Ⅲa的基因多态性能够通过影响血小板的功能,进而在冠心病的发病以及治疗中的阿司匹林抵抗、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疗法中发挥作用。但它是否为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子尚有争议,2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机制的阐明将有可能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崭新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