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周怡驰  胡世平  晏军  冉云  李玲 《新中医》2021,53(14):186-189
近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肠-肝轴参与脂肪肝的发病机制。胡世平教授将肠-肝轴和中医肝病实脾理论相结合,探讨脂肪肝的中医发病机理与治疗,指出脂肪肝主要责之肝脾同病,以脾虚调节脂代谢失常为本,肠道菌群失衡属脾虚的微观表现,肠-肝轴或为肝脾同病的病理基础;肝病实脾理论指导脂肪肝治疗的核心在于调脾,其机理或通过调节肠-肝轴,促进恢复肠道菌群稳态和肝功能,以延缓、阻止疾病发展。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的形成和进展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分泌物质信息分子通过脉络丛和肠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将信号转导到细胞内引起联动反应。肠道神经元又与脑迷走神经的突触相连,直接接触联络肠道菌群,构成“脑-神经系统-肠道菌群”的信息传导。基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念的疏肝健脾法,通过调节“脑-肠-菌”功能轴发挥治疗作用,调节“肝主疏泄”功能失调的状态,在改善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同时,还可以对脑-肠轴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回顾总结了诸医学理论家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的认识的基础之上,指出凡该病关键为肝脾不调。且根据肝气之亢与郁、脾气之虚与实,肝脾为病主从有别,可细分为:肝旺乘脾、肝郁脾滞、土虚木贼;在治疗上可分别采用泻肝实脾、疏肝理脾及扶土抑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杨 《中医药信息》2012,29(6):65-66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以腹痛为主的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多与胃肠道动力异常或内脏感觉高敏感性有关。兹举中医谢晶日教授从抑木扶土调肝脾,益火补土暖脾肾方面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验案二则。  相似文献   

5.
罗笑容主任根据小儿脏腑辨证特点为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容易出现肝木乘脾土的病理改变,运用扶土抑木法治疗儿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杂病,并重视扶土抑木与抑木扶土的不同侧重。而扶土之法不在补脾、贵在运脾,抑木之法则根据肝气郁滞、肝火内扰、肝风内动、肝阴不足的偏重选药。  相似文献   

6.
肝和脾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的联系,"实脾法"治疗肝癌是中医整体观念和"治未病"的重要体现,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论治肝病成效显著。随着肝-肠轴学说研究的深入,发现通过胃肠道多种途径调节肝-肠轴上行通道,如肠道黏膜屏障、内毒素、肠道菌群等对肝功能均具有调节作用。大量的证据表明,调节肠道稳态是治疗肝癌等肝病的潜在途径,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临床应用,并联系肝-肠轴学说,探讨"实脾法"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医早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临床观察经验,而现代医学关于“菌群-肠-脑轴”学说认为,肠道内环境的微生物菌群的稳态与神经内分泌网络失调机制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胃肠脾运化功能失常可能是失眠的重要机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肠-脑轴的平衡,成为失眠临床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贾可欣  李寒  刘闰平 《中草药》2023,54(5):1609-1619
“肠-肝”轴相关疾病是一类基于肝脏和肠道相互作用失衡而引起或加重的疾病。传统中医学基于五脏整体观对“肠-肝”轴相关疾病的认知延伸了自身的肝脾概念,调和肝脾类中药对“肠-肝”轴相关疾病亦有积极的治疗效果,契合中医“肝脾同调,治肝实脾”的独特理念。通过对调和肝脾类中药调节肠道微生态及免疫微环境、保护肠道机械屏障、平衡胆汁酸稳态、调节神经递质治疗“肠-肝”轴相关疾病进行系统性回顾,为从“肠-肝”轴角度阐释调和肝脾类中药的现代科学内涵提供新的思路,助力创新中药开发。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7,(11):2284-2285
多发性抽动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中医辨治本病效果良好。王素梅教授根据万全"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等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治疗小儿抽动症多从肝脾论治,以抑木扶土、平肝息风为治疗大法,贯穿治疗始终,临证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脏病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而肠道菌群失调通过蓄积内毒素、降低免疫功能及诱导全身微炎症反应等途径加重肾脏的损伤。大量实验证明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患者的代谢功能、免疫功能及微炎症状态,延缓肾脏损伤进展,保护残存肾功能,其治疗符合中医“脾肾学说”“伏毒学说”等理论,与肠-肾轴、慢性肾脏病-结肠轴等学说不谋而合。故从中西医病理观、中医药延缓肾衰竭进展机制方面探讨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在治疗慢性肾脏病中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论肠易激综合征的辨治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情绪激动而激发 ,抑木扶土调肝脾情绪的变化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形成肠易激综合征的内动因素。本病常因焦虑、愤怒、抑郁、精神紧张和恐惧等情志变化而激发。中医认为肝乘脾 ,脾土受伐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痛责之肝 ,泻则之脾”,病发于肝旺脾虚 ,治宜抑肝扶土 ,调理肝脾。抑肝有柔泻与疏泻之异 :腹痛较甚者 ,用白芍柔和肝体 ,缓肝之急斯为泻肝 ,即取《内经》“肝苦急 ,急食酸以缓之”之意 ;胁腹胀明显者 ,用麦芽疏肝和胃 ;胁肋胀满者 ,用柴胡疏达肝气。健脾当用党参、白术甘温益气 ,扶土运脾 ,调补中虚。2 便意未尽兼坠胀 ,健脾还应升…  相似文献   

12.
宁丽琴  叶柏 《新中医》2014,46(5):17-19
介绍叶柏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叶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为肝郁脾虚。脾虚以脾气虚、脾阳虚为主。治疗以调肝运脾为主,调肝宜疏肝、柔肝、敛肝;脾健贵运,运脾贵温。实际临床中常采用抑木扶土,调理中焦,升阳止泻,袪风化湿,温运脾阳等治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脾同病,肝病治脾”中医基础理论,围绕肠肝轴研究肠道菌群/5-羟色胺(5-HT)/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与NAFLD(肝郁脾虚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5例NAFLD(肝郁脾虚证)患者,另设健康对照组45例,分别观察2组粪便菌群、血清5-HT分泌以及NAFLD(肝郁脾虚证)患者肝脏组织HNF4α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NAFLD(肝郁脾虚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中5-HT增加(P<0.05),肝脏组织中HNF4α存在差异表达(P<0.05),随着严重程度的增加,肝脏HNF4α表达减少。相关性分析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血清5-HT分泌、肝脏HNF4α表达存在相关性。结论 NAFLD(肝郁脾虚证)肠肝轴功能紊乱、肝脾同病的机制内涵可能与肠道菌群紊乱、5-HT分泌及肝脏HNF4α表达的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情志失和造成的精神心理失调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病因中占据重要地位,最终形成的病机类型往往是肝脾失和,通过采取调和肝脾的治疗方法,或抑木扶土,或疏肝健脾,或健脾柔肝等方法,往往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血三脏"理论是周福生教授"三脏一体"辨证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心肝脾3个脏腑,经过黄绍刚教授团队经过多年的临证探讨,认为该理论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现代医学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可能涉及脑肠轴和肠道菌群,即新提出的脑-肠-菌轴学说,故本文通过肠易激综合征探讨"血三脏"理论和脑-肠-菌轴学说之间的相关性,从生理病理的角度发现"血三脏"理论心肝脾之间的关联性与脑肠轴和肠道菌群的双向调节关系存在高度吻合。  相似文献   

16.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微生物-肠-脑轴已被证实与神经、消化、内分泌、呼吸等多系统疾病相关.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失眠关系密切,而中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稳改善睡眠.文章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相关中医理论基础及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对中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失眠的...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近年来,大量研究提出脑肠轴这一信号通路,表示肠道菌群通过脑肠轴途径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从中医角度来看,脑与肠在生理、病理、经络循行上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平衡肠道菌群及脑肠轴可能对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有重要影响。针灸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控脑肠轴、调节神经系统、降低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来治疗A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基于此,在临床防治AD时,应注重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以及腹部腧穴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朱振红  郭朋  唐旭东  郭瑞 《中医杂志》2014,(23):2061-2062
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病因与中医“腹痛”、“便秘”、“泄泻”具有高度相关性,病理特点甚为相似,腹痛病机系肝木过亢为本,湿邪、瘀血等为标;便秘病机是肝木过亢,脾运受抑,导致肠道气阻于内;泄泻病机为木疏过极,脾泄由作,故强调从肝论治肠易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19.
中医认为“肝脾不调”,即肝之疏泄与脾之运化功能失于协调、不能相理相助,是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的重要病机。基于此病机的肝病实脾、肝脾同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涉及调节免疫、减轻炎症损伤等多个方面。近来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关系和谐与否对肝病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是ACLF发生发展的潜在影响因素,而肠道菌群功能与中医脾脏功能密切相关,胆汁酸分泌则受肝脏疏泄的调控。因此,“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平衡可视为肝脾功能协调的体现,二者关系失衡则提示机体正处于肝脾不调的状态。从“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失衡角度探讨ACLF“肝脾不调”的现代生物学内涵,对于阐释“肝脾不调”的病机实质及拓宽ACLF防治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聪  叶柏 《吉林中医药》2012,32(5):458-459
中医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肝、脾、胃、肾密切相关,并与湿、瘀等有关.叶柏教授着重从肝脾肾论治本病,采用抑木扶土、调运中焦、温中佐清、疏中寓补、散收兼使等治疗方法,旨在调和肝脾,升阳止泻,酸甘苦辛并用,以小柴胡汤、痛泻要方、理中汤、香连丸、参苓白术散、乌梅丸等方加减化裁调理阴阳寒热虚寒而收显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