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儿童孤独症已成为儿童心理疾病的第一大疾病,目前中国对孤独症的诊断和治疗的专业机构不多。探讨孤独症的病因、诊断、训练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1-11/2004-05,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确诊并建立完整病历档案资料的86例儿童孤独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病历主诉、发病年龄、确诊年龄、辅助检查作统计分析,并对其中55例患儿的训练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孤独症在生物学因素中存在的异常较普遍,尤其是父亲内向的性格特点突出。病历主诉以语言障碍和交流障碍为主,脑部CT,EEG,BAEP和SPECT辅助检查中,SPECT异常检出率高,主要表现为大脑局灶性血流灌注量降低。确诊年龄晚于发病年龄29个月,多学科参与是治疗孤独症儿童的有效方法。训练患儿的有效率为100%,效果与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0.01),年龄越小、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好。结论:异常妊娠史、出生史、家族史和父亲内向的性格特点与孤独症发病有密切关系;临床易误诊,以语言发育迟缓伴非言语性交流障碍为主诉的儿童应考虑孤独症的可能;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多学科参与的综合训练是目前治疗孤独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17例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孤独症起源于婴儿时期的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病因未明。孤独症的教育属于特殊教育,在教育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个别代[’],“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训练教育”是目前较切合实际的有效康复方式。为了解我市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情况,对本市17例孤独症儿童家庭进行了调查。回资料和方法1.1对象1995年加入武汉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作组的儿童17例,均为独生子女,男12例,女5例。年龄4.l~127岁,平均8.l土2.5岁。均符合CCMD-2-R标准。1.2方法自编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情况调查表,包括7项内容,分别是母亲文化程度、儿童就读场所…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的效果.方法 对41例孤独症儿童,采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BA),进行语言训练,比较训练前后患儿语言康复效果,包括发单音、说单词、表达简单需求.结果 患儿训练后语言康复效果明显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语言训练可改善孤独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改善沟通. 相似文献
9.
孤独症儿童17例家庭训练情况追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的现状及效果。
方法:观察对象为1998年武汉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作组调查的17例孤独症儿童,均为独生子女,其中男12例,女5例,当时年龄4.1~12.7岁,平均(8.1&;#177;2.5)岁。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版标准。2006年该协作组采用自编的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情况调查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对17例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训练情况进行8年后的追踪调查,并作比较分析。
结果:1例女孩失踪,2例男孩失访,最后有14名孤独症儿童进入结果分析。①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人员以母亲为主(占93%),常用训练方法是游戏疗法(占36%);患儿家长对孤独症知识比较了解(占86%),对长期训练的评价认为有效(占57%),而且对训练仍抱有信心(占64%)并坚持治疗。②经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检测,训练后儿童孤独症状有明显好转,1998年的平均总分77.02&;#177;18.35,2006年平均总分52.52&;#177;16.50,减分24.50&;#177;1.85,减分率为31.81%。但有7名儿童滞留家中。
结论:家庭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场所,长期家庭训练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了解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的现状及效果。方法:观察对象为1998年武汉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作组调查的17例孤独症儿童熏均为独生子女熏其中男12例熏女5例,当时年龄4.1~12.7岁熏平均(8.1±2.5)岁。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版标准。2006年该协作组采用自编的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情况调查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对17例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训练情况进行8年后的追踪调查,并作比较分析。结果:1例女孩失踪熏2例男孩失访,最后有14名孤独症儿童进入结果分析。①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人员以母亲为主(占93%)熏常用训练方法是游戏疗法(占36%);患儿家长对孤独症知识比较了解(占86%)熏对长期训练的评价认为有效穴占57%雪熏而且对训练仍抱有信心穴占64%雪并坚持治疗。②经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检测熏训练后儿童孤独症状有明显好转,1998年的平均总分77.02±18.35,2006年平均总分52.52±16.50,减分24.50±1.85,减分率为31.81%。但有7名儿童滞留家中。结论:家庭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场所熏长期家庭训练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口肌训练和感知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孤独症患儿6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感知组(31例)和口肌组(32例)。2组患儿均接受注意力和表达能力训练,在此基础上感知组患儿增加感知训练,口肌组增加口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CRRC版S-S法语言发育迟缓检查和口颜面功能评估。 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均有显著改善(P<0.01),其中理解方面,感知组达到更高阶段的例数多于口肌组(P<0.05),而表达方面,口肌组达到更高阶段的例数较感知组多(P<0.01)。治疗后,感知组28例(90.3%)改善为交流态度良好(Ⅰ群),3例(9.7%)改善为过渡群;口肌组21例(65.6%)改善为交流态度良好,9例(28.1%)改善为过渡群,2例(6.3%)仍为交流态度不良。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感知组疗效优于口肌组(z=2.387, 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下颌、唇、舌口腔运动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口肌组疗效优于感知组(P<0.01)。 结论感知训练对改善孤独症儿童认知和交流态度方面效果显著,口肌训练对改善口部肌肉功能及表达功能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的近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将 45例孤独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分别不予治疗和给予感觉统合训练 ,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估表 (ATEC)、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比较治疗前后孤独症临床行为及感知觉状况的改变。结果 :感觉统合训练治疗 6个月ATEC总分值及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项分值较治疗前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治疗 3个月、6个月感觉统合失调总改善率分别为5 8 6% ,72 4%。结论 :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孤独症儿童有效 相似文献
15.
儿童孤独症的临床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进行儿童孤独症临床分析,探讨围产期及发育期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CCMD-3儿童孤独症标准做诊断,采用儿童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及克氏行为量表,收集2001年-2004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及华西医院第二医院儿保科就诊的儿童孤独症患儿108例。结果:家长虽较关注孩子语言、社交障碍,但患儿得到确诊的时间较晚。在其早期发育中存在较高比率的躯体疾病,且孤独症与妊娠期某些危险因素如父母的生育年龄、妊娠反应、腹部X射线及早期罹患躯体疾病相关。结论:加强儿童保健,减少围产期及发育期存在的一些危险因素,可能减少孤独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家庭护理干预应用于儿童孤独症中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87例孤独症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应用早期家庭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前后孤独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分及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情况以及护理后两组患儿孤独症严重程度。[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ATEC、AB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ATEC、ABC评分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显著(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重症孤独症患儿比率为20.4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早期家庭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儿童孤独症患儿社交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改善患儿孤独症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识别并描述孤独症儿童家庭管理特征的潜在类别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童行为发育中心门诊就诊的328名孤独症儿童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慢性病儿童家庭管理量表对其进行调查,使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识别孤独症儿童家庭管理特征的潜在类别,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 孤独症儿童的家庭管理特征可分为“管理有效型”(16.2%)、“基本适应型”(52.7%)及“管理困难型”(31.1%),确诊时间、居住地、经济水平、孤独症专业干预情况、父母健康和参与干预情况是家庭管理特征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大部分孤独症儿童的家庭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应关注确诊时间长、居住于农村、经济收入低家庭的孤独症儿童照护与干预情况,重视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健康状况,为孤独症儿童接受专业干预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围生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孤独症儿童140例,82例健康儿童,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及围生期危险因素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问卷由儿童母亲和主要抚养人填写.结果 孤独症儿童的母亲孕期发生病毒性感冒(x2=15.29)以及新生儿缺氧窒息(x2=6.04)、早产(x2=6.48)、难产(x2=2.83)和出生后人工喂养(x2=6.02)均为孤独症儿童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孤独症发病与围生期危险因素有关,早期干预、早期发现及治疗可改善预后.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risk factor of chilldren with autism and ordinary children during perinatal period.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ourty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82 ordinary children were reviewed by self-written general circumstance questionnaire and risk factor questionnaire. Results Viral influenza during pregnancy (x2 =15.29) ,bom suffocate( x2 =6. 04) , premature delivery (x2 =6. 48) , dystocia (x2 =2. 83) and artificial feeding ( x2 = 6. 02 ) were risk factors for children autism (P < 0. 05 ). Conclusion Childeren autism is associated with risk factors in rinatal period. Early dectecion and earl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ay improve the outcom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接受团体语言训练指导对其语言水平产生的影响。方法 对2021年3月—2023年5月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接诊的5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开展医学观察以及调查,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进行一般训练指导的为一般指导组,进行团体语言训练指导的为团体指导组,统计两组患儿的发育商变化情况和语言发育情况,归纳促进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语言水平提升的最佳训练方式。结果 团体指导组患儿的发育商评分优于一般指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两组患儿的语言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团体指导组患儿语言理解的能力评分[(90.35±4.12)分]、语言表达的能力评分[(89.63±6.37)分]、操作能力的评分[(88.45±5.73)分],均高于一般指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06、11.204、12.054,P<0.05)。结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训练指导中,要及时应用团体语言训练方式,更好地加强患儿语言能力,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干预上配合听觉统合训练对患儿的干预效果。方法:将80例孤独症儿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听觉统合训练,2组均干预3个月,对比2组患儿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3个月后,2组患儿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中的各项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患儿DQ或IQ、图片词汇测验(PPVT)评分及儿童生存质量量表(QOL)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提高(P<0.01),且研究组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50%、72.50%P<0.05)。结论:孤独症患儿的干预上,常规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听觉统合训练的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及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