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天麻素注射液和氟桂利嗪联合应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来群  辛丽  孙凤敏  华勇 《光明中医》2008,23(10):1560-1560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和氟桂利嗪联合应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天麻素注射液和氟桂利嗪联合应用.结果:治疗组治愈率16.07%、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治愈率11.11%、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天麻素注射液和氟桂利嗪联合应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丹蒌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丹蒌片合用氟桂利嗪。对照组单用氟桂利嗪。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主要临床症候、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64.9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蒌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小醒脑开窍"针刺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128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治疗,2组均治疗3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程度、中医眩晕症状积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椎...  相似文献   

4.
叶思文 《山西中医》2013,29(1):25-26
目的:观察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甲磺酸倍他司汀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口服。结果: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2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无明显副反应。结论: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肾定眩汤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肾定眩汤治疗,观察2组中医症候积分、后循环平均血流速度、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主症、次症、舌脉象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定眩汤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评价氟桂利嗪联合银杏达莫治疗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性。方法:入选2010年2月-2013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老年患者共计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银杏达莫,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桂利嗪,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DARS和DHI量表进行评估,观察组和对照组疗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后循环血液流动速度变化进行评估,观察组基底动脉和左椎动脉血流改变较显著(P0.05),右椎动脉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氟桂利嗪联合银杏达莫治疗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清眩汤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9月—2019年7月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30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清眩汤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8.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2010年4月-2013年4月,笔者用自拟升阳活血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友刚  杨骏 《山西中医》2011,27(1):32-33
目的:观察艾灸头部穴位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艾灸头部穴位为主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治疗,15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9例,显效11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7例,好转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0.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6.56,P〈0.05)。结论:艾灸头部穴位为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项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30例患者均采用传统针灸风池,供血或天柱,风池,翳风,翳明及刃针松解方法,比较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痊愈8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结论:项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迅速解除痉挛改善症状,纠正紊乱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斌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400-140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7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组予以天麻素静滴联合苯海拉明肌注,苯海拉明组予苯海拉明肌注,天麻素组予天麻素针静滴;均治疗10d.结果 联合组在起效时间及总疗效方面均优于天麻素组及苯海拉明组,天麻素组与苯海拉明组在起效时间和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无显著.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较之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风池穴阴中隐阳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长沙市中医院(长沙市八医院)针灸康复科病房2016年6月—12月收治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纳入时间顺序进行编号:1~60号。采用随机化分组。随机分为针刺手法+西药组(A组)、常规西药组(B组)、普通针刺+西药组(C组),每组20例。三组均连续治疗14天,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A组、B组、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0%、90%。A组临床疗效优于B组、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优于B组(P0.05)。结论运用"阴中隐阳"手法针刺双侧风池穴改善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该手法优于单一西药及普通针刺加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入选患者78例,均经TCD及颈部血管彩超证实为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例予马来酸桂哌齐特24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对照组36例予盐酸川芎嗪注射液16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0%,显效69.44%,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起效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止眩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共观察病例100例,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中成药止眩方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盐酸氟桂利嗪和倍他司汀联合治疗,疗程结束后按照疗效判定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止眩方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止眩方能够明显改善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自拟清眩汤联合氟桂利嗪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大脑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在禹州市中医院就诊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4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72例。常规组予口服氟桂利嗪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服自拟清眩汤。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指标[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末期血流速度(Vs)、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炎性递质[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舒缩因子[神经肽(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常规组的79.17%(P<0.05);治疗后,与常规组相比,联合组眩晕持续时间缩短,眩晕发作次数减少,眩晕程度减轻(P<0.05);两组患者Vd、Vs比较,联合组快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IL-1β、TNF-α、NPY水平低于常规组,CGRP水平高于常规组(P<0...  相似文献   

16.
后循环缺血(PCI)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尤以老年人多见,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研究研习近年来的有关文献,发现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线、针刀、综合疗法等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疗效显著,并总结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机理,为进一步临床治疗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90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在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口服(5 mg,每日1次,共治疗21 d);治疗组给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针刺印堂、内关((双))、三阴交((双))、百会、风池((双))、完骨((双))、天柱((双)),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21 d。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眩晕症状积分的变化;经颅多谱勒测定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血管搏动指数(PI)的变化;3个月后随访,观察复发率,以评价其远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1%(41/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6%(34/4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和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中医眩晕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偏头痛性眩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偏头痛性眩晕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给予观察组中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2%,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偏头痛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不同针刺频次治疗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 CU)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不同针刺频次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4月。两位研究者按照纳排标准独立提取文献信息,并使用Cochrane 5.3风险评估工具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用RevMan 5.4、Stata 15.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13项RCTs, 1 130名患者。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每日针刺联合抗组胺药、隔日针刺联合抗组胺药及每日针刺,与单用抗组胺药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隔日针刺与抗组胺药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论是否联合药物,每日针刺和隔日针刺对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概率排序:隔日针刺+抗组胺药>每日针刺+抗组胺药>每日针刺>隔日针刺>抗组胺药治疗。结论:隔日针刺联合抗组胺药治疗...  相似文献   

20.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森林  全亚萍 《吉林中医药》2013,(12):1298-1301
西医认为后循环缺血是一种既非正常又非完全缺血的“相对缺血状态”,然而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的界定此状态,这给后循环缺血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中医认为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属于“眩晕”范畴,其病机不外乎“风火痰瘀虚”,其运用中医传统理论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可取得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