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发病后7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分为END组与非END组,END定义为NIHSS评分较基线水平增加≥3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74例(22.6%)发生END,254例(77.4%)未发生END.END组男性、高血压、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脑干或小脑梗死、入院前使用抗高血压药的患者构成比以及入院前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END组(P均<0.05),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高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高于非END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优势比(odds ratio,OR)2.12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40 ~4.325);P=0.02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 2.486,95% CI 1.932 ~6.021;P=0.036)、高半胱氨酸(OR 2.787,95% CI 1.194 ~6.902;P=0.036)和C反应蛋白(OR 3.416,95% CI 1.552~10.650;P =0.032)较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EN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白细胞计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较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END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早期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在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发病24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测得的Hct的四分位数分为低水平Hct、正常水平Hct和高水平Hct.END定义为住院后5 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或运动项目评分增加≥1分.比较END组和非END组的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基线NIHSS评分、梗死灶大小和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1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男性128例(59.26%),平均年龄(67.40±14.12)岁;62例(28.7%)发生END,男性和女性Hct正常范围分别为40.12%~46.35%和38.32%~44.17%.单变量分析显示,END组与非END组基线NIHSS评分(P=0.001)、空腹血糖水平(P=0.030)、C反应蛋白水平(P=0.041)以及不同Hct水平的患者构成比(P=0.023)存在显著性差异.高水平(40.0%)和低水平(35.2%)Hct患者END发生率均显著高于Hct正常患者(20.4%),但高水平与低水平Hct患者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690).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Hct(优势比2.460,95%可信区间1.146~5.283;P=0.021)和基线NIHSS评分较高(优势比1.070,95%可信区间1.014~1.129;P=0.013)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t高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易发生END.  相似文献   

4.
5.
6.
7.
谷氨酸与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机制尚不明确,也缺乏可靠的预测因素和有效的防治措施.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机制在缺血事件级联反应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血浆谷氨酸水平增高是END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是个体对END易感性的潜在原因.一些拮抗谷氨酸能通路的治疗策略可作为干预END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血压变异性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连续记录入组患者入院72 h内的血压值,计算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的平均值(mean)、最大值(maximum,max)、极差(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ximum and minimum,max-min)、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END定义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最高时的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混杂因素后确定不同血压变异性参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后END的独立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男性75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63.30±11.82)岁.经过标准治疗,35例(27.34%)患者在入院72 h内发生END.END患者与非END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基线NIHSS评分、C反应蛋白以及SBPmax、SBPmax.mm、SBPsD、SBPCv、DBPmax、DBPmax-min、DBPsD和DBPC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压变异性指标中的SBPmax--min[优势比(odds ratio,OR)1.04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4 ~1.067]、SBPsD(OR 1.191,95% CI 1.052~1.347)、SBPCv(OR 1.317,95% CI1.100 ~1.578)、DBPmax-min(OR 1.076,95% CI1.018 ~1.138)、DBPSD(OR 1.508,95% CI1.128~2.016)和DBPCv(OR 1.338,95% CI1.093 ~1.638)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72 h内血压变异性与END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静脉溶栓是指南推荐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式,很多患者静脉溶栓后虽然神经功能获得改善,但溶栓后24 h内症状再次恶化,称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目前指南推荐溶栓24 h后除外颅内出血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因此,静脉溶栓后缺血性END是临床中非常棘手的问题。作者根据近年的研究情况,从静脉溶栓后缺血性END的定义、发生率、危险因素、发生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广大临床医师和研究者在静脉溶栓后缺血性END的预防、诊治及研究方向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其发病率高,临床预后较差,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如能通过血清生物学标记对其早期预测,积极处理,有可能改善预后.文章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血清生物学标记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 MAU)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住院治疗的连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次日晨起留取首次尿标本测定尿白蛋白/肌酐比率(urine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 UACR),UACR 30~300 mg/g定义为MAU阳性.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价卒中严重程度,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价功能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结果 共纳入24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53例(21.72%)MAU阳性,67例(27.50%)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MAU阳性组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分、收缩压、空腹血糖、球蛋白、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以及缺血性心脏病构成比显著高于MAU阴性组(P均<0.05).转归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C反应蛋白、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以及MAU阳性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AU[优势比(odds ratio, OR)1.52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151~1.794;P=0.031]、基线NIHSS评分(OR 1.570,95% CI 1.357~1.808;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MAU发生率较高,MAU阳性可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损害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发病前无认知损害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价认知功能,MRI确定梗死部位和侧别,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粥样硬化动脉.结果 共纳入10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75例(74.3%)存在认知损害,认知损害组年龄[(54.54±12.59)岁对(64.43±10.37)岁;t=-3.960,P<0.001]以及受教育年限≤6年(50.7%对11.5%;x2=12.257,P<0.001)和脑动脉粥样硬化(89.3%对50.0%;x2=18.137,P<0.001)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720,95%可信区间1.005~2.942;P=0.048).MoCA评分与责任血管(r=-0.365,P<0.001)和粥样硬化程度最重血管(r=-0.243,P=0.014)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早期即存在认知损害,且MoCA评分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脑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超声辅助溶栓技术的发展历史和操作要点,重点阐述该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stroke,PCIS)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住院治疗的连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优势椎动脉定义为两侧直径相差≥0.3 mm时直径较大的椎动脉,或当两侧直径相差<0.3 mm时与基底动脉直线连接的一侧椎动脉.依据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标准将入选病例分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an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stroke,ACIS)组和PCIS组.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VAD与PCIS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22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ACIS组172例(76.1%),PCIS组54例(23.9%).54例(23.9%)存在VAD,其中左侧优势38例(70.3%),右侧优势16例(29.7%).PCIS组存在VAD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ACIS组(55.6%对14.0%;x2=39.115,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AD是患者发生PCIS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3.60,95%可信区间6.90 ~27.01;P<0.001).结论 VAD与PCIS发病密切相关,VAD是PCI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已有认知损害的表现,以执行功能障碍为主,兼见多个认知域的损害.认知损害的表现和转归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龄、低教育水平、女性、种族、基因等人口统计学差异;卒中前认知水平;梗死灶的部位、大小、数量、梗死次数等梗死特点;脑血管、非脑血管等血管因素;以及既往史、药物使用史、心理状况、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急性缺血性卒中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为后期认知恢复和血管性痴呆的二级预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