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评价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报告310例各类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八项标志的检测分析结果。材料与方法一、患者血清:各类型乙肝病人血清全部来自本院住院患者,急性乙型肝炎(急肝)6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90例,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160例。诊断按1984年全国南宁会议诊断标准。二、检测方法:HBsAg用RPHA法(上海生物制品所生产的HBsAg单克隆诊断血  相似文献   

2.
有关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标志物检测的意义已有不少报道,本文着重对HBV与HBV复制关系进行研究。现将31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标志物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患者血清:各类乙型肝炎病人血清全部来自我院住院患者。其中急性乙型肝炎(急肝)6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90例,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160例,诊断按2000年西安第10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议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乙型肝淼患者血清铁虿自(SF)水平与肝脏损害程度的关系,以及sF水平变化在判断预后等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mA)检测62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sF,并与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健康人sF水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重型乙型肝炎患者sF显著高于急、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及健康人sF。重型乙型肝炎患者sF水平与T—Bil、PT、TBA呈显著正相关,与A1b、ALT、AST、CHE呈显著负相关。重型乙型肝炎死亡患者sF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存活者,随着病情逐渐好转,sF逐渐下降;死亡者随着病情逐渐恶化,sF逐渐升高。结论重型乙型肝炎患者sF水平与肝损害程度呈平行关系,肝细胞损害程度越严重,sF升高越明显;动态测定sF水平有助于判断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脏损害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芯片的制备和其对血清及肝组织中HBVDNA、HCVRNA检测的准确性。方法:根据肝炎病毒的特征基因片段设计探针序列,荧光标记,将其以微阵列形式排列在经过特殊处理的玻片上,同时点上系统监控的内参照基因,制成肝炎基因诊断芯片;从待测血液、组织标本中抽取微量肝炎病原体DNA(RNA),与芯片杂交,用特有的荧光波长扫描芯片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诊断^[1-5];用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芯片双盲检测4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40例健康人血清、40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99例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蜡块标本,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活检标本及血清,同时用荧光微粒子定量法测定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PCR法检测血清中HBVDNA、HCVRNA,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HBcAg、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HBVDNA。结果:40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阳性血清,基因芯片检测阳性30例,阴性10例,40例丙型肝炎血清,基因芯片检测阳性25例,阴性15例,40例健康人血清,基因芯片检测均阴性。15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的患者做肝活检,血清基因芯片检测阳性15例,肝组织标本免疫组化HBcAg阳性15例,原位分子杂交HBVDNA阳性14例,基因芯片检测阳性14例。9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石蜡标本,免疫组化HBcAg阳性67例,HBV DNA原位分子杂交阳性53例,基因芯片检测阳性46例,其中肝组织免疫组化HBcAg、原位分子杂交HBV DNA均阳性者40例,单HBcAg阳性者检出6例,阴性33例。结论:我们设计的基因芯片可同时检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其对丙型肝炎的诊断阳性率较低;其检测肝组织中的HBVDNA,同原位分子杂交,HBVDNA结果相比,阳性检出率可达76%(40/53);其不但能用于血清中HBVDNA检测,同时可用于肝组织中的HBVDNA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7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包括乙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和胃肠病患33例,用ELISA法进行乙肝前S1抗原和HBVDNA检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乙型肝炎标志物。结果:乙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和胃肠病患中乙肝前S1抗原检出经分别是69.7%,87.5%,38.5%,0%。117例乙肝血清中前S1抗原检出率73.5%,HBeAg检出率63.2%,HBVDNA检出率17.9%,前S1抗原与HBeAg,HBV-DNA间有相关性。结论:前S1抗原检测对乙型肝炎的诊断,病毒复制和预后估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合理而有效的慢性乙型肝炙长期治疗方案,分析全程督导加联合用药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方法对在1996年~2002年间二次治疗的678例慢性乙型肝炙患者,进行抗病毒或不进行抗病毒治疗,两次检测患者血清Ⅳ-C和PCⅢ,多因素回归统计学分析结果678例患者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抗病毒治疗时间在所有因素中影响最大;其次为监督治疗时间,紧接着是抗纤维化治疗时间,最后分别是非特异性免疫治疗时间和其它治疗方案时间、人为分组后,全程督导治疗加联合治疗的治疗组治疗效果较好,血清学检测指标与其它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全程监督治疗的情况下,联合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免疫调节(胸腺肽)和抗纤维化的联合治疗为最佳治疗方案,适宜于慢性乙型肝炎长期抗纤维化治疗。  相似文献   

7.
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附94例结果分析)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030006)陈英放射免疫分析(RIA)具有灵敏、特异、精密、准确和快速等优点,国内乙型肝炎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省市感染率均较高〔1,2〕,我们用固相放射免疫法,对乙型肝...  相似文献   

8.
肝穿刺活检术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分型、治疗、预后有重要作用。但肝穿刺获取组织很小 ,与临床诊断是否存在差异 ,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为探讨这个问题 ,我们对 4 4例不同类型的乙型肝炎的临床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 ,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1996~ 1997年临床诊断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我院住院患者 ,无选择性对 4 4例患者行肝穿刺活检 ,其中男性39例 ,女性 5例 ;年龄 19~ 5 4岁。临床诊断为肝硬化 4例 ,急性肝炎 4例 ,余分别诊断为慢性肝炎的轻、中、重度三种类型。1.2 方法 :采用 1秒钟快速负压抽吸法穿刺行肝穿术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寻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大蛋白(LHBs)表达量的变化及其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170例病例及28例健康对照血清样本分析,ELISA检测乙型肝炎表面大蛋白的含量、实时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结果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大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表达,在非乙型肝炎的患者中不表达,并且和乙型肝炎病毒的载量成正相关。结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大蛋白的表达,可以作为临床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及临床疗效判断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逐步判别分析在诊断肝硬化程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君荣  孙丽萍 《江苏医药》1998,24(6):463-463
长期以来均以白蛋白(ALB)、腹水、肝性脑病、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作为诊断肝硬化程度的可靠指标,并有以此为基础的Child-Pllgh分级。我们自1985年以来曾对B超检查的指标作探索,研究诊断肝硬化程度其它更为有效的指标,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141例肝硬化中,病因为肝炎者54例,其中乙型肝炎SO例,非甲非乙型2例,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2例;血吸虫病18例;慢性酒精中毒7例;酒精中毒十乙型肝炎4例;酒精中毒十乙型肝炎十丙型肝炎1例;血吸虫病十乙型肝炎30例;血吸虫病十乙型肝炎十丙型肝炎1例;血吸虫病十酒精…  相似文献   

11.
HBV-DNA定量检测对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是目前诊断乙型肝炎的主要依据之一,但由于血清HBV-DNA检测及肝组织HBVM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开展,发现部分HBVM阴性者中,也存在乙型肝炎患者,本文就肝病门诊9例HBVM阴性患者进行了观察。现将方法与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是目前诊断乙型肝炎的主要依据之一,但由于血清HBV-DNA检测及肝组织HBVM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开展,发现部分HBVM阴性者中,也存在乙型肝炎患者,本文就肝病门诊9例HBVM阴性患者进行了观察.现将方法与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将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4例为治疗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1次/d;B组28例为对照组,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古拉定)治疗,1次/d,两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IV型胶原(IV-C)及HBV-DNA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降低肝纤维化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但在改善肝功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应用复方甘草酸苷可以早期预防和阻止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前S1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检验中的价值.方法 200例接受乙型肝炎病毒检查的受检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前S1抗原及HBV-DNA水平检测.分析前S1抗原、HBV-DNA检验HBeAg的表现,前S1抗原、HBV-DNA检验不同乙型肝炎病毒阳性表现.结果 前S1抗原检验...  相似文献   

15.
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认为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后出现的不同表现与转归,主要取决于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机体免疫反应在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于1973—1978年的5年内对92例急、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作了一些免疫学指标的检测,以了解乙型肝炎病人的免疫状态及其临床意义,并探讨免疫反应与发病机理的关系。一、病例选择:本组所有病例血清内HBsAg均为阳性,急性肝炎病人于3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慢性肝炎病人的病程自1年至19年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HBsAg阴性模式时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存在情况,评价其临床意义和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应用价值。方法以HBsAg阴性模式者为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生化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总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用聚合酶链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结果282例HBsAg阴性者,血液乙型肝炎病毒阳性26例(9.2%)。这26例患者中,24例丙氨酸转氨酶升高,16例总胆红素升高,11例凝血酶原活动度〈70%。结论各种乙型肝炎标志物模式时体内都可能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此时应做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确证试验。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可能是目前临床最实用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确证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表现类型、HBV感染者的肝功能,乙型肝炎标志物及HBV DNA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使用毛细管电泳仪应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序技术对239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的检测,并对于乙型肝炎病毒不同基因型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和乙型肝炎病毒DNA载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唐山地区乙型肝炎患者的239例样本中未检出基因型5例(2.1%)。已检测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234例样本中共检出B、C、D 3种基因型,其中B基因型30例12.8%,C基因型203例86.8%,D基因型1例0.4%,C基因型为主要基因型。C基因型感染者与B基因型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基因型感染者血清中抗-HBe阳性率显著低于B基因型(χ2=13.093,P<0.01)。C基因型在肝硬化和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中所占的比例均大于B基因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肝脏损伤严重程度与C基因型相关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不仅是造成儿童时期乙型肝炎病毒获得的主要原因,而且是造成众多的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携带者和成人慢性肝炎、肝硬化以至肝癌的重要因素。母婴传播的几种途径之一,即宫内感染已经通过引产胎儿胎肝乙型病毒DNA的检测得到证实,从中确定了乙型病毒宫内感染的存在。近十年多来,国内外对宫内感染的研究方法较多,结果也不尽一致,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脐血清标志物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对78例乙型肝炎患者均给予HBV-DNA基因分型检测、病毒学指标检测,记录不同乙型肝炎基因分型患者体内病毒学指标,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判断其临床相关性。结果78例乙型肝炎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分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69.23%),且该基因分型HbeAg阳性率64.81%、HBV-DNA定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分型,对比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时,若条件允许应对其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进行准确判断,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肝硬化、肝癌等发病率,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国产),每次10mg,一日一次,连服一年。观察患者用药期间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98例患者在治疗12、24、52周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52周后HBeAg阴转率为30.56%,HBeAg转换率为16.67%。结论阿德福韦酯能有效地抑制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并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